日韩黑丝制服一区视频播放|日韩欧美人妻丝袜视频在线观看|九九影院一级蜜桃|亚洲中文在线导航|青草草视频在线观看|婷婷五月色伊人网站|日本一区二区在线|国产AV一二三四区毛片|正在播放久草视频|亚洲色图精品一区

分享

《格言聯(lián)璧·存養(yǎng)類》全文譯解

 雨林修養(yǎng)館 2025-04-27
《格言聯(lián)璧》是清代學者金纓(字蘭生)編纂的一部格言集,成書于清咸豐元年(1851年)。全書以儒家思想為核心,收錄了歷代圣賢典籍、諸子百家及歷史人物的名言警句,內容涵蓋修身、齊家、處世、治學等多個領域,被譽為中國傳統(tǒng)道德文化的經典讀本之一。

全書分為十類,包括學問、存養(yǎng)、持躬、攝生、敦品、處事、接物、齊家、從政、惠吉,每類下又細分條目,共收錄格言千余條。這些格言語言精煉,對仗工整,融合了儒家“修身養(yǎng)性”的核心理念,同時兼收佛道思想,強調道德實踐與人生智慧。
圖片

性分不可使不足,故其取數也宜多:

曰窮理,曰盡性,曰達天,

曰入神,曰致廣大、極高明。

情欲不可使有余,故其取數也宜少:

曰謹行,曰慎行,曰約己,

曰清心,曰節(jié)飲食、寡嗜欲。

【譯文】天賦的德性不可匱乏,因此修養(yǎng)的路徑應當廣博:要窮究真理、盡展本性、通達天命、悟入精微、追求廣博與至高境界;情欲不可放縱過剩,因此約束的準則應當嚴格:要謹言慎行、自我節(jié)制、內心清凈、飲食有度、減少貪欲。  

【解讀】這句話以“性”與“欲”的對立統(tǒng)一,揭示儒家修身的雙重任務——擴充天性:人性本具道德潛能(性分),需通過求知(窮理)、踐行(盡性)、悟道(達天)等途徑充分發(fā)展,直至精神自由(極高明)與格局開闊(致廣大);克制私欲:過度的情欲(如貪食、縱樂)會蒙蔽心性,故需以“約己清心”為綱,通過日常細節(jié)(謹言、節(jié)食)保持清明。本質是“揚善抑惡”的生命辯證法——既要像拓荒者般開墾精神沃土,又要如園丁般修剪欲望雜枝。

大其心,容天下之物;

虛其心,受天下之善;

平其心,論天下之事;

潛其心,觀天下之理;

定其心,應天下之變。

【譯文】開闊心胸以包容世間萬物,放空心境以接納一切良善,平和心緒以理性探討世事,沉潛心神以洞察天下規(guī)律,安定心志以從容應對萬變。  

【解讀】這句話以“五心”構建完整的處世智慧——大心容物:格局決定邊界,破除偏見與狹隘;虛心納善:空杯心態(tài)才能吸收他人長處;平心論事:超越情緒干擾,客觀看待問題;潛心觀理:專注深研穿透表象,把握本質規(guī)律;定心應變:內在穩(wěn)定方能駕馭外界動蕩。五者層層遞進,既是心性修煉的階梯,也是應對復雜世界的系統(tǒng)法則——從拓寬認知邊界到穩(wěn)定內核,最終實現(xiàn)“以不變應萬變”的生命境界。

清明以養(yǎng)吾之神,湛一以養(yǎng)吾之慮,

沉警以養(yǎng)吾之識,剛大以養(yǎng)吾之志,

果斷以養(yǎng)吾之才,凝重以養(yǎng)吾之氣,

寬裕以養(yǎng)吾之量,嚴棱以養(yǎng)吾之操。

【譯文】以清靜明澈涵養(yǎng)精神,以專注純粹錘煉思慮,以深沉警覺磨礪見識,以剛強宏大堅定志向,以果敢決斷提升才能,以莊重沉穩(wěn)積蓄氣度,以寬容豁達拓展胸襟,以嚴正棱角恪守操守。  

【解讀】這句話以八種修養(yǎng)法錘煉完整人格:清明養(yǎng)神(內在專注)、湛一煉慮(思維純粹)、沉警礪識(洞察力)、剛大立志(志向堅定)、果斷育才(行動力)、凝重蓄氣(沉穩(wěn)氣場)、寬裕拓量(包容心)、嚴棱守操(原則性)。本質是儒家“內外兼修”的實踐綱領——既需如匠人般雕琢心性細節(jié),又需如勇士般鍛造意志品格,最終在動靜、柔剛、寬嚴的平衡中,成就圓融而有鋒芒的生命境界,為現(xiàn)代人應對復雜挑戰(zhàn)提供了一套系統(tǒng)的心性修煉體系。

自家有好處,要掩藏幾分,

這是涵育以養(yǎng)深;

別人不好處,要掩藏幾分,

這是渾厚以養(yǎng)大。

【譯文】自己的優(yōu)點要收斂幾分,這是以低調涵養(yǎng)深厚品德;他人的缺點要遮掩幾分,這是以寬厚培育博大胸懷。 

【解讀】這句話揭示為人處世的兩種智慧:對己,藏優(yōu)不炫能避免驕矜淺薄,在謙遜中沉淀真正的修養(yǎng)(如才華橫溢卻虛懷若谷);對人,隱惡不揭短可化解沖突,在包容中拓寬心量(如見人過失卻留足體面)。本質是以“收斂”對抗虛榮,以“渾厚”消弭苛責,既成就自我德性的深度,又滋養(yǎng)人際和諧的廣度,至今仍是化解嫉妒、維系關系的良方。

以虛養(yǎng)心,以德養(yǎng)身,

以仁養(yǎng)天下萬物,以道養(yǎng)天下萬世。

【譯文】以虛靜涵養(yǎng)心靈,以道德滋養(yǎng)生命,以仁愛育化萬物,以大道維系永恒。  

【解讀】這句話構建了一個從個人到宇宙的修養(yǎng)體系——虛養(yǎng)心:如杯空方能盛水,心靈虛靜才能容納智慧;德養(yǎng)身:以道德為生命根基,言行有度方可安康;仁養(yǎng)萬物:將仁愛推及自然眾生,實現(xiàn)人與天地共生;道養(yǎng)萬世:遵循宇宙規(guī)律(道),讓文明永續(xù)傳承。四重境界層層擴展,既含道家“致虛守靜”的修心法,又融儒家“仁德濟世”的實踐觀,揭示真正的生命境界需內外兼修、天人合一。

涵養(yǎng)沖虛,便是身世學問;

省除煩惱,何等心性安和!

【譯文】修養(yǎng)淡泊寧靜的心境,便是安身立命的大學問;消除無謂的煩憂雜念,心境方能自在平和。  

【解讀】這句話揭示心靈修煉的終極目標:以“沖虛”(道家虛靜)的智慧化解世俗執(zhí)念,讓心性如深潭映月般澄明;以“省除煩惱”的功夫剪除情緒雜草,使精神如清風過野般從容。本質是將道家“致虛守靜”與儒家“修身養(yǎng)性”相融,化哲理為日用——真正的學問不在書卷中,而在能否于紛擾中守住內心的清澈與安寧。

顏子四勿,要收入來,

閑存工夫,制外以養(yǎng)中也。

孟子四端,要擴充去,

格致工夫,推近以暨遠也。

【譯文】顏回的“四勿”(非禮勿視、聽、言、動)要內收于心,以日常功夫約束外在言行,從而修養(yǎng)內在心性;孟子的“四端”(惻隱、羞惡、辭讓、是非之心)要向外擴充,通過格物致知的實踐,從近處推及遠方。  

【解讀】這句話提煉儒家修身的雙向路徑:顏回“四勿”是向內約束——以禮制規(guī)范言行,在慎獨中養(yǎng)成內在定力(養(yǎng)中);孟子“四端”是向外推擴——將善性萌芽(惻隱之心等)通過實踐(格致)延展至家國天下(暨遠)。一收一放,一守一創(chuàng),既以規(guī)矩塑心性,又以仁德濟世用,揭示儒家“內外兼濟”的完整修養(yǎng)體系,為當代人平衡自我約束與社會責任提供古典智慧。

喜怒哀樂而曰未發(fā),

是從人心直溯道心,要他存養(yǎng);

未發(fā)而曰喜怒哀樂,

是從道心指出人心,要他省察。

【譯文】當喜怒哀樂尚未萌發(fā)時(未發(fā)),這是從個體情感(人心)回溯至天理本性(道心),需以存養(yǎng)工夫護持此境;而當以天理本性(道心)觀照未發(fā)之態(tài)時,又能從中覺察潛在的情感波動(人心),需以省察工夫警惕修偏。  

【解讀】這句話以“未發(fā)”為樞機,揭示儒家心性修養(yǎng)的雙向工夫——存養(yǎng)(由人溯道):情感未顯時(如平靜無波),通過靜坐、戒慎等法門,在“人心”中體認“道心”本體(如良知天性),涵養(yǎng)純粹心性;省察(由道照人):以“道心”為鏡反觀“未發(fā)”,覺察潛伏的私欲雜念(如未怒時已有怨氣苗頭),在源頭處克治修正。二者如呼吸循環(huán):存養(yǎng)是吸納天地正氣以筑基,省察是呼出雜染以凈化,唯有內外交修,方能使“道心”主導“人心”,實現(xiàn)“發(fā)而皆中節(jié)”的修養(yǎng)境界。

存養(yǎng)宜沖粹,近春溫;

省察宜謹嚴,近秋肅。

【譯文】存養(yǎng)心性宜如春日般溫和純粹,滋養(yǎng)萬物;省察過錯宜如秋日般嚴謹肅穆,滌蕩瑕疵。  

【解讀】這句話以四季為喻,提煉儒家修養(yǎng)的雙重工夫——存養(yǎng)如春:以溫和純粹的心境滋養(yǎng)德性(如靜坐、讀書),如春風化雨般自然滲透,不急不躁;省察如秋:以冷峻嚴苛的態(tài)度審視過失(如反思、糾錯),如秋風掃葉般不留情面,去偽存真。二者一柔一剛、一養(yǎng)一糾:存養(yǎng)是培育善根的土壤,省察是修剪雜枝的利刃,唯有春溫秋肅交替,方能在心田中收獲德性的豐盈果實。

就性情上理會,則曰涵養(yǎng);

就念慮上提撕,則曰省察;

就氣質上銷熔,則曰克治。

【譯文】在天然性情上修養(yǎng),稱為“涵養(yǎng)”;對紛雜念頭進行審視,稱為“省察”;對不良習性加以克服,稱為“克治”。  

【解讀】這句話將儒家修身工夫拆解為三個維度——涵養(yǎng)性情:順應仁、義等先天善性(如培養(yǎng)惻隱之心),如同灌溉良種;省察念慮:實時監(jiān)控雜念(如嫉妒、貪欲),如園丁及時除草;克治氣質:破除后天習染的陋習(如暴躁、懶惰),如熔爐重鑄雜質。三者構成閉環(huán):涵養(yǎng)是正向培植善根,省察是動態(tài)監(jiān)控心念,克治是逆向清除積弊,共同指向“變化氣質”的終極目標——讓天性之善突破習氣之蔽,成就內外通透的君子人格。

一動于欲,欲迷則昏;

一任乎氣,氣偏則戾。

【譯文】一旦被私欲驅動,欲望迷惑心智便會昏庸;一旦放任情緒主導,性情偏激便會暴戾。

【解讀】這句話揭示人性兩大隱患——私欲與情緒失控。過度追逐欲望會蒙蔽理性,使人喪失判斷力(如貪財者鋌而走險);縱容情緒會扭曲心性,使人言行極端(如暴怒者傷人害己)。本質是警示“克己”的重要性:唯有節(jié)制欲望以守清醒,駕馭情緒以保平和,方能避免淪為欲望與沖動的奴隸,這正是儒家“修身養(yǎng)性”的基礎功夫,對當代人管理物欲焦慮與情緒內耗極具現(xiàn)實意義。  

人心如谷種,滿腔都是生意,

物欲錮之而滯矣。

然而生意未嘗不在也,疏之而已耳。

人心如明鏡,全體渾是光明,

習染熏之而暗矣。

然而明體未嘗不存也,拭之而已耳。

【譯文】人心如同種子,原本充滿生機,但被物欲束縛便會停滯。然而生機從未消失,只需疏通即可煥發(fā);人心又如明鏡,原本通體光明,但被惡習熏染便會蒙塵。然而光明從未泯滅,只需擦拭即可重現(xiàn)。  

【解讀】這段話以“谷種”“明鏡”為喻,揭示人性本善的儒家信念:人心先天蘊含向善的生機(如種子生發(fā)之力)與明澈的覺知(如鏡面映照之能),但后天物欲與惡習會遮蔽這種本性。其核心并非否定人性的墮落,而是強調“復性”的可能——通過主動修養(yǎng)(疏物欲、拭習染),破除外在蒙蔽,喚醒內在光明,為個人對抗世俗誘惑、重建精神純粹性提供了充滿希望的實踐路徑。

果決人似忙,心中常有余閑;

因循人似閑,人中常有余忙。

【譯文】果斷的人看似忙碌,內心卻從容不迫;拖延的人看似清閑,實則總被瑣事纏身。 

【解讀】這句話核心揭示“效率與心態(tài)”的辯證關系:果決者因行動高效(如快速決策、專注執(zhí)行),雖忙卻內心井然有序,反能“忙里偷閑”;因循者因猶豫拖延(如畏難推諉、分心低效),雖閑卻因事務積壓而“閑中生亂”。本質是批判“偽清閑”,倡導以行動力化解焦慮——真正的從容不迫,源于直面問題的勇氣與高效解決的能力,而非逃避現(xiàn)實的“表面悠閑”,這對治當代人的拖延癥與時間管理困境極具現(xiàn)實意義。

寡欲故靜,有主則虛。

【譯文】減少欲望方能內心安寧,秉持正道自可虛靜澄明。  

【解讀】這句話揭示修心的雙重路徑——寡欲致靜:克制貪欲(如物欲、名利心)能平息紛擾,回歸內在安寧;守主致虛:堅守本心原則(如仁義、良知)可破除雜念,達到澄明境界。二者相輔相成——欲望的減法為心靈騰出空間,原則的持守為精神錨定方向,如同清水沉淀雜質后自然通透,呼應道家“致虛守靜”與儒家“克己復禮”的融合智慧,為當代人應對浮躁與迷失提供了一劑“清心守正”的藥方。

無欲之謂圣,寡欲之謂賢,

多欲之謂凡,徇欲之謂狂。

【譯文】毫無私欲可稱圣人,節(jié)制私欲可稱賢人,欲望繁多只是凡人,放縱私欲便是狂人。  

【解讀】這句話以欲望的克制程度為標尺,劃分出四種人格境界:圣人以“無欲”臻至純粹,賢人以“寡欲”守住清明,凡人以“多欲”沉溺世俗,狂人以“徇欲”迷失本真。其本質并非否定人性,而是強調“欲望管理”對精神境界的塑造——欲望越少,心性越接近天道;欲望越縱,人格越墜入混亂。既呼應儒家“克己復禮”的修養(yǎng)觀,又暗含道家“少私寡欲”的煉心法,為當代人抵御物欲裹挾、尋求精神超越提供了簡潔而深刻的價值尺度。

人之心胸,多欲則窄,寡欲則寬。

人之心境,多欲則忙,寡欲則閑。

人之心術,多欲則險,寡欲則平。

人之心事,多欲則憂,寡欲則樂。

人之心氣,多欲則餒,寡欲則剛。

【譯文】人的胸懷,欲望多則狹隘,欲望少則寬廣;人的心境,欲望多則忙亂,欲望少則從容;人的心術,欲望多則陰險,欲望少則平和;人的心事,欲望多則憂愁,欲望少則快樂;人的心氣,欲望多則萎靡,欲望少則剛強。  

【解讀】這段話以“多欲”與“寡欲”的對比,揭示欲望對人格的全面侵蝕:欲望膨脹會壓縮胸懷(狹隘)、攪亂心境(忙亂)、扭曲心術(陰險)、滋生煩憂(憂愁)、削弱意志(萎靡);而節(jié)制欲望則能拓展格局(寬廣)、沉淀從容(閑適)、回歸本真(平和)、滋養(yǎng)喜樂(快樂)、鑄就韌性(剛強)。本質是借儒家“養(yǎng)心莫善于寡欲”的智慧,警示世人:真正的強大與幸福,源于對欲望的馴服而非放縱,這對治現(xiàn)代社會的焦慮內耗與物欲迷失極具現(xiàn)實意義。

宜靜默,宜從容,宜謹嚴,宜儉約,

四者切己良箴。

忌多欲,忌妄動,忌坐馳,忌旁騖,

四者切己大病。

常操常存,得一恒字訣;

勿忘勿助,得一漸字訣。

【譯文】應當保持沉靜(靜默)、從容不迫(從容)、嚴謹自律(謹嚴)、節(jié)儉克制(儉約),這四者是關乎自身的金玉良言;須戒除貪欲過多(多欲)、輕率行動(妄動)、心神散亂(坐馳)、分心旁顧(旁騖),這四者是危害自身的重大弊病。常持守、常存養(yǎng),需把握一個“恒”字秘訣;不遺忘、不冒進,需掌握一個“漸”字訣竅。  

【解讀】這段話以“四宜四忌”構建修身的實踐框架:“靜默、從容、謹嚴、儉約”是正向修養(yǎng)準則,培養(yǎng)定力與節(jié)制;“多欲、妄動、坐馳、旁騖”是反向警示清單,直指浮躁時代的通病。其核心在于以“恒”與“漸”為方法論——恒心使修養(yǎng)持續(xù)(如每日自?。?,漸進令改變扎實(如逐步戒欲)。既呼應儒家“克己復禮”的工夫,又暗含道家“少私寡欲”的智慧,為當代人提供了一份對抗焦慮內卷、實現(xiàn)內外安頓的行動指南:少一分浮躁貪求,多一分沉靜深耕,方能從心所欲而不逾矩。

敬守此心,則心定;

斂抑其氣,則氣平。

【譯文】恭敬守護本心,內心就能安定;收斂克制情緒,氣息自會平和。  

【解讀】這句話揭示內外兼修的工夫——敬守本心:以敬畏之心持守良知(如真誠待人、慎獨自律),讓精神有所歸依,不為外物所亂;斂抑其氣:以節(jié)制之力管理情緒(如遇怒能忍、處變不驚),使氣血調和,避免沖動失序。二者如天平兩端——心定則神凝,氣平則身安,共同構成儒家“主敬存誠”的修養(yǎng)法門,為現(xiàn)代人應對浮躁壓力、保持內在穩(wěn)定提供了簡潔而深刻的心法:守住本真,馴服情緒,方能在紛擾中自持如砥。

人性中不曾缺一物,

人性上不可添一物。

【譯文】人的本性原本圓滿無缺,無需增添任何外物。  

【解讀】這句話直指儒家性善論的核心:人性本具良知良能(如仁義禮智),如明珠蒙塵卻從未缺損,修養(yǎng)之道在于拂拭塵埃、復歸本真,而非向外強加規(guī)范(添一物)。既警示勿以私欲扭曲本性,也反對教條束縛靈性,強調“不損不益”的修養(yǎng)智慧——信人性本足,方能自信自立;知本性無缺,方免畫蛇添足。這對治當代人盲目追逐外在標準、忽視內在豐盈的迷失,恰似一劑喚醒本真的良藥。

君子之心不勝其小,而氣量涵蓋一世;

小人之心不勝其大,而志意拘守一隅。

【譯文】君子的心思細致入微,卻能以博大胸懷包容天下;小人的野心看似無邊,實則目光短淺困于方寸。  

【解讀】這句話通過“心小”與“量大”、“心大”與“量小”的對比,揭示人格境界的本質差異——君子重微而懷遠:心思縝密(如慎獨修身),卻因格局高遠(如心系蒼生),故能于細節(jié)中見天地;小人欲大而量窄:欲望膨脹(如貪權逐利),卻因器量狹?。ㄈ缂蒂t妒能),終在狹隘中陷泥潭。本質是批判“眼高手低”的虛妄,倡導“以小成大”的智慧——真正的格局不在空談抱負,而在以敬畏心打磨細節(jié),以包容心超越私利,這對當代人平衡務實精神與開闊視野極具鏡鑒意義。

怒是猛虎,欲是深淵。

【譯文】憤怒如同兇猛的虎,欲望如同無底的深淵。  

【解讀】這句話以猛虎與深淵為喻,直指人性兩大隱患——怒如猛虎:失控的憤怒如猛獸出籠,傷人傷己(如沖動決策、關系破裂),需以“制怒”馴服其野性;欲似深淵:貪婪的欲望如深淵吞噬,永難填滿(如名利追逐、精神空虛),需以“節(jié)欲”劃定邊界。二者皆需以自省與克制為韁繩——憤怒時如臨虎側,冷靜為盾;欲望前如臨深淵,知足為欄。既呼應儒家“克己復禮”的修身觀,亦暗合道家“少私寡欲”的養(yǎng)心法,警示世人:馴服心性之獸,方得生命自在。

忿如火,不遏則燎原;

欲如水,不遏則滔天。

【譯文】憤怒如同烈火,若不遏制便會蔓延成災;欲望如同洪水,若不阻擋便將泛濫滔天。  

【解讀】這句話以自然之力為喻,警示情緒與欲望失控的危害——怒如烈火:憤怒一旦失控(如暴怒爭執(zhí)),會如野火燎原般破壞關系、焚毀理性;欲似洪水:欲望一旦放縱(如貪得無厭),會如決堤狂瀾般吞噬良知、淹沒底線。二者皆需以“遏”為救——以冷靜克制怒火(如深呼吸暫緩反應),以知足疏導欲望(如設定合理目標)。既暗合道家“上善若水”的柔克之道,又呼應儒家“克己復禮”的修身智慧,揭示真正的強大在于馴服內在的“水火之力”,而非被其奴役。這對當代人管理情緒焦慮與物欲迷失,恰似一劑醒世箴言。

懲忿如摧山,窒欲如填壑;

懲忿如救火,窒欲如防水。

【譯文】克制憤怒如同移山般艱難,克制欲望如同填壑般艱巨;但克制憤怒又須如救火般急切,克制欲望亦要如防洪般嚴陣以待。  

【解讀】這句話以雙重比喻強調情緒管理的矛盾性:既要像“移山填壑”般堅定持久(因憤怒與欲望根深蒂固),又要如“救火防洪”般敏銳果決(因二者一旦失控危害巨大)。揭示修身之難在于平衡“長期攻堅”與“即時應對”——既需日日克己的耐力,又需瞬間自制的警覺,唯有剛柔并濟、防微杜漸,方能避免心性之堤潰于蟻穴。

心一模糊,萬事不可收拾;

心一疏忽,萬事不入耳目;

心一執(zhí)著,萬事不得自然。

【譯文】內心一旦混亂,所有事情都會失控;內心一旦散漫,所有細節(jié)都會被忽視;內心一旦偏執(zhí),所有事情都將失去自然。  

【解讀】這句話揭示三種心態(tài)對人生的破壞性——心亂則無序:思緒混沌時(如焦慮糾結),決策與行動必然混亂,導致局面崩壞;心散則盲視:注意力渙散時(如敷衍應付),關鍵信息被忽略,釀成隱患;心執(zhí)則僵化:過度執(zhí)念時(如鉆牛角尖),違背事物規(guī)律,反難達成目標。核心強調“主一”與“虛靜”的修養(yǎng)工夫:保持內心清明以駕馭全局,凝聚專注以明察秋毫,破除執(zhí)念以順應自然,這正是儒家“允執(zhí)厥中”與道家“道法自然”的智慧融合。

一念疏忽,是錯起頭;

一念決裂,是錯到底。

【譯文】一個疏忽的念頭,便是錯誤的開端;一個固執(zhí)的念頭,便讓錯誤無法回頭。  

【解讀】這句話警示“念頭”對行為的決定性影響——起念之慎:初始的疏忽(如僥幸心理、草率判斷)如同推倒第一張多米諾骨牌,引發(fā)連鎖惡果;執(zhí)念之危:錯誤后仍固執(zhí)己見(如死不認錯、一意孤行),則如墜崖不勒馬,終至無可挽回。本質是強調“慎獨”與“改過”的工夫——修身的核心在于對每個念頭的覺察與把控:初始時如履薄冰防微杜漸,犯錯后懸崖勒馬及時糾偏,方可不被一念之差拖入深淵。這對治現(xiàn)代人“沖動決策”與“死要面子”的頑疾,恰似一劑清醒針。

古之學者,在心地上做功夫,

故發(fā)之容貌,則為盛德之符;

今之學者,在容貌上做功夫,

故反之于心,則為實德之病。

【譯文】古代學者專注于內在修養(yǎng),因此外在自然流露高尚德行的氣質;當今學者卻注重修飾外表,反而導致內在真實德性的缺失。

【解讀】這句話批判了治學修身的本末倒置:古人以“修心”為本,德行深厚則形于外(如謙和威儀自然而生);今人以“飾外”為務,強裝道德卻內里空虛(如虛禮客套掩蓋私心)。本質是警示“德不配位”的虛偽——真正的修養(yǎng)如樹生根深方能葉茂,若只粉飾枝葉(容貌)而忽視扎根(心地),終將因根基淺薄而傾覆,直指當今重人設輕內核、重形式輕實質的浮躁風氣。

只是心不放肆,便無過差;

只是心不怠忽,便無逸志。

【譯文】只要內心不放縱妄為,便不會有過失;只要內心不怠惰疏忽,便不會有放縱的念頭。  

【解讀】這句話直指修心的兩大關鍵——克己與專注:不放縱(如克制貪欲、怒氣)可避免言行越界,不懈?。ㄈ绫3志X、勤勉)能阻斷惰性滋生。本質是強調“心為身之主”——唯有以敬畏心駕馭心性,如舵手穩(wěn)控航向,方可避過失之礁、遠逸志之渦,呼應儒家“慎獨”“主敬”的修養(yǎng)工夫,為當代人抵御浮躁誘惑、實現(xiàn)自我約束提供了簡明而深刻的心法。

處逆境心,須用開拓法;

處順境心,要用收斂法。

【譯文】身處逆境時,心態(tài)要開拓進?。簧硖庬樉硶r,心性須收斂克制。  

【解讀】這句話揭示“境隨心轉”的智慧:困頓中需以開放心態(tài)破局(如轉換視角、探索新路),化阻力為動力;得意時當以謹慎姿態(tài)自持(如克制驕矜、居安思危),防順境成陷阱。本質是倡導“動態(tài)平衡”的處世哲學——不因逆境而喪志,不因順境而忘形,以靈活心性應對無常,既契合道家“禍福相依”的辯證思維,又暗合儒家“窮則獨善,達則兼濟”的進退之道,為當代人駕馭人生起伏提供了簡明心法。

世路風霜,吾人煉心之境也;

世情冷暖,吾人忍性之地也;

世事顛倒,吾人修行之資也。

【譯文】人世間的艱難困苦,是錘煉心志的熔爐;人情的冷暖無常,是磨礪韌性的砥石;世事的混亂荒謬,是修持境界的資糧。  

【解讀】這句話以逆境為鏡,揭示困境對修行的深層價值——風霜磨礪心性堅韌(如挫折中培養(yǎng)抗壓力),冷暖淬煉人情通達(如背叛中學會包容),顛倒世事催生智慧圓融(如荒誕中修煉定力)。本質是化“外境之逆”為“內心之順”,將一切遭遇視為成長的燃料,而非沉淪的借口,既承儒家“動心忍性”的淬煉觀,又融道家“順應自然”的豁達心,為當代人應對壓力、人際沖突與時代劇變,提供了“借境煉心”的破局智慧:真正的強大,始于接納并超越苦難。

青天白日的節(jié)義,自暗室屋漏中培來;

旋乾轉坤的經綸,自臨深履薄處得力。

【譯文】光明磊落的節(jié)操義氣,源自獨處暗室時的自律堅守;扭轉乾坤的治國才能,始于如履薄冰時的謹慎磨礪。  

【解讀】這句話揭示成就的兩大根基——私德與能力皆源于日常修煉:真正的節(jié)義不在人前表演,而在無人時仍恪守原則(如不欺暗室、不昧良心),以此鑄就“青天白日”般的磊落人格;匡世之才非憑空而來,需在危機中謹慎謀劃(如權衡利弊、思慮周全),于壓力下錘煉決斷,終得“旋乾轉坤”的魄力。本質是批判功利社會的速成心態(tài)——偉大從渺小積累,輝煌自隱忍中生,唯有守住“暗室”方顯“白日”,歷盡“深淵”乃成“乾坤”,至今仍是成就真我、突破困局的不二法門。

名譽自屈辱中彰,

德量自隱忍中大。

【譯文】真正的名譽從屈辱中彰顯,德行與器量在隱忍中壯大。 

【解讀】這句話揭示逆境對人格的淬煉價值:屈辱如同烈火,燒去虛浮矯飾,顯露出本真的氣節(jié)(如韓信忍胯下之辱終成大將);隱忍如同砥石,磨去浮躁狹隘,積淀出深廣的胸懷(如范仲淹處逆境不改濟世志)。本質是儒家“動心忍性”的實踐智慧——外在的挫敗恰是內在升華的契機,唯有以堅韌心性轉化苦難,方能在低谷中蓄力,于沉默中拔節(jié),這對當代人面對競爭壓力與精神內耗,恰似一劑“化辱為榮”的覺醒良方。

謙退是保身第一法,安詳是處事第一法,

涵容是待人第一法,灑脫是養(yǎng)心第一法。

【譯文】謙遜退讓是立身處世的首要準則,從容平和是應對萬事的核心智慧,包容寬厚是待人接物的關鍵原則,豁達超脫是修養(yǎng)心性的根本法則。  

【解讀】這句話以四重維度勾勒出完整的處世哲學:謙退(不爭鋒芒)能避是非、守平安,安詳(沉靜從容)可穩(wěn)局面、定風波,涵容(寬厚慈悲)能聚人心、化矛盾,灑脫(不執(zhí)得失)可破執(zhí)念、養(yǎng)心性。四者如同四季輪轉——春生(謙退避害)、夏長(安詳成事)、秋收(涵容得眾)、冬藏(灑脫歸真),既是應對紛擾的盾牌,也是滋養(yǎng)生命的清泉,揭示真正的智慧不在于“征服外境”,而在于“調和內心”,為當代人提供了一份化解焦慮、超越功利的精神指南。

喜來時,一檢點。怒來時,一檢點。

怠惰時,一檢點。放肆時,一檢點。

【譯文】喜悅時需自我審視,憤怒時需自我審視,懈怠時需自我審視,放縱時需自我審視。  

【解讀】這句話強調“情緒管理”與“行為自律”的關鍵在于時刻自?。簾o論是正向情緒(喜)或負向情緒(怒),還是狀態(tài)的低谷(怠惰)與失控(放肆),皆需以清醒的自我覺察(檢點)及時糾偏——喜時防得意忘形,怒時防沖動傷人,惰時防蹉跎光陰,縱時防逾越底線。本質是儒家“慎獨”工夫的延伸,揭示真正的修養(yǎng)不在壓抑情緒,而在任何境遇中保持覺知與克制,對當代人平衡情感與理性、實現(xiàn)內在秩序極具實踐意義。

自處超然,處人藹然,

無事澄然,有事斬然,

得意淡然,失意泰然。

【譯文】獨處時超脫自在,待人時溫和友善,無事時心境澄澈,遇事后果斷決斷,得意時淡泊從容,失意時鎮(zhèn)定自若。  

【解讀】這六“然”勾勒出儒家推崇的處世境界——內外平衡:獨處修心(超然)與待人接物(藹然)并重,既葆有獨立精神,又維系和諧關系;動靜相宜:閑時沉淀心性(澄然),忙時果決行動(斬然),張弛有度以應萬變;寵辱不驚:順境中克制虛榮(淡然),逆境中堅守本心(泰然),破除得失對心性的綁架。本質是以“中道”駕馭人生起伏——在出世與入世、理性與感性、進取與淡泊間尋求動態(tài)平衡,為當代人提供了一份應對焦慮、超越浮躁的“心境處方”,揭示真正的強大源于內在的彈性與定力。

靜能制動,沉能制浮,

寬能制褊,緩能制急。

【譯文】平靜能克制躁動,沉穩(wěn)能克制浮躁,寬厚能克制狹隘,從容能克制急躁。  

【解讀】這句話揭示“以靜制動”的處世智慧——靜制動:心靜如水,可平息外界紛擾與內心沖動(如冷靜應對突發(fā)事件);沉制浮:性情沉穩(wěn),能化解輕率浮躁(如深思熟慮代替草率決策);寬制褊:胸懷寬廣,可消融狹隘偏見(如包容異見化解人際矛盾);緩制急:從容不迫,能破解急躁冒進(如慢思考避免忙中出錯)。本質是以內在的定力(靜、沉)與格局(寬、緩)馴服外境的動蕩與狹隘,既蘊含道家“以柔克剛”的哲思,又契合儒家“修己安人”的實踐,為當代人提供了一份應對焦慮社會的“心性藥方”:越是喧囂急躁,越需以靜力破局,以寬厚立身。

天地間真滋味,惟靜者能嘗得出;

天地間真機括,惟靜者能看得透。

【譯文】天地間真正的意趣,唯有心靜之人方能品悟;天地間深藏的奧妙,唯有心靜之人方能洞悉。  

【解讀】這句話揭示“靜”是參悟世界的鑰匙:浮躁者困于表象,如同囫圇吞棗嘗不出真味;唯有心靜如潭水,方能照見天地萬物的本質滋味(如自然之美、生命真諦),揭開幕后運轉的玄妙法則(如因果規(guī)律、陰陽平衡)。其融合道家“虛靜觀道”與儒家“定而后能靜”的智慧,提醒當代人:在信息爆炸的時代,真正的洞察力源于內心的澄明,而非外求的喧囂——止息妄念,方見乾坤。

有才而性緩,定屬大才;

有智而氣和,斯為大智。

【譯文】有才能且性情沉穩(wěn)者,方為真正的大才;有智慧且心氣平和者,才是至高的智慧。  

【解讀】這句話揭示才能與智慧的真正高度不在能力本身,而在于心性的修為——才華橫溢卻急躁冒進(如急功近利),易因短視而折損;智術超群卻心浮氣躁(如計較得失),反被聰明所誤。唯有以沉穩(wěn)駕馭才華(如深思熟慮)、以平和沉淀智慧(如淡看榮辱),方能突破小聰明、小才干的局限,在復雜境遇中行穩(wěn)致遠,這正是中國傳統(tǒng)文化中“才德兼?zhèn)洹钡纳顚舆壿嫛?/span>

氣忌盛,心忌滿,才忌露。

【譯文】氣勢切忌過盛,心態(tài)切忌自滿,才能切忌外露。  

【解讀】這句話以“三忌”警示為人處世的修養(yǎng)核心——氣忌盛:情緒、氣勢過旺(如傲慢易怒)易招沖突,需以平和制衡;心忌滿:自滿自足(如固步自封)將阻礙成長,需以虛懷若谷保持進取;才忌露:鋒芒畢露(如炫耀才智)易樹敵引妒,需以韜光養(yǎng)晦沉淀實力。本質是儒家“中庸之道”的實踐智慧——以克制與謙遜調和鋒芒,既避免盛氣凌人的孤立,又防止木秀于林的危機,在低調中蓄力,于內斂中圓滿,至今仍是職場、人際中明哲保身的清醒準則。

有作用者,器宇定是不凡;

有智慧者,才情決然不露。

【譯文】真正有所作為的人,氣度必然卓爾不群;真正擁有大智慧的人,才情必定深藏不露。  

【解讀】這句話揭示才能與智慧的真正境界——能者顯于器宇:有真才實干者,無需刻意標榜,其格局與氣場自然超群(如胸有丘壑者舉止從容);智者隱于謙和:具深遠智慧者,不屑炫耀才智,反而大智若愚(如智者寡言卻句句切中要害)。本質是批判“虛張聲勢”的淺薄——真正的實力如靜水深流,于無形中彰顯力量;真正的智慧如珠玉在匣,于低調中沉淀光華。既呼應道家“光而不耀”的藏鋒之道,又暗合儒家“君子不器”的渾厚境界,為當代人破除浮躁、回歸本真提供了深刻啟示。

意粗性躁,一事無成;

心平氣和,千祥駢集。

【譯文】心思粗疏、性情急躁之人,終將一事無成;心境平和、氣息沉穩(wěn)之人,自有福澤匯聚。  

【解讀】這句話直指成敗的關鍵在于心性修養(yǎng)——急躁者因急于求成(如草率決策、半途而廢)而自毀前路,平和者因沉靜專注(如深思熟慮、穩(wěn)扎穩(wěn)打)而厚積薄發(fā),既揭示“慢即是快”的辯證智慧,又暗合道家“靜為躁君”的哲理,提醒世人:真正的順遂非靠強求,而是以從容心性順應規(guī)律,在專注深耕中靜待花開,這對治當代社會的浮躁焦慮尤為深刻。

世俗煩惱處,要耐得下。

世事紛擾處,要閑得下。

胸懷牽纏處,要割得下。

境地濃艷處,要淡得下。

意氣忿怒處,要降得下。

【譯文】面對世俗煩惱時,需忍耐化解;身處世事紛擾時,需保持超然;心有牽掛糾纏時,需果斷割舍;身處名利誘惑時,需淡泊處之;遭遇憤怒沖動時,需平息克制。  

【解讀】這句話提煉出五種人生困境的破局心法:忍耐消解瑣碎煩惱,超然跳出復雜紛爭,割舍掙脫情感羈絆,淡泊抵御浮華誘惑,克制馴服怒火心魔。本質是以“自我降伏”應對外境挑戰(zhàn)——如禪者修心,于紛亂中淬煉定力;似利劍斷絲,在執(zhí)念中斬獲自由。揭示真正的強大,不在于改變世界,而在于以柔韌心性駕馭萬變,至今仍是抵御焦慮、守護內心秩序的必修課。

以和氣迎人,則乖沴滅。

以正氣接物,則妖氛消。

以浩氣臨事,則疑畏釋。

以靜氣養(yǎng)身,則夢寐恬。

【譯文】用溫和之氣待人,沖突自會消散;以正直之氣處事,邪氣必然退卻;憑坦蕩之氣應對挑戰(zhàn),疑慮恐懼隨之消解;借寧靜之氣修養(yǎng)身心,睡夢亦得安寧。  

【解讀】這句話以“四氣”構建處世修身的完整體系:和氣化解人際矛盾(滅乖戾),正氣抵御環(huán)境濁流(消妖氛),浩氣破除畏難心障(釋疑懼),靜氣滋養(yǎng)生命本源(得恬靜)。四者內外相濟——外在以和、正、浩三氣應對世情,內在以靜氣固守本真,既蘊含儒家“養(yǎng)浩然之氣”的擔當,又融合道家“致虛守靜”的智慧,揭示真正的從容源于內外兼修的平衡,至今仍是應對復雜世事的通透心法。

觀操存,在利害時;

觀精力,在饑疲時;

觀度量,在喜怒時;

觀鎮(zhèn)定,在震驚時。

【譯文】觀察一個人的操守,要看他在利害關頭的抉擇;觀察一個人的精力,要看他在饑餓疲憊時的狀態(tài);觀察一個人的度量,要看他在喜怒之際的言行;觀察一個人的鎮(zhèn)定,要看他在突發(fā)變故時的反應。  

【解讀】這句話揭示識人修身的四個關鍵時刻——利害見操守:利益誘惑或危機威脅下,最能檢驗人是否堅守原則(如見利思義、臨危不懼);饑疲驗精力:生理極限時仍能保持行動力,方顯真正毅力(如逆境中堅持目標);喜怒顯度量:情緒起伏時能否克制私心、包容他人,可見胸懷深淺(如盛怒下不失理性);震驚測鎮(zhèn)定:突發(fā)變故中能否冷靜應對,暴露心智成熟度(如危機中快速決斷)。本質是儒家“逆境驗真性”的實踐智慧——平凡時人人可飾偽,唯極端情境方見本真,既警示世人以“慎獨”工夫修身,也為識人辨才提供穿透表象的標尺。

大事難事看擔當,逆境順境看襟度。

臨喜臨怒看涵養(yǎng),群行群止看識見。

【譯文】面對大事難事,可檢驗一個人的擔當;經歷逆境順境,能考驗其胸襟氣度;臨逢喜怒之變,可窺見其涵養(yǎng)深淺;置身群體行動或決策時,則顯露出其見識高低。  

【解讀】這句話提煉出識人修身的四大試金石——擔當顯于危難:重大挑戰(zhàn)前是否挺身負責,見責任之心;襟度驗于境遇:順逆交替中能否從容豁達,見格局之廣;涵養(yǎng)藏于情緒:喜怒沖擊下能否克制理性,見修為之深;識見立于群處:眾聲喧嘩時能否獨立判斷,見智慧之明。本質是儒家“疾風知勁草”的實踐哲學——平凡處或可修飾,唯關鍵時刻的本真反應,方顯心性底色。既為個人指明修身的核心維度(擔責、拓局、制情、煉識),亦為洞察他人提供穿透表象的標尺,至今仍是職場、人際中識人自省的金科玉律。

輕當矯之以重,浮當矯之以實,

褊當矯之以寬,執(zhí)當矯之以圓,

傲當矯之以謙,肆當矯之以謹,

奢當矯之以儉,忍當矯之以慈,

貪當矯之以廉,私當矯之以公,

放言當矯之以緘默,好動當矯之以鎮(zhèn)靜,

粗率當矯之以細密,躁急當矯之以和緩,

怠惰當矯之以精勤,剛暴當矯之以溫柔,

淺露當矯之以沉潛,溪刻當矯之以渾厚。

【解讀】輕浮應以穩(wěn)重矯正,虛浮應以務實矯正,狹隘應以寬容矯正,固執(zhí)應以圓融矯正,傲慢應以謙遜矯正,放縱應以謹慎矯正,奢侈應以節(jié)儉矯正,冷酷應以仁慈矯正, 貪婪應以廉潔矯正,自私應以公心矯正,多言應以沉默矯正,好動應以沉靜矯正,粗率應以細致矯正,急躁應以和緩矯正,怠惰應以勤勉矯正,暴烈應以溫柔矯正,淺薄應以深沉矯正,苛刻應以敦厚矯正。  

【解讀】這段話以“矯偏歸正”為核心,提出十六組對立品性的調和之道:每對前為缺陷,后為解藥(如輕浮需補以穩(wěn)重,急躁需化以和緩),本質是儒家“中庸”與道家“沖和”思想的實踐——通過自我覺察與主動調整,破除極端,回歸平衡。既反對放任缺陷(如傲慢、貪婪),也警惕矯枉過正(如沉默變?yōu)楣缕В瑥娬{以辯證思維動態(tài)修正心性,在剛柔、動靜、收放間尋求生命的圓融,至今仍是化解性格短板、提升處世智慧的實用指南。

    本站是提供個人知識管理的網絡存儲空間,所有內容均由用戶發(fā)布,不代表本站觀點。請注意甄別內容中的聯(lián)系方式、誘導購買等信息,謹防詐騙。如發(fā)現(xiàn)有害或侵權內容,請點擊一鍵舉報。
    轉藏 分享 獻花(0

    0條評論

    發(fā)表

    請遵守用戶 評論公約

    類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