對于耳聾古籍記載有很多方法,這里匯聚了其中一部分臨床效果佳的方法,供大家查閱參考。功能主治:疏肝理氣,行氣活血,治療肝郁氣滯、氣血瘀阻引起的耳聾(如“耳聾不聞雷聲”)。 方義解讀: 方中柴胡疏肝解郁,升舉陽氣,直走少陽經(jīng)(膽經(jīng)),通耳竅。膽經(jīng)循行于耳周,故柴胡可解除肝膽氣郁導(dǎo)致的耳閉;香附辛香行散,疏肝理氣,調(diào)暢三焦氣機,尤擅解肝郁,被譽為“氣病之總司”;川芎活血行氣,上行頭目,下達血海,兼祛風(fēng)止痛。與柴胡、香附配伍,形成“行氣-活血-通竅”的協(xié)同作用。本方藥簡力專,針對實證耳聾(氣滯血瘀)。 方劑組成:元胡45克、豬牙皂角30克、川芎30克、藜蘆15克、躑躅花7.5克。 功能主治: 通竅除毒。治時氣頭面赤腫,或咽喉閉塞不通,用之取嚏,噴七八遍,泄出其毒則愈。若看病之人用此藥,必不傳染。用法用量:上方諸藥研成細粉, 用紙燃蘸少許,纴于鼻中,取嚏為效。 備注: 方中元胡,《外科樞要》作“元參”。 方劑組成:穿山甲(炮)、螻蛄各150克、麝香3克。 用法用量: 上藥以蔥涎和搗,塞耳中;或為細末,每用少許,放入耳中。仍以耳聾類追風(fēng)散搐鼻妙。 方義解讀: 穿山甲:穿透力強,通經(jīng)絡(luò)、散瘀結(jié)。 螻蛄:利水通竅,《神農(nóng)本草經(jīng)》載其“主耳聾”。 麝香:芳香開竅,引藥直達耳竅。 本方特點:以動物藥為主,強調(diào)“通”法,適合頑固性耳聾。 方劑組成:小茴香、木香、全蝎、延胡索、陳皮、菖蒲各3克,羌活、僵蠶、川芎、蟬蛻各1.5克,穿山甲6克,甘草4.5克。 用法用量: 上方諸藥研成細粉,每服9克,不拘時溫酒調(diào)服。肝郁氣滯型耳聾(王清任通氣散加味),患者:劉某,男,62歲,因左耳流膿后聽力嚴(yán)重下降就診,伴口苦、咽干、胸悶,舌紅苔少,脈滑澀。 辨證:肝氣郁滯,肝膽火旺。 處方:通氣散(柴胡20g、香附20g、川芎15g)合龍膽瀉肝湯加減,加龍膽草、黃芩、梔子等清熱瀉火,當(dāng)歸、麥冬滋陰養(yǎng)血。 分析:本例屬實證耳聾,因肝郁化火、氣閉耳竅,通氣散疏肝理氣,配合清肝利濕藥,標(biāo)本兼治。 氣滯兼腎虛耳鳴(通氣散合益氣聰明湯),患者:陳某,女,52歲,右耳夜間耳鳴加重,伴焦慮、目澀,脈細軟。 處方:通氣散(柴胡15g、香附15g、川芎15g)加石菖蒲、煅磁石,二診合益氣聰明湯(黃芪、黨參、蔓荊子、升麻、葛根等)。 療效:7劑后耳鳴減半,后續(xù)調(diào)理痊愈。 分析:患者虛實夾雜,初診以通氣散開郁通竅,二診加入補中益氣藥,體現(xiàn)“通補兼施”原則。 久聾(《普濟方》通氣散外治),患者:張某,男,71歲,雙耳聽力減弱,十多年治療未愈,因其年齡偏大,采用外治法比較安全,據(jù)《普濟方》所載對于久聾不愈者,以穿山甲、螻蛄、麝香研末塞耳。 療效:通過局部通竅,改善耳道氣血瘀阻,患者聽力提升,能夠一次性聽清對話者信息。 分析:外治法直接作用于耳竅,適合藥物內(nèi)服無效的頑固病例。 不同版本的“通氣散”體現(xiàn)了中醫(yī)“同病異治”思想: 1. 王清任方:針對肝膽氣滯,強調(diào)“疏肝-行氣-活血”鏈條。 2. 外科方:通過外治取嚏,急則治標(biāo)。 3. 《普濟方》《奇效良方》:側(cè)重通竅、祛風(fēng)、化瘀,適合復(fù)雜病機。 臨床應(yīng)用需辨證施治,實證以疏通氣機為主,虛證則需配合補益(如腎虛加六味地黃丸)。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