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韩黑丝制服一区视频播放|日韩欧美人妻丝袜视频在线观看|九九影院一级蜜桃|亚洲中文在线导航|青草草视频在线观看|婷婷五月色伊人网站|日本一区二区在线|国产AV一二三四区毛片|正在播放久草视频|亚洲色图精品一区

分享

說說我個人印象中的卡拉揚

 阿里山圖書館 2025-04-23 發(fā)布于北京
圖片

赫伯特·馮·卡拉揚

Herbert von Karajan(1908—1989)

      赫伯特·馮·卡拉揚(Herbert von Karajan,1908—1989),奧地利指揮家。四歲開始學習鋼琴,早先想成為一名獨奏鋼琴家,后聽從魏因加特納建議改學指揮。早年就讀于維也納音樂學院,學習指揮。畢業(yè)后回到薩爾茨堡,后成為烏姆市歌劇院常任指揮。1929年,21歲的卡拉揚在該劇院指揮演出了《費加羅的婚禮》等歌劇。1934年,成為亞琛歌劇院指揮,期間指揮了《尼伯龍根的指環(huán)》的演出。1937年,應布魯諾·瓦爾特之邀赴維也納歌劇院指揮瓦格納的歌劇《特里斯坦與伊索爾德》,大獲成功。1938年,富特文格勒因受“興德米特”事件影響,被解除柏林德國歌劇院的職務,卡拉揚于是接替成為常任指揮。年輕氣盛、雄心勃勃的卡拉揚來到柏林之后果然不負眾望,以出色的才華很快就贏得矚目,受到戈林等納粹元老的器重,被稱為“神奇小子”,納粹的宣傳機器就大肆進行渲染,造成與“元首”推崇的富特文格勒之間的雙雄競爭之勢,以此給“不太聽話”的富特文格勒施加壓力。據(jù)說,卡拉揚曾加入納粹黨(否則在納粹德國的文化領(lǐng)域無法擔任要職),但富特文格勒始終拒絕加入納粹黨(雖屢遭威脅,但因元首個人對他的崇敬和保護,直到德國戰(zhàn)敗前的很長一段時間里都還能保有其職務)。戰(zhàn)后,卡拉揚與富特文格勒均經(jīng)受盟軍審查,在一段時間里被禁演。復出后,富特文格勒重掌柏林愛樂樂團,有意扶持新人,反對卡拉揚接任。1954年,富特文格勒去世,卡拉揚在與切利比達奇競爭柏林愛樂常任指揮中獲勝,此后更成為樂團終身藝術(shù)指導。1956年,卡拉揚同時成為維也納歌劇院常任指揮,繼而被斯卡拉歌劇院、維也納愛樂樂團、倫敦愛樂樂團、巴黎管弦樂團等歐洲各大樂團和歌劇院聘為音樂指導和指揮。此外,他還是薩爾茨堡音樂節(jié)、拜羅伊特音樂節(jié)等重要藝術(shù)活動的藝術(shù)指導,由此成為歐洲樂壇的一代“帝王”,有“歐洲音樂總指導”之稱。在二十世紀后半葉的世界音樂舞臺上,卡拉揚無疑是商業(yè)上最為成功的指揮大師。

圖片
圖片

上世紀80年代中后期,筆者剛開始接觸古典音樂時,進口音像市場上幾乎充斥著卡拉揚的錄音——就筆者所見,在管弦樂隊作品中幾乎占到60-70%以上的份額—— 一盒進口磁帶的售價大約在9元人民幣,而我那時還是中學生,在校住讀每月的生活費在40元人民幣左右,只夠買4盒磁帶。那時,在筆者心目中,卡拉揚大師簡直就像是神一般的存在,甚至可稱作“音樂的化身”。這種無比仰望的心理保持了有十年。

圖片

因為那時進口音像資料稀缺且價格奇高,樂迷們之間通常會互借磁帶來拷貝,雖然音效上大打折扣,但畢竟聊勝于無。我最早拷貝得來的一套《貝多芬交響曲全集》就是卡拉揚指揮柏林愛樂的這套錄音,所有的封面都用一個數(shù)字來表示,而《第三(英雄)交響曲》的封面就是這個在熾燃的火焰中倔強屹立著的“3”字。幾十年之后,我又特意去買來這張舊唱片。即便今天,每當看到這個封面,心中又會燃起一團火樣的熱情,想起一路走來的歲月。

      在卡拉揚所處的時代,有三股思潮正此消彼長。托斯卡尼尼(Arturo Toscanini,1867—1957)的客觀主義強調(diào)回到樂譜,嚴守樂譜標記,尤其是速度標記。富特文格勒(Wilhelm Furtw?ngler,1886—1954)代表的浪漫主義(主觀主義)則認為音樂超越于樂譜標記之上,意蘊恰在字里行間(between the lines)。兩種風格之外,本真主義(authentic performance)也逐漸興起。本真主義不僅強調(diào)要回到樂譜,還要回到作曲家原初的樂譜版本(最好是手稿,初稿),由此掀起音樂版本學的熱潮,不僅要嚴格遵守樂譜節(jié)拍標記,還要用早期樂器來演奏,即用巴赫、貝多芬時代的樂器來演奏他們的作品。托斯卡尼尼的客觀主義風格這一路原本有許多才華橫溢的追隨者,如弗里恰伊(Ferenc Fricsay,1914—1963)和坎泰利(Guido Cantelli,1920—1956)都是杰出的指揮天才??上Цダ锴∫烈虿≡缡牛蔡├蝻w機失事也英年早逝,于是后繼乏人。富特文格勒的浪漫主義風格更是高妙無比,不好學,需要指揮有極高的全面藝術(shù)修養(yǎng)與天賦悟性,好比王陽明的“心學”,一不小心就落入“野狐禪”。所以富特文格勒之后,這一路風格也后繼無人。當然,切利比達奇、巴倫勃依姆和阿巴多等人都表達了對富特文格勒的追慕之情,但若論成就,那就又要另當別論了。本真演奏這一脈則以哈農(nóng)庫特(Nikolaus Harnoncourt,1929—2016)、加德納(John Eliot Gardiner,1943— )、霍格伍德(Christopher Hogwood,1941—2014)和布魯根(Frans Brüggen,1934-2014)等人為代表,雖也成就不凡,但從總體上來看卻始終是小池塘里的浪花,沒有掀起大浪來。就是在戰(zhàn)后樂壇這樣的大環(huán)境中,卡拉揚一枝獨秀,成為上世紀后半葉歐洲樂壇的殿堂級人物。

圖片

      卡拉揚的雄心在于集托斯卡尼尼的客觀主義風格與富特文格勒的浪漫主義風格之大成,實現(xiàn)兩者的融合,同時吸收融合本真主義的許多思想和研究成果,由此開創(chuàng)出自己的新路來,可謂壯志凌云。但是,平心而論,如果更看重對德奧指揮傳統(tǒng)的繼承,那么富特文格勒、奧托·克倫貝勒(Otto Klemperer,1885—1973)、克納佩茨布許(Hans Knappertsbusch,1888—1965)以及門蓋爾貝格(Willem Mengelberg,1871—1951)顯然更具代表性,卡拉揚其實不典型。如果要強調(diào)客觀理性主義的直譯風格,那么卡拉揚其實又比較“主觀”,不夠客觀理性。所以,在筆者看來,卡拉揚代表的其實是戰(zhàn)后流行的”國際聲“,當然其中也保留著德國指揮傳統(tǒng)的一些底蘊,可以稱為“新德國聲”。他自述的理想是:折衷客觀理性主義與浪漫主義指揮風格,融二者于一爐。此外,卡拉揚真可謂天之驕子,他得天獨厚的一個優(yōu)勢還在于趕上了錄音技術(shù)的兩次革命:先是上世紀50年代初從單聲道(mono)錄音轉(zhuǎn)向立體聲(stereo)錄音,之后是上世紀80年代初從模擬(analog)錄音轉(zhuǎn)向數(shù)字(digital)錄音,此時正逢影音重播設備廣泛普及,開始進入普通家庭,各大唱片公司相互競爭,以名指揮和高保真錄音為號召,爭奪這一新興市場。相比之下,許多前輩大師的錄音雖然具有極高的藝術(shù)價值,但音響實在太差了,因為其中的大部分制作于錄音技術(shù)尚不成熟的上世紀三四十年代。而卡拉揚在達到指揮生涯的巔峰時恰好趕上錄音技術(shù)的飛速發(fā)展。卡拉揚指揮生涯的黃金年代其實在戰(zhàn)后的三十年(這也是音樂重播設備開始普及,進入更多家庭,唱片市場欣欣向榮的三十年),包括:1950年代與愛樂樂團的合作(EMI錄音),1960年代和1970年代與柏林愛樂樂團的合作(DG錄音),以及1970年代末與1980年代初與維也納愛樂樂團的合作(DG錄音)。

      卡拉揚的指揮有這么幾個特點:

      1. 曲目極廣。其錄音幾乎涵蓋古典音樂大部分經(jīng)典。他的背譜能力超強,能夠快速掌握一部新作品??ɡ瓝P是為數(shù)不多的可以橫跨管弦樂與歌劇兩大領(lǐng)域的指揮大師之一。他指揮的大型宗教合唱作品也是精彩紛呈,這得益于他在歌劇與管弦樂指揮領(lǐng)域的豐富經(jīng)驗。

      2. 音色唯美??ɡ瓝P是音響上的唯美主義者,對于極致音色的追求近乎苛刻。經(jīng)多年磨合,他在上世紀六七十年代將柏林愛樂的音色美推向極致。

      3. 戲劇性鮮明??ɡ瓝P對戲劇性的追求可說無處不在,只要是帶有音畫色彩的作品,如交響詩、音樂會序曲、芭蕾組曲,卡拉揚的指揮幾乎張張精彩。

      然而,上述三個優(yōu)點同時也成為制約他的局限。

      1. 曲目是廣,但單曲的專精度上就要打折??ɡ瓝P指揮的作品在整體上可以打7-8分,但論單曲或單個作曲家,卡拉揚做到10分的并不多。若論貝多芬的交響曲全集,富特文格勒與克倫貝勒的錄音更具經(jīng)典意味。若論柴科夫斯基的交響樂,穆拉文斯基的指揮比他更深刻有味。若論馬勒的交響曲,阿巴多、庫貝利克、海廷克、滕斯泰特和伯恩斯坦等人都比他專精。若論布魯克納的交響曲,克納佩茨布許、約夫姆、切利比達奇、海廷克等人都比他更富精神感召力。

      2. 音色美是好,但現(xiàn)代審美必須超越唯美。看似粗糙、不和諧、乖張刺激的另類音階、和聲與節(jié)奏,都已成為現(xiàn)代藝術(shù)的重要表現(xiàn)手段。過度追求唯美會限制藝術(shù)表現(xiàn)力,使藝術(shù)變得像瓶中精致的紙花而失去生活原有的粗糲質(zhì)感。試以柴可夫斯基的交響曲為例,卡拉揚的指揮有如精致的藝術(shù)風景畫,而在穆拉文斯基的指揮中,你卻能感受到俄羅斯大地刺骨的寒風與粗糲的冰雪。

      3. 戲劇性對比沖突本身并不錯,但因太過注重音響的緣故,卡拉揚的戲劇性往往浮在音響的表面,屬于感官刺激上的,比較淺,精神內(nèi)蘊不足,就像觀賞一部好萊塢大片那種震動。而富特文格勒等前輩大師所帶來的戲劇性,那是真正能夠帶來內(nèi)心沖撞與深刻感動并由濃郁悲劇意識而產(chǎn)生精神升華的,好比觀賞一部黑白電影的莎士比亞的悲劇杰作。

圖片
圖片
圖片
卡拉揚與肖斯塔科維奇

圖片

卡拉揚與羅斯特洛波維奇

你能在這些照片中從人物的體態(tài)語言讀出什么?是否有一種“君臨天下,睥睨萬物”的王者氣概?只不過,有些人欣賞,有些人反感。但這還不是最重要的,重要的是音樂,在音樂中,不同的音樂觀,不同的指揮自我定位,以及不同的指揮與樂團的關(guān)系,其實是會自然流露出來的。

      筆者寫作本文的初心并不是要去否定大師的成就與功績。恰恰相反,筆者對卡拉揚大師仍充滿敬意。四十年前筆者剛剛開始接觸古典音樂,那時進口音像市場上幾乎充斥著卡拉揚的錄音(就筆者所見,在管弦樂隊作品中幾乎占到60-70%以上的份額),在筆者心目中,卡拉揚大師簡直就是神一般的存在,甚至可稱作“音樂的化身”。這種無比仰望的心理幾乎保持了有十年,隨著筆者知道的指揮和樂團越來越多,接觸到的錄音版本越來越多元,筆者才逐漸意識到,音樂的大海之深廣絕非一人一時所能獨攬,大千世界正有無數(shù)英才,山外有山,天外有天?;蛟S,從全部錄音文獻來看作整體的觀照,就曲目涵蓋之廣、整體水準之高而言,能與卡拉揚比肩的大師屈指可數(shù)。別的先不說,單就能夠橫跨管弦樂與歌劇指揮兩大領(lǐng)域,且都能做到游刃有余這一點,就要刪去一大批明星指揮,但也不是沒有,僅就二十世紀下半葉而言,隨手就可舉出朱利尼、索爾蒂、阿巴多等人,都可稱為雙料大師,至于二十世紀上半葉那就更多了。若是從微觀層面來看,就某個作曲家的某個杰作而言,在眾多錄音中,往往能在卡拉揚之外發(fā)現(xiàn)不少更為杰出的演繹。相比之下,卡拉揚的版本只能位列中上。當然,這也是另外一個話題,暫且不講。今天的重點,是列出筆者心目中卡拉揚最優(yōu)秀的數(shù)種唱片,在這些作品的眾多演繹錄音中,這幾種唱片都可脫穎而出,進入單曲排名的前三,乃至位列榜首。

第一類:交響詩與管弦樂組曲

(戲劇性對比強烈,管弦樂色彩絢麗,弦樂部分吃重、合奏整齊度與音色細膩程度要求極高的作品)

      卡拉揚指揮的李斯特、理查·施特勞斯、西貝柳斯等人的交響詩,瓦格納的歌劇前奏曲,比才、格里格等人的管弦樂組曲,柴可夫斯基的管弦樂幻想序曲《羅密歐與朱麗葉》,以及現(xiàn)代主義風格的作曲家勛伯格的《升華之夜》等,幾乎個個出色、張張精彩,就管弦樂隊器樂色彩之絢麗,作品戲劇性沖突與情緒表達之濃烈,弦樂組音響之精細與醉美而言,其他錄音很難超越。

圖片

試聽:

瓦格納《羅恩格林》第一幕前奏曲

Wagner_ Lohengrin - Act 1_ Prelude

卡拉揚 指揮 柏林愛樂樂團

圖片

試聽:

西貝柳斯:交響詩《圖翁內(nèi)拉的天鵝》

Sibelius_ Der Schwan Von Tuonela Op. 22 Nr. 2

卡拉揚 指揮 柏林愛樂樂團

圖片

試聽:

理查·施特勞斯:交響詩《英雄的生涯》之“英雄的飛升與完成”

R. Strauss _ Ein Heldenleben, Op.40 _ Des Helden Weltflucht Und Vollendung

卡拉揚 指揮 柏林愛樂樂團

圖片

試聽

勛伯格《升華之夜》第四樂章

Schoenberg_ Verkl?rte Nacht, Op. 4 - IV. Adagio(1943 Revised)

卡拉揚 指揮 柏林愛樂樂團

第二類:理查·施特勞斯、威爾第、普契尼、比才等人的歌劇

      在老一輩指揮中,兼擅管弦樂(純器樂)作品和歌劇指揮的雙料大師并不少見,但在新一代指揮中已成鳳毛麟角??ɡ瓝P在這兩個領(lǐng)域都能做到游刃有余,他的舞臺經(jīng)驗極其豐富(據(jù)說他年輕時還曾想過當戲劇演員,外表也的確英俊,輪廓分明,有希臘雕塑之美),他的歌劇指揮成就絕對不在他的管弦樂指揮成就之下,理查·施特勞斯的《玫瑰騎士》、普契尼的《波希米亞人》與《蝴蝶夫人》、比才的《卡門》等諸多名演都是演錄俱佳的歷史名版。

圖片

試聽:

理查·施特勞斯:歌劇《玫瑰騎士》第一幕,引子

R. Strauss_ Der Rosenkavalier - Act 1_ Einleitung

卡拉揚 指揮 愛樂樂團

圖片

試聽:

比才《卡門》前奏曲

Bizet_ Carmen - Prélude

卡拉揚 指揮 柏林愛樂樂團

圖片

試聽:

普契尼《波希米亞人》第一幕開場

Puccini_ La Bohème - Act 1_ Questo Mar Rosso

卡拉揚 指揮 柏林愛樂樂團

第三類:晚期風格(1980年代指揮維也納愛樂樂團留下的經(jīng)典錄音)

卡拉揚在歐洲樂壇的絕對影響力在1970年代達到頂峰。此后,他經(jīng)歷了一系列的變故:與柏林愛樂樂團長久積累的矛盾終于爆發(fā),他憤而轉(zhuǎn)去指揮柏林愛樂的另一個強大競爭者——維也納愛樂樂團;他因病做了一次大手術(shù),術(shù)后的他體力已大不如前。一生好強,喜歡掌控一切,要將自己的意志貫徹到每一細節(jié)的他,慢慢開始學會妥協(xié),學會放棄,學會順應自然。一向桀驁不馴但也一路春風得意、無往不勝的他,或許開始意識到個體生命的有限,個體意志的有限,在威嚴的命運面前終于開始低下高昂的頭顱,然而奇怪的是,人有時是在放棄中成長的——放棄過多的主觀意志,放棄過多的控制,放棄過多一己的執(zhí)念——在順應自然中反倒更能體察到天地間無所不在的大道的運行,境界也隨之豁然開朗??ɡ瓝P晚期的很多錄音都帶有這種飽經(jīng)世事之后的無力與滄桑感,這恰恰是在他光華璀璨的早期和中期錄音中所缺少的?;蛟S,這是上天在以另一種方式啟悟這位一生好強爭勝的老人。

圖片

試聽:

柴可夫斯基《b小調(diào)第六(悲愴)交響曲》第四樂章

Tchaikovsky_ Symphony #6 In B Minor, Op. 74 - 4. Finale

卡拉揚 指揮 維也納愛樂樂團


圖片

試聽:

布魯克納《c小調(diào)第8交響曲》第三樂章

Bruckner_ Symphony #8 In C Minor, WAB 108, _Apocalyptic - 3

卡拉揚 指揮 維也納愛樂樂團

圖片

圖片

pastedGraphic_2.png

      1987年的維也納新年音樂會打破以往慣例,第一次邀請卡拉揚擔綱指揮。大師此時已是79歲高齡,往昔的一臉嚴肅此時卻已換作長者獨有的和藹笑容,一生要強性格倔犟喜歡掌控一切的他,在晚年經(jīng)歷了身體和精神的雙重打擊,此時略顯虛弱,但卻似乎學會了與命運妥協(xié),放棄了過度的控制,變得更為從容不迫和溫煦可愛了。在《春之聲》的演出中,他邀請當紅的年輕女高音凱瑟琳·巴特爾擔任獨唱,他在一旁以長者的姿態(tài)側(cè)目看著,指揮樂隊呼應著歌手,隨音樂的節(jié)奏與行進一同起伏變化,眼中流露出溫柔的笑意。這是大師最為放松的一次公眾演出。此后他的身體日漸虛弱,很少登臺。就在這次演出兩年后,大師溘然長逝,留下這份永久的記憶。

約翰·施特勞斯《春之聲圓舞曲》

J. Strauss II_ Voices Of Spring, Op.410

女高音:凱瑟琳·巴托爾

卡拉揚 指揮 維也納愛樂樂團

    本站是提供個人知識管理的網(wǎng)絡存儲空間,所有內(nèi)容均由用戶發(fā)布,不代表本站觀點。請注意甄別內(nèi)容中的聯(lián)系方式、誘導購買等信息,謹防詐騙。如發(fā)現(xiàn)有害或侵權(quán)內(nèi)容,請點擊一鍵舉報。
    轉(zhuǎn)藏 分享 獻花(0

    0條評論

    發(fā)表

    請遵守用戶 評論公約

    類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