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韩黑丝制服一区视频播放|日韩欧美人妻丝袜视频在线观看|九九影院一级蜜桃|亚洲中文在线导航|青草草视频在线观看|婷婷五月色伊人网站|日本一区二区在线|国产AV一二三四区毛片|正在播放久草视频|亚洲色图精品一区

分享

九位老中醫(yī),論治“蕁麻疹”的經(jīng)驗匯總

 卑微mhy 2025-04-22 發(fā)布于甘肅
中醫(yī)書友會第4213期
每天一期,陪伴中醫(yī)人成長

I導讀蕁麻疹是一種常見過敏性疾患,有的稱風疹塊,也稱鬼飯疙瘩,治療效果差異性比較大。朱仁康、周鳴岐、任繼學、何任、宋祚民、奚鳳霖、李壽山、劉學勤、張宇慶9位老中醫(yī)在蕁麻疹治療中,各有經(jīng)驗,卻都有好效果,值得臨證參考和借鑒。大家也可以在評論區(qū)聊聊你是如何治療蕁麻疹的。

—本文約6325字,預計閱讀16分鐘—
圖片

蕁麻疹論治

作者/朱仁康 等
本文摘自《朱仁康論皮膚科》(2008)
〔編者按〕本文是朱仁康、周鳴岐、任繼學、何任、宋祚民、奚鳳霖、李壽山、劉學勤、張宇慶九位老中醫(yī)論治蕁麻疹,為保持原貌,一并收錄。

一、朱仁康論

蕁麻疹為一種常見的過敏性疾患,在中醫(yī)文獻中稱?癗,南方稱風疹塊,北方稱鬼飯疙瘩。筆者據(jù)長期臨床觀察,大致依下述分型論治:

1.風熱久羈

由于外受風熱之邪,未經(jīng)發(fā)散、以致風?癗,發(fā)作不已。證見疹發(fā)大片焮紅,舌質紅苔黃,治以搜風清熱為主。常用自擬烏蛇驅風湯。

藥用:烏蛇、蟬衣蟲類搜剔,益以荊芥、白芷、羌活驅風,黃連、黃芩苦寒清熱,銀花、連翹、甘草解毒,大黃清泄于下。

2.血熱風盛

屬于中醫(yī)“風癮疹”范疇,猶今之人工蕁麻疹,又稱劃痕癥,往往先則皮膚瘙癢,抓后立即焮起條痕,此所謂外風引動內(nèi)風。由于心經(jīng)有火,血熱內(nèi)盛,熱甚生風,治以涼血清熱消風為主,夾瘀略佐活血之品。

藥用:生地、當歸、赤芍、紫草、元參、知母、生石膏、生甘草等。

3.衛(wèi)氣不固

屬于風寒另一類型,相當于冷激性蕁麻疹。由于衛(wèi)外失固,風寒易侵,疹易發(fā)于裸出部位,色淡微紅或見蒼白,吹風著冷,兩手洗冷水亦起,治擬固衛(wèi)御風。

藥用炙黃芪、防風、炒白術(玉屏風散),益以桂枝、炒赤芍、生姜、大棗(桂枝湯意),荊芥、茯苓等。

4.脾失健運

由于脾虛失運,外受于風,氣機失利。癥見身發(fā)風團,胃痛腹脹,大便溏泄,甚至惡心嘔吐等,治擬健脾理氣,祛風散寒。

藥用蒼術、陳皮、豬苓、茯苓、澤瀉、羌活、防風、炒白術、木香、烏藥等。

5.血瘀生風

由于瘀阻經(jīng)隧,營衛(wèi)之氣失宣,外受風寒或風熱相搏,發(fā)為風癗。

本癥可常見于腰圍束帶或手腕表帶等處,受壓處易起,今稱之為壓迫性蕁麻疹,舌見紫黯或現(xiàn)瘀斑,治則以活血祛風為主。

藥用當歸尾、赤芍、桃仁、紅花、丹參、荊芥、蟬衣、甘草等。風熱加銀花、連翹;風寒可佐以麻黃、桂枝。

二、周鳴岐論

蕁麻疹的證候不一,我將其劃分為四個類型,進行治療。

1.風寒型

皮疹呈白色或粉紅色風團,瘙癢,遇風加劇,多伴有發(fā)熱惡寒,無汗體痛之癥,脈浮緊,苔白。

治宜風散寒,調和營衛(wèi)。

藥用:麻黃7克,桂枝10克,防風10克,荊芥10克,白芍15克,羌活10克,獨活10克,杏仁10克,白鮮皮25克,甘草10克。

2.風熱型

皮疹扁平,稍高于皮面,潮紅、灼熱、劇癢,心煩口干,溲赤、便秘,舌質紅、苔薄白或白膩。

治宜辛涼解表,清熱止癢。

藥用:蟬蛻10克,牛蒡子10克,荊芥穗10克,薄荷10克,浮萍10克,金銀花30克,連翹15克,黃芩15克,苦參15克,地膚子20克,甘草10克。

3.胃腸濕熱型

皮疹持續(xù)不已,反復發(fā)作,奇癢難寐,并伴有脘腹痞滿疼痛、納呆噯腐、便秘或腹瀉、溲赤之候,脈滑數(shù),舌苔黃膩。

治宜清解表里,通腑利濕。

藥用:防風10克,荊芥穗10克,梔子10克,黃芩15克,連翹10克,制大黃10克,蒼術15克,白鮮皮25克,滑石20克。

大便秘結者,改用生大黃15克,加芒硝(沖服)10克;熱瀉者加黃連10克,白芍20克;寒瀉者加白術20克,白蔻15克,茯苓15克;

脘腹痞滿不解者加炒神曲、山楂、麥芽各15克,枳實10克;由腸寄生蟲誘發(fā)者加烏梅15克,黃連10克,苦楝皮15克,使君子10克。

4.氣血雙虛型

?癗多,反復發(fā)作,常因勞而發(fā),午后入夜加重,兼見頭暈體倦,失眠多夢,多伴有納呆便溏,面容少華,舌淡苔薄,脈細緩。

治宜調補氣血,疏風止癢。

藥用:生黃芪20克,黨參15克,茯苓15克,白術10克,當歸15克,白芍15克,首烏15克,生地25克,防風10克,蟬蛻10克,刺蒺藜40克,地膚子25克。

三、任繼學論

蕁麻疹又稱癮疹,是臨床常見之疾。它的病因以正氣內(nèi)變?yōu)橹?,復因飲食不?jié),以及魚蛋蝦蟹馨香燥熱之味,或外在風寒之邪侵傷機體,造成人體正氣內(nèi)變,營衛(wèi)損傷,則營衛(wèi)二氣失調,致使氣血壅塞,不得宣泄于外,必郁滯于內(nèi)而化熱生風。

風動則癢,熱勝則紅則腫。法宜調和營衛(wèi),涼血熄風為主,方以桂枝湯加味。

藥用:桂枝、芍藥入營而熄風,并有益氣化血之功;桂枝得生姜之力攘之于外;芍藥得甘草、大棗安之于內(nèi),以斷正氣內(nèi)變之功;

再用當歸、生地和血養(yǎng)血;配以何首烏以安撫氣血,阻滯正氣內(nèi)變之能,上藥合用,使機體陰陽趨于平衡,營衛(wèi)協(xié)調,故一般病變,此方既可收功。

但亦有正虛太甚,郁久不復,營衛(wèi)二氣不易和調者,多引起脾氣失調,腎氣不充,氣血虛滯,則虛熱虛風,滲入營血,伏潛募原,而成頑固之疾。

余每于前方加入苦參一味以清熱祛風止癢,并有補陰益精、安五藏、通利九竅之能,或參以荊芥、防風以宣通腠理,使氣機得暢,營衛(wèi)得行,則虛風自熄,其疾可望向愈。

四、何任論

蕁麻疹,其因多為汗出當風,外邪入侵腠理,風氣搏于肌膚,與熱相結,則成?癗。

其癥急者一二日,四五日后即消散。慢者,發(fā)作數(shù)日后消隱,數(shù)日又作,遷延不已。甚則數(shù)月、數(shù)年不斷根者,而成頑疾。

此癥之治,總在疏風解毒,清熱瀉火。麻黃連翹赤小豆湯為余常用之基本方。

初起?癗,在表者,即以本方酌加桂枝、浮萍之類即可。

若纏綿不已,則用該方加黑芝麻30克,何首烏9克,苦參6克,石菖蒲6克,甘草5克。

能飲酒者可加黃酒一二兩同至,每日一劑,常見顯效。

若?癗久發(fā)不愈,時作時瘥,疹見于周身,而舌絳苔光者,為入血絡。則以該方加地龍9克,刺猬皮9克,杏仁6克,赤芍6克,皂角刺5克,或視證斟加銀花、薄荷等。

曾治趙某某,女,40歲。日前氣溫驟暖,游泳沐浴受風,周身風疹,如團如點,大小不一,奇癢灼熱,徹夜不能眠,小便較黃,大便偏燥,治宜祛濕熱。

藥用:麻黃5克,連翹9克,赤小豆15克,黑芝麻30克,何首烏9克,苦參6克,生甘草5克,石菖蒲6克。煎加黃酒30克。

上藥服完兩劑,風疹全消。

五、宋祚民論

從臨床觀察此病,有風熱、風寒之分。

風熱多表現(xiàn)為病起急驟,發(fā)熱,疹色焮紅,面唇掀腫,皮疹瘙癢,甚則嘔吐、腹痛。治宜疏風清熱解毒。

藥用:荊芥、蘆根、銀花、連翹、梔子、薄荷、防風之類。

風寒多表現(xiàn)為起病緩,時間長,經(jīng)久不愈,易于反復,其疹色淡紅,遇冷風即出。治宜疏風散寒,調和營衛(wèi)。

藥用北防風、生黃芪、桂枝、白芍之類。

我常用的驗方為:防風12克,浮萍10克,連翹10克,赤芍6克,蟬蛻6克,焦檳榔10克,地膚子10克,蛇床子6克,黃柏6克。

癢甚加白鮮皮10克,眼瞼水腫或頭皮掀腫灼痛作癢,加蒲公英、白芷各6克,菊花亦可選用;大便燥結,或有食滯,可用神曲,甚至用大黃;濕熱重者可加蒼術、黃柏;濕重可用土茯苓、生薏仁、茯苓皮之類;兼有蛔蟲者,用烏梅丸治之。

治療本病的要點:須掌握既要透表,又不可單純汗解,還需清里,以除其發(fā)病之基。總以透達清內(nèi),表里兩和為治。

如疹出過甚,布滿頭面全身者,還須斂其勝勢,如:烏梅、五味子,或地龍,以清化,現(xiàn)謂之“脫敏”。

六、奚鳳霖論

筆者以肝論治,亦取得一定療效,現(xiàn)提供同道參考。

1.實證

(1)肝氣郁結型:反復發(fā)疹,常在精神抑郁,性躁激怒,或勞倦后,風團瘙癢更甚,并有氣悶嘆息,脅肋疼痛,或氣撐攻逆,舌苔薄,脈弦。

治以疏肝理氣。常用:柴胡、赤芍、枳殼、香附、川芎、生甘草、菊花、薄荷等。

(2)肝郁化熱型:風團瘙癢,色紅,頭昏目赤,脅痛嘔苦,舌邊紅、苔黃,脈弦數(shù)。

治以清肝瀉火。常用:龍膽草、黑山梔、淡子芩、生地黃、柴胡、菊花、白蒺藜、金銀花、生甘草等。

(3)肝火腸燥型:風疹瘙癢,鮮紅,頭痛,目赤,性躁易怒,口苦咽干,脅腹脹痛,大便秘結,肛門灼痛,舌紅、苔黃,脈弦滑數(shù)。

治以清肝通腑,表里兩解。常用:防風、薄荷、連翹、銀花、當歸、赤芍、淡子芩、桔梗、生甘草、大黃、芒硝。若大便不暢,或燥結不下,加更衣片日3次,每次2片。

2.虛證

(1)陰血不足型:癮疹瘙癢色淡,頭暈目眩,情志抑郁,脅痛隱隱,舌紅、口干、脈細弦或帶數(shù)。

治以養(yǎng)血柔肝。常用:生地黃、當歸、枸杞子、川楝子、桑葉、菊花、赤芍、白蒺藜、醋炒青皮等。

(2)沖任不調型:發(fā)疹常在月經(jīng)前期,或經(jīng)期加重,反復發(fā)作,經(jīng)后消退,發(fā)病時伴有胸乳脹痛,腹痛,性躁易怒,月經(jīng)不調,或量少,苔薄,脈弦,華色不榮。

治以調攝沖任。常用:桃仁、紅花、川芎、當歸、生地黃、白芍、制香附、茺蔚子。月經(jīng)過多,去桃仁、紅花、茺蔚,加炮黑姜、炙甘草、烏藥;胸乳發(fā)脹,結核觸痛,加柴胡、失笑散;腹痛甚,加金鈴子、延胡索。

(3)氣血兩虛型:多見于體弱患者,風團色淡,或白,搔之略呈紅色,反復發(fā)作,經(jīng)年不愈,勞累加甚,面?,食少,神疲,欲睡,苔多薄潤,脈象濡細,

治以調補氣血。常用:生黃芪、白術、黨參、當歸、炙甘草、廣木香、龍眼肉、白芍、生地黃、粉丹皮等。

(4)肝腎陰虛型:癮疹愈發(fā)無定,發(fā)時散在不密,顴紅,眩暈,腰痠膝軟,心煩,盜汗,舌光紅,脈細數(shù),

治以壯水涵木。常用:生地黃、丹皮、山萸肉、懷山藥、制首烏、炙龜板、黃柏、赤芍、沙苑子、生牡蠣等。

上述各型,無論虛實,大多數(shù)屬于慢性。以下藥物均可隨證選加。

有外風侵入,可加荊芥、防風、薄荷、桔梗、羌獨活、蟬衣、牛蒡子等;

如藥、食、氣、味過敏所致者,可加紫蘇、僵蠶、蛇蛻、地龍、全蝎、烏梢蛇、苦參;

如有蟲積,可選加使君子、雷丸、榧子、南瓜子、檳榔等;

瘙癢不已者,可加白鮮皮、地膚子、烏梅、土荊皮、蛇床子等。

七、李壽山論

蕁麻疹中醫(yī)稱為癮疹或?癗,俗稱風疹塊。

急性蕁麻疹病因為肺衛(wèi)不固,風寒或風熱之邪搏于肌膚或內(nèi)傳肺及腸腑,亦有因吃了某種食物、藥物及腸寄生蟲或其他致敏因素而引起。

臨床特征,皮疹為限局性,大小不等的扁平隆起呈鮮紅、淡紅或白色疹塊,時起時伏,常隨搔癢而起,又常迅速消退,不留痕跡。

急性蕁麻疹,治療并不困難,首先應除去病因,盡量找到致病因素,辨證不外風熱、風寒二證。

風熱證,皮疹發(fā)紅灼熱,奇癢難忍,晝夜不止,口渴煩躁,受風或在暖熱環(huán)境下發(fā)作或加重,舌紅,脈浮或數(shù)。治以疏風宣肺,清熱涼血。

我常麻黃連翹赤豆湯加減:麻黃5~15克,連翹15~20克,桑白皮15克,制杏仁10克,苦參15克,蟬蛻10~20克,赤小豆30~50克(先煮)。水煎服。

風寒證,皮疹淡紅或白色,受涼即發(fā),在冬季或接觸冷水時尤易發(fā)作,在溫暖環(huán)境下減輕或消失,舌淡、苔白滑,脈浮緊或沉緩。治以散風寒,和榮衛(wèi),

桂枝麻黃各半湯加減:桂枝、麻黃、制杏仁、白芍各10克,荊芥、防風各15克,蟬蛻10~15克,生姜10克,大棗5枚。水煎服。

大便秘結者,熱證加大黃10克,芒硝(另烊化服)10克;寒證加大黃10克,枳實10克。

腹瀉者,熱證加川連5克,黃芩10克;寒證加白術15克,茯苓20克。腹痛者加川楝子10克,元胡15克;因腸寄生蟲誘發(fā)者加烏梅、炒使君子仁各15克,檳榔20~30克。

慢性蕁麻疹,多為久病,傷其氣陰,陰虛血燥而生風,氣虛衛(wèi)表不固易招外邪而反復發(fā)作,或遇勞即發(fā),或遇寒、遇熱而發(fā)。

婦女常在月經(jīng)期發(fā)作,長達數(shù)周、數(shù)月或數(shù)年而纏綿不愈?;颊咝螝馇尤?,面色不華,皮疹色淡紅或色白,舌淡,脈細或弦。治當養(yǎng)血祛風,益氣固表。

可用首烏飲:何首20~25克,黃芪15~30克,當歸、白芍、生地、苦參、仙靈脾、僵蠶、烏蛇、地膚子各15克,白鮮皮15~20克,紫草10克。水煎服。

此癥取效較緩,一般服10余劑才能獲顯效。

八、劉學勤論

蕁麻疹屬過敏性疾病,往往經(jīng)年難愈,筆者認為,此證與風、濕、食關系甚密。

臨證常用經(jīng)驗方消疹一號適用于濕蘊中焦,風寒客于肌表者。

凈蟬蛻12克,獨活7克,防風9克,荊芥9克,地膚子30克,焦檳榔7克,草紅花12克,白鮮皮12克,皂角刺7克。

若病情急重,瘙癢無度加全蝎8克,炒刺猬皮12克;若胃脘疼痛,飲食難進加炒枳殼12克,川厚樸9克;若脘腹脹痛,煩躁不寧加炒枳實9克,生大黃(后下)9克;

若癢疹鮮紅,疹塊發(fā)熱加京赤芍12克,粉丹皮12克;若纏綿難愈,病久血虛加全當歸12克,蒸熟地12克;氣虛加黃芪12克,明黨參9克。

二十余年,累計治案百例以上,療效滿意。

曾治患者楊某,男,17歲,患蕁麻疹約10年,每年均發(fā)數(shù)次,初春必發(fā),遍用中西藥治療,終未得愈。

昨晚,初起胃脘不適,全身燥癢,繼則扁平疙瘩驟起,大小不一,形狀各異,邊緣發(fā)紅,中央色白,瘙癢難忍,

煩躁不安,胃滿納呆,惡心欲嘔,口唇及眼瞼高度水腫,形如豬唇,自覺唇、面麻木發(fā)脹,脈滑,舌質淡,舌體胖,苔白較厚。

用消疹一號加味:地膚子30克,凈蟬蛻12克,皂角刺7克,荊芥9克,防風9克,檳榔7克,獨活7克,全蝎9克,炒枳殼9克,川厚樸9克,白鮮皮14克,草紅花12克。

服藥一劑,口唇、眼瞼水腫及風疹塊開始消退;服完2劑,癥狀基本消失;服三劑皮膚恢復正常。

此時,醫(yī)者當明,待要全勝,必當繼續(xù)給藥,故原方更進三劑。

隨后,又擬消疹一號方加生黃芪12克,炒枳殼9克。間日一劑,共服14劑,痼疾得愈,病根得除,隨訪18年未見復發(fā)。

按現(xiàn)代藥理分析,其中荊芥、防風、地膚子、蟬蛻、白鮮皮等均有較好的脫敏作用。

筆者體會,服藥期間尚有幾個問題,應予注意:

①消化不良是誘發(fā)此證的重要原因之一,故治療時在祛風脫敏的同時,應注意消食導滯。

②忌食雞、鴨、魚、蝦、奶、蛋及辛辣等刺激性食物。病愈后亦應注意。

③免受風寒。

④臨床治愈后,應繼續(xù)服藥3~20劑,以期鞏固療效,劑除病根。

九、張宇慶論

筆者用先攻后斂法治療本病,每獲良效。治法是:

1.逐濁邪

防風通圣散加味:麻黃10~15克,荊芥10克,薄荷10克,桔梗10克,黃芩10克,梔子10克,連翹10克,生石膏30克,當歸10克,川芎10克,赤芍10克,白術10克,滑石30克,紅花10克,地膚子15克,棗仁15~30克,大黃6~10克,芒硝(沖)6~10克。

其中麻黃與生石膏、棗仁必同用,麻黃之用量可達15~20克。

筆者應用多年,止癢消疹作用好,且無不良反應。上方服后大便稀溏,日2~4次。一般服3~6劑后去大黃、芒硝,連服至風團消退或明顯減輕,再用扶正斂表法善后。

2.扶正斂表

玉屏風散合桂枝湯加減黃芪15~30克,白術10~15克,防風10克,桂枝6~10克,白芍10克,甘草10克,烏梅6克,五味子10克,紅花10克,地膚子15克。

有內(nèi)熱者加金銀花15~30克,連翹10~15克,赤芍10克,牡丹皮15克;血虛加當歸10克,川芎10克,生地15~30克??蛇B服15~30劑。


如患者李某某,女,48歲。全身起風團瘙癢已十余年。近兩年來每日晨起或遇風寒潮濕必發(fā),癢極難忍,煩躁不安。

服撲爾敏、強的松、葡萄糖酸鈣片等藥仍不能緩解,屢服中藥亦未顯效。

癥見皮膚風團成片,周圍發(fā)紅,舌紅、苔黃膩,脈弦滑。

藥用:麻黃15克,荊芥10克,薄荷10克,桔梗10克,黃芩10克,梔子10克,連翹10克,生石膏30克,當歸10克,川芎10克,赤芍10克,白術10克,滑石30克,紅花10克,地膚子15克,棗仁30克,大黃10克,芒硝(沖)10克。

服上方1劑,水瀉4次,夾粘凍臭穢,次晨未起風團。

又服3劑,粘凍臭穢消失,黃膩苔已退。原方去大黃、芒硝,繼服6劑,風團未發(fā)。

后改用扶正斂表法,服藥30余劑停藥,隨訪一年余,蕁麻疹未發(fā)。

圖片

    本站是提供個人知識管理的網(wǎng)絡存儲空間,所有內(nèi)容均由用戶發(fā)布,不代表本站觀點。請注意甄別內(nèi)容中的聯(lián)系方式、誘導購買等信息,謹防詐騙。如發(fā)現(xiàn)有害或侵權內(nèi)容,請點擊一鍵舉報。
    轉藏 分享 獻花(0

    0條評論

    發(fā)表

    請遵守用戶 評論公約

    類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