潰瘍性結腸炎 (UC) 是一類慢性炎癥性腸道疾病,其最常發(fā)生于青壯年期,根據我國資料統(tǒng)計,UC 發(fā)病高峰年齡為 20~49 歲。病情易于反復,臨床主要表現為持續(xù)或反復發(fā)作的腹瀉、黏液膿血便伴腹痛、里急后重和皮膚、黏膜、關節(jié)、眼、肝膽等不同程度的腸外表現,嚴重影響患者的生活質量。 近年來 UC 在我國的發(fā)病率和患病率呈不斷增長趨勢,有研究顯示,2013-2018 年 UC 住院增長率為 10.68%。
依據最新指南,UC 的治療遵循分期、分度、分段的治療原則。根據患者病情酌情分層:對于初治、臨床表現較輕的中度 UC,可以參考輕中度的治療原則;而對于反復發(fā)作且合并并發(fā)癥和腸外表現的中度 UC 患者,建議按照中重度的原則進行治療。維持治療對于避免反復發(fā)作和病情加重非常重要。 UC 的治療目標為「誘導并維持臨床緩解以及黏膜愈合,防治并發(fā)癥,改善患者生活質量, 加強對患者的長期管理」。
UC 的治療藥物包括傳統(tǒng)的氨基水楊酸制劑、糖皮質激素、免疫抑制劑、生物制劑和小分子制劑等。
臨床定位:
臨床定位: 糖皮質激素是中、重度 UC 和急性重度 UC 的一線治療藥物。對于輕、中度活動性 UC 和中度活動性 UC,如足量美沙拉嗪治療無效,建議更換為口服全身作用的糖皮質激素或升級生物制劑以誘導緩解。對于重度活動性 UC,建議給予口服或靜脈注射糖皮質激素誘導緩解。 代表藥物: 潑尼松龍、潑尼松、布地奈德、甲潑尼龍、氫化可的松。
臨床定位: 用于重度、難治性、激素耐藥或依賴患者的誘導緩解,以及緩解后的維持治療;靜脈用糖皮質激素治療無效者換用環(huán)孢素后,如果癥狀緩解,可換用此類藥物維持治療;慢性活動性 UC;與氨基水楊酸類藥物合用于慢性活動性復發(fā);也可用于其他不能耐受氨基水楊酸制劑或其療效不佳、頻發(fā)的患者;存在高危復發(fā)因素的術后患者。 代表藥物: 硫唑嘌呤、甲氨蝶呤、環(huán)孢素、他克莫司等。
臨床定位: 在《中國潰瘍性結腸炎診治指南(2023 年 · 西安)》中,生物制劑的地位有所提高,在輕、中度 UC 應用美沙拉嗪無效轉換中,生物制劑與糖皮質激素有等同的地位;對中、重度 UC,生物制劑也可考慮作為一線藥物。 代表藥物: 英夫利西單抗、阿達木單抗、維得利珠單抗、烏司奴單抗。 以往觀點: 對傳統(tǒng)治療 (氨基水楊酸制劑、糖皮質激素、免疫調節(jié)劑) 應答不佳或不能耐受的中重度 UC,建議使用生物制劑 (英夫利西單抗或維得利珠單抗) 誘導緩解;糖皮質激素依賴的中重度 UC 患者可應用生物制劑 (英夫利西單抗、維得利珠單抗) 治療。 最新 UC 治療相關指南觀點: 2019 年美國胃腸病學院(ACG)指南建議對于中至重度活動性 UC 可將生物制劑和激素作為「平行選擇」,但未建議必須先于生物制劑使用激素、免疫抑制劑等傳統(tǒng)藥物。 2023 年中國 UC 指南建議更早期應用生物制劑,體現在 3 條推薦意見中: ①對于輕中度活動性 UC 和中度活動性 UC,若足量氨基水楊酸制劑治療無 效,可選擇糖皮質激素或生物制劑來誘導緩解; ②英夫利西單抗或維得利珠單抗可考慮作為中重度 UC 的一線治療方案; ③急性重度 UC 如既往反復激素治療、激素依賴或激素抵抗,可首選生物制劑治療。 ![]() ![]() (可點擊查看大圖) 生物制劑治療炎癥性腸病禁忌癥: ① 對本類藥物或制劑中其他成分過敏者; ② 活動性結核病或其他活動性感染(包括膿毒癥、膿腫、敗血癥、巨細胞病毒感染等機會性感染)的患者; ③ 中至重度心衰患者(UST、VDZ 說明書未提及)。 生物制劑使用前注意事項:
生物制劑使用中療效監(jiān)測及評估:
文中圖片由作者提供 參考文獻: [1] 中國潰瘍性結腸炎診治指南(2023 年 · 西安)[J]. 胃腸病學,2024,29(3):145-162. [2] 炎癥性腸病診斷與治療的共識意見 (2018 年 · 北京) [J]. 中國實用內科雜志,2018,38(9): 796-809. [3] 生物制劑治療炎癥性腸病專家建議意見 [J]. 中華消化雜志,2021,41(6):366-374. [4] 相關藥品說明書. |
|
來自: 桐桐i48yyv8bov > 《內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