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馬圖經序「宋 · 李清照」 慧則通,通則無所不達;專則精,精則無所不妙。故庖丁之解牛,郢人之運斤,師曠之聽,離婁之視。大至于堯舜之仁,桀紂之惡;小至于擲豆起蠅,巾角拂棋,皆臻至理者何?妙而已。 后世之人,不惟學圣人之道,不到圣處。雖嬉戲之事,亦得依稀仿佛而遂止者多矣。夫博者無他,爭先術耳。故專者能之。予性喜博,凡所謂博者皆耽之,晝夜每忘寢食,但平生隨多寡未嘗不進者何?精而已。 自南渡來流離遷徙,盡散博具,故罕為之。然實未嘗忘于胸中也。今年冬十月朔,聞淮上警報,江浙之人,自東走西,自南走北;居山林者謀入城市,居城市者謀入山林,旁午絡繹,莫卜所之。易安居士亦自臨安溯流,涉嚴灘之險,抵金華,卜居陳氏第。乍釋舟楫而見軒窗,意頗釋然。更長燭明,奈此良夜乎?于是乎博奕之事講矣,且長行、葉子、博塞、彈棋,是無傳者。打揭、大小、豬窩、族鬼、胡畫、數倉、睹快之類,皆鄙俚,不經見。藏酒、摴蒲、雙蹙融,近漸廢絕。選仙、加減、插關火,質魯任命,無所施人智巧。大小象戲、奕棋,又惟可容二人。獨采選、打馬,特為閨房戲。 長恨采選叢繁,勞于檢閱,故能通者少,難遇勍敵。打馬簡要,而苦無文采。按打馬世有兩種:一種一將十馬者,謂之關西馬;一種無將二十馬者,謂之依經馬。流行既久,各有圖經凡例可考。行移賞罰,互有同異。又宣和間,人取兩種馬,參雜加減,大約交加徹幸,古意盡矣,所謂宣和馬者是也。予獨愛依經馬,因取其賞罰互度,每事做數語,隨事附見,使兒輩圖之。不獨施之博徒,實足貽諸好事,使千萬世后,知命辭打馬,始自易安居士是也。 紹興四年十一月二十四日,易安室序。 注釋
序李清照以詞名世,生前身后都獲得了極高聲譽。與詞相比,她的文章傳世很少,不過寥寥數篇。在這數篇中以打馬游戲為題材的就有三篇:《打馬圖經序》、《打馬賦》、《打馬圖經命詞》。 李清照撰有《打馬圖經》一卷,書中有序有賦、有圖有例有論。而《打馬圖經序》(又被稱為《打馬圖序》)是李清照為《打馬圖經》的序言。 本文優(yōu)美暢達,富于情感。清人周中孚評價《打馬圖經序》:“文詞工雅可觀,非他人所及也?!薄洞蝰R圖經序》作于宋紹興四年十一月二十四日,寫作順序當在《打馬圖經》之后,《打馬賦》之前。 評析【肯定評價】 《打馬圖序》是一篇敘議密綸的優(yōu)美文字。作者通過敘述打馬圖經的問世,主要抒寫平生喜好博戲的性情,而識見自在其中。筆者自云“予性喜博,凡所謂博者皆耽之,晝夜每忘寢食。但平生隨多寡未嘗不進”;又謂“自南渡來流離遷徙,盡散博具,故罕為之,然實未嘗忘于胸中也?!敝疗錃v難始安,卜居金華“于是乎博奕之事講矣”。李清照提出,“夫博者無他,爭先術耳,”雖論游戲,但覺懔然之氣撲面,與不思進取步步退讓的南宋朝廷相比,可謂霄壤之別。李清照在列舉了博奕之種種或“近世無傳”,或“鄙俚不經見”,或“質魯任命,無所施人智巧”,或僅“可容二人”之后,得出“獨采選、打馬,特為閨房雅戲”的結論。但“采選叢繁,勞于檢閱,故能通者少,難遇勁敵。打馬簡要,而苦無文采?!庇谑?,李清照在“依經馬”的基礎上“取其賞罰互度,每事作數語,隨事附見,使兒輩圖之。不獨施之博徒,實足貽諸好事。使千萬世后,知命辭打馬,始自易安居土也?!秉c出了首創(chuàng)“命辭打馬”的良由美愿。這篇序文優(yōu)美暢達,富于情感。至于文中對博戲眾多種類的熟知與了解,對各種博戲精當簡潔、爽直犀利的品議與評騭,又足可看出識見廣博。 【否定評價】 相對大多數肯定的評價,中南大學文學院的楊雨教授以女人的角度對李清照進行了批評,給予了“好色”、“好賭”、“好酒”的評價,其中李清照的好賭特性,楊雨教授就是用《打馬圖序》為例: 李清照是“賭神”,沉迷于賭博,也得有真憑實據,楊雨教授就給大家介紹了這么一個例子:李清照愛賭到了什么程度呢?北宋滅亡以后,為了躲避金兵,李清照跟著達官貴人們一起逃難。兵荒馬亂的時候,她還念念不忘賭博的事兒。人家說“三天不練手生”,她是三天不賭手癢啊。只要稍一安定,她想到的第一件事,就是趕緊把賭具找出來,賭一把再說! 有人說李清照是個賭棍,還真不是冤枉她。如果嫌“賭棍”這兩個字聽起來不大雅觀,可以換個詞,就像《古今女史》所說的那樣,稱她為“博家之祖”——賭博的祖師爺。這頂高帽子可不是隨便什么人都能戴的,賭棍不雅,那就再贈她一個當之無愧的外號——賭神! 作者簡介「李清照」:李清照,山東省濟南章丘人,號易安居士。宋代女詞人,婉約詞派代表,有“千古第一才女”之稱。早期生活優(yōu)裕,與夫趙明誠共同致力于書畫金石的搜集整理。金兵入據中原時,流寓南方,境遇孤苦。所作詞,前期多寫其悠閑生活,后期多悲嘆身世,情調感傷。形式上善用白描手法,自辟途徑,語言清麗。論詞強調協(xié)律,崇尚典雅,提出詞“別是一家”之說,反對以作詩文之法作詞。能詩,留存不多,部分篇章感時詠史,情辭慷慨,與其詞風不同。有《易安居士文集》《易安詞》,已散佚。后人有《漱玉詞》輯本。今有《李清照集校注》。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