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 金世宗與“大定”年號? 公元1161年,農(nóng)歷辛巳年(蛇年),金正隆六年,南宋紹興三十一年;西夏天盛十三該年,金人完顏雍即皇帝位,是為金世宗,廟號世宗,年號為“?大定?”乃“大定元年”。這是“大定”年號的首次使用,爾后,1189年金世宗去世,金章宗繼位,繼續(xù)用了一年“大定”年號,1190年改年號為“明昌”。 金世宗的“大定”年號從1161年開始,終止于1189年金章宗即位為止。在此期間,金世宗的“大定”年號共使用了29年。 金世宗的“大定”年號與金章宗的“大定”年號是兩個不同的歷史時期,需注意區(qū)分。 ?二、金世宗“大定”鑄造背景? 據(jù)目前可以搜索到的史料稱,金世宗即位后,為鞏固政權(quán)和提振經(jīng)濟,從大定十八年(1178年)才開始大規(guī)模鑄造“?大定通寶?”錢(注:我認為是“千古疑案”),一直延續(xù)至大定二十九年(1189年)金章宗時期。 這是來自于(金史·食貨志》記載: “大定……十八年(1178年)代州立監(jiān)鑄錢,……其文日大定通寶。·二十七年(1187年)二月,曲陽縣鑄錢別為一監(jiān),以利通為名”。章宗大定二十九年(1189年)十二月,因“病民而多費,……遂罷代州、曲陽二監(jiān)”,停止鑄錢。所以大定通寶的上下限是1178-1189年,共歷11年。所鑄既多,存世亦豐。 但關(guān)于“大定元寶”錢的鑄造時間和是否鑄造過,以及鑄造用途,未見史料記載,令藏界一直有爭論。但“大定”錢幣無疑是金世宗統(tǒng)治時期的代表性貨幣,是金代貨幣史上的重要轉(zhuǎn)折點,也是金代錢幣中的重要品種之一。 因而,我們只好籠統(tǒng)地說,“大定”錢是金代首次自主鑄造的銅錢。之前,金朝長期依賴遼、宋舊錢及海陵王時期的交鈔。其鑄造標志著金代貨幣制度的獨立化與規(guī)范化?!按蠖ㄔ獙殹笔羌o念幣性質(zhì),有背陰刻文。 三、版式與材質(zhì) 當今,大定錢幣出土情況是“大定通寶”成堆“元寶”罕見,明顯說明“大定通寶”是當時的流通錢,“元寶”不過是樣錢時的備選方案或是紀念幣的一種,不是流通錢幣。 1、主要版別: ①小平錢:光背居多,直徑約22~26.5mm,重2.8—5.4g,常見銅質(zhì),也有鐵質(zhì)(鐵母)。 ②折二錢:光背居多,徑約28mm,重9~9.2g,鑄量稀少,多為白銅質(zhì),色澤灰白,傳說含微量銀。 ③折三。直徑32mm左右。另發(fā)現(xiàn)有篆書體錢,稀罕少見。 ![]() ![]() ④折十錢。光背或有字,直徑41毫米,厚5.5毫米,重55克。近幾年還發(fā)現(xiàn)有篆書“大定元寶”錢面世。 ④特殊版式: a.如“三角通”(通字頭部呈三角形)。 b.折二背上“申”,下“申”,有背上“酉”(酉內(nèi)單橫),有背下“酉”(酉內(nèi)雙橫)。 折二和折十均有背上下“申酉”者。折二“大定通寶”背穿上下“申”“酉”錢為鐵質(zhì),存世稀少,極為罕見,有說是僅見品,一級幣(無定價)。 c.“大定元寶”背陰刻字版。如折二陰刻“辛已”,“申酉”。 2、鑄造材質(zhì) 從目前存世的“大定”錢可知,此錢鑄材有鐵,銅,銀,和銀等。折二,折三,折十鑄量均極少,合銀,鐵錢也極為稀少。 鐵母為鑄造鐵錢的母范,銅質(zhì);銀質(zhì)大定通寶極為罕見,可能為試鑄樣錢或后世仿制。 3. 設(shè)計與藝術(shù)特色 ①錢文風格: “大定通寶”錢鑄行量較大,“元寶”鑄量少。據(jù)史載,“大定通寶”錢年鑄造約14萬貫。這一時期文化繁榮,錢幣鑄造較為精細。其錢幣造型簡練、形貌大方、字仿瘦金,筆畫遒勁秀美,被評價為“洗練凝重,文字秀美,規(guī)格嚴謹”,甚至超過宋代“大觀通寶”; 與唐開元、宋大觀錢相比,書體凝重、文字秀美,規(guī)格嚴謹更勝一籌,體現(xiàn)出民族文化的美學之觀。這與金代造錢善于汲取歷代特別是宋錢精華以及君臣熱愛中華文化藝術(shù)有關(guān)。 對后世各代錢幣制造產(chǎn)生的影響極為深遠。后世鑄錢可能有效仿“大定通寶”的錢幣,但無從考證?!?nbsp; ②形制特點:圓形方孔,錢體規(guī)整,重量與尺寸標準化,體現(xiàn)金代貨幣制度的嚴謹性。 4. 鑄造與經(jīng)濟影響 鑄量與虧損:年鑄造量約14萬貫,但成本高昂,大定二十九年(1189年)鑄幣成本高達80萬貫,長期依賴財政補貼,導致虧損嚴重。 緩解“錢荒”:盡管鑄量有限,“大定通寶”仍是流通主力,與遼、宋舊錢及交鈔并行,一定程度上緩解了民間用錢困難。 四、大定錢中的精品中的精品品鑒 1、“大定通寶”母錢樣幣。 在華光普先生所著《中國古錢大集》丙卷867頁中,把它命名為“精樣泉”,但我以為它應(yīng)是“母錢”,如有手雕痕,當視為手雕樣錢。 筆者所藏數(shù)枚“大定通寳”泉品中,有一枚較為罕見的小平背(申)“三角通”與其相當,可稱為“精樣泉”。 該泉較同類制品制作更精良,錢文書寫愈加骨清格秀。 ![]() ![]() ![]() ![]() ![]() ![]() 其直徑24mm,厚1.6mm,幣文高0.6mm,面穿徑5.7mm背穿徑5.3mm廓0.5mm外緣1.8mm重4.1克。鑄材比重10.5g/cm3,鑄材為銀。 令人遺憾的是,如此精泉之面緣六點位邊有二缺,似為刀刻痕。 該泉為熟坑品,穿廓方正,外輪圓渾。穿廓,穿內(nèi)壁均有修整,地章平整,有黑漆古,綠銹裹體,薄銹但已有水銀浸晶體。 2、“大定元寶”背面陰刻農(nóng)歷干支“辛巳”? “辛巳”是干支紀年中的一種組合,對應(yīng)的具體年份是金世宗“大定元年”(1161年)。 金世宗完顏雍在1161年即位,使用“大定”年號,而金章宗完顏璟在1189年也使用了“大定”年號。這樣看來,“大定元寶”有兩種,分別屬于不同皇帝的年號。 而“辛巳”是干支紀年中的一種,每60年循環(huán)一次,1161年正是“辛巳年”。所以,我大膽推測,“大定元寶”可能是金世宗在“大定元年”試鑄的錢幣,或紀念幣,未正式發(fā)行。 這種看法顯然與史記不符。 但為何“世宗”要等登基后在過了十八年才開始鑄錢,難以解釋,與古代建國換朝必鑄錢的習慣說不通。值得探究! “大定元寶”錢也是最近十幾年才發(fā)掘出來的,給人以懸念。但此錢背后的陰刻“辛已”年正好是1161年“大定元年”,也許是一個佐證。 如以此推測,“辛已”年這枚折二“大定通寶”背陰刻字錢是鑄幣者后刻用以紀念金世宗“大定元年”皇帝即位或紀念其他重要事件,它無疑就是一枚具有特殊的意義和極高的歷史價值和收藏價值的鑄品物證。 ![]() ![]() ![]() ![]() ![]() ![]() 該幣實物,直徑33.5mm厚2.2mm字高0.7mm重12.39克。鑄材比重12g/cm3,材質(zhì)可能是金,銀,銅合金(排除摻鉛)。 3、折二“大定通寶”背面陰刻農(nóng)歷干支“申酉”?錢 這是一枚有點特殊的“大定通寶”背陰刻“申酉”折二錢。實物直徑32.6mm厚度2.0mm幣文高1.0mm重9.56g鑄材比重12g/cm3。 ![]() ![]() ![]() ![]() ![]() ![]() 這陰刻農(nóng)歷“申酉”干支,因“申”“酉”本身不是一個干支,引起我的興趣。 如前述,“大定”年號是金朝第五位皇帝金世宗完顏雍在位時的年號,史說“大定通寶”錢是1178年開始鑄造,也曾經(jīng)鑄造過折二“大定通寶”背上“申”,下“申”,有背上“酉”(酉內(nèi)單橫),有背下“酉”(酉內(nèi)雙橫)錢的記錄,但這種背陰刻“申酉”的銅錢少見。 查《中國歷書紀年表》,金朝“大定”年號從公元1161年至1189年共29年,曾出現(xiàn)過三次有“申”、“酉”字樣的農(nóng)歷年。 第一次是大定四年(甲申,公元1164年)、大定五年(乙酉,公元1165年); 第二次是大定十六年(丙申,公元1176年)、大定十七年(丁西,公元1177年)。這兩次“申”、“酉”都未鑄銅錢。 而大定二十八年(戊申,公元1188年)和大定二十九年(巳酉,公元1189年),這兩年剛剛發(fā)生了一件大事。 這就是在1188年金世宗完顏雍仙逝,1189年金世宗完顏雍之孫,金顯宗完顏允恭之子,金宣宗完顏珣之弟金章宗完顏璟繼位?!罢伦凇崩^位的當年仍沿用“大定”年號,其“申.酉”年介于1188年(戊申)“世宗”去世和1189(巳酉)年“章宗”繼位之間。在這一特殊時期鑄造“大定通寶”背穿上“申”穿下“酉”錢,我想是對先皇的悼念,對新皇登基的紀念。 《古錢學入門》( 陳達農(nóng)編著)第P206 -P207中,對紀“申酉”一欄中有注: “大定穿上下一種”,可能是對這種錢的鑄造歷史證明。 書中242頁又還編有一首“中國古錢幕文歌”,歌詞述: “大定范申酉,分列上下首,小平信守得,折十保守”。 由此可見,世宗或章宗在“大定”年號(1188-1189年)間確實鑄造過“大定通寶”背“申酉”折十錢。 另外,有一位泉友蔡炳根曾發(fā)文考究過他收藏的《金朝奇珍“大定通寶”背“申酉”折十型銀質(zhì)大錢》述道: 一枚“大定通寶”折十背面穿口上“申”下“酉”的和銀錢。其直徑41毫米,厚5.5毫米,重55克。包漿似舊非舊,似新非新,錢面無銹跡,擲地有彈性,敲打有響聲,不屬銅錢與鉛錢,應(yīng)是銀質(zhì)幣。正面“大定通寶”四字為仿瘦金體,筆劃秀雅清晰。背面穿口上“申”下“西”,楷書字體,端莊嚴謹。錢的表面和邊緣有拼撞過的痕跡,雖經(jīng)八百余年,仍銀光閃亮,品相較好。 筆者有幸藏有這種折二“和銀”材質(zhì)的“大定通寶” 陰刻“申.酉”錢幣一枚,也可能是一種對已鑄錢的后刻幣。 但背刻“申.酉”二字,推測也是一種紀念。 或者,再大膽點一點揣測,這枚“大定通寶”折二錢本身就鑄造于“大定二十九年”1189年。次年(1190年)金章宗完顏璟改元為“明昌”,再未鑄造。 ②③這兩枚錢的測算比重均在12g/cm3左右,鑄材應(yīng)是“和銀”無疑,但它可能是用金,銀,銅合金。其銹色與包漿?自然天然,銹跡老道,自然勻稱,有雪花綠銹但不刺眼,微泛青光的包漿令眼滋潤,表面微泛青光,手感沉重。用畫線法和擊聲法驗證未摻鉛,這也許與它的陰刻紀念文字有關(guān):這樣有意義的特殊紀念幣,完全有可能采用特殊材料鑄錢。 四、金“大定”錢的鑄錢工藝 金代錢幣的鑄造工藝較高,特別是金世宗時期?!按蠖ā卞X通常為青銅質(zhì)地,錢文筆畫工整,字體端莊,背面多為光背或有紀年、紀地等特殊標記。 陰刻“辛巳”或“申酉”說明這枚錢幣可能是定制的、具有特殊意義的版本,可能是為紀念金世宗即位而鑄造。 五、歷史與文化價值 政治象征:金世宗即位后,實施了一系列改革,如整頓吏治、減輕賦稅、發(fā)展生產(chǎn)等,使得金代經(jīng)濟迅速恢復(fù)并達到了一個小高峰。 “大定”錢的鑄造正是這一時期經(jīng)濟繁榮的體現(xiàn),也是金代貨幣史上的重要篇章。 “大定”年號寓意天下安定,反映了金世宗結(jié)束戰(zhàn)亂、實現(xiàn)“大定之治”的愿景。 后世影響:其設(shè)計被元代至大、至元通寶,明初洪武、永樂通寶效仿,成為古代錢幣藝術(shù)的典范。 六、存世與收藏 1、普通版別: “大定通寶”小平錢根據(jù)品相決定價格親民(約150—1000元),折二、三角通等珍稀版別可達數(shù)千元。特殊版本錢幣的價值會非常高。如銅錢鐵母,一級幣,20年前初步估價至少5萬元以上,相當于現(xiàn)今500萬元以上。 又如“大定元寶”背陰刻“辛巳”“申酉”字,不僅是金代錢幣的精品,也是研究金世宗時期歷史、經(jīng)濟和文化的寶貴實物資料。必為珍稀品種,可能僅為某個特殊事件,特殊時期的少量鑄造,存世量極少。這種錢幣不僅是金代經(jīng)濟史的重要實物見證,也是金世宗“大定”年號的珍貴紀念品,具有極高的收藏價值和歷史研究價值。 2、仿品問題: 高仿品泛濫,需通過文字力度、包漿自然度及銹色鑒別真?zhèn)巍?/p> 綜上所述,大定元寶,通寶錢不僅是金代經(jīng)濟繁榮的見證,更以其藝術(shù)性與歷史價值成為古代錢幣研究的重要對象。如需進一步了解具體版別或鑄造細節(jié),可參考相關(guān)文獻及錢幣圖譜。 本文僅是一孔之見。因畢竟是現(xiàn)代人,未穿越回宋,金,又無更多史料可以借鑒,對歷史和古錢幣的認知錯誤難免,憶想的推測也是大膽之舉,可能有傷前輩權(quán)威。展示的藏品因系自娛自樂之品,真假自定,也僅為分享快樂和文化傳承。除文字可能有誤導之嫌,對錢幣不營銷,不會為讀者帶來實際的金錢損失。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