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代遺珍——
貞祐通寶楷書小平錢
“貞祐”是金宣宗完顏珣的第一個年號,歷時五年(1213年—1217年)。貞祐年間鑄幣歷來皆被視為大珍。據(jù)關漢亨先生《中華珍泉追蹤錄》記載:“貞佑通寶”小平錢僅見三枚,分屬于方若、羅伯昭和日本藏家平尾贊平;而“貞祐通寶”折二錢僅見一枚,為民國時期方地山所藏。后來馬定祥批注《歷代古錢圖說》時又披露日本藏家平島春水還藏有一枚“貞祐元寶”旋讀小平錢。近年又見“貞佑通寶”折三型鐵錢和鐵母錢。其實世間萬事萬物都是不斷發(fā)展變化的,特別是古代鑄幣,我們不能以現(xiàn)代有沒有見到來斷定古代是否有鑄,更不能以建國前那些老藏家的藏品來核定錢幣存世數(shù)量。須知隨著時間的推移,不斷有新的發(fā)現(xiàn)乃必然結(jié)果。進入新世紀以來,東北地區(qū)新面世錢幣勢必要重寫上述記載。目前所見不光有“貞祐通寶”小平錢、折二錢和折三錢,折十大錢也已填補空白;“貞祐元寶”也不光見有小平錢,折五錢也已展露頭角。以上皆為楷書錢幣。
于此說幾句題外的話:近年發(fā)現(xiàn)一系列金代篆書年號錢,折五型通寶、元寶、重寶并鑄,另有部分小平錢,其中也有貞祐篆書年號錢。筆者認為這些錢幣其實不是金代所鑄。因為這些篆書錢幣都是一個筆體,金代各年號歷時百余年不可能皆為一人所書。另外這些錢幣鑄造工藝也較金代錢幣相去甚遠。但這些錢幣確實不是現(xiàn)代贗品,究為何人何時緣何所鑄是另外一個問題。其實這一系列錢幣筆者收藏較早,可供類比分析的品種越多,越容易發(fā)現(xiàn)問題。為了與金代錢幣有所區(qū)別,在博客分類中筆者將其歸入了“其他錢幣”。
下面是筆者收藏的“貞祐通寶”楷書小平錢:

直徑24.6毫米、穿寬5.6毫米、厚1.4毫米,重3.47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