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你擼著袖子在酒桌上高喊“五個一!”,或是緊張地盯著賭桌上的骰盅時,有沒有想過——手里這個帶點的小方塊,曾經(jīng)是商王用來決定活人祭祀的圣物? 今天,我們就來聊聊這個讓全國人民讀錯、玩了幾千年卻依然樂此不疲的神奇發(fā)明——骰(tóu)子。 你平時讀“tóu子”還是“shǎi子”?評論區(qū)告訴我,看看有多少人和你一樣! 一、讀音 如果你一直念“shǎi子”,恭喜你,你并不孤單——全國至少有17種方言都這么讀。但真相是,這個字的正確發(fā)音是 tóu,而不是“shǎi”。 1. 為什么會有“shǎi”這個讀音?其實,“shǎi”并不是完全的錯誤,而是古代語音演變的活化石。 在中古漢語(唐宋時期),“骰”的發(fā)音接近 'd?u'(類似“投”),但到了元明時期,北方方言的發(fā)音開始變化,“d”音弱化成了“sh”(類似“多少”的“少”從“dǎo”變成“shǎo”)。于是,“骰子”在民間口語里逐漸變成了“shǎi子”。 有趣的是,《現(xiàn)代漢語詞典》至今仍只承認“tóu子”為標準讀音,但“shǎi子”已經(jīng)成了全國通用的“錯誤正確讀法” 二、字形解剖:為什么“骰”字要帶一個“骨”字旁?“骰”這個字,左邊是“骨”,右邊是“殳(shū)”,合起來就是“用骨頭做的投擲工具”。這不是巧合——最早的骰子,真的是用動物骨頭做的。 考古發(fā)現(xiàn),距今6000年前的新石器時代,中國先民就用獸骨磨成四面體,用于占卜。到了商朝,占卜師會把牛、羊的肩胛骨燒裂,根據(jù)裂紋判斷吉兇,這就是最早的“骰子”雛形。 而“殳”在古代是一種擊打武器,也代表“投擲”動作。所以“骰”字本身,就是“投擲骨頭”的意思。東漢《說文解字》里甚至沒收錄“骰”字,因為當時它更常被叫做“投子”——直到唐朝,才固定成“骰子”。 最早的骰子不是六面,而是14面!陜西漢陽陵出土的漢代骰子,有14個面,刻著數(shù)字1-16(缺了7和14),可能是用來玩某種復雜博戲的。 三、從占卜到賭桌:骰子的含義進化史骰子并不是一開始就用來喝酒搖號的,它的身世,比你想象的更神秘、更暗黑。 1. 商朝:骰子是占卜神器,決定活人祭祀最早的骰子,其實是占卜工具。商朝人用燒灼的獸骨(甲骨)來占卜,而早期的骰子就是加工過的骨頭塊,上面刻有點數(shù),用來預測吉兇。 在殷墟考古中,就發(fā)現(xiàn)過14面骰子(沒錯,古人玩的骰子不一定是6面的?。?,用來決定祭祀、戰(zhàn)爭甚至處死俘虜的方式。 2. 唐朝:骰子能決定你的官位到了唐朝,骰子已經(jīng)成了全民娛樂工具,甚至荒唐到用骰子選官! 《朝野僉載》記載,唐玄宗時期,有個叫楊國忠的官員,用擲骰子的方式給候補官員分配職位,點數(shù)大的當大官,點數(shù)小的當小官。結果有個倒霉蛋連擲三次“幺點”(1點),最后只能去當個芝麻小官。 (小互動:如果現(xiàn)在用骰子決定你的工資,你敢玩嗎?) 3. 宋朝:骰子成了賭博神器,李清照都沉迷宋朝是骰子的黃金時代,不僅賭坊遍地,連李清照這樣的才女都癡迷骰子游戲。她在《打馬圖序》里記載了32種骰子玩法,有些復雜到現(xiàn)代人都看不懂。 四、冷知識彩蛋:關于骰子,你可能不知道的事
從商王的占卜骨,到唐朝的賭桌狂歡,再到今天的酒桌游戲,骰子穿越6000年歷史,始終承載著人類對“隨機”的癡迷。我們明知概率渺茫,卻仍相信下一把能逆天改命——這種矛盾,或許正是骰子最大的魅力。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