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我用黃油煎赤松茸、煎雞蛋,突然發(fā)現買來的食鹽都是細顆粒狀的,撒布或做蘸料非常不好用。 ![]() 這種顆粒狀的食鹽丟在湯水里溶化還好,但撒在菜肴表面上,一粒一粒的根本分散不均勻,還會造成舌尖上的額外刺激。 ![]() 用了幾十年的粉末狀細鹽上哪兒了? ![]() 為什么會出現這種情況?拜“反科技”大V們所賜! 網上有幾個一貫反科學的干將,為了流量而不懈地造謠惑眾。他們知道民眾的軟肋在于“科盲”,故意編造一些聳人聽聞的說法制作焦慮。食品領域一直是謠言重災區(qū),他們在這領域下手最多。比如“面粉中添加了滑石粉和增白劑”、“蔬菜都是泡了藥水”“直的黃瓜都是用了激素”等等。對“食鹽”他們也不放過,先是造謠加碘鹽造成甲狀腺癌,又說食鹽中的抗結劑有毒。 ![]() 這些人標榜“零添加”,將品質改良丑化為“科技狠活”,甚至無知到把亞鐵氰化鉀說成是氰化鉀。嚇得很多理科基礎薄弱的消費者不敢買食鹽了。搞得生產廠家也無奈,只好硬著頭皮迎合他們,推出不加抗結劑的顆粒鹽。粉末鹽不加抗結劑肯定無法保存,也不便分裝生產。 ![]() 不加抗結劑 氰基在有機物中很常見,維生素B12的分子中就有氰基,通用名就叫氰鈷胺。食鹽中添加抗結劑是全世界公認的做法。亞鐵氰化鉀(鈉)的安全性很高,美國、歐盟、日本等都允許用作食鹽抗結劑,有的國家也允許用亞鐵氰化鈣。(見前文《今日食普456期:食鹽抗結劑哪個好?》) ![]() 某些人沒學過化學,對食品科技產生誤解理應原諒??善渲心承┤瞬话卜?,非要鬧出動靜來。比如不懂裝懂,宣傳清潔器皿或果蔬用“白醋加小蘇打”;有人把植物生長調節(jié)劑或某些葉面肥說成是打激素。 ![]() 還有一見有化學成分就發(fā)抖的,就像某做過央視主持沒有教師資格的正教授所說“氯化鈉有毒”一樣。還有怕吸收了氧化氫會喪命的…… 這些制造食品謠言的人,未必都是壞人,但做出來的這等子事,絕對是壞事!對他們所做的壞事和蠢事,應該原諒嗎?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