印化指印章文字為適應特殊的形式要求而進行一些有目的的變化。 近似于“削足適履”。把書法中的筆意化的,不適合于印章中表現(xiàn)的成分談化、代之以方整的,與印章形式契合的成分。印章中的印化從古璽就開始了,秦印延續(xù)了這一過程,到漢印達到一個頂點。 秦印篆法的印化主要有以下幾點: ![]() 首先,文字外形的規(guī)范。秦小篆多呈豎長形外形,而這種外形與方形印而不太合拍,特別在四字印中更明顯。所以。在不同形式中對文字外形進行變化是必要的。比如在四字印中,文字的外形大抵正方.如“中司馬印”(圖33)、“曲陽左尉”(圖34)、“小廄南田”(圖35).而在一些特殊的形式,如“上官郢”(圖36)、“楊閑”(圖37)、“王母人”(圖38)、“任丑夫”(圖39)等作品中,文字的外形又要做各種特殊的變化,這都是與秦小篆不一致的,需特殊處理。 .............................................................................................. 其次,文字結構相應變化,字的形體變化是以結構變化來實現(xiàn)的。 .............................................................................................. 比如“臣寅”(圖40)一印,“臣”字由小篆的豎長(如《泰山刻石》中的字形)變?yōu)楸夥?,其壓縮了橫筆間的距離,擴張了橫向筆畫。同時為外形方整,轉折變得方挺。而“寅”字則是較多地保留了小篆篆法的特征。 ![]() 其三,線條制作特色突出。秦印多出刻鑿,在堅硬的金屬硬質印材上鑿刻,對筆意的保留就較困難,所以,我們看到的大多數(shù)秦印都是以直代曲,以方代圓,以率意代替精整,表現(xiàn)出明顯的趨于便利刻鑿的現(xiàn)象。這雖是制作方法對篆法的影響,但也形成了篆法與線條的特色。如“王唐”(圖41)、“嘉”(圖42)、“韓郾”(圖43)、“汪參”(圖44)等。 .............................................................................................. 秦印文字的這些變化,促成了其文字對印章形式的適應,使得小篆在各式各樣的秦印形式中都可以從容安排,促進了秦印形式的完備與成熟 .............................................................................................. 【聲明】:本公眾號轉載的所有內容版權歸版權所有人所有,如若不宜轉載,請及時與我們聯(lián)系。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