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句話乍一看對貧富存在極端偏見,并且還刻意貶低窮人,抬高富人; 除開對貧富的片面定論,其實話里對貧富需求滿足差異的描述有一定的道理。 在現(xiàn)實生活中,也有明顯的例子: 兄弟姐妹中那個最大方、最寬厚、最不斤斤計較的人,往往日子過得更好,孩子一般也很優(yōu)秀! 社交互惠原則 社會交換理論(Social Exchange Theory)認為人際交往基于互惠原則。 即各取所需,在交際過程中雙方拿出對方想要的籌碼,以此來交換自己的報酬。 很多人會認為籌碼只能是具象的,物質層面的,其實籌碼也包括抽象的精神層面的。 就比如一個人的潛力與品性,一個寬厚,大方的人本身就具有一定的人際吸引力,在人際交往過程中,他們的品質就是一個籌碼。 ![]() 品質背后的報酬雖然不是即時的,但是一定會兌現(xiàn)。 因而很多人會選擇與這樣的人社交,也愿意給這樣的人一定的社會資源,以期他能有更好的發(fā)展前景。 不管是源于欣賞還是期待他的回報,也是一種各取所需的過程。 因此,兄弟姐妹中,那個最寬厚,大方的人往往更容易贏得人心與信任,也更能接觸到好的資源。 尤其是在這個相對功利的社會里,人人都精于算計,寬厚和大方倒成了稀缺的品質。 敢在這個世界保持寬厚大方的人也有他自己的追求,至少他比別人清楚自己想要的是什么,不會追求人云亦云的東西。 他們的品質就是極好的籌碼,在商業(yè)競爭中更容易贏得好口碑,好的品牌效應; 反觀攻于心計只求自身利益滿足的精致利己主義者往往容易在洪流中“夭折”。 ![]() 寬厚,大方的人即便沒能擁有巨額的物質財富,也會因為精神層面的豁達過上更好的人,孩子也會在潛移默化中擁有完善的身心與品性。 這種福氣比物質上的充盈更讓人有安全感,同時也更持久,因此他們會比其他姊妹過得更好。 倉稟實而知禮節(jié) 在馬斯洛需求層次理論中,最底層的需求就是生理需求即吃穿住行,是維持生活的必須項。 生理需求之上從低到高依次是安全的需求,歸屬和愛的需求,尊重的需求與自我實現(xiàn)的需求。 從等級排序中可以得見經(jīng)濟與物質是底層需求的支柱,當生理與安全需求滿足后,個體才會考慮精神層面需求的滿足。 兄弟姐妹中,物質最充盈的那個人往往不會過度節(jié)儉,降低生活品質,因此他們在物質層面往往比較大方,也不會為了幾十塊錢斤斤計較。 物質層面的支撐給了他們大方,不斤斤計較和寬厚的底氣。 ![]() 春秋時期的管仲曾在一本治國之策《管子·牧民》的書里寫道:“倉稟實而知禮節(jié),衣食足而知榮辱。” 只有百姓生活富足,才會有更高的精神層面的追求,才愿意知禮節(jié),懂榮辱。 因為此時他們不再疲于生計,他們有足夠的時間來充盈自己的精神世界與人生體驗。 所以從很大程度上來看,富足與知禮節(jié),寬厚,大方其實不存在因果關系,這是并列的關系,二者互為表里。 寬厚大方的人,能得到更好的人脈與發(fā)展,因而變得富足,而富足的生活又讓他們的選擇更加自由,更加寬闊。 因為過得好選擇做好人,做寬厚,大方,不斤斤計較的人。 寬厚與大方是難得的品質,但是這種品質更多的時候不應該用來要求別人。 ![]() 人人生而不同,每個人的機遇與發(fā)展都具有極大的不確定性。 也不用要求自己必須成為一個寬厚,大方的人,凡事為所當為,跟隨本心。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