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仕強公眾號與您相伴4396天▲戳上方藍(lán)字關(guān)注 「曾仕強每日箴言」 |全文共2060,深度閱讀需6分鐘,受益終生| ![]() ![]() 說話是一門藝術(shù),我們發(fā)現(xiàn)在生活中那些情商高的人,無一例外都是比較會說話的人。 其實,與人溝通并不是一件非常容易的事情。 正所謂“酒逢知己千杯少,話不投機半句多”,每個人因為文化背景、思想境界、生活環(huán)境的不同,都會有自己的說話風(fēng)格。 讓對方先開口 中國人深諳“先說先死”的道理,所以日常生活中多半盡量設(shè)法讓對方先行開口。 常用的方法,分析起來,不外乎下述幾個: 我們一直認(rèn)為中國人喜歡不先開口完全是不懷好意,其實也未必盡然。 有時候為了表示尊重,會禮讓對方先說。通常對方嘴巴一動,我們就會自動停止。 用不著像現(xiàn)在這樣,爭著要先說,甚至不客氣地說:“先讓我說完。”彼此火氣十足,還談什么溝而能通? 對方不開口,解決的最好辦法是找適合的問題向他請教。 他受到尊重,興趣一來,自然會開口,或是問一些無關(guān)緊要的話,讓對方開口,再引到相關(guān)話題,他大多會順著說下去。 話匣子一打開,溝通就方便多了。我們說得越多,對方自然越少說話。 這樣一來,對方很容易了解我們,而我們苦于無法明白對方的心意。 站在知己知彼的立場,當(dāng)然吃虧的是我們。不如反過來讓對方先說話,我們充分知己知彼,掌握全盤動態(tài),對溝通很有助益。 用情讓對方自己改變 溝通不暢的原因在于輕視與自己不同意見的人,亦即偏愛以自我為中心的判斷。 有些人開口就是說:“不是這樣”“你說的根本不是事實。”或者是“亂講,誰會相信這種鬼話!” 這樣能溝通嗎?準(zhǔn)備吵架還差不多,所以中國人常說:“心意不通,言辭必窮”正是此理。 真正的溝通是溝通雙方心中有了情意,然后有話好講,最終彼此溝而能通。 以情為先,就是承認(rèn)對方有五分理,才最容易溝通。做賊也有三分理,雖然不及五分,卻也不是全無理由。 我們抱著“你有五分理,我也有五分理”的心態(tài),從同情對方的立場出發(fā),先說他對,再拿出信息、資料讓他自行評估、分析。 雙方在很有面子的情況下,通常比較容易自行調(diào)整。 不自以為是,不強詞奪理,不介人話路,更不妄論是非,才能真正通情達(dá)理。 讓對方自己改變,遠(yuǎn)比我們想盡辦法改變對方容易得多。我們越想改變對方,對方往往越堅持,我們不要這樣想,事實上也不應(yīng)該這樣做。 我們以尊重對方的心情,只提供信息,讓對方自行裁量,常常會有意想不到的收獲。 借對方之口說出答案 中國人最高的智慧表現(xiàn)在“以不變應(yīng)萬變”,亦即以“不變”的原則來因應(yīng)“萬變”的現(xiàn)象。 溝通時“站在不說的立場來說”便是最好的一種應(yīng)用。 先想“不說”,不是先想“說”。因為一想“說”就很難控制,終致“亂說”一場。如果“不說”便能夠溝通,那不說有什么不好? 可見說了反而敗事,也未可知。 若是不說不行,非說不可,那就進一步想“如何說才合理”,這樣才是“謀定而后動”,比較容易立于不敗之地。 不說話的人固然給人冷漠的感覺,卻能夠避免“禍從口出”的災(zāi)難。最不受人歡迎的則是應(yīng)該說話時偏偏三緘其口。 唯有懂得“站在不說的立場來說”,才能夠不亂說。 盡管說得恰到好處很難,但是值得去努力。許多人抱定要說的決心,站在必定要說的立場,一開始便扯開嗓門,一路說下去。 這種人常常被稱為“直腸子”,意思是一條腸子從頭到尾都不會轉(zhuǎn)彎,有什么說什么,說到大家都不想聽,或者都聽不進去,他還在說。是不是有一點可笑? 反過來看,站在不說的立場來說,能不說就不說,不可以不說的時候,想辦法好好地說。 別人說和自己說其實并沒有兩樣,何必一定要自己來說?是不是符合明哲保身的哲學(xué)? 同樣一句話,由我們自己說出來,對方頂多盡力而為。反過來,由對方說出來,效果就大不相同。 對方對自己所做的承諾勢必全力以赴,以免因為沒有兌現(xiàn)而難以交代。 對方說出來之后,就算遭遇極大的困難,也會全力克服,即使面臨各種變數(shù),也會全力去因應(yīng)。 可見,借對方之口說出答案,溝通的效果自然更加良好。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