俗話說:“千寒易除,一濕難去”,讓很多喜歡中醫(yī)的人對號入座、陷入焦慮; 朋友圈瘋傳的“久濕人臭”,更是讓很多相信中醫(yī)的尤其是愛美的小姐姐抱著紅豆薏米湯當水喝...... 濕氣真的這么可怕、難纏嗎? 今天咱們就用中醫(yī)的火眼金睛,照照“濕”的真面目。 ![]() 中醫(yī)眼里的“濕” 中醫(yī)眼中的濕,分外濕和內(nèi)濕。
濕最會“搞團伙”:遇寒變寒濕(腹瀉),遇熱成濕熱(痤瘡),夾風成風濕(蕁麻疹),所以同樣是濕氣,有人怕冷有人怕熱!
![]() 這些「祛濕謠言」,你中招了嗎?
薏米、冬瓜雖好,但都屬于寒性,脾虛便溏喝了更虛寒 去濕先健脾!脾是“人體排水泵”,泵強了排水自然就快了
3把金鑰匙,祛濕解煩憂
茯苓 10g(健脾排水)+ 蓮子 10g(固澀止瀉)+ 芡實 10g(補腎收濕)+ 山藥 10g(潤肺滋脾)
每天 10 分鐘,雙手一上一下拉伸,像拔蘿卜一樣激活脾經(jīng)
每天按揉陰陵泉(膝蓋下 3 指) 3 分鐘;上午 9 點背朝太陽,曬 20 分鐘,重點曬大椎到命門(脖子到腰) 最后說句大實話: 濕氣不是“洪水猛獸”,是身體在提醒你“該換種生活方式了”—— 天天熬夜刷手機、喝奶茶吃甜食、久坐不動......生活方式不變,內(nèi)濕永遠難除! 與其焦慮祛濕,不如把“健脾”變成生活習慣:
寒易除,濕難去,甜涼久坐是元兇 脾胃強健水自化,盲目祛濕反傷身 科學去濕先健脾,四神湯里有生機 晨起叩齒吞津液,飯后揉腹助運化 適度運動出微汗,睡前泡腳暖涌泉 每天按揉陰陵泉,經(jīng)常曬背一身輕 ![]() ![]() (友情提示:舌苔長期黃厚膩、關節(jié)腫痛的朋友,建議找中醫(yī)師辨證哦~) 真正的中醫(yī)養(yǎng)生,從不是與某個癥狀死磕。放下對“濕氣”的過度執(zhí)念,回歸《黃帝內(nèi)經(jīng)》“法于陰陽,和于術數(shù)”的大智慧,你會發(fā)現(xiàn):健康本該如此從容。愿每個被濕氣困住的你,都能在這個春天,找回身體的清爽與輕盈。畢竟,最好的祛濕藥,是好好吃飯、好好睡覺、好好愛自己呀~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