和萬千讀者一起,解密情感難題。
有人問我:為什么有些人在親密關(guān)系里迫切渴望被愛卻又恐懼被愛?這也太矛盾了吧!
因為迫切渴望被愛是人的本能,但迫切遠離傷害也是人的本能。
而如果愛里面有傷害,傷害里面又有愛,這樣恐懼的關(guān)系,你能想象嗎?
恐懼型依戀就是將這兩種本能推向極致,表現(xiàn)為既極度渴望愛又極度恐懼愛,恐懼是貫穿他們一身的詞,在他們眼里愛既有可能是安全的港灣也有可能是危險的利刃,愛可能帶你上天堂,它也可能帶你下地獄。
這是因為他們對愛的理解早已遠離了客觀事實。
一般情況下大眾對愛的理解往往有一些標準的答案:
比如當你處在無助需要擁抱的時候我會抱抱你;
當下雨你在淋雨我就給你一把傘讓你別淋濕了;
當你開始羞辱我時我會把這當做對我們關(guān)系損耗的預警,我得站出來制止你。
關(guān)心,包容,溫暖,穩(wěn)定,尊重,保護,是大眾對愛的統(tǒng)一理解,對吧?
但是恐懼型依戀如何理解愛?
恐懼型依戀當然也知道愛是需要給人帶來愉悅的,但是他們有一個很致命的點就是他們會搞不清楚愛和傷害的區(qū)別。當你愛他時他以為你想要傷害他,當你在暗中傷害他時他又會迷糊地認為你是不是在愛他幫助他?
比如當伴侶說需要擁抱時他會把這個理解為施虐的信號:
如果你不抱我,我下一秒就會傷害你;
當看到伴侶在淋雨,他會以為伴侶下一秒就會向我索取一把傘,我必須把我唯一的傘給他他才會滿意;
當伴侶脾氣上頭羞辱自己,他會把這個理解為這是愛里面很正常的行為,羞辱我可以讓我成長,痛苦才是愛的常態(tài)。
誠然愛本身就是多元化的,每個人對愛的理解就是不同的,我們不能把愛的定義簡單化單一化,但恐懼型依戀對于愛的理解像是帶了一些自己的扭曲濾鏡,這份愛是看不見自己伴侶真實需求的,要么看到你過多,要么是看到你過少,不論是哪種都是無法真的看到你真實的主體性,他們會把自己對伴侶的想象投射給對方,執(zhí)意想象對方這個時候就是希望被這樣對待。
所以別人愛上一個人是會快樂、喜悅,但恐懼型依戀的人在愛上一個人的時候首先會感到恐慌。
因為在他的概念里愛就是傷害,傷害就是愛,愛也和真實世界脫離,他已經(jīng)預料到了愛就是必然得其中一個人受到傷害而那個人必然是自己,因為比起伴侶,他自己才是羸弱、渺小、無能的那個。
人越認為自己負面,越希望有個人可以毫無保留的愛自己,拯救自己,他們既有著強烈的被拯救欲也渴望拯救別人,所以強烈渴望愛,但當進入愛,他又會認為自己最終會重蹈覆轍被拋棄,被愛辜負。
他們對于愛的理解其實也暴露了他們底層的邏輯,他們看待世界的方式本身就是和下面三個詞脫不開關(guān)系:
1.不信任
2.不可獲得
3.危險
一個恐懼型依戀愛上一個人時隨之而來的他也會對眼前這個人投去深深不信任的情感,這也是他看待世界、自己和他人的方式;
如果說真正的愛是完全的信任,放心地把后背交給你,那么這在恐懼型看來就是天方夜譚,他也很難相信自己可以給到人家支持、保護。
所以他可能會在你面前不說真話,平時受傷的體驗寧愿爛在肚子里也不會找機會向你傾訴,故作堅強,明明需要幫助卻從不找你,但如果你真的不幫助他他又會心里瘋狂的貶低你認為你不可靠。
因為他就是不信任這個世界,他堅信:
你遲早都會背叛我的,你遲早會看到我其他的面貌。
那個時候你肯定會選擇別人,拋棄我,所以我會扮演另一個人,這個人自信,陽光,沒有負能量,在愛里面堅定不移,相信自己值得被愛,這個人我演起來游刃有余,但他不是我,但正因為他不是我,所以我很喜歡“用”他。
因為只有扮演別人的時候,我才敢把我自己真實的情感流向你露出一點點。
他習慣了通過扮演、偽裝、藏起自己真實的情緒,迎合,表演不同的角色來獲取對方的愛意和關(guān)注。
他太知道如何俘獲人心了,所以他會非常關(guān)注你的微表情,不斷臨摹你的人格畫像,判斷你渴望什么樣的愛,揣測你希望的伴侶是怎么樣的。
如果你希望一個安靜的伴侶那我就不說話,你希望我更主動那我就表演出熱情話多侃侃而談的樣子。
甚至可以說你越愛外在的他他就會更肯定你不愛真實的他,所以你有時候越對他熱情反而他跑的越快。
畢竟這種虛假的扮演從根本上來講就是一種濃濃的不信任,一種交換。他也壓根不相信你會愛上真實的他,那個他長期不受歡迎,不被人接納。
如果說每個人對世界有一份底層信念的話,“我不相信真正的自己值得被愛”就是他根深蒂固的信念。愛對他來說既是一件驚喜的里面不知道是什么的禮物,也是一份沉甸甸千斤重的不知道如何駕馭的魔盒
可獲得性也叫“易得性”,也就是心理層面上對于所愛之人是否容易持續(xù)性得到的情感判斷。
它意味著兩個維度:
第一,當我需要什么對方就會愿意走向我滿足我;
第二,當我不想要時對方也允許我拒絕他。
也就是在愛里面我又可以給又可以拿:
某次我想吃面包了向你要面包你會給我;
同時如果某次你給我面包,但我又不想吃面包我也可以拒絕你。
可別小看這個易得性,當你感受到你在一段親密關(guān)系里,你經(jīng)常無法得到/拒絕你的愛人時,你很容易對自己產(chǎn)生負面的體驗。
比如,一定是我有問題ta才會先回復別人的信息;
一定是我不會拒絕別人他才會那么得寸進尺。
這些體驗多了就會讓當事人對不被愛的感知異常敏感,對愛的不可獲得感也會讓人長期的抑郁、羞愧,并進一步阻隔他們?nèi)蹌e人和愛自己。
這種不可獲得感也會讓恐懼型感覺這個世界上就是沒有人可以滿足自己,沒有人懂自己,最終會帶著絕望遠離愛的人。
不可獲得感也和失去、喪失有關(guān),這種失去的感受不局限于分手、離婚具體的事件,還包括各種和失去、喪失、拒絕有關(guān)的情感體驗:
比如當他要表達抑郁的時候會被拒絕,當他想要沉默的時候他又被要求表達更多,這種雙重束縛也會讓當事人對愛感到困惑。
如果愛是當你想靠近愛的人時他會拒絕,遠離你,同時當你不想獲得他時他又會緊逼上來傷害你,那這樣的愛必然讓人又向往又恐慌,這樣的世界也會讓人不想去探索分毫。
也許你會困惑,愛為什么是危險?
恐懼型焦慮的人往往經(jīng)歷過虐待,而虐待他的人又是那個給予他最多愛的人,所以這也會讓他們在愛和傷害的邊界上混亂不清。
比如有不少恐懼型的人會忽略可能存在的危險因素而執(zhí)意去行動,例如快速地和某人建立親密關(guān)系,發(fā)生性關(guān)系,敷衍的做出承諾:
在他心里,愛就是施虐-受虐的重復,上位-下位的輪流扮演,今天你傷害我一下,我忍了,下次我再找個時機傷害回去罵回去就好了,也許在他心里他也合理化了施虐者的存在合理性并不覺得這有什么問題。
所以我們不難理解為什么很多恐懼型依戀的人,往往會做一些旁人無法理解地明顯是危險的事情,例如突然出軌,犯罪,自我傷害,言語傷害伴侶。
而這些危險的行為如果不被喊停,反過來又會加深“愛即是傷害”的認知,堅定地認為無能的自己無法判斷真正的愛和真正的傷害之間的區(qū)別,給伴侶帶來了負面體驗,所以在遇到一份真誠的愛的時候會逃開,以免再次重蹈覆轍又親手毀掉一份本該值得很好的愛情。
所以,恐懼型依戀如何自救,或者如何和恐懼型依戀的伴侶相處呢?
如果你自己就是恐懼型依戀想要改變,或者你的伴侶剛好是恐懼型依戀,需要分清楚恐懼型依戀不能代表一個人,它是它你是你。
還需要強調(diào)的是,每個人或多或少都會有恐懼型依戀的模式,也都會在不同的環(huán)境下被激發(fā)相應(yīng)的表現(xiàn),所以恐懼型依戀并不是不值得被愛的理由。
我們能做的就是靈活的適應(yīng)自己內(nèi)心的需要,歸根到底,依戀還是反饋出我們的渴望,無論是愛得對想要聯(lián)結(jié)渴望還是恨得對想要遠離關(guān)系的渴望。
當你可以看到恐懼型依戀搖擺不定,只是不知道如何在關(guān)系里找到自己的位置。
當他上一秒巴不得和你黏在一起下一秒就要立馬把你推遠,并不是因為你不好,而是他自己也很混亂。所以不必自我反思自己哪里不夠好,因為他對自我和他人的概念本身就是在一直變化。
相反如果他越表現(xiàn)出激烈的行為越能說明他在親密關(guān)系里走到了一個很深的地方,也是你把他帶到了這個很深的地方,他不知道如何尋找到自己的位置,時間和陪伴是他最需要的回應(yīng)。
無論是你自己是恐懼型依戀還是你的伴侶是恐懼型依戀,你都需要做好長期的調(diào)節(jié)情緒的準備,尤其是學會控制抑郁、羞愧的負面感受,因為他也會激發(fā)伴侶去體驗這些感受。
你也可以趁著這個機會去觸碰自己內(nèi)心下面一直隱藏著的感受,學會和他們共存,如果語言無法表達,那就試著用繪畫、音樂、游戲描述他們。
這些感受并不代表你是不好的,學會把情緒和自我價值分開,情緒只是在說明你需要照顧好自己了,情緒是你的隊友,而不是敵人。
有彈性的容忍自己/他人
想要聯(lián)結(jié)和自主的需求
只要是個人都在嘗試學習依賴-獨立,這也對應(yīng)到我們想要與他人/世界產(chǎn)生聯(lián)結(jié)和自主的需求。
而恐懼型依戀的人明明想要依賴他人卻會把別人推遠,明明渴望獨立但又覺得無法容忍,所以在推遠和拉著對方不放之間來回拉扯。
學會看到自己的這些需求,并慢慢在行動上可以直接果斷嘗試用新的方式回應(yīng)需求,而不是繼續(xù)沿用以前的模式,以及嘗試和伴侶說明自己有時候表達需求時就是反著來的。
比如把愛表達成恨,把恨表達成愛,而這不是我不愛你,我只是不知道怎么去愛,也許伴侶也會清楚你這個時候想要什么。
同時恐懼型的伴侶自身也要做好客體分離,最終還是要他自己面對內(nèi)心的恐懼,我們不能代替他完成他的客題。
如果能在這個艱難的過程里做到耐心陪伴,那其實你已經(jīng)給到了自己/伴侶足夠的安全感了,給自己鼓鼓掌吧。
可以說,每個人其實都是帶著恐懼型依戀的印記,因為每個人都渴望被愛但又害怕進入愛。
但是真正的愛沒有恐懼,我們也許就是明白這個道理,所以一直在和我們自己的恐懼戰(zhàn)斗,也一直與恐懼學著共處,也許我們有時候不需要知識,我們需要的只是耐心和陪伴,僅此而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