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陽虛陰盛證 核心病機(jī):陽氣不足,陰寒內(nèi)盛,臟腑功能衰退。 證候特點(diǎn): 畏寒肢冷、小便清長、大便溏薄、面色蒼白、舌淡胖嫩、脈沉遲無力,無假熱表現(xiàn)2515。 治法:溫陽散寒。 用藥: 金匱腎氣丸:溫補(bǔ)腎陽,適用于腰膝酸軟、夜尿頻多26。 右歸丸:填補(bǔ)腎陽,改善畏寒、性功能減退611。 理中丸/附子理中丸:溫中散寒,主治脾陽虛腹痛、泄瀉27。 2. 真寒假熱證(陰盛格陽) 核心病機(jī):陰寒內(nèi)盛,虛陽被格拒于體表。 證候特點(diǎn):內(nèi)真寒(四肢厥冷、下利清谷、脈沉微)與外假熱(面紅如妝、身熱但喜衣被)并存,病情危重414。 治法:破陰回陽,宣通格拒。 用藥: 通脈四逆湯:重用附子、干姜,針對脈微欲絕的重癥414。 白通加豬膽汁湯:反佐豬膽汁,防藥性格拒,適用于陰陽離決414。 3. 戴陽證 核心病機(jī):虛陽浮越于頭面,屬真寒假熱的特殊類型。 證候特點(diǎn): 下焦虛寒(四肢厥冷、下利清谷)與頭面假熱(顴紅如妝、咽痛不腫)并存,病情危重14。 治法:回陽破陰,宣通上下。 用藥: 白通湯(附子、干姜、蔥白):宣通陽氣,引火歸元14。 4. 上熱下寒證 核心病機(jī):陰陽不交,寒熱格拒于上下(如心腎不交、脾胃升降失調(diào))。 證候特點(diǎn):上半身熱(口舌生瘡、煩躁失眠)與下半身寒(腰膝冷痛、小便清長)并存,常見于慢性病9。 治法:交通陰陽,清上溫下。 用藥: 交泰丸(黃連+肉桂):清心火、溫腎陽,適用于心腎不交型失眠。 烏梅丸(烏梅300枚、附子6兩、干姜10、細(xì)辛6、桂枝6、蜀椒4、黃連16、黃柏6、人參6、當(dāng)歸4。半翁)調(diào)和寒熱,主治蛔厥或久利伴寒熱錯雜。(柴胡桂枝干姜湯:出自《傷寒論》:柴胡24g,桂枝9g,干姜6g,天花粉12g,黃芩9g,牡蠣6g,炙甘草6g。半翁) 5. 陽脫證(亡陽證) 核心病機(jī):陽氣暴脫,陰陽離決。 證候特點(diǎn):冷汗淋漓、四肢厥逆、呼吸微弱、脈微欲絕,屬極危證候114。 治法:急救回陽,益氣固脫。 用藥: 四逆湯(附子、干姜、甘草):基礎(chǔ)方,急救回陽114。 參附龍牡湯:人參+附子+龍骨+牡蠣,固脫救逆,適用于神志昏迷。 五證關(guān)系與用藥對比
證候
| 核心病機(jī)
| 典型癥狀
| 治法
| 代表方藥
| 陽虛陰盛
| 陽氣虛,陰寒盛
| 畏寒肢冷,無假熱
| 溫陽散寒
| 金匱腎氣丸、理中丸
| 真寒假熱 | 陰盛格陽 | 四肢厥冷+面紅如妝 | 破陰回陽,宣通格拒 | 通脈四逆湯 | 戴陽證 | 虛陽浮越于頭面 | 顴紅如妝+下利清谷 | 回陽破陰 | 白通湯 | 上熱下寒 | 陰陽不交,寒熱格拒 | 上半身熱+下半身寒 | 交通陰陽,清上溫下 | 交泰丸、烏梅丸 | 陽脫證 | 陽氣暴脫 | 冷汗淋漓+脈微欲絕 | 急救回陽 | 四逆湯、參附龍牡湯 |
注意事項(xiàng) 真寒假熱與戴陽證:兩者均屬陰盛格陽,但戴陽證以頭面局部假熱為特點(diǎn),需避免誤用寒涼藥14。 上熱下寒:需兼顧清上焦火、溫下焦寒,不可單用補(bǔ)陽或清熱藥9。 陽脫證:需配合針灸(如灸關(guān)元、神闕穴)增強(qiáng)回陽效果。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