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韩黑丝制服一区视频播放|日韩欧美人妻丝袜视频在线观看|九九影院一级蜜桃|亚洲中文在线导航|青草草视频在线观看|婷婷五月色伊人网站|日本一区二区在线|国产AV一二三四区毛片|正在播放久草视频|亚洲色图精品一区

分享

這篇秀珍菇栽培技術超全面!

 東營菌物科學 2025-02-18 發(fā)布于山東

圖片

一、秀珍菇簡介
      秀珍菇又名袖珍菇、白平菇,小平菇、姬菇、紫孢側耳,黃白側耳、黃白平菇、環(huán)柄斗菇、姬平菇等。秀珍菇形態(tài)優(yōu)美,質地脆嫩,纖維含量少,清甜爽口,口感特佳,味道鮮美,無平菇的腥味,具有獨特的風味,具有“味精菇”之稱。
      秀珍菇營養(yǎng)豐富,富含蛋白質、多糖、維生素、微量元素及人體所需的8種氨基酸,蛋白質含量比雙孢蘑菇、香菇、草菇更高,據測定,秀珍菇鮮菇中含蛋白質3.65-3.88%、粗脂肪1.13 -1.18%、還原糖0.87-1.80%、糖分23.94-34.87%、木質素2.64%、纖維素12.85%、果膠0.14%,還含有纖維素、礦物質素等。其蛋白質含量接近于肉類,比一般蔬菜高3-6倍,秀珍菇含有17種以上氨基酸,更為可貴的是,它含有人體自身不能制造而食物中通常又缺乏的蘇氨酸、賴氨酸、亮氨酸等。可見,秀珍菇是一種高蛋白、低脂肪的營養(yǎng)食品,長期食用有降血壓、降膽固醇的功能。
      秀珍菇名稱來源于我國臺灣,因其菇形秀小、白漂,口感柔嫩,美味爽口而得名。秀珍菇是一種以采收子實體菌蓋直經小于3厘米的一類平菇,其外觀與一般平菇沒有差異。但在品質上,秀珍菇鮮嫩可口、營養(yǎng)豐富,其價值相當于牛奶;特別是菇柄的口感較其它側耳品種(一般平菇類)脆嫩得多,叢生菇菇柄處極易剝離,整菇纖維化程度低、口感柔爽且細膩、菇味清香濃郁。頗受市場歡迎,市場售價比平菇高。秀珍菇是取代平菇的優(yōu)秀新品種,市場潛力極大。
二、生物學特性
1、形態(tài)特征
      幼菇的菇蓋呈灰白色,子實體多為叢生,少為單生,朵小形美,菇蓋直徑小于3厘米,有淺灰色和乳白色兩種;菌褶菌柄呈白色,菌柄多為偏生,少近于中生。菇柄粗壯,短于6厘米,中實、色白。
2、秀珍菇生長發(fā)育條件
      栽培食用菌都離不開營養(yǎng)、溫度、濕度、空氣、酸堿度及光照六個基本生活條件。
(1)營養(yǎng)
     主要營養(yǎng)源來自纖維素和木質素的原材料。諸如棉籽殼、甘蔗渣、雜木屑、玉米芯、豆稈等作為碳源;并以麥麩、米糠、尿素和玉米粉等作為氮源;過磷酸鈣、磷酸二氨鉀等作為無機鹽。碳氮比為20-30∶1為適。
(2)溫度
     秀珍菇屬于中溫型菌類,菌絲生長溫度范圍是7-30℃,最適溫度為20-25℃;出菇溫度范圍是8/15-30℃,最適溫度為18-22/24℃。秀珍菇為變溫結實性,出菇階段8℃以上的溫差刺激有利原基分化,出菇整齊,產量增多。低溫時菇體質量好,但生長慢;高溫時生長快,但質量差。  
(3)濕度
      菌絲生長階段。培養(yǎng)料濕度為60-65%,空氣相對濕度以65%為好;子實體生長發(fā)育階段,空氣相對濕度應為85%-95%,若低于70%,空氣過于干燥,子實體不易發(fā)生,菇體將變小,嚴重時還會引起菇原基萎縮與菇蕾的死亡。濕度大于95%時,出現(xiàn)菌柄抽長,不長菇蓋的畸形菇,易變色、腐爛。
(4)空氣
      秀珍菇為好氣真菌,在菌絲生長和菇體發(fā)育過程中均需要新鮮空氣,充分保證通風通氣的環(huán)境,使之保持良好的生長狀態(tài)。菌絲生長階段能耐受高于空氣1倍的二氧化碳濃度,子實體生長對二氧化碳耐受能力較弱。如菇房通風不良,二氧化碳濃度過大時,易導致畸形菇及未成熟子實體的死亡?! ?nbsp;
(5)光照
      菌絲生長階段不需光照,強光抑制菌絲生長,所以,在發(fā)菌時,一定要避光。但子實體階段分化和發(fā)育階段則需散射光刺激,誘導出菇和使菇體發(fā)育,但不能有直射光照射,一般光照度300-500勒克斯為適。無光條件下,子實體難以形成,如菇房強光過大,不易形成原基,或出現(xiàn)菇柄粗短,不易展蓋。散射光對生長有利,特別在冬季需更強的散射光線,保持菇體偏白?!?nbsp;  
(6)酸堿度
     要求偏酸性的生長環(huán)境。菌絲生長最適pH值為6-6.5(5.5-6.5)。配料時一般配成pH值為7-7.5,酸堿度可用石灰或磷肥加以調節(jié),用試紙進行測量。
      上述各種環(huán)境因子對秀珍菇生長發(fā)育的影響是全面的、綜合的。在栽培管理中,不能只重視某些條件而忽略其它條件,在秀珍菇所要求的各種條件中,它們之間既有矛盾又互相聯(lián)系。如在室內栽培時,要求適宜的溫度、濕度和充足的氧氣。加強通風換氣后,室溫和空氣相對濕度也會相應減少。因此,秀珍菇栽培只能在綜合適宜的生態(tài)條件下獲得成功。
三、栽培季節(jié)和栽培場所
1、栽培季節(jié)安排
     秀珍菇屬中偏高溫型食用菌,根據其中溫出菇、變溫結實的特性,栽培季節(jié)一般掌握菌袋接種階段當?shù)貧鉁夭怀?8℃,接種后培養(yǎng)35天左右,進入出菇階段當?shù)販囟炔坏?2℃這個界限。根據這一特性,秀珍菇生產最好安排春末夏初,或夏末秋初生產,各地可根據自身氣候、海拔高低不同,適當提前或推遲。
      為使制種過程不受雜菌感染,節(jié)約能源,應選擇在菌絲最適生長的溫度范圍內進行制種,一般在入秋后氣溫開始下降時開始制種為宜。秋栽一般安排在9-10月上旬接種菌袋,發(fā)菌培養(yǎng)35天左右,至11月中旬開袋出菇,出菇可延長到次年4月。低海撥地區(qū)秋季氣溫較高,可延長26-30天接種菌袋,北方可適當提前10-20天進行菌袋生產。
      春栽于1-2月制栽培袋,4-6月出菇。根據秀珍菇在原基形成后能在較高溫度條件下生長發(fā)育的特點,采用制冷設備,進行反季節(jié)栽培,菌袋安排在3月中旬-4月底制作,6-9月出菇。制袋時間防止過早和過遲,過早易導致異常出菇而造成營養(yǎng)損耗,過遲進入5月啟溫度回升快、自然濕度高,易造成雜菌對菌袋的污染。
      由于每潮菇子實體生長階段短,營養(yǎng)消耗相對少而轉潮次數(shù)多,因此整個栽培周期卻拉得很長,最短要6個月,氣溫低的地區(qū)最長可達到10個月,為充分利用培養(yǎng)料的養(yǎng)分,發(fā)菌溫度不能超過25℃,具體應根據不同菌株及各地氣溫條件,以及生產規(guī)模合理安排。
2、栽培方法
      秀珍菇可采用室內栽培和室外陰棚栽培,可采用床架栽培、立放出菇方式,也可采用堆疊墻式出菇,或脫袋排放畦床覆土出菇方式?,F(xiàn)多在室內或野外大棚內袋料墻式或架層栽培。在工廠化大規(guī)模栽培中,采用落地墻式栽培較為適宜,其優(yōu)點在于栽培數(shù)量大,便于管理與采收。
      秀珍菇采用熟料袋栽方式,可縮短轉潮期,熟料栽培,原料經高溫滅菌,纖維素、木質素的結構發(fā)生了變化,有利于菌絲體分解吸收利用。不能用生料栽培。
3、栽培場地
      場地要求地勢高,用水、排水方便,坐北朝南,遠離污染源。盡量創(chuàng)造一個有利于菌絲生長而不利病菌生長的生態(tài)條件。應防止因菇場培養(yǎng)料堆制發(fā)酵及廢棄物處理對周圍環(huán)境產生不良影響。
      一般選用管棚長25m、寬6m,中間地面距棚頂2.2m著地栽培。棚上覆蓋一層塑料簿膜,再蓋層稻草或泡沫,然后再蓋一層塑料薄膜和遮陽網。
      秀珍菇轉潮期間需低溫刺激,要求菇棚保溫性能好,可采用鋼管大棚作架,上覆二層大棚膜,中間夾一層泡沫板,再在上層覆蓋草簾,棚頂每隔3m安裝一個通氣管,菇棚面積控制在50-60平方米。采用層架橫放排袋方式。層高50cm左右,每棚可排袋5000-6000袋。
四、選擇優(yōu)良品種
1、品種選擇
      由于品種來源不同,部分秀珍菇品種表現(xiàn)特征稍有差異。秀珍菇有兩個菌株:一是引自日本的“小平菇”,出菇溫度8-24℃,菌蓋灰色,成熟后色白,叢生柄短,產菇集中;二是引自我國臺灣的“小平菇”,出菇溫度8-24℃,菌蓋淺灰色,單生,柄短,中生或偏生。
      在秀珍菇的系列品種中,不同溫型的菌株都有。對臺灣秀珍菇來說,目前大多是選取廣溫型的菌株,特別是高溫型的優(yōu)良菌株,這樣可以做到四季均可栽培。同時還應選取優(yōu)質、高產、出菇快、適應性廣、抗逆性強、遺傳性狀穩(wěn)定的好菌株。目前在福建栽培的當家品種為“袖珍2號”菌種,深受菇農的青睞,因為即使在炎熱的夏季也能采收到菇。
2、栽培菌種的選擇
      菌種的好壞直接關系到栽培的成敗和產量的高低。接種時必須選用優(yōu)質菌種,菌絲潔白、粗壯濃密,菌絲體分布均勻,交織成塊,菌齡30d左右的較好。老化或弱質菌種萌發(fā)慢,定植能力差,抗雜菌能力差,故產量低,不宜使用。
      用作生產中的秀珍菇菌種來源于兩個方面,一是從子實體分離獲取純菌絲,二是直接向科研單位和菌種生產單位引進??蒲袉挝灰话銖淖訉嶓w分離提純復壯獲取。一般栽培者因不具備分離制種條件,都是直接從菌種生產單位引進。
五、培養(yǎng)料配制
1、培養(yǎng)料配方
(1)木屑培養(yǎng)基
①雜木屑80%,麥麩7%,蔗糖1%,碳酸鈣1.5%,石膏粉1.5%。
②雜木屑75%,麩皮8%,玉米粉10%,石膏2%,黃豆粉3%,糖1%,磷酸二氫鉀0.2%,硫酸鎂0.1%,石灰1%。
③木屑70%、棉籽殼18%、麥皮10%、輕質碳酸鈣1%、生石膏粉1%。
④雜木屑70%,麩皮28%,糖1%,輕質碳酸鈣1%。
⑤雜水屑68%、麩皮15%、玉米粉5%、硫酸鎂0.2%、棉籽殼10%、石灰2%、過磷酸鈣0.5%?!?/section>
⑥雜木屑58%,棉籽殼35%,玉米粉5%,石膏粉2%。
⑦雜木屑50%,棉籽殼28%,麩皮20%,石膏粉2%。
⑧雜木屑50%,玉米芯26%,麥皮15%,玉米粉5%,蔗糖1%,石膏粉1%,石灰2%,磷酸二氫鉀100克,硫酸鎂25克。
(2)棉籽殼培養(yǎng)基
①棉籽殼96%、石膏2%、輕質碳酸鈣1%、過磷酸鈣(或鈣鎂磷)1%。
②棉子殼93%,麩皮5%,糖和輕質碳酸鈣各1%。
③棉籽殼92%,麥皮5%,蔗糖1%,石膏粉1%,石灰1%。
④棉籽殼 90%,谷殼4%,葡萄糖1%,蛋白胨0.5%,谷氨酸0.5%,麥皮4%,石灰少量。
⑤棉籽殼80%、石灰3%、糖1%、尿素0.1%、磷酸二氫鉀0.1%、米糠5%、玉米粉5%。
⑥棉籽殼74%,豆稈1 5%,麥麩8%,石灰1.5%,石膏粉1.5%。
⑦棉籽殼55%、雜木屑(或甘蔗渣)40%、黃豆粉(或玉米粉)2%、石膏2%、過磷酸鈣(或鈣磷)1%。
⑧棉子殼50%,木屑30%,麩皮15%、玉米粉3%,糖1%,碳酸鈣1%,磷酸二氫鉀0.3%。
⑨棉子殼40%,甘蔗渣40%,麩皮18%,輕質碳酸鈣2%。
⑩棉殼39%、木屑39%,麩皮20%、石灰1%、輕質碳酸鈣1%、多菌靈0.1%。

(3)玉米芯培養(yǎng)基
①玉米芯65%,木屑15%,玉米粉10%,麩皮8%,石灰和輕質碳酸鈣各1%,磷酸二氫鉀0.3%,尿素0.2%。
②玉米芯50%,豆稈28%,麥麩17%,碳酸鈣2%,石膏粉2%,蔗糖 1%。
③玉米芯50kg或豆秸50kg,多菌靈50g,三十烷醇30g(增菇素30g),磷酸二氫鉀200g,硫酸鎂50g,生石灰1.0kg—1.5kg,石膏1kg,磷肥1kg,麥麩7.5kg,玉米面2.5kg,水65kg—70kg,水60kg—70kg。
④玉米芯25kg或豆秸25kg,棉殼25kg,多菌靈25g,三十烷醇30g,生石灰1.5kg,石膏750g,磷肥1kg,磷酸二氫鉀50g,硫酸鎂50g,麩皮5kg,玉米面1.5kg,棉籽餅1kg,水62.5kg—67.5kg。
⑤麥秸粉73%、棉籽殼20%、玉米粉5%及石灰2%。
⑥甘蔗渣68%,麩皮15%,玉米粉5%,硫酸鎂0.2%,豆餅3,石灰2%,尿素0.1%,磷酸二氫鉀0.1%。
⑦甘蔗渣50%,木屑32%,麥皮15%,石膏粉1%,石灰2%,尿素100克。
⑧甘蔗渣40%,雜木屑25%,豆稈15%,麥麩18%,碳酸鈣1.5%。
⑨金針菇棉籽殼菌渣50%、棉籽殼20%、稻草粉17%、玉米粉10%及石灰3%。
2、培養(yǎng)料原料處理
      秀珍菇適應性廣,抗逆性強,原料來源廣,秸桿、棉籽殼、雜木屑等均可作栽培主要原料。應選用新鮮無霉變、無蟲蛀、不含農藥和其它化學藥品的原料,不能采用被雨淋過的、霉爛的和發(fā)酵的原料。多種原料混合配制的培養(yǎng)料栽培時,比單一原料的產量高,如,純棉籽殼栽培時不及秸稈與棉籽殼混合栽培時產量高。多種原料混合后,即可補充單一原料中不足的養(yǎng)分,改善物理條件,又可降低原料成本。在培養(yǎng)料中可適當添加麩皮、米糠、玉米粉等有機氮源,培養(yǎng)料的碳、氮比應控制在20-30∶1,以防菌絲徒長。還需準備石灰等原料,用于調節(jié)培養(yǎng)料的酸堿度。培養(yǎng)料選擇應立足本地資源,因地制宜。
      棉籽殼使用前,需要用5%石灰水預濕24小時。粗細木屑各占50%,并經過20天以上堆積發(fā)酵;采用生料栽培前最好把原料放在太陽下曝曬2-3天,殺死料中的雜菌和害蟲。玉米稈、花生稈、花生殼、稻麥稈、蔗渣等秸稈作為培養(yǎng)料原料時,都應加工粉碎成豆粒大小以下后使用,以免裝袋時將袋扎破。益菇粉是一種輔料,能起保肥緩釋、保水、增加通透性、提供多種微量元素的作用,增強耐高溫能力。
3、拌料
      按配方比例稱好各種原料,根據實際情況選擇人工拌料或機器拌料。先稱取主料,平鋪于地面上,再稱取輔料,將其混合拌勻后再撒在主料上。然后用鐵鏟翻動培養(yǎng)料,將主料和輔料充分混合干拌均勻。石灰、菇壯素加入水中,然后分幾次邊加水、邊翻拌拌勻,加水量可根據原料的干濕,使含水量達60%-65%。料拌均勻后,用手抓一把培養(yǎng)料手緊握培養(yǎng)料成團,指縫見水漬而不成滴珠,手松料微散。生產時適當加入殺蟲殺菌劑,用石灰粉調pH值至6-7。
      高溫季節(jié)培養(yǎng)料易引起酸化而阻礙菌絲的生長。因此,料中除加石膏用量提高到1.5%外,可把高石灰的用量提高到1.5-2%,同時含水量控制在60%左右。
     料拌好后,采用悶堆的發(fā)酵方法,誘使培養(yǎng)料中的雜菌孢子萌發(fā),再進行高溫或常溫滅菌,可縮短滅菌時間,減少燃料的消耗。建堆方法是:將配好的料建堆,每堆料至少200公斤,外蓋薄膜發(fā)酵。當料溫升到60℃以上時,維持12個小時即翻堆,料溫再升到60℃時,再保持12小時,即可裝袋蒸料滅菌。
      采用發(fā)酵料栽培時,按照培養(yǎng)料配方,將各種主料充分混合均勻,建堆發(fā)酵,待溫度升至60℃以上時每天翻堆一次,翻4-5次,待堆料顏色呈棕褐色,堆料中上部至表層1厘米處有白色或灰白色的放線菌且料有特殊的發(fā)酵香味,無酸敗氣味,無氨味,手用力握料后,水僅能從指縫中滲出為宜。攤開堆,待溫度降到30℃左右時,拌入麩皮、玉米面、石膏粉、石灰、復合肥,同時噴入殺菌劑和殺蟲劑后,摻拌均勻,即可進行裝袋,接菌采用3層料4層種法。
六、制袋接種
1、裝袋
      塑料袋選擇17×33×0.05厘米或20×35×0.05厘米的聚丙烯袋或高密度聚乙烯袋。利用裝袋機或人工方法進行,裝料要求松緊適度,以培養(yǎng)料緊貼袋壁為度。裝料太緊,透氣不好,影響菌絲生長;太松則菌絲生長松散無力,翻垛時容易斷裂損傷,影響出菇,一般以手按有彈性,平壓有輕度凹陷,平托挺直為度。裝完料袋,料面壓平,將袋內外培養(yǎng)料擦盡,袋口采用塑料套環(huán)棉塞或用紗線扎口均可。
2、滅菌
     將裝好培養(yǎng)料的菌袋裝入鍋內滅菌。高壓滅菌要求蒸汽溫度為125℃,在0.14-0.15MPa壓力下蒸汽維持2小時后排氣回零,然后開鍋取出冷卻。常壓滅菌,加溫至100℃后保持14-16小時(新菇區(qū)保持10-12小時,老菇區(qū)16-20小時),待料溫降至70℃時開鍋出灶。
3、接種
      待袋內料溫降至30℃以下時,將培養(yǎng)袋移入接種室(箱)內,按無菌操作規(guī)程接種。接種前,接種室或接種帳、接種棚都要進行消毒。出灶的料袋移到經消毒過清潔的接菌室內,關閉門窗,每立方米空間用氣霧消毒盒或或菇保1號滅菌劑2克,滅菌5-6小時即可進室接種。接種工具、菌種瓶都要嚴格消毒,棚外可用“消毒大王”1000倍消毒。接種以選擇天晴、無風、溫度較低時(選擇夜間或清早)天氣接種為好。套環(huán)塞棉口的,拔出棉塞,接入菌種后回塞袋口;扎繩口的可在袋頭邊側打一個2厘米寬的接種穴,然后接入菌種,穴口膠布貼封。每瓶(袋)秀珍菇栽培種可接20-30(40-50)袋。
      播種方式接種:邊裝袋邊接種,菌種實行層播,兩頭各播一層,中間二層,接種量15%—18%為好,播種時要把菌種掰成若干塊,以玉米粒——蒜瓣大小為宜,四層菌種每層播40-50g,裝袋接種后要及時用棒針或縫衣針在裝好的菌塊上打5-7個小孔以防缺氧(如環(huán)境惡劣則不能打孔)。
七、發(fā)菌管理
      播種后的菌袋移入培養(yǎng)室內發(fā)菌培養(yǎng),前3天培養(yǎng)室內溫度控制在24-26℃,促進菌種萌發(fā)定植,進入第4天之后,隨著菌袋內菌絲新陳代謝加快而致袋內溫度上升,此時應將培養(yǎng)室溫度調到22-23℃。菌絲發(fā)育階段不需要光線照射,室內空氣要保持流通,室內濕度以控制在60-70%(60-65%)為宜,一般接種后35天左右(25-30天)菌絲長滿袋。菌絲長滿袋后,在發(fā)菌室再放7天左右達到生理成熟,即可進入出菇管理。
      發(fā)菌期間應每隔7-10天檢查一次,發(fā)現(xiàn)有雜菌者應立即撿出,以防蔓延。
      菇袋進棚堆垛發(fā)菌時,要時常觀察“袋內料的溫度”,料的溫度必須控制在24-26℃之間(超過35℃菌絲在幾個小時之內即會死亡),同時配合通風,氣溫高時單行少垛幾層,氣溫低時可2-3行多垛幾層,并注意每隔2-3d翻一次垛,上倒到下,里倒到外,促使溫度一致,發(fā)菌整齊。接種后,一般25d后菌絲即長滿全袋,菇袋入棚后最好以井字形碼垛4-5層,便于散溫,倒垛促使菌絲良好生長。有條件的地方,最好采用二區(qū)制,即發(fā)菌在室內,出菇在棚內,這樣可大大減少雜菌侵染。
      菌袋前期避光養(yǎng)菌,后期稍有光線為好。也可在菌絲走至袋內50%時,把袋口解松,讓氧氣透進袋內,加快菌絲生長發(fā)育。
八、出菇期管理
1、出菇前的準備
      菇房應選在通風良好且環(huán)境清潔的地方,出菇前應對菇房進行預處理,即,用硫酸銅和石灰水噴灑墻壁、床架、地面,做好菇房的殺菌工作,并對菇房進行出菇前預濕處理,對菇房墻壁、通道噴水,使菇房內的相對濕度達到85-90%。
      菌袋還未搬進前,要先用敵敵畏和氧化樂果對整個菇房噴霧滅蟲一遍,而后再用5%甲醛水溶液噴施滅菌。5天后就可把成熟的菌袋搬進排場管理出菇。排場方法有層架堆垛式(適用于工廠化規(guī)范立體栽培),落地堆垛,畦床立袋排放,畦床脫袋埋土等。無論何種,菌袋搬進前,都要對已清毒滅蟲過的菇房(棚)進行先預濕,在床架、墻壁、地面應大量噴水,增加整個菇房(棚)的濕度。在菇房(棚)中布置2-3個殺蟲燈,以便控制蟲口密度。
2、出菇過程
(1)原基分化階段
      菌絲達到生理成熟和每潮菇采后的養(yǎng)菌期,拉大溫差,把環(huán)境溫度降低到5-10℃時,并給予適量的散射光線,促料面菌絲倒伏,充分扭結分化大量子實體原期。
      采取白天罩膜,午夜揭膜,人為地創(chuàng)造8-12℃的溫差刺激,以促進原基分化。為拉大溫差的刺激,特別是在夏季,每次進入催菇階段,有冷庫設施的單位,將菌袋分批運入2-4℃(5-8℃)的冷庫進行“冷處理”, 每次時間約為10-12小時,使菌包芯的溫度降至5℃時再搬進菇棚疊袋出菇,通過低溫刺激出菇整齊,批次明顯。這一點十分重要,特別在夏季往往日氣溫大大超過出菇溫度,按常溫是不會出菇或出菇不多,但只要進行“冷處理”,就會再次出菇,達到高產與周年出菇的目的。
(2)菇蕾形成階段
      將預冷出庫的菌包進行墻式堆垛,菌袋按大棚的橫向一袋緊挨一袋地排列成行(在行橫向每隔1.5米立一根竹桿。每堆垛6-7層,橫綁竹片以減少壓力和防止傾斜)。可堆疊2m高左右,在行與行之間留70cm寬作為管理采收通道,每條通道留對流通風孔,并注意排放菌袋上下層袋口要反向排放,一般堆垛后3-4天菇蕾即可成批大量形成。當袋口有白色小點時,即沿袋口邊緣割掉頸圈,進入脫袋管理。
栽培場所要盡量減少溫、濕度差,氣溫要盡量控制在18-24℃,空氣濕度穩(wěn)定在85-90%,每天噴水3-5次,發(fā)現(xiàn)料面有積水,要及時用海綿吸干或倒掉。
(3)子實體生長階段
       當菇蕾長到山棗大小時,空氣濕度可在75-95%間波動,在此范圍內溫、濕度越大,子實體長得越肥厚、敦實。陽畦栽培的,白天的把通風口支高5cm,晚間支高10-15cm,室內栽培的,夜間打開門窗,通風口,白天關閉一部分門窗、通風口,造成栽培場所內白天溫、濕度高,夜間溫、濕度低。
3、環(huán)境因素的控制
      出菇階段應做到溫、濕、氣、光四要素的協(xié)調管理,營養(yǎng)物質的及時補充,才能做到優(yōu)質與高產。高溫季節(jié)秀珍菇生長極其迅速,從刺激庫出庫上采收結束一般只要7天,因此出菇管理過程中濕度和通風的控制更顯重要。
(1)溫度管理
      原基分化溫度要低于子實體生長發(fā)育溫度,以14-18℃刺激原基形成,然后在18-22℃管棚中,促使子實體發(fā)育。若冬季溫度低于15℃,則菇蕾難以形成,應加溫催蕾;夏初溫度超過25℃時,要采取菇棚上方加蓋遮陽物、畦溝灌水等措施進行降溫。
     調溫主要是拉大栽培場的日夜溫差,并在高溫期應進行“冷處理”。8℃以上溫差刺激能促進子實體分化。待大部分原基出現(xiàn)后,可適當減少溫差,提高棚內溫度,有利于子實體生長。
(2)濕度管理
      秀珍菇從原基分化成小菇到成熟只需2-3天,其生長迅速,出菇密集,所以水分消耗量集中且較大,應在不同生長時給足水分,保證小棚內的濕度達到85-90%。低于70%時不易形成子實體,70-80%時子實體生長較慢,高于95%則會引起雜菌滋生而爛菇。濕度調節(jié)主要是通過噴水來增加濕度,菌袋出庫入棚上后可用地下冷水直接噴灑料面(此期約為24-36小時即原基分化前),此期每天噴水1-2次,保持料面不失水即可;原基分化成小菇后,噴水增濕要用室溫下的水,并且水滴盡可能霧化,切忌向菇體直接噴水,此時主要是提高場地空氣濕度,此期間每天可噴水2-4次,具體看菇蓋表面水分的蒸發(fā)量,若菇蓋易干,就要增加噴水次數(shù)或噴水量,菇蓋發(fā)白及菇蓋卷邊開裂都說明濕度不足;待菇體稍大可適當少噴,避免菇體積水,一旦子實體上吸水過多,生長就會停止,最后變黃腐爛;不可直接用地下冷水噴灑,否則易造成死菇。
      調濕可用超聲波彌霧器進行微噴、細噴或空中噴霧方式。噴水時要做到少噴勤噴。每次噴水后,應加強通風,否則高溫高濕極易導致病菌感染。
(3)通風管理
      秀珍菇栽培對其生長環(huán)境的空氣也有特殊要求,因二氧化碳的濃度決定秀珍菇菌柄的長短,為達到市場對較長菌柄(商品菇要求柄長5-7cm)的品質要求,這就需要適當減少通氣,提高小棚內的二氧化碳濃度(以無胸悶感為宜)來實現(xiàn)。生產措施是采用蔬菜大棚塑料薄膜覆蓋小棚來實現(xiàn)其生長環(huán)境要求,這也就是為什么要分成若干小棚的原因。把小棚用大棚塑料薄膜象掛蚊帳一樣罩起來,通過掀動薄膜來調控其不同生長時期的空氣,在原基分化成小菇蕾前結合噴水適當通風,形成小菇后,每次噴水結束,不要馬上蓋下棚門,讓其通風0.5小時左右,當菇柄長至3-40厘米時,應掀開兩頭的棚門,讓其自然通風,使菇由纖細向粗壯生長,提高其商品性狀及產量;出菇后注意通風情況,特別菇的迅速生長,在大量噴水增濕的同時,不適當加強通風,極易引起各種病害而造成死菇,通風情況還需視菇的生長情況靈活掌握,切忌外來風直吹進小棚。
(4)光線管理
      菌蓋的顏色不僅受菌株特性的影響,還受光照的影響,光照強度大,菌蓋顏色深。在子實體生長期間,每天應適當給予少量的自然散射光照射,但要避免陽光直射。出菇階段菇棚應給300-500勒克光照度,促進原基分化子實體形成。在冬季應適當增強亮度,使菇的菌蓋不致轉為暗灰色,菇體較為厚實。
     管理的總要求是:前期要拉大溫差,適量散光,促原基大量分化;中期盡量減少溫、濕差,保分化原基成熟。后期制造交替溫濕差環(huán)境,促子實體肥厚。遇有病蟲害,可選用無公害的克霉靈,菇蟲凈殺滅。
九、采收與加工
1、適時采收
      秀珍菇生長很快,條件適宜,菇蕾形成1天后(現(xiàn)蕾后3-5天)即可采菇。子實體成熟標志為菌蓋長至2-3厘米,菌蓋邊緣內卷,顏色由深逐漸變淺,孢子尚未彈射采收為宜。秀珍菇采收要及時,長到六七成熟時即采收,以免菇體長成大葉菇,降低商品價值和銷售價格。
采收時一手壓住培養(yǎng)料,一手抓住菇體輕輕扭轉即可拔下。秀珍菇多為叢生,采收時必須整叢一次性采收完,采時保持子實體完整。秀珍菇生長極其迅速,商品菇的采收時間比較集中,一般從幼菇長成商品菇只需幾個小時時間,不及時采摘,就會超出商品標準而減低價值,因此采摘人員要充分準備和組織。如菇房溫度高于25℃,每天應采菇3次以上。
2、采收后管理
(1)轉潮出菇
      采完一潮后及時清理料面,作好轉潮準備。主要是刮去袋口料面的老菌根和一些沒有分化的原基和死菇仔(此項工作應在采菇后當天完成)。每潮菇采摘后既要降低濕度,以利養(yǎng)菌,同時也要防止培養(yǎng)料表面因失水而干燥。所以,采完一潮菇應停水2-3天,保持菇房空間相對濕度在70-80%,讓培養(yǎng)料表面干燥一點,以防止新鮮料面霉菌病害及防止部分蟲卵的孵化,料面太干時可用噴霧器稍噴一點細霧,在此條件下養(yǎng)菌3-7(6-10)天(養(yǎng)菌時間視氣溫而定)后,再進行常規(guī)管理。每潮菇相隔約8~12天可出另一潮菇。秀珍菇整個生長周期約3-4個月,一般可采6潮菇以上,產量主要集中在1~3潮,總生物學效率可達100%以上。
      轉潮出菇時,再次進行低溫預冷出菇,使轉潮快,出菇整齊。第二潮菇開始需低溫刺激,在前一批菇采收后,挖除殘留的菇柄及死菇,養(yǎng)菌7-10天,然后利用制冷機制冷,溫度降到12℃后保溫15-20h,或利用冷庫,在6-9℃環(huán)境下放置10-15h后,濕度控制在85%左右,按常規(guī)管理,即可轉潮出菇。
      當出菇5-6潮、產量明顯減少后,割掉菌袋底部薄膜,照前管理,又可采摘2-4潮菇。
(2)補充營養(yǎng)液
      隨著頭茬菇的采摘,菌絲的新陳代謝使料袋中各種營養(yǎng)消耗,PH值下降,菌絲發(fā)黃、萎縮,料袋重量明顯變化。此時,必須改善菌絲的生長條件,使其養(yǎng)息、復壯,不可強制性的讓料袋出菇,否則會毀壞菌絲生命力而得不償失,故需向料袋中補充營養(yǎng)液,改善出菇條件。
      在頭茬菇采完后,徹底清理料面,技術上要求用自制小刀刮除料面上雜物,而不傷及料底;補水時間掌握在從頭潮采菇算起,由38d-45d之間,補充營養(yǎng)液,要視料面上幼菇大小而定,當幼菇長出豆粒大小的灰色菌蓋時補水,此時,過量的水份不會對菇造成大的傷害。絕不允許摘完菇后立即補水,這時菌絲細小、黃萎,料袋內pH值降低,菌絲生命力低,若此時補水,會使菌絲生存條件急劇改變,尤其是pH值的急劇變化,會傷及菌絲體,起到反作用。等料袋菌絲體恢復后,菌絲粗壯了,并長出小菇蕾,這時再補充營養(yǎng)有益而無害。
      營養(yǎng)液配方如下:(每50kg水)三烷醇30g,壯菇素(增菇靈)30g,糖100g,尿素250g,二氨150g,二氫鉀200g,維生素B15片。
      在養(yǎng)菌期,通風相應要少點,以4h/d-5h/d即可;噴水盡量少噴勤噴,以能夠軟化料面,使菌絲形成菇蕾為宜,不可使料面干皮,按此方法二、三茬補水時同樣適宜參考。
      經養(yǎng)菌后的菌袋第二潮菇出前需對菌袋的補水,使每個袋增重30-50克。畦栽覆土的土面要保持不干不濕。配制快豐收10000倍液加0.2%磷酸二氫鉀溶液等營養(yǎng)液浸泡菌袋使之營養(yǎng)得到及時補充,可再次提高菇的產量與品質。
3、加工與銷售
(1)整理
      采收后要及時整理鮮菇,消除菌柄上的雜物,并按商品要求修剪菇蒂殘物,分等分級,然后裝筐,置于冷庫內,及時發(fā)往城市鮮銷,也可鹽漬或加工旅游休閑食品。
      采下的鮮菇來不及挑選或封包的應先進保鮮庫冷藏,以免自然開傘而減低商品菇的價值。
(2)保鮮
      秀珍菇低溫保鮮、自發(fā)氣調保鮮、低溫真空綜合保鮮的保鮮效果的比較結果表明,低溫真空綜合保鮮效果最佳,能有效延緩秀珍菇變色、變味,抑制菌柄氣生菌絲發(fā)生,減少水分損失,可使秀珍菇保鮮期限超過9天。
     秀珍菇采收時的成熟度、溫度、濕度、機械損傷等因素都直接影響其保鮮時間和產品質量。
      簡易包裝保鮮主要利用塑料食品盒進行包裝,簡便易行、成本較低。此方法用于短期保鮮的需要,結合于冷藏保存,一般可以保持10天不變質,外觀形態(tài)也基本無變化。
(3)包裝
      整理、分級后的秀珍菇需要按照市場要求進行包裝。包裝材料須符合國家有關衛(wèi)生要求。不允許使用裝過農藥、化肥及其它有毒物質的容器包裝。包裝過程須符合國家有關食品衛(wèi)生的要求。在庫存與運輸全程應保持5-8℃,防止提早開傘陳化變色。
(4)鹽漬
      ①原料選擇與分級。清除菇體雜質,分成單葉、切除菇根。一級菇、菌蓋為0.8-1.5cm,柄長3-3.5cm;二級菇菌蓋為1.5-2.5cm,柄長3-4cm。
      ②燙漂。當鍋內水沸騰后將加工好的一、二級菇分別煮,每次投入的菇量不宜太多,使菇體均勻煮熟,當鍋內水再沸時迅速用漏勺撈出入水中冷卻,要求冷快、冷透,保持菇體鮮亮。
      ③鹽漬。將冷卻好的菇體放于竹筐東笤條筐內控干水分,然后置于大缸內或水泥池、塑料薄膜內,按1kg菇、0.4kg鹽的比例,一層鹽一層菇放入,直到距缸口、水泥池口10-15cm左右,再加飽和鹽水(一般100kg水,加鹽36kg,波美度22度),讓菇體浸泡在鹽水中,鹽漬15d左右,中間翻缸1-2次,讓鹽度均勻,以便出售。鹽漬時最好用加工的精制鹽或用鐵鍋炒鹽進行滅菌處理。  
(4)鮮品
      根據市場需求待銷。秀珍菇可在7~10℃下儲藏,需用0~20℃的冷藏車運輸。
十、病害防治
(1)霉菌
      霉菌生長于培養(yǎng)料表面,與秀珍菇爭奪營養(yǎng),水分,有的還分泌出有礙秀珍菇生長的物質。菌袋培養(yǎng)階段,常見的雜菌有木霉、青霉、毛霉和鏈孢霉等,子實體生長階段主要是粘菌。
      菇房內高溫、高濕、通氣不良等因素是霉菌發(fā)生的主要原因。霉菌的防治:
①菇房要注意通風換氣,調節(jié)房內的溫濕度,保持空氣新鮮。
②一旦產生霉菌,可用鑷子夾除長有霉菌的培養(yǎng)料,也可用石灰粉薄薄撒在霉菌上,以殺滅霉菌。
③綠霉菌用0.1%克霉靈水劑連續(xù)噴施2—3次防治;鏈孢霉菌,又名紅霉菌,用800倍多菌靈加柴油消毒局部感染處;毛霉菌,又名長毛菌,要及時拾出處理。黃霉菌、黑根霉菌發(fā)生參考綠霉菌防治方法。
④發(fā)現(xiàn)粘菌,要將栽培袋處理掉,同時加強對菇房的通風。
(2)鬼傘菌
      當培養(yǎng)料質量差,pH值偏高,通氣不良,濕度偏高時大易產生鬼傘菌,所以,要馬上針對上述原因加強防范,一旦發(fā)現(xiàn)應拔除。
(3)黃菇病
1)發(fā)病癥狀
      黃菇病是由假單孢桿菌引起的,一般情況下,該病發(fā)生是菌袋表面有精液狀病原菌出現(xiàn),菌絲有泛黃癥狀,有時該病菌也會直接侵害菇體,使受害菇出現(xiàn)病斑。病菇清理后對下潮菇沒有影響。該病從幼苗期到成熟期都有可能發(fā)生,被染菌后菇蓋或菌柄局部呈黃色,嚴重時結體全部呈焦黃色,菇體生長緩慢,逐漸僵化直至整株干縮,屬典型的于腐病;另一種受害菇體出現(xiàn)局部淡黃色斑點,多從菌蓋邊緣向內生延擴散,發(fā)病部位有粘濕感,并產生腐爛,病情嚴重時,病菇全部呈淡黃色水漬狀腐爛,并有粘稠狀分泌物,散發(fā)出惡臭,為典型的濕腐病。
2)傳播途徑
      病原菌可以通過水、病菇、昆蟲、空氣、人工操作、土壤、培養(yǎng)料等途徑傳播,噴水、病菇,以及操作工(特別采菇工)可能是病原菌的主要傳播途徑。
3)發(fā)病規(guī)律
      正常生長的培養(yǎng)料表面和子實體上常有這種病原菌存在,但一般在高濕的條件下才會發(fā)病。出菇時,當外界氣溫高于18℃,由于蔬棚內菌包場式密集排放,常常通風不良,加之出菇管理階段用水頻繁,菇體長時間呈濕德狀態(tài),在出菇密集時,菇表多余水分不能很好散發(fā)時,常引發(fā)黃菇病的爆發(fā),該病惡化快,菇體一旦染病,通常數(shù)小時內便出現(xiàn)明顯病斑和發(fā)黃癥狀,1-2天就能殃及健康菇,嚴重時減產 30-50%以上。據調查:
①病菌在頭潮菇發(fā)生的比例較高;
②溫度偏高有利于該病的發(fā)生;
③菇棚通氣蓋,用水頻繁濕度大,該病較為常見;
④用淺色品種或出落密集型的品種,一般較易感病;
⑤栽培管理用水的水質潔凈度差,也會造成該病頻繁發(fā)生。
4)黃菇病的預防
①提高秀珍菇菌包自身的抵抗力
      培養(yǎng)秀珍菇菌絲生健康的菌包。應提高菌種的純度,特別是栽培種的純度。使用純度高栽培種可從一開始防止菌包帶有呈休眠狀態(tài)的雜菌抱子,這些雜菌在秀珍菇菌絲生長健康旺盛時不會產生危害,但防著菌包出苗后菌絲抵抗力下降以及外界環(huán)境條件的影響下,這些潛伏的雜菌將對菌包產生較大的危害;在華東地區(qū),秀珍菇栽培一般采用熟料,因而一定要嚴把培養(yǎng)料的消毒滅菌關。
②不要盲目提早出菇期
      菇農為了提高收入,常會受到市場價格因素的影響,在自包發(fā)菌未達到充分成熟時就匆忙強行進行冷刺激出菇處理,由于菌包內營養(yǎng)積累不夠,而冷刺激后原基較多,菌包內的營養(yǎng)供不上子實體的生長,造成于實體對外界環(huán)境條件非常敏感,在高溫、高濕,通風不良的菇棚內,特別是子實體表面游離水存在,又不能及時吹干的情況下,容易引發(fā)黃菇?。煌瑫r,在菌包成熟度的情況下,要么出菇不整齊,嚴重影響產量;要么出菇整齊,在一夜之間,即使沒有病蟲害的侵害,也會因為外界環(huán)境的細小波動,造成毀滅性的小菇萎焉,顆粒無收。因此,建議在頭潮菇,應在菌包發(fā)滿后,在20-25℃的環(huán)境條件下,后熟20-25天,溫度低時,還要適當延正常出菇的。
③科學使用低濃度的氯制品或漂白粉液有利于控制病情
      由于菇棚內菌包的密集排放以及菌包菌絲活力較高,產生的生物熱較多,菌包開包后,培養(yǎng)料表面直接裸露在空氣中,表面水分散失嚴重,易干,菇農常常陷入少噴水,大通風,造成菌包無菇可出;而小通風,多噴水又出現(xiàn)黃菇病的兩難境地,最終菇農會選擇后者。頻繁噴水和相對限制通風已成為秀珍菇栽培管理的常用手段。大量的調查實踐發(fā)現(xiàn),在每次噴水時加入250-500mg/kg的漂白粉液或相當?shù)穆戎破芬?,同時結合噴水后的15-30分鐘大通風,有利于緩解病情的發(fā)生,在菇棚內使用自動噴霧裝置控制單次的噴水量,防止菇體表面積水,結合多通風有利于控制黃菇病的爆發(fā)。
④選用抗病性品種
      調查發(fā)現(xiàn),淺色菇種的黃菇病發(fā)生頻率較高,而深色帶的發(fā)生頻率低且危害輕。因此,建議在黃菇病發(fā)生頻繁的苗場因根據自身的情況,篩選出適合自己菇場的抗病性品種。
⑤及時治理受害菌包和病菇
      一旦發(fā)現(xiàn)病菇,應派專人進行清理,防止病害的傳播。同時也應及時適時采收,降低菌包表面子實體的密度,特別對于出菇密集的菌包,要提倡早采,分批采,以調節(jié)菇群之間小范圍的濕度。
⑥秀珍菇細菌性引發(fā)的黃菇病要從多方面采取預防措施、綜合防治。    
     首先是病害多發(fā)菇場應選用抗病力強的深色品種;其次提高栽培種的純度和盡量降低菌包雜菌基數(shù),提高菌包的健康活力;保證菌包的成熟度,菌包發(fā)滿后,應后熟20-25天:在黃菇病多發(fā)的菇場,應把使用低濃度的漂白粉水進行噴水形成制度;同時也應加強菇棚內的濕度和通風管理,保持菇棚內空氣新鮮。
(來源:西北綠化)

    本站是提供個人知識管理的網絡存儲空間,所有內容均由用戶發(fā)布,不代表本站觀點。請注意甄別內容中的聯(lián)系方式、誘導購買等信息,謹防詐騙。如發(fā)現(xiàn)有害或侵權內容,請點擊一鍵舉報。
    轉藏 分享 獻花(0

    0條評論

    發(fā)表

    請遵守用戶 評論公約

    類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