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皇帝內經》病機十九條,第七講 諸厥固泄,皆屬于下。 這個下,大部分醫(yī)家都認為指的是下焦,但實際上并不是。因為病機理論出現(xiàn)在《黃帝內經.素問.至真要大論》篇,本篇所闡述的是六氣司天之氣在泉之氣勝復的規(guī)律,以及六氣運行所致疾病的病癥診斷以及治療用藥方向等等。所以病機十九條的前六條是對應著六氣主氣逆行而上的方式而去行文的。 而這第七、第八條對應著在泉之氣與司天之氣由下而上的順序而記錄的。所以這里的皆屬于下,不是指下焦,而是在指在泉之氣。還是要強調一下,中醫(yī)是宏觀醫(yī)學,我們多方辨證之時,要統(tǒng)籌全局整體的去觀察,才能做到思外揣內,無論是臨床臨證,還是讀書之時,都應該如此。 這一篇本就該在講述六氣司天在泉的內容,怎么會跳脫出來,忽然給你講起了五行五臟三焦呢。 何為在泉之氣呢? 簡單來說,中醫(yī)把一年的氣候總結并劃分了六等分,稱為初之氣、二氣,等等,到終之氣。這個順序是亙古不變的,無論氣候如何變化,一年當中的陰陽更迭寒暑交替是永遠不變的,稱之為主氣。 但每年氣候屬性不同,比如有時春季過于干燥,有時春季雨水又偏多。每年的季節(jié)氣候都不同,那這便是稱之為客氣,也是影響季節(jié)氣候的主要因素。這六個客氣當中,三之氣的客氣,主導上半年氣候,稱之為司天之氣。終之氣的客氣主導下半年氣候稱之為在泉之氣。 所以,在泉之氣不斷流轉,六氣也有可能作為在泉之氣出現(xiàn),這個邏輯搞明白了,我們再回頭過來看這句話原文。 諸厥固泄的厥證是指的是患者突然性的運到昏厥,不省人事,四肢厥冷等這一類病癥。而導致厥證出現(xiàn)的原因是非常多的,《黃帝內經》中,記載了剛好六種厥證。分別是: # 大怒傷肝,肝氣上逆,血隨氣逆動而成風的薄厥、 # 陰竭陽脫,熱入心脈,身熱肢冷的熱厥、 # 氣逆于上,不省人事,脈來洪盛,或脈來燥急如喘的暴厥、 # 脾虛痰生,痰迷心竅,唇青身冷的尸厥、 # 內燥銷鑠津液,或感受暑燥之邪煎迫陰血氣機逆亂的煎厥、 # 腎精暴脫,陽衰精竭,真氣不固而致寒厥。 這六厥的順序分別對應著:厥陰風木、少陰君火、少陽相火、太陰脾土、陽明燥金、以及,太陰寒水。所以,厥證并不是牽強附會的認為就一定是下焦所導致的。 后世之人所整理出的痰厥、食厥、氣厥、血厥,哪一個和下焦和腎有直接關系呢? 《至真要大論》篇,前文講了,厥陰在泉,太陰在泉,等不同在泉的寸口脈象,以及不同在泉之年這里的常見病癥,以及常用藥,結合這一篇文章,我們就可以很清晰的了解到,這里的厥證講述的是不同的在泉之氣當令之年,出現(xiàn)厥證的常見病癥。 本來厥證的出現(xiàn)就是各種氣逆所致。在大學教材《中醫(yī)內科學》里也完整的論述了肝心脾肺腎五臟所導致的各種厥證。絕非只有下焦厥證。 而后文的固泄也是如此, & 固為二便不通,泄為二便泄而不止。 固的便秘,就有:氣秘、虛秘、寒秘、實秘、熱秘等等。 而小便不通的癃閉,也有:濕熱、氣結、血瘀、中氣虧虛、腎陽虧虛等等情況。 & 泄瀉有:寒濕、心陽不振、濕熱壅滯、外感暑濕、肝氣乘脾、命門火衰等,各種原因。 所以我們發(fā)現(xiàn),厥、固、泄三大類病癥,他的常見原因根本就不是下焦肝腎所導致的。而是五臟氣機變化皆會出現(xiàn)。所以,諸厥固泄,皆屬于下的含義,是與《至真要大論》篇,前幾段內容密切相關,交相呼應的。 這里所講的是,當患者出現(xiàn)厥證,二便不通,二便泄而不止之時,病癥原因與當年在泉之氣有直接關系。辨證維度并不是淺顯的停留在人之臟腑之上,而是考慮到氣候、物候的異常變化對于人本身產生的影響。這才是宏觀辨證,這才是辨證思維。 如若,依據(jù)白話文就解釋為下焦,也太過于片面了吧。 明天視頻我們講第八條“諸萎喘嘔,皆屬于上。”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