元豐二年(公元1079年),42歲的蘇軾因“烏臺詩案”被貶黃州。這一挫折,卻讓他頓悟人生,看透世俗。在藝術創(chuàng)作上,他開始追求“出新意于法度之中,寄妙理于豪放之外”的境界。 ![]() 蘇軾的書法,隨心境而變,達到“法無定法”。 他曾言:“天下之事,散在經、子、史中,不可徒得也,必有一物以攝之,然后為己用。”這“一物”,便是“意”。他又說:“作字之法,識淺見狹學不足,三者終不能盡妙,我則心目手俱得之矣。”蘇軾書寫時,重視情感與意境的展現(xiàn),藝術境界高深,點畫流暢自然,灑脫豐腴,極易引起觀賞者共鳴。 ![]() “人書具老”之時,蘇軾寫下《李白仙詩卷》。 元祐八年(公元1093年),58歲的蘇軾回調京師。彼時朝堂局勢晦暗,他心中略有忐忑。恰逢好友姚丹元拜訪,誦讀兩首未收錄于《李太白文集》的李白詩歌。蘇軾聽后豁然開朗,情感爆發(fā),遂寫下《李白仙詩卷》。 ![]() 《李白仙詩卷》,200余字,盡顯蘇軾書法魅力。 第一首詩歌空靈虛和,蘇軾行筆開合起伏緩和,字體高雅端莊,渾厚凝煉,俊逸靈動,姿致翩翩。第二首詩歌凄涼清冷,讓蘇軾回想自己艱苦人生,運筆飛動迅疾,實現(xiàn)“人書合一”。點畫時而濃厚,時而生澀,奇逸多變,縱橫瀟灑,酣暢淋漓。 ![]() 蘇軾《李白仙詩卷》的藝術性,已完勝米芾。 此等天真爛漫的藝術性,翻遍書法史,無人能及。正如蘇軾所言:“凡文字少小時須令氣象崢嶸,采色絢爛,漸老漸熟,乃造平淡,其實不是平淡,絢爛之極也?!薄独畎紫稍娋怼返墓P法變化,雖不似晉唐繁復多彩,但自然生動的意態(tài),干練率性的筆勢,強烈的情感表達,卻讓人越品越感絢爛豐富。 ![]() 《李白仙詩卷》獲眾人題跋,贊譽有加。 施宜生題跋曰:“頌太白此語,則人間無詩;觀東坡此筆,則人間無字?!贝送?,還有蔡松年、劉沂、高衍、張弼、高士奇、沈德潛等人的題跋,足見此作之珍貴。 可惜《李白仙詩卷》流落日本,現(xiàn)藏大阪市立美術館。 但幸運的是,經多方努力,我們對蘇軾《李白仙詩卷》進行了超高清復刻。采用博物館級別12色超高清微噴復刻工藝,對比原作1:1還原。卷中字體清晰,墨色濃淡、筆法轉變等細節(jié),全都清晰可見,與真跡如出一轍。 ![]() 臨摹《李白仙詩卷》,提升書法技藝與藝術品位。 臨摹此作,可強化用筆的力量感,改變常見的瘦勁挺拔之態(tài),讓人眼前一亮。同時,在創(chuàng)作思想、藝術品位上,也能得到提升。從隨性灑脫的筆畫中,體悟節(jié)奏感、層次性,感受“人筆合一”的境界,開拓創(chuàng)作思維,益于日后寫出獨特高雅的藝術品。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