業(yè)內人士在指導初學者學習草書時,往往不建議從王羲之法帖練起,因為魏晉用筆自然瀟灑、變化豐富,細節(jié)處難以琢磨透徹,而且又無真跡傳世,很容易誤入歧途。同時更不建議從張旭、懷素、徐渭、傅山等人的字入門,因為沒有基礎就練狂草,難度太大了。 綜合而言,孫過庭就成了學草者繞不過去的古人,尤其是他那部《書譜》,更被奉為“草書圭臬”“入門捷徑”。其實,孫過庭一生不只留下了這一件作品,而且相比于其他真跡,《書譜》的評價也并不算高。 唐代竇臮在《述書賦》中就批評此作:“閭閻之風,千紙一類,一字萬同。如見疑于冰冷,甘沒齒于夏蟲。”這就是說《書譜》用筆略顯單調,缺乏變化,最典型的就是其中的捺畫,過于雷同。與之相比,他為武則天書寫的《孝經》就克服了諸多弊端,堪為孫氏草書的“扛鼎之作”。 此作曾被武則天珍藏,后又進入北宋內府,宋徽宗趙佶、米芾都臨摹過它。明代先后藏于祝枝山、董其昌處,祝將文中缺損處進行了補筆,而董其昌則寫下了跋文,點評此作比《書譜》更珍貴罕見,盛贊孫過庭“神乎其技”。 如果我們想領略魏晉正宗草法,并學到章草筆意,那么這部《孝經》稱得上首選,米芾認為:“凡世稱右軍書,有此等字,皆孫筆也。凡唐草得二王法,無出其右”,這可比臨摹“草圣”張旭、懷素的字更靠譜。 《孝經》為紙本冊頁,共17開,每開縱25.2厘米、橫13.4厘米,共1200余字,字徑大小約3厘米,原作現(xiàn)藏臺北故宮博物院。此作用筆精謹細膩、古雅質樸,將章草、今草筆法融合,筆筆都有來源,字字一絲不茍,不愧是奉敕書寫。 此作凌空取勢,再順鋒入紙,落筆后筆尖先按壓、藏鋒、衄挫,再以中鋒書寫,筆速疾徐有度,扎實沉穩(wěn),筆畫遒勁靈活,不漏鋒芒。起筆輕盈,中截提按、輕重變化有度,收筆回鋒而出,轉折處換面自然,絞轉使意,圓筆為主,妍美大氣。 《孝經》將索靖、崔瑗章草技巧運用,線條如銀鉤蠆尾,又將鐘繇、王羲之筆法融入其中,如轉折處的一搨直下,絞轉連帶等。結字欹側多變,高低錯落,俯仰得宜。以縱取勢,中宮緊實。章法疏密有致,墨色濃淡均勻,不激不厲,也無絲毫狂怪,既有魏晉之韻,又兼唐人用筆之嚴謹。 如果我們能將這部作品臨摹通透,將每個字的筆法學習到位,不僅草書諸多技巧盡數(shù)掌握,也能避免寫字時出現(xiàn)俗氣、火氣等弊病。 |
|
來自: 墨品書法網(wǎng) > 《待分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