什么是“文案”? 讀這本書之前,我以為文案就是一句話,自己寫的時候雖然也有一些思考,但很局限,直到看完這本書,我發(fā)現文案的“前世今生”原來是個波瀾壯闊的世界。 文案是一個系統(tǒng),由多種因素構成同時也受多種因素影響。它不是別人跟你說一句,我要寫一個企業(yè)的愿景使命,給了你幾句想法,你就朝著那個方向絞盡腦汁寫出的幾句話,而是要“從長計議”。這話是對誰說、在什么場景下說、在怎樣的社會背景下、在目標用戶或社會大眾的何種情緒之下說、想傳遞什么信息、被看到或聽到后要對人產生怎樣的影響——是無形上獲得了力量,還是觸發(fā)了合作或購買的行動,還是建立了某種連接......這些都是在寫文案時必須要考慮到的要素。 我這樣拆開來說感覺很零碎,但在這本書的前四章“文本、場景、標簽、社交”中,分小節(jié)再輔以案例都講的很清晰,是從里到外拆解文案寫作需要考慮到的信息,并幫讀者建立一個對文案立體、宏觀的認識。 文案是一個過程,很多個案例分析中,一家企業(yè)的文案都不是一成不變的。有些是有一個核心標簽詞,然后以這個詞為圓點進行多維度、全方位的文本呈現,但萬變不離其宗;有些是遞進的成長式發(fā)展,就像對一個人不同年齡段身高會用不同語言來描述,一家公司不同發(fā)展階段的宣傳文案也一樣;還有一種是螺旋式表達,感性訴求(比如直擊用戶情感的)和理性訴求(比如直接說產品功能賣點的)交替使用,交替主導;當然也有線性式,基于核心標簽,文本沿用多年不變。以上這四種情況就是在標簽一章里所提到的四種模型“同心圓模型、遞進模型、雙螺旋模型、線性模型”。 這個文案演變的過程,我認為就是一個人、一個群體、一家企業(yè)、一個社會文化的發(fā)展史,它反映了當下社會某一維度上對物質或者精神需求的發(fā)展變化。 所以文案是一種文化,書中說“文案要想創(chuàng)造某種認同感,有兩種心理來源:其一,對特定群體的生活方式和價值觀念予以肯定、鼓勵,從而贏得他們的認同與歸屬感;其二,和社會主流文化形成共振,讓品牌成為一種社會共識,從而贏得社會層面的共鳴”,我立刻收到了文案更深層次的東西。從另外一個角度來說,它所承載的使命不只是營銷傳播,還代表著某一時代或某一群體的文化認同,是創(chuàng)始人最高認知的一種有形表達,通過產品或服務共振出一群同頻的人,建立起的連接表達或傳遞了某種文化和理念。站在文案兩個不同角色的角度各往前走一步,就大概明白了為什么文案會扯到文化。 這部書最大的特色就是海量的案例分析,和底層邏輯式書寫,沒有那種夸張的教你一分鐘寫出傳神文案,而是系統(tǒng)的告訴你寫出傳神文案的決定性因素是什么,說明原理,再對應原理剖析案例,把瓜扒開看清紋路,然后照著紋路去寫,這是最吸引我的地方。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