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九旅 旅長張鶴鳴 第四十六團 第四十七團 團長宋維藩 (該二團從沈陽調(diào)山海關(guān),組成第十九旅,4000人,原第十七軍分區(qū)司令員張鶴鳴任旅長,退出山海關(guān)后編入山東解放軍第七師) 第二十一旅 (以原第十二團為基礎(chǔ),9月在本溪擴編成旅,13000人,駐撫順渾河南) 旅長楊樹元 政委劉光濤 第十二團 團長金振中 政委羅文華 第六十一團 團長宋慶昌 參謀長徐彪 (在撫順建團) 第六十二團 團長張瑞林 (在沈陽建團) 第二十二旅 (以原第十八團為基礎(chǔ)9月在錦州擴編成旅,全旅7000余人,駐錦州、北票、朝陽) 旅長周家美 政委吳宗鵬 第六十四團 付團長張智魁 付政委胡導(dǎo)環(huán) 第六十五團 團長鄒茂昌 政委謝家祥 (在興城建團) 第六十七團 團長張曉冰 政委宋一民 (在北票建團) 第二十三旅 (10月底,以遼陽衛(wèi)戍司令部的部隊為基礎(chǔ),以延安來的干部為骨干組成旅,14000余人,駐奉集堡、姚千戶一帶) 付旅長寧賢文 付政委徐國夫 第六十六團 團長劉遠(yuǎn)生 政委馬順天 第六十七團 團長佘慈貴 政委王金明 第六十八團 第二十四旅 (原第十八團保衛(wèi)干事翟文閣在清源先建第六十九團,原第十八團付團長馬驥9月底奉命到清源以六十九團為基礎(chǔ)擴建成旅,14000人余人,駐清源、東豐、西豐、西安縣一帶) 旅長馬驥 政委陳金玉 第六十九團 團長賈靜 政委翟文閣 (在清源縣建團) 第六十八團 團長高衡 政委盛武 (在開原縣建團) 第七十團 團長王祖美 政委賴文雄 (在海龍縣建團) 第七十一團 團長侯越 (在鐵嶺縣建團) 第二十五旅 (10月底在鞍山組成旅,5000人,不久該旅撤銷,第五十六團補入第三五九旅,第七十二團編入遼東第二縱隊一支隊) 旅長李忠智 第五十七團 團長王光石 政委李耀奎 第七十二團 團長崔喜峰 政委李耀奎(兼) (由崔喜峰組織的鞍山保安一旅改編) 鞍山工人獨立團 第三十旅 (該旅和第二十二旅原為一個旅,10月下旬分編為第二十二旅、三十旅,該旅近7000人) 旅長張甦 政委許乃彬 第六十六團 團長趙文隆 政委張冠軍 (由北鎮(zhèn)、臺安、盤山、遼中、新民縣公安中隊合編) 第六十八團 團長賴秉林 政委閆忠 (由阜新煤礦工人組成) 第六十九團 團長陳旺 (由錦州工人教導(dǎo)團改編) 炮兵混成旅 (10月在沈陽建旅,其第三團為步兵團,全旅4500人,火炮24門,1月移駐錦州) 旅長王衍 政委甄一明 第二十五旅(第二個) (9月由原第十五軍分區(qū)的第十一團在朝陽、北票擴建成旅,3000余人,駐朝陽、凌源、北票一帶。后改為晉冀縱隊第三旅) 旅長趙文進 政委周志國 第一O一團 第一O二團 第一O三團 東北朝鮮義勇軍 (原第十六軍分區(qū)朝鮮義勇軍支隊300人,在沈陽擴兵千余人,從延安來的武亭、樸一禹、樸孝三率領(lǐng)的朝鮮族干部隊和從太行來的朝鮮義勇軍隊伍在大石橋匯合合編,800人。兩部于1945年11月在沈陽郊區(qū)組成東北朝鮮義勇軍) 司令員武亭 政委樸一禹 付司令員兼參謀長 方虎山 第一支隊 司令員金雄 政委方虎山(兼) 第三支隊(后去北滿) 第五支隊(后去東滿) 第七支隊(后去吉林) 冀熱遼軍政干部學(xué)校 (擴大到千余人) 教導(dǎo)團 團長閆銳 (由第十六軍分區(qū)教導(dǎo)隊政本溪招收青年學(xué)生擴大成團,1500人,移駐安東后改編為遼東軍區(qū)軍政干校) 第五十八團 團長李冀泉 政委羅衡 (原第十六軍分區(qū)干部王木林和中共地下黨干部羅衡于1945年9月在通化組建,后經(jīng)整頓,團長被清洗,12月被編入通化支隊為第一團) 特務(wù)一團 團長賈子華 政委王澤衛(wèi) (10月調(diào)往錦州,后編入第二十七旅) 特務(wù)二團 團長南品 (由原特務(wù)團二個營和新民縣保安隊編成,后編入保安旅) (1945年8月15日后,抗日軍被俘人員在沈陽設(shè)“蒙難軍人收容所”,集中2000余人,曾克林進沈陽后將其改編為第十六軍分區(qū)特務(wù)團,團長南品,政委高光鑒,不久擴編為特務(wù)一團、二團) 第一四六團 (由原第十二團田作成營在四平地區(qū)擴建,后歸遼北軍區(qū)) 第一四七團 (由原第十二團田作成營在四平地區(qū)擴建,后補入黃克誠部隊) 第一四八團 (由第第十二團田作成營擴建后補入黃克誠部) 營口獨立團 (1000人,后補入第三縱隊) 鐵嶺獨立團 (1500人,后補入第三縱隊) 新民彰武獨立團 (1800人) 鏵子溝礦獨立團(四個團,以抗日軍被俘人員為主組成,6000人,后補入第三五九旅等部) 沈陽工人大隊 (四個大隊,在鐵西區(qū)組建,3000余人)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