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韩黑丝制服一区视频播放|日韩欧美人妻丝袜视频在线观看|九九影院一级蜜桃|亚洲中文在线导航|青草草视频在线观看|婷婷五月色伊人网站|日本一区二区在线|国产AV一二三四区毛片|正在播放久草视频|亚洲色图精品一区

分享

冀南軍區(qū)及軍區(qū)部隊發(fā)展史(抗日戰(zhàn)爭時期)下1

 夢想童年594 2023-02-24 發(fā)布于江西

冀南軍區(qū)及軍區(qū)部隊各軍事機構簡介;

一,冀南軍區(qū)第一軍分區(qū)

1938年4月組建。7月,由東進縱隊第1支隊兼(次年1月免兼)。司令員冷赤哉,后,徐紹恩、李林,政治委員李林,副司令員趙鶴亭,參謀長何濟林,政治處主任李漢英王順平(后)。始轄;束鹿、趙縣、寧(晉)北、城、欒城等縣。1940年6月,轄區(qū)劃歸冀中軍區(qū),軍分區(qū)機關和主力部隊編入新9旅。7月,另組建第1軍分區(qū),駐魏縣蔡小莊。改著臨漳、成安、大名、魏縣、元城、漳河6縣。1944年7月,并入第3軍分區(qū)。

歷任領導人:司令員楊宏明、丁先國、桂干生、白云。政治委員劉大坤、吳建初、陳榮、許夢俠,副司令員魏開荒、李大磊、郭好禮、胡朝倫。副政治委員楊新一、張希才,參謀長王明坤、郭好禮、張西三、劉始明。政治部主任彭學桂、王貴德、張希才。先后所屬的部隊;

1,基干團(第26團)

前身是由冀南游擊大隊和挺進大隊以及趙縣模范二支隊編成的八路軍第129師東進縱隊第2支隊,1940年6月改編為129師新編第9旅26團,11月新9旅撤銷該團編入冀南軍區(qū)第1軍分區(qū)仍稱26團,后改編為1分區(qū)基干團武裝。團長趙亭、鄧仲仁(后),政治委員王家善,后,廖德義、劉大坤。1943年6月,該團調歸太行軍區(qū),一部編入第3軍分區(qū)第23團??箲?zhàn)勝利前夕恢復為冀南軍區(qū)第3軍分區(qū)26團, 1947年2月列入冀南軍區(qū)獨立第5旅建制并改稱第14團。

2,獨立團

1941年由各縣大隊編成,政治委員袁振,翌年8月與第35團合編為永北支隊。

3,路南支隊

1942年10月,由漳河、魏縣大隊編成。司令員郭好禮(兼)。1944年7月,調歸第3軍分區(qū)。

4,元城支隊

1942年以元城縣大隊為基礎組建。支隊長李大磊,政治委員趙彩銀。1944年7月,并歸第3軍分區(qū)。

5,魏縣支隊

1942年3月,以魏縣大隊為基礎組建。支隊長裴相齋,政治委員趙北原。1944年7月合歸第3軍分區(qū)。

6,第20團

前身是地方黨在趙縣、欒城等縣組建的抗日義勇軍第二路第五支隊,1938年2月改編為八路軍第129師東進縱隊獨立支隊,隨宋任窮與八路軍第129師騎兵團返回冀南,8月改編為八路軍第129師東進縱隊第1支隊,11月改編為八路軍第129師東進縱隊第1團,1939年3月編入八路軍第129師東進縱隊第5支隊仍為第1團,8月改編為八路軍第129師東進縱隊第2團,1940年4月改編為八路軍第129師新編第7旅20團,1942年6月隨所在旅編入冀南軍區(qū)第6軍分區(qū)為第20團,團長徐紹恩,政治委員李漢英。1943年9月7日調入第129師386旅兼太岳軍區(qū)第2軍分區(qū)為20團,1945年9月隨所在旅編入晉冀魯豫軍區(qū)太岳縱隊仍為第386旅20團,10月下旬隨所在縱隊改編為晉冀魯豫野戰(zhàn)軍第4縱隊第10旅第29團。

二,冀南軍區(qū)第二軍分區(qū)

三、冀南軍區(qū)第三軍分區(qū)

1938年4月組建。7月,由東進縱隊第3支隊兼(次年1月免兼)。始轄永年、邯鄲、雞澤、曲周、成安、臨漳、大名、肥鄉(xiāng)、廣平、魏縣、漳河、元城等縣。1940年6月,臨漳、成安、魏縣、大名、元城、漳河6縣劃歸第1軍分區(qū)。1942年6月,新8旅與第3軍分區(qū)合并,仍稱第3軍分區(qū)。1944年7月第1軍分區(qū)并入該軍分區(qū),隸屬于冀魯豫軍區(qū)。1945年11月,隸屬于冀南軍區(qū)。1946年4月,改稱第9軍分區(qū)。1948年4月,改稱中共冀南第3地委人民武裝部(仍保留軍分區(qū)番號)。12月,恢復軍分區(qū)稱謂。1949年1月,以駐地命名為邯鄲軍分區(qū)。7、8月,臨清軍分區(qū)撤銷,所轄之邱縣、元城、館陶、臨清、冠縣、永智、武訓、莘縣和安陽軍分區(qū)所轄之武安、涉縣、磁縣先后劃歸該軍分區(qū),隸屬河北軍區(qū)。

歷任領導人:司令員耿協(xié)福、孫樹林、程啟光、高厚良、張維翰、孔慶德、高厚良、張維翰、范朝利、張維翰,政治委員周發(fā)田、甘思和、李定灼、肖永智、李福祥、王幼平、李福祥(兼)焦善民、王法武,副司令員趙海楓、孔慶德、高厚良、李大磊、王謙,副政治委員李福祥、王幼平、王貴德(代)、甘思和、趙海楓、甘思和,參謀長鄭前學、張西三、高厚良、沈鐵民,政治部主任甘思和、王幼平、李福祥、李福堯、王謙、吳建初。先后所屬的部隊;

1,第35團

1941年6月,由軍分區(qū)基干營和雞澤、沙河、邯鄲、肥鄉(xiāng)部分基干武裝編成。團長趙海楓,政治委員甘思和。次年8月,與第1軍分區(qū)獨立團合編為永北支隊。1943年3月,改稱滏西支隊。司令員趙海楓政治委員甘思和。1945年5月,該支隊改稱第31團。11月,編入晉冀魯豫軍區(qū)第2縱隊第4旅,改稱第11團。

2,第23團

前身是八路軍第129師先遣縱隊為第2團,1940年夏改編為八路軍第129師新編第8旅23團,1942年6月并入冀南軍區(qū)第3軍分區(qū)仍為第23團。團長郝國藩、陳仲民(后),政治委員李大清,后,劉昌、賴達元。1945年1月,由大名館陶大隊充實后編入晉冀魯豫軍區(qū)第2縱隊第4旅,改稱第12團。

3,基干團

1943年5月,由軍分區(qū)兩個基干營編成。團長黃承衍。1945年8月,分別編入滏西支隊和獨立營。

4,路南支隊

1944年7月,由第1軍分區(qū)合歸。司令員裴相齋、李大磊(后)。1945年8月改稱第26團,團長張智發(fā),政治委員趙北原。12月,與魏縣反攻團合并仍稱第26團。團長王華安,政治委員趙北原。1947年2月,編入獨立第5旅改稱第14團。

5,獨立團

1945年8月,由曲周、廣平、肥鄉(xiāng)大隊編成。團長刁國興,政治委員韓忠。12月,與平漢支隊合并,改稱獨立團。團長韓蔭廷,政治委員韓忠、田野(后)。1947年8月,編入獨立第6旅,改稱第16團。

6,第25團

前身是1940年6月由冀南軍區(qū)第1軍分區(qū)基干團與第軍2分區(qū)武裝之一部合編的129師新編第9旅25團,11月新9旅撤銷該團編入冀南軍區(qū)第2軍分區(qū)仍稱25團,1944年5月改稱冀魯豫軍區(qū)第3軍分區(qū)25團,1945年夏編入平漢縱隊仍稱第25團,9月7日改稱冀南縱隊第25團,后歸冀南縱隊杜義德支隊指揮,11月4日改編為晉冀魯豫野戰(zhàn)軍第2縱隊第6旅第17團。

7,第31團

前身是1938年3月組建的冀南軍區(qū)第3軍分區(qū)基干營,1942年2月在原基干營的基礎上組建了冀南軍區(qū)第3軍分區(qū)基干團,11月又以基干團為基礎組建冀南軍區(qū)第3軍分區(qū)滏西支隊,1945年上半年改編為冀南軍區(qū)第3軍分區(qū)第31團,后編入冀南軍區(qū)雷紹康支隊仍為31團,11月4日改編為晉冀魯豫野戰(zhàn)軍第2縱隊4旅11團。

四、冀南軍區(qū)第四軍分區(qū)

1938年5月組建。7月,由東進縱隊第4支隊兼(次年1月免兼)。始轄威縣、南宮廣宗、新河、館陶、邱縣、冀縣、冠縣。1942年11月,新編第4旅機關與該軍分區(qū)機關合并。1944年6月,隸屬于冀魯豫軍區(qū),翌年11月,第2軍分區(qū)并入該軍分區(qū),隸屬于冀南軍區(qū)。1946年4月,改稱第10軍分區(qū)。1948年4月,改稱中共冀南第4地委人民武裝部(仍保留軍分區(qū)番號)。12月,恢復第10軍分區(qū)稱謂。1949年1月,以駐地命名為南宮軍分區(qū)。8月,并入邢臺軍分區(qū),隸屬于河北軍區(qū)。

歷任領導人:司令員余倫勝、李榮、桂干生、楊宏明、易良品、范朝利、李定灼、范朝利、雷紹康、王蘊瑞、鄒國厚,政治委員王新高、李榮(兼)、孫毅民、文建武、李定灼、文建武、鐘漢華、喬曉光、江明、程玉林、葛輝,副司令員雷紹康、李繼孔、雷紹康、何濟林、李所庵、賀光華,副政治委員鐘漢華、郭森、喬曉光、賀亦然、賀亦然、王進前,參謀長鄭岳、鄭行衢、周光策、張明義、雷紹康、呂琛、胡朝倫、賀光華,政治部主任孫毅民、傅配、季鐵中、王貴德、孫毅民、袁鴻化、胥光義、賀亦然、楊青、王進前(兼)。先后所屬的部隊;

1,第36團

1941年6月,由新編第9旅第26團一部和衛(wèi)東支隊編成。團長趙鶴亭,政治委員張世蓋。次年6月,與新編第4旅第11團合并,改稱第1團。團長李所庵政治委員王進前。1945年11月,編入晉冀魯豫軍區(qū)第2縱隊第5旅,改稱第15團。

2,第771團

即第386旅771團,1938年8月21日編入八路軍青年縱隊仍稱第771團,1940年4月改稱新編第4旅771團,團長吳宗先,政治委員呂琳,1942年11月改稱冀南軍區(qū)第4軍分區(qū)771團。1943年調入新組建的陜甘寧邊區(qū)留守兵團新編第4旅仍為第771團。

3,西支隊

1945年6月,由丘縣、威縣、平鄉(xiāng)、廣宗縣大隊編成,隨即編入第2軍分區(qū)第33團。

4,東支隊

1945年6月,由臨清洪毅清河大隊編成。支隊長朱文,政治委員馬金昌。后分別編入第36團和第2軍分區(qū)第33團。

5,獨立團

1945年11月,第2第4軍分區(qū)合并后,原第33團改稱獨立團,團長趙振剛,政治委員龔承田。1947年7月編入獨立第6旅。

7,第11團

原是威縣城北的民團,后被日軍清水部隊收編為威縣偽警備旅,經(jīng)冀南地方黨做工作大力爭取接受我軍收編,改編為冀南抗日游擊獨立第2師,后整編為八路軍129師獨立旅第2團,1938年8月中旬與冀南青年抗日縱隊第1團合編為八路軍第129師青年抗日縱隊第3團,1940年6月改編為八路軍第129師新編第4旅11團,1942年11月改稱冀南軍區(qū)第4軍分區(qū)11團。1946年編入晉冀魯豫野戰(zhàn)軍第2縱隊為第5旅第15團。

五、冀南軍區(qū)第五軍分區(qū)

1938年8月組建。由東進縱隊第5支隊兼(次年1月第5支隊免兼)。始轄棗強、武邑、景縣、衡水、故城、阜城等縣。1944年6月,改屬冀魯豫軍區(qū)。次年11月,隸屬冀南軍區(qū)。1946年4月改稱第11軍分區(qū)。1948年4月改稱中共冀南第5地委人民武裝部(仍保留軍分區(qū)番號)。12月恢復軍分區(qū)稱謂。1949年1月,以駐地命名為衡水軍分區(qū)。8月,夏津軍分區(qū)并入該軍分區(qū),隸屬河北軍區(qū)。

歷任領導人:司令員馬玉堂、趙義京、范朝利趙義京牟海秀、劉福勝、黃光霞,政治委員徐紹恩、張俊峰、楊樹根、王泊生、李爾重、陳登琨,副司令員邵北武、趙義京、陳耀元、陳明義、黃光霞、賈殿閣、王謙副政治委員楊樹根、劉福勝、陳伯祿,參謀長吳中燾、李連仲、陳耀元。姚鳳林,政治部主任劉建章、袁鴻化、劉福勝、訾修林。先后所屬的部隊;

1,第27團

前身是由是1940年6月由冀南軍區(qū)第4軍分區(qū)與第軍5分區(qū)基干武裝合編組建的129師新編第9旅27團,11月新9旅撤銷該團編入冀南軍區(qū)第5軍分區(qū)仍稱第25團,團長陳耀元,后,呂琛、張明林、趙仁山、梁俊庭,政治委員楊樹根,后,張俊峰、查茂德、楊杰。1945年8月改稱冀南軍區(qū)第27團,后歸冀南縱隊杜義德支隊指揮,11月,編入晉冀魯豫軍區(qū)第2縱隊第5旅,改稱第14團。

2,第10團

1938年8月中旬,第129師獨立旅第2團與冀南青年抗日縱隊第2團合編為八路軍第129師青年抗日縱隊第2團,1940年6月改編為八路軍第129師新編第4旅第10團。團長向守志、沈欽堯(后),政治委員曹光巖、鄧岳(后)。1943年秋調歸八路軍第129師太行軍區(qū)第1軍分區(qū)建制,1945年8月編入太行軍區(qū)秦向支隊仍為第10團,10月15日隨所在支隊編入晉冀魯豫野戰(zhàn)軍第6縱隊第18旅第52團。

3,獨立第1團

1945年6月,由武邑、阜東、景北大隊編成。團長賴官宜,政治委員陳輝。12月,編入獨立第4旅,改稱第11團。

4,獨立第2團

1945年6月,由衡水、棗北大隊編成。團長李地山,政治委員趙宏博。1947年2月,編入冀南獨立第5旅,改稱第15團。

六、冀南軍區(qū)第六軍分區(qū)

1941年2月組建。司令員鄒國厚,政治委員夏祖盛,參謀長余品軒。始轄清河、武城、德州、恩縣、平原、高堂、夏津7縣。次年6月新7旅與軍分區(qū)合并,仍稱第6軍分區(qū)。司令員鄒國厚,后,李定灼、易良品、周發(fā)田,政治委員夏祖盛,后,文建武、鐘漢華、副司令員夏祖盛,副政治委員董啟強、趙一民(后),參謀長余品軒,后,雷紹康、王樹棠,政治部主任劉福勝、董啟強(后)。1944年5月,屬冀魯豫軍區(qū),司令員周發(fā)田,政治委員趙一民,副司令員趙彩銀,參謀長劉明鑒,政治部主任董啟強。1945年11月,改稱第8軍分區(qū),屬冀南軍區(qū)。次年4月,改稱第2軍分區(qū)。1948年4月,改稱冀南第2地委人民武裝部(保留軍分區(qū)番號)。同年12月恢復第2軍分區(qū)稱謂。次年1月,改稱夏津軍分區(qū)。8月并入衡水軍分區(qū)。

歷任領導人為:司令員李定灼龐鈞,政治委員趙一民、李定灼(兼)、張繼光,副司令員趙彩銀周惠、田厚義,副政治委員王貴德,參謀長王明坤、張樹義,政治部主任王貴德(兼)、王大華(后)。先后所屬的部隊;

1,第19團

1937年末;由濮陽地區(qū)抗日武裝組建的河北民軍第一路第四支隊,1938年6月;改編為八路軍第129師東進縱隊第7支隊,后與第3支隊合并為八路軍第129師東進縱隊第3支隊,11月改編為八路軍第129師東進縱隊第3團,1939年3月;編入八路軍第129師東進縱隊第8支隊仍為第3團,冬;所在支隊改編為八路軍第129師東進縱隊第1團,1940年6月改編為第129師新編第7旅第19團,1942年5月,由新編第7旅第19團并歸。團長黃光霞,后,曹丕堂、張繼懷,政治委員周發(fā)田,后,王大華、宋東旭。6月,編入冀南軍區(qū)第6軍分區(qū)仍為第19團,1944年5月改稱冀魯豫軍區(qū)第7軍分區(qū)第19團。1945年11月,編入晉冀魯豫軍區(qū)第2縱隊第6旅,改稱第16團。

2,第21團

前身是河北景縣的抗日義勇軍第三縱隊,1938年初改編為華北人民抗日聯(lián)軍第九軍區(qū)第二十八支隊,8月改編為八路軍第129師東進縱隊第5支隊,11月改編為八路軍第129師東進縱隊第2團,1939年3月編入八路軍第129師東進縱隊第5支隊仍為第2團,8月改編為八路軍第129師東進縱隊第3團,1940年4月改編為八路軍第129師新7旅第21團,1942年5月,改編為冀南軍區(qū)第6軍分區(qū)第21團,團長劉甦,政治委員王進前、張賢庭(后)。次年2月,與軍區(qū)特務團合并后調入冀魯豫軍區(qū)第11軍分區(qū)為第21團。1945年9月赴東北后改編為東北人民自治軍第25旅第73團,后為東北野戰(zhàn)軍第10縱隊第30師第88團。

3,第28團

1945年6月,由冀南軍區(qū)第6分區(qū)棗(強)南、故城、武城大隊編成,開始稱第6分區(qū)運河支隊,后改稱冀南軍區(qū)第6分區(qū)第28團,團長李開道,政治委員王新。11月,編入晉冀魯豫軍區(qū)第2縱隊第6旅第18團。

4,夏津獨立團

1945年4月以冀南地區(qū)夏津大隊兩個基干隊及魯西大隊、第6軍分區(qū)特務營為基礎編成的第6軍分區(qū)夏津獨立團。6月改稱第29團。

5,第29團

1945年6月,由夏津獨立團和冀縣大隊編成。團長馬伸。12月,編入冀南軍區(qū)獨立第4旅,改稱第10團。

6,特務團

1945年6月,由恩縣起義偽軍和清河縣大隊編成。團長朱久武,政治委員蔣懷玉。次年6月改稱基干第1團。1947年8月,一部與基干第2團合并,后調歸獨立第6旅第18團。

7,恩縣獨立團

1945年組建。次年改稱基干第2團。團長王順汝,政治委員蔣懷玉。1947年8月與基干第1團一部合并,編入冀南獨立第6旅改稱第18團。

七、冀南軍區(qū)第七軍分區(qū)

1943年7月25日,奉中共北方局指示,冀魯豫軍區(qū)所屬第3軍分區(qū)劃歸冀南軍區(qū)建制改稱冀南第7軍分區(qū)。轄堂邑、冠縣、莘縣、清平、朝北、衛(wèi)東6縣。次年5月,屬冀魯豫軍區(qū)。歷任領導人為:司令員馬本齋、趙健民,政治委員劉星、肖永智、許夢俠副政治委員張希才,參謀長劉始明,政治部主任于笑虹。1945年12月,改稱第1軍分區(qū),仍屬冀南軍區(qū)。司令員白云、胡超倫(后),政治委員許夢俠,副司令員胡超倫,副政治委員張希才楊新一,參謀長劉始明政治部主任張希才(兼),后,于笑虹、李大清。1948年4月,獨立第5旅兼該軍分區(qū),司令員雷紹康政治委員劉毅副司令員陳仲民姬增,副政治委員寇慶延,政治部主任李飛。次年8月,并入邯鄲軍分區(qū)。先后所屬的部隊;

1,第22團

前身是38年末在臨清西部成立的衛(wèi)河支隊,后編入八路軍第129師先遣縱隊為第1團,1940年夏改編為八路軍第129師新編第8旅22團,1942年6月編入冀南軍區(qū)第3軍分區(qū)仍為第22團,1943年7月,編入冀南第7軍分區(qū)由新編第8旅第22和第24團合編組成。團長田厚義、趙鶴亭(后)政治委員史欽琛,后,于笑虹、靳毅。1944年5月改稱冀魯豫軍區(qū)第4軍分區(qū)22團,1945年夏編入平漢縱隊仍稱第22團,9月7日改稱冀南縱隊第22團,后歸冀南軍區(qū)雷紹康支隊指揮,1945年11月4日改編為晉冀魯豫野戰(zhàn)軍第2縱隊第5旅第13團。

2,基干團

1943年6月,由地方武裝編成。團長曠云,政治委員宋賢貴曠云(后)。1945年6月,編入第4團。

3,馬頰河支隊

1939年4月聊堂邊區(qū)建立的抗日游擊隊,10月進行整訓,和運東部隊第五大隊合并為堂邑縣大隊,1943年7月以堂邑縣大隊為基礎組建馬頰河支隊。支隊長李善庭,政治委員柯洪厚。1945年6月,編入第24團。

4,獨立團

1944年6月,由反正偽軍吳連杰特務團編成。團長程子芳,政治委員李振北。次年11月,并入第36團。

5,第36團

1945年10月,由衛(wèi)東支隊、莘朝大隊編成。團長史秉信。11月,與獨立團合并,后并入第24團。

6,第24團

1945年6月,由基干團和馬頰河支隊編成。團長李地山,政治委員王希永。12月與第36團合并,改稱獨立第7團。團長史秉信政治委員王希永。1947年2月,編入軍區(qū)獨立第5旅,改稱第13團。

八、軍區(qū)特務團

1938年10月,由冀南軍區(qū)獨立營擴編組成。團長趙鶴亭、寧賢文(后)政治委員王家善,后蔣宏鈞、劉理連。1943年6月編入新7旅第21團。

九、軍區(qū)騎兵團

1941年秋;由東進縱隊騎兵大隊與第129師騎兵團合編。團長黃家景、曾玉良(后),政治委員況玉純。次年6月編入新4旅11月回歸,12月調歸冀魯豫軍區(qū)。

十、新編第4旅,成立兵力為5628人

1940年6月,由青年抗日游擊縱隊編成。旅長徐深吉。政治委員吳富善副旅長杜義德,參謀長李茂思陳明義(后),政治部主任袁鴻化,政治部副主任陳元龍。轄;第1團,團長徐紹華,政治委員張萬春;第10團(由原青年抗日游擊縱隊第2團改編),團長陳子斌,政治委員吳宗先;第11團(由原青年抗日游擊縱隊第3團改編),團長李繼孔,政治委員桂承志。1941年秋,該旅調歸冀南軍區(qū)。

1942年4月,與第4軍分區(qū)機關遭日偽軍合擊。6月重建。旅長徐深吉,政治委員文建武副旅長杜義德,參謀長陳明義,政治部主任袁鴻化副主任陳元龍。轄:第771團,團長徐紹恩、吳宗先(后),政治委員張百春、王進前(后);第20團(原屬新編第7旅),團長徐紹恩,政治委員李漢英;騎兵團(原冀南軍區(qū)直屬),團長曾玉良,政治委員況玉純。原轄之第10團撥歸第5軍分區(qū),后調太行軍區(qū);第11團與第4軍分區(qū)第36團合編撥歸第4軍分區(qū)。11月,該旅撤銷,旅機關與第771團并入第4軍分區(qū),第20團調歸第1軍分區(qū),騎兵團歸軍區(qū)直屬。

十一、新編第7旅,成立兵力為4942人

1940年6月,由原東進縱隊編成。旅長易良品,政治委員文建武鐘漢華(后),副旅長鄒國厚,參謀長雷紹康,政治部主任鐘漢華、劉詩松(后)。轄;原第1第2、第3團依次改稱第19第20第21團。第19團,團長李定灼、黃光霞(后),政治委員周發(fā)田;第20團,團長徐紹恩,政治委員劉志朝、李漢英(后);第21團,團長劉甦,政治委員劉詩松王進前(后)。1941年秋,該旅調歸冀南軍區(qū)。旅長易良品,政治委員鐘漢華,副旅長鄒國厚,參謀長雷紹康,政治部主任劉詩松。1942年6月,旅機關與第19第21團并入第6軍分區(qū),第20團調歸第1軍分區(qū)。

十二、新編第8旅,成立兵力為3437人

1940年6月,由原筑先縱隊、先遣縱隊合編組成。旅長張維翰,政治委員肖永智,副旅長王近山,參謀長周光策,政治部主任王幼平。轄;第22團(由筑先縱隊第1團和先遣縱隊特務營編成),團長田厚義,政治委員史欽琛、于笑虹(后);第23團(由筑先縱隊獨立團和先遣縱隊第1第2團編成),團長郝國藩,政治委員李大清;第24團(由筑先縱隊第3團和先遣縱隊第3團編成)團長羅崇福、徐寶山(后),政治委員蔣宏鈞。1941年秋,該旅調歸冀南軍區(qū),旅長張維翰,政治委員肖永智,副旅長王近山、孔慶德(后),參謀長周光策,政治部主任王幼平。轄;第22團,團長田厚義,政治委員于笑虹;第23團,團長郝國藩,政治委員李大清;第24團,團長徐寶山,政治委員蔣洪鈞。1942年6月,該旅并入第3軍分區(qū)。

十三、新編第9旅,成立兵力為3605人

1940年6月,由冀南各軍分區(qū)部分基干武裝組成。旅長桂干生,政治委員李定灼副旅長楊宏明,參謀長陳明義,政治部主任王貴德。轄;第25團(冀南軍區(qū)第1軍分區(qū)基干團和第5軍分區(qū)基干營編成),團長李林、梅華樊(后),政治委員陳伯祿;第26團(由大名第2支隊和冀南軍區(qū)特務團第1營編成),團長趙鶴亭,政治委員王家善;第27團(由冀南軍區(qū)第2第3第4軍分區(qū)基干團各1個營編成),團長陳耀元,政治委員楊樹根。1月,該旅番號撤銷第25團歸冀南第2軍分區(qū),第26團歸冀南第1軍分區(qū),第27團歸冀南第5軍分區(qū)。

    本站是提供個人知識管理的網(wǎng)絡存儲空間,所有內(nèi)容均由用戶發(fā)布,不代表本站觀點。請注意甄別內(nèi)容中的聯(lián)系方式、誘導購買等信息,謹防詐騙。如發(fā)現(xiàn)有害或侵權內(nèi)容,請點擊一鍵舉報。
    轉藏 分享 獻花(0

    0條評論

    發(fā)表

    請遵守用戶 評論公約

    類似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