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韩黑丝制服一区视频播放|日韩欧美人妻丝袜视频在线观看|九九影院一级蜜桃|亚洲中文在线导航|青草草视频在线观看|婷婷五月色伊人网站|日本一区二区在线|国产AV一二三四区毛片|正在播放久草视频|亚洲色图精品一区

分享

天津原英租界道路名稱溯源

 閑野之家 2024-11-19

張翔

前言

英租界是在天津最早設(shè)立的租界,1860年設(shè)立后,經(jīng)過了三次擴張,形成了今天東至海河,北至營口道,南至馬場道、大沽路、開封道,西至西康路的范圍。西北與法租界接壤,東南與德租界(1918年后改為“特一區(qū)”)毗鄰,其道路編號和名稱也經(jīng)過了幾次變化。

圖片

圖1:原英租界示意圖,陳國棟 繪制

區(qū)域道路概述

1860年12月17日英租界(British Municipal Concession,BMC)在天津設(shè)立,選擇了天津老城東南方向靠近海河邊的一片區(qū)域,約460畝。以今天四至范圍看,東鄰海河;北靠營口道與法租界接壤;西側(cè)截止到大沽路;南側(cè)以彰德道為界與美租界毗鄰。早期英租界大部分為荒地,只有極少數(shù)人家,相比法租界選擇的繁華的紫竹林地區(qū),英租界的搬遷費省了不少。

1897年3月31日,隨著德租界、日租界相繼的天津設(shè)立,英租界擴展到了墻子河北側(cè)(今南京路),稱為“擴充界”(British Municipal Extension,BME),約1630畝。

1902年10月23日,美租界并入英租界,稱為“南擴展界”(Southern Extension,SE),約131畝。

1903年1月14日,庚子國變后,隨著俄租界、意租界、比租界、奧租界的設(shè)立,英租界越過墻子河向南大規(guī)模擴展到今天的西康路、馬場道,稱為墻外推廣界(British Extra-Mural Extension,EME),面積約3928畝。

圖片

圖2:原英租界道路布局及名稱(圖中編號為地塊),劉曉晨 繪制

道路名稱溯源

1號路,河壩道,The Bund,因臨海河而得名。1946年更名為臺兒莊路,以紀念抗日戰(zhàn)爭中慘烈的臺兒莊大戰(zhàn)。

圖片

圖3:在原英國俱樂部(今人大常委會)后墻上的路牌,1945年視頻截圖。

2號路,寶士徒道,Bristow Road。該道路最早分為兩段命名:原中街(維多利亞道)以東,因飛龍洋行在此稱為飛龍道(Feilung Road);中街以西,因信遠洋行在此稱為信遠道(Hsinyuan Road),1921年后統(tǒng)稱為寶士徒道。亨利·寶士徒(Henry B. Bristow),1897年為英國駐津領(lǐng)事。1946年后更名營口道,遼寧省地名。

3號路,維多利亞道,Victoria Road,以英國女王維多利亞而命名,俗稱“中街”。1946年以蔣介石字中正,而更名為中正路(營口道至開封道),1949年1月更名解放北路(營口道至徐州段)。

圖片圖4:利順德飯店圍墻上的“中街”路牌與“咪哆士道”路牌,陳碩 收藏照片

4號路,領(lǐng)事道,Consular Road,因英國駐津領(lǐng)事館位于此路南側(cè)海河邊而得名。1946年后更名為大同道,山西省地名。

圖片圖5: 早期領(lǐng)事道與維多利亞道路牌

5號路,海大道,Taku Road,始建于乾隆年間,是當時從天津城通往大沽口的唯一道路,初名海河疊道,俗稱海大道。劃定租界時,根據(jù)條約規(guī)定,海大道不屬于租界管轄,而屬于清政府。海大道的英租界段為今大沽北路的營口道至大營門。1946年后統(tǒng)稱大沽路。

6號路,廣東道,Canton Road。因原英租界共同墓地(Common Cemetery)在此(今公安局位置),故而早期路名為“墓地道”(Cemetery Road),后以廣東省而命名。1946年更名北平道,1959年9月30日更名唐山道,河北省地名。

7號路,馬場道,又名馬廠道,Race Course Road,因通向佟樓跑馬場而得名。馬場道為英租界一條重要道路,原有中央綠化隔離帶(1961年拆除)。1946年,墻子河(今南京路)以北更名浙江路,南段保留馬場道之名,是唯一保留下來的英租界時期道路名稱。

圖片

圖6:原安立甘教堂圍欄上的馬場道路牌,張翔收藏照片。

8號路,怡和道,E-Wo Road。該道路原分為兩段命名:中街(維多利亞道)以東,以怡和洋行(Jardine, Matheson & Co.)命名為怡和道;中街以西,因廣隆洋行稱為廣隆道(Kwanglung Road),1921年統(tǒng)稱怡和道。1946年后更名為大連道,遼寧省地名。

圖片

圖7:怡和道上的苦力,背景可見E Wo Road路牌。來源:京都大學(xué)收藏華北交通株式會社檔案

9號路,馬開內(nèi)道,Macartney Road,以第一位訪問中國的英國特使馬戛爾尼(George Macartney,1793年出使中國,覲見乾隆皇帝)而命名。1946年后以安徽省,更名為安徽路。另見16號路說明。

10號路,巴克斯道,Parkes Road,以第二次鴉片戰(zhàn)爭時期的英軍將領(lǐng),駐華公使巴夏禮(Sir Harry Smith Parkes,1828-1885)而命名。1946年后更名為保定道,河北省地名。

圖片

圖8:掛在原合眾教堂教堂(今和平檢察院)圍欄上的巴克斯道路牌,張翔 收藏照片。

11號路,達文波道,Davenport Road。亞瑟·達文波(Arthur Davenport),1880-1890英國駐津領(lǐng)事。1946年后以時任美國總統(tǒng)更名為杜魯門路,1949年1月更名建設(shè)路。

12號路,寶順道,Pao Shun Road。原道路分為兩段命名,中街(維多利亞道)以東以寶順洋行(Hatch & Co.)命名,中街以西因老英國俱樂部而命名俱樂部道(Club Road),1921年后統(tǒng)稱寶順道。1946年后,更名太原道,山西省地名。

圖片

圖9:寶順道與中街交口,英國巡捕身后可見兩個路牌,陳碩 收藏照片。

13號路,戈登道,Gordon Road,紀念英國軍官查理·喬治·戈登(Charles George Gordon, 1833-1885),其于1860年勘定了最早的天津英租界范圍。1946年后與原怡豐道(34號路)統(tǒng)一更名為湖北路,戈登道為今唐山道至南京路段。

14號路,博羅斯道,Bruce Road。卜魯斯爵士(Sir Frederick Bruce),1860-1864年英國駐華公使。1946年更名煙臺道,山東省地名。

15號路,內(nèi)比爾道,Napier Road,威廉·約翰·納皮爾勛爵(William John Napier),1834年出任首位英國駐華商務(wù)總監(jiān)。1946年后更名為四川路。

16號路,馬開內(nèi)道,Macartney Road。以第一位訪問中國的英國特使馬戛爾尼George Macartney(1793年出使中國,覲見乾隆皇帝)而命名。1946年后更名為青島路,山東省地名。另見9號路說明。

17號路,紅墻道,英文名為體育場道(Recreation Road),因鄰英租界運動場(即原新華路體育場)而命名。1946年后為紀念原國民政府主席林森,與日法租界道路統(tǒng)一更名為林森路。1949年1月更名新華路,紅墻道為今營口道至南京路段。

18號路,麥達拉道,Magdala Road。羅伯特·納皮爾(Robert Napier),第二次鴉片戰(zhàn)爭時英國第二師的指揮官,陸軍元帥,后成為成為“馬杰達拉”的內(nèi)皮爾第一男爵(1st Baron Napier of Magdala)。1946年后更名濟南道,山東省地名。

19號路,盛茂道,Seymour Road,以1900年八國聯(lián)軍的英國海軍中將西摩爾(Edward Seymour)命名。1946年后與日法租界道路統(tǒng)一更名為河北路,盛茂道為今營口道至南京路段。

20號路,咪哆士道,Meadows Road, 以咪哆士洋行創(chuàng)辦人J. A. T. Meadows而命名,其于1866-1872年及1875年任天津英國工部局董事長。1946年更名為泰安道,山東省地名。

圖片

圖10:30年代年雪景,咪多士道的路牌掛在維多利亞花園圍欄上。陳碩 收藏照片

21號路,利斯克目道,Liscum Road,美軍上校里斯庫目(Emerson Hamilton Liscum, 1841-1900),1900年美軍第九步兵團指揮官,在天津陣亡,日租界大和公園原有其紀念碑,現(xiàn)存于天津博物館(下圖)。1946年后重命名為山西路,利斯克目道為營口道至南京路段。

圖片

22號路,博目哩道,Bromley Road,以1884-1887年美國駐津領(lǐng)事布羅姆利(又譯巴拉密,George T. Bromley)命名。1946年后更名為彰德道,河南省地名。

23號路,公學(xué)道,又名耀華路,Kung Hsueh Road,因耀華中學(xué)而得名。1946年后更名為耀華路,現(xiàn)已成為耀華中學(xué)內(nèi)部道路。

24號路,董事道,Council Road。原大沽路以西為董事道,大沽路以東至海河邊原為美租界,因招商局朱其昂在此有宅邸,因此被稱為朱家胡同。1902年美租界并入英租界后,統(tǒng)稱為董事道。有一說因英租界工部局第一位華人董事蔡紹基居住于此,但1899年的地圖上已經(jīng)存在董事道,因此不大可能是因蔡紹基而定名,故而存疑待考。1946年更名為曲阜道,山東省地名。

25號路,原規(guī)劃道路,有路號,未建成。

26號路,克森士道,Cousins Road。艾德蒙·克森斯(Edmund Cousins),天津洋總商會董事長。1946年后與原開灤胡同(30號路)統(tǒng)一更名為開封道(解放路至南京路),河南省地名。

圖片

圖11: 早期克森士道路牌,編號不同,韓軍收藏明信片。

27號路,原規(guī)劃道路,有路號,未建成。

28號路,狄更生道,Dickinson Road。以仁記洋行經(jīng)理W. W. Dickinson命名,1894-1895任天津英國工部局董事長。1946年后更名徐州道,江蘇省地名。

29號路,額爾金路又譯為義路金路,Elgin Avenue。以第二次鴉片戰(zhàn)爭的英國全權(quán)特使額爾金(James Bruce, 8th earl of Elgin, 12th earl of Kincardine)而命名。因臨墻子河的北側(cè)濠墻,中文又稱為“圍墻道”。1946年后,改名南京路(營口道至徐州道),江蘇省地名。1970年因修建地鐵,填平墻子河,1973年該條道路與墻子河南側(cè)的上海道合并稱,統(tǒng)稱勝利路,1984年恢復(fù)南京路之名。

30號路,開灤胡同,Kailan Lane,因開灤礦務(wù)局碼頭及開灤大樓在此而命名。1946年后與克森士道(26號路)統(tǒng)一更名為開封道(解放路至張自忠路),河南省地名。

31號路,香港道,Hong Kong Road。1946年以廣西省的鎮(zhèn)南關(guān)而更名為鎮(zhèn)南道,1951年隨著鎮(zhèn)南關(guān)更名睦南關(guān),而再次更名為睦南道。

32號路,小河道,Creek Road。因臨墻子河而命名。1946年更名為上海道(今南京路南半幅,營口道至徐州道段),1973年墻子河消失后,與北側(cè)南京路合并,統(tǒng)稱勝利路,1984年恢復(fù)南京路之名,上海道消失。

33號路,新加坡道,Singapore Road,以新加坡命名。1946年后更名為大理道,云南省地名。

圖片

圖12:新加坡道路牌,來源:京都大學(xué)收藏華北交通株式會社檔案。

34號路,怡豐道,Avon Road。英國中部一條河流。1946年后,與原戈登堂(13號路)統(tǒng)一更名為湖北路,怡豐道為南京路至重慶道段。

35號路,科倫坡道,Colombo Road,斯里蘭卡地名,1946年后更名常德道,以紀念湖南常德保衛(wèi)戰(zhàn)。

36號路,泰恩道(又譯為泰安道),Tyne Road,英格蘭河流。1946年更名為香港路。

37號路,愛丁堡道,Edinburgh Road,蘇格蘭城市。1946年后與原劍橋道(39號路)統(tǒng)一更名為重慶道,愛丁堡道為河北路以西。

圖片

圖13: 民園大樓圍墻上的“愛丁堡道”路牌,張翔收藏照片

38號路,西德尼道,Sydney Road,澳大利亞城市,現(xiàn)翻為悉尼。1946年更名為澳門路。

39號路,劍橋道,Cambridge Road,英格蘭地名。1946年后與原愛丁堡道(37號路)統(tǒng)一更名為重慶道,劍橋道為河北路以東。

圖片

圖14: 劍橋道路牌,來源:京都大學(xué)收藏華北交通株式會社檔案。

40號路,牛津道,Oxford Road,英格蘭地名。1946年以原國民政府主席而更名為林森路。1949年1月改稱新華路,牛津道為南京路至馬場道段。

41號路,都柏林道,Dublin Road,愛爾蘭地名。1946年更名為鄭州道,河南省地名。

42號路,摩西道,Mersey Road,以英國河流命名,1946年更名為南海路,廣東省地名。

43號路,達克拉道,Douglas Road,以英國河流命名,1946年后更名洛陽道,河南省地名。

44號路,威靈頓道,Wellington Road,新西蘭地名,現(xiàn)今翻譯為惠靈頓。1946年后與原日法租界道路統(tǒng)一更名為河北路,威靈頓道為南京路至馬場道段。

45號路,倫敦道,London Road,以英國首都命名。為英租界一條重要干道,中間原有綠化隔離帶和高桿路燈(1961年拆除)。1946年更名為成都道,四川省地名。需要說明的是,今西康路的成都道至馬場道段原為倫敦道的一部分。

圖片

圖15:倫敦道路牌,來源:京都大學(xué)收藏華北交通株式會社檔案。

46號路,西芬道,Severn Road,英國河流。1946年更名為湖南路。

47號路,福發(fā)道,Forfar Road,英格蘭地名。1946年后更名為岳陽道,湖南省地名。

圖片

圖16: 30年代英軍葬禮走過格拉斯哥道與福發(fā)道交口,陳碩 收藏照片。

48號路,三安道,Shannon Road,愛爾蘭地名。1946年后更名為山西路(南京路至成都道)。

49號路,伯斯道,Perth Road,蘇格蘭地名(注:今澳大利亞也有同名城市“珀斯”)。1946年后與加的夫道(52號路)統(tǒng)一更名為長沙路,湖南省地名。伯斯道為南京路至西安道段。

50號路,馬耳他道,Malta Road,地中海島國。1946年后更名為衡陽路,湖南省地名。

51號路,匹伯利道,Peebles Road,蘇格蘭地名。1946年更名為蒼梧路,廣西省地名。

52號路,加的夫道,Cardiff Road,威爾士地名。1946年后與49號路統(tǒng)一更名長沙路,湖南省地名。加的夫道為西安道至重慶道。

53號路,益世賓道,Eastbourne Road,英格蘭地名。1946年更名為柳州路,廣西省地名。

54號路,孟買道,Bombay Road,印度地名。1946年更名為潼關(guān)道,陜西省地名。

55號路,約克道,York Road,英格蘭地名。1946年后更名為南寧路,廣西省地名。

56號路,敦橋道,Tunbridge Road,英格蘭地名,今天一般翻譯為坦布里奇。1946年更名為西安道,陜西省地名。

57號路,大北道,Derby Road,英格蘭地名,今天一般翻譯為德比。1946年更名為貴州路。

58號路,克蘭特道,Clyde Road,英國河流。1946年更名為芷江路,以紀念在湖南芷江舉行的日軍投降儀式。

59號路,林莫克道,Limerick Road,愛爾蘭地名,今天一般翻譯為利默里克。1946年更名為沙市道,湖北省地名。

60號路,培思類道,Paisley Road。蘇格蘭地名,今天一般翻譯為佩斯利。1946年更名為襄陽道,湖北省地名。

61號路,格林威道,Greenwich Road。英格蘭地名,著名的天文臺在此。1946年更名宜昌道,湖北省地名。

62號路,德列道,Delhi Road,印度地名,現(xiàn)在翻譯為“德里”。1946年更名為廣西路。

63號路,文賽道,Windsor Road。英格蘭地名,現(xiàn)在翻譯為“溫莎”。1946年后更名為漢陽道,湖北省地名。

64號路,體伯瑞道,Tipperary Road,愛爾蘭地名。1946年更名為漢口東道,湖北省地名。

65號路,體伯瑞道,Tipperary Road,愛爾蘭地名。1946年更名為漢口西道,湖北省地名。

66號路,格拉斯哥道,Glasgow Road,蘇格蘭地名。1946年更名為桂林路(岳陽道以南)及武昌路(岳陽道以北)。

67號路,原規(guī)劃道路,有路號,未建成。

68號路,登伯敦道,Dumbarton Road,蘇格蘭地名。1946年更名為云南路。

圖片

圖17:1939年,原東亞毛紡廠前的“登伯敦道”路牌,張翔 收藏照片。

69號路,原規(guī)劃道路,有路號,未建成。

70號路,康伯蘭道,Cumberland Road,英格蘭地名。1946年后與原奧克尼道(72號路)統(tǒng)一更名為昆明路,云南省地名。康伯蘭道為今馬場道至成都道段。

71號路,原規(guī)劃道路,有路號,未建成。

72號路,奧克尼道,Orkney Road,蘇格蘭地名。1946年后與原康伯蘭道(70號路)統(tǒng)一更名為昆明路,云南省地名。奧克尼道為今成都道至營口道段。

73號路,原規(guī)劃道路,有路號,未建成。

74號路,海光寺道,Hai Kwan Ssu Road,因通向海光寺得名。1946年后以當時的西康省(今四川西部),而更名為西康路。

圖片

圖18:1939年,海光寺道路牌,張翔 收藏照片。

附錄

1. 旅順道,并非英租界規(guī)劃道路,原為隆茂洋行(Mackenzie Co.)前的一條胡同,后定名為隆茂道,1946年后改名為旅順道。

2. 遵義道,位于馬場道南端,原英商賽馬場北側(cè),天津海關(guān)稅務(wù)司德璀琳建有別墅,俗稱德璀琳大院。其北側(cè)道路命名為德璀琳路(Detrings Road)。1946年后改稱遵義道,貴州省地名,該道路目前為內(nèi)部道路。

3. 今湛江路(原名偉夫路,Willow Terrace)以及??诼罚ń裼颜x北路,馬場道至永安道段,原名哈內(nèi)路,Birchcroft Avenue)。這兩條路在馬場道以南不屬于英租界,但英國工部局購買了馬場道公墓(后來的小蘑菇墳地),修建了這兩條道路,其命名來源不詳。

4. 在1941年12月珍珠港事件爆發(fā)后,日本占領(lǐng)天津租界,同日將英租界改為“極管區(qū)”,隨即將所有帶英文的路牌全部銷毀。

圖片

參考資料

1、《和平區(qū)地名志》,1998,天津人民出版社

2、《天津租界檔案(第一輯):英租界檔案》,2015,南開大學(xué)出版社

3、“何處不相逢”,祝相峰公眾號

后記

本文從準備到發(fā)表歷經(jīng)多年,感謝眾多朋友的支持:

  • 韓軍、陳碩、唐文權(quán)三位摯友,多年來提供的老照片成為重要證據(jù)。

  • 張誠先生的資料貢獻,補充了細節(jié)。

  • 武建中先生協(xié)助查找了部分照片。

  • 祝相峰先生在公眾號上引用的報摘,為1949年以后道路名稱變遷提供了準確的時間。

  • 李弢賢弟的協(xié)助,也增色不少。

綜上,一并表示感謝!

    本站是提供個人知識管理的網(wǎng)絡(luò)存儲空間,所有內(nèi)容均由用戶發(fā)布,不代表本站觀點。請注意甄別內(nèi)容中的聯(lián)系方式、誘導(dǎo)購買等信息,謹防詐騙。如發(fā)現(xiàn)有害或侵權(quán)內(nèi)容,請點擊一鍵舉報。
    轉(zhuǎn)藏 分享 獻花(0

    0條評論

    發(fā)表

    請遵守用戶 評論公約

    類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