靈寶原創(chuàng) 2017-07-19 07:33 已關注 前往"關注頻道"查看更多 作者簡介 藥王 · 藥戲(第九集) 知行 晉南史稱平陽,地處黃河東岸,汾水之畔,民風淳樸,人杰地靈,是中華民族的發(fā)祥地之一。自古以來社會經濟十分發(fā)達,文化底蘊非常深厚。晉南不僅有以文明始祖堯廟、黃河壺口瀑布、洪洞大槐樹等為代表的根祖文化,而且還有著以關公文化為代表的晉商文化。 晉南之人自古善于經商,這在史書中屢有記載。晉南商人就是生活在運城解州鹽池周邊的鹽商。 鹽不僅是黎民百姓的生活必需品,而且是封建社會最重要的利潤豐厚的商品,因而也一直是由政府控制的專賣品。據史料記載,到宋朝僅一個解州鹽池的收入,竟占到宋王室總收入的二分之一甚至三分之二。 鹽商就這樣自然而然地拉開了晉商的序幕。 蒲劇是產生于較早的梆子聲腔劇種,民間習稱"亂彈",清朝稱"梆子腔"或"山陜梆子",民國初年稱蒲州梆子,二十世紀三十年代初簡稱蒲劇。主要流行于山西西南部和豫西、陜北各地區(qū)。自形成到現在,蒲劇一直是跟著時代的變遷而演進著的。為中國傳統(tǒng)文化的傳承,起到了主動的、多層面的推進作用;對中國戲曲梆子聲腔家族的繁衍,產生過舉足輕重的作用。 《藥會圖》又名《草木春秋》,這樣一部“藥性戲”,曾經在兩百多年前廣泛流傳于 山西各地。后漸洇沒,鮮為人知。 《藥會圖》,是 清代中晚期一個叫郭秀升的人所創(chuàng),此人是 山西 壺關人,壺關是晉東南的一個地方,也算是晉商的老巢之一。 其編者自敘:余嘗留心于醫(yī)道者非一日矣。余不禁有感于藥性,擇其緊要,正其錯誤,不必整襟而談,但從戲言而出,或寄情于草木,或 托興于昆蟲,無口而使之言,無知識情欲而使之悲歡離合。名士見之固可噴飯,俗人見之亦可消遣,乃吾之意不在此。合本草一大部,煅煉成書,欲起 死人而活之,先活草木金石之腐且朽者。如 甘草金石斛之屬,盡使著優(yōu)孟衣冠,歌舞笑啼于紙上,以活藥藥 死人,未有不霍然而起者??v不日用乎活藥,亦豈肯忘情于活藥,鼓舞歡誦,則人人知其藥,亦即人人知其性。用藥者不至有錯誤之遺憾,服藥者不至有屈死之冤魂。而吾之心已足矣。然自好高之流多,藥活而人則未必盡活也。故即有呼我為迂者,我即應之以為迂;呼我為狂者,我即應之以為狂。但求不愧吾心,庶于醫(yī)道不無小補焉,是則吾之志也矣。 藝術源于生活又高于生活。 大千世界,蕓蕓眾生,誰人不是生命的過客,誰人不是路上的景色!你看風景,也有人在看風景中的你。世人看戲,世人演戲,戲里戲外,演出真實的自己。 晉商如此,店鋪里的掌柜、學徒、相公、伙計們也如此。還有那些來往跋涉在山道上馱隊里的邊鞭手及腳夫們更是如此。 自明成化年間,豫西地區(qū),那些晉南的鹽商們,憑借食鹽之厚利,已積累了相當的財富。他們在靈寶縣城、虢略鎮(zhèn)、川口鎮(zhèn),以及盧氏縣的官道口鎮(zhèn),杜關鎮(zhèn)、盧氏縣城,沿途開沒店鋪商號,以及專門負責運輸雜貨、藥材、山貨的騾馬店及干店。既方便了沿途百姓的生產、生活所需,也極大地帶動了沿途的經濟發(fā)展。 經濟的飛速發(fā)展,也提高了人們的精神生活。晉商們旗下的藥行,藥鋪,以及那些負責運輸藥材的鞭手、伙計和腳夫們。也在與之相關聯的勞動、生產之中,在他們的休息和娛樂之中,哼唱著故鄉(xiāng)的梆子腔。有意或無意之中,填詞創(chuàng)作出了諸如勞動號子一般的藥戲來。又經過了知識分子的加工和提純,并將之搬上舞臺,在廟會上,在商旅中,以戲曲的形式把藥王的功德和草藥的作用千古傳唱……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