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韩黑丝制服一区视频播放|日韩欧美人妻丝袜视频在线观看|九九影院一级蜜桃|亚洲中文在线导航|青草草视频在线观看|婷婷五月色伊人网站|日本一区二区在线|国产AV一二三四区毛片|正在播放久草视频|亚洲色图精品一区

分享

《辯命論 》原文及譯文

 dzabliu 2024-09-24 發(fā)布于山東
命論》,一作《命論》,南朝梁代劉峻(孝標(biāo))的代表文章之一。約成于梁天監(jiān)八年(509)或稍后,蕭統(tǒng)將其收錄于《文選·卷五十四》 論一類、唐姚思廉《梁書》本傳、羅國威《劉孝標(biāo)集校注》(上海古籍出版社1988年初版,學(xué)苑出版社2003年修訂版)。

劉峻偶然聽到梁武帝蕭衍對管輅“有奇才而位不達(dá)”的議論,于是接過話題,洋洋灑灑寫成了《辨命論》一文。

劉峻認(rèn)為前人的辨命存在著許多不足,如王充只是論其末卻“蔽其原”,司馬遷辨惑而終為惑所蔽,李康“論其本而不暢其源”,郭象能“語其流而未詳其本”。

劉峻本著“仕而不易,則謂之命。命也者,自天之命也”的角度,逐一予以辨蔽。其主旨是說明人的窮通都由天命決定,既非人事,也不是鬼神所能影響的。

          《辯命論 》

                         劉峻

《辯命論·并序》

劉璠梁典曰。峻字孝標(biāo)。辯命論蓋以自喻云。孝標(biāo)植根淄右。流寓魏庭。冒履艱危。僅至江左。負(fù)材矜地。自謂坐致云霄。豈圖逡巡十稔。而榮慙一命。因茲著論。故辭多激憤。雖義越典謨。而足杜浮競也。

  正文

主上嘗與諸名賢言及管輅,嘆其有奇才而位不達(dá)。時有在赤墀之下豫聞斯議,歸以告余。

余謂士之窮通,無非命也。故謹(jǐn)述天旨,因言其致云。

皇上曾經(jīng)和幾位有才有名的人談及管輅,感嘆他有超眾的才華卻沒當(dāng)上大官。當(dāng)時有人在皇宮的臺階之下,聽到了這一議論,回來后告訴我。

我認(rèn)為文人的窮困與通達(dá),只不過是命運的安排而已。所以試著論述天的意志,鋪陳其大略于下。

臣觀管輅,天才英偉,珪璋特秀,實海內(nèi)之名杰,豈日者卜祝之流乎?而官止少府丞,年終四十八,天之報施,何其寡與?然則高才而無貴仕,饕餮而居大位,自古所嘆,焉獨公明而已哉!

我看管輅,有天生的才華,長相英俊,品質(zhì)像珪、璋一樣高美,實在是人間的英杰,絕非是算卦、巫祝之流。而官只做到少府丞,死時只有四十八歲。上天對他的報答與施舍,怎么會這樣寡???不過才華出眾的人沒有做高貴的官,像饕餮一樣貪吃、兇險的人卻居在重要位置上,這是古今所同嘆,不是只有管輅才這樣呀。

故性命之道,窮通之?dāng)?shù),夭閼紛綸,莫知其辯。仲任蔽其源,子長闡其惑。至于鹖冠甕牖,必以懸天有期;鼎貴高門,則曰唯人所召。譊譊讙咋,異端斯起。蕭遠(yuǎn)論其本而不暢其流,子玄語其流而未詳其本。

所以本性與命運的關(guān)系,窮困與通達(dá)的道理,彼此違反各不相同,難以了解其中奧妙。王充試圖概括人類不平等的根源,司馬遷也想闡發(fā)它的疑惑。而那些隱士和貧寒的儒生,則認(rèn)為命有一定的先天性;新貴和富貴者認(rèn)為命運聽人使喚。爭辯吵鬧,各種見解都出來了。李康(李蕭遠(yuǎn))在《運命論》中討論了命運的本源,而沒有疏通它的流變;郭象(郭子玄)在《致命由己論》中論述了命運的流變,但沒有詳述它的本源(不得其要領(lǐng))。

嘗試言之曰:

夫通生萬物,則謂之道;生而無主,謂之自然。自然者,物見其然,不知所以然,同焉皆得,不知所以得。鼓動陶鑄而不為功,庶類混成而非其力。生之無亭毒之心,死之豈虔劉之志。墜之淵泉非其怒,升之霄漢非其悅。

我姑且來論說它:

能化生出萬物,成為萬物來源的就稱為'道’,不知其產(chǎn)生的原因和源頭的東西,那就叫“自然”。自然有一種自有主性,就是能看得見是什么樣子,但不知道為什么會是這樣;相同的都能得到,但不知為什么會得到。它不依靠依附于其它東西。所以,它的生,沒有品相;它的死,不是由于外物所傷、所感。它引發(fā)萬物的運動,使萬物各有一定的形式,又不是它的作用。萬物的混合生成,也不是它的力量。存在的時候沒有安定的心,消失后也不是因為有殺害的志向。它墜入深淵并不是因為它發(fā)怒,它飛升云霄也不是由于它高興。

蕩乎大乎,萬寶以之化;確乎純乎,一化而不易?;灰祝瑒t謂之命。命也者,自天之命也。定于冥兆,終然不變。
鬼神莫能預(yù),圣哲不能謀,觸山之力無以抗,倒日之誠弗能感。短則不可緩之于寸陰,長則不可急之于箭漏。

命運好寬好大啊,萬物隨之變化;多精確純真啊,萬物都是變化而有規(guī)律的。變化而不更改,就稱為命運。命運就是來自上天的命令。人未出生時就已注定,并終生不變。自然這東西是世間一切的本原,世間一切無非源出于它。人的命數(shù),最終極的本原,正是這“自然”二字,當(dāng)然也就不是世間任何外物所能改變和影響的。

鬼和神不能預(yù)測,圣人哲士不能謀劃。有共工氏用頭觸斷不周山的力量也難以和命運抗衡,能使太陽倒著轉(zhuǎn)的誠心也不能感動到它。短不能有一寸光陰的延長,長不能有更漏一刻的縮短。


至德未能逾,上智所不免。是以放勛之世,浩浩襄陵;天乙之時,焦金流石。文公嚔其尾,宣尼絕其糧。顏回敗其叢蘭,冉耕歌其芣苡。夷叔斃淑媛之言,子輿困臧倉之訴。圣賢且猶若此,而況庸庸者乎?

道德修養(yǎng)達(dá)到極點的人也不能超越它,特別聰明的人也免不了它的限制。所以帝堯的時候,洪水漫過了山,商湯的時候,天大旱,金石都要融化。周文王進(jìn)退兩難,孔子也遇過沒有飯吃。顏回短命,像蘭花被風(fēng)吹敗,冉耕有德行的人也染上了惡疾。伯夷、叔齊隱居首陽山,不吃周朝的糧米,靠野菜維持生命,一個婦女說:'野菜也是周朝的呀!’于是伯夷、叔齊絕食餓死。孟子因為臧倉而喪失機(jī)遇。圣賢尚且如此,更何況平庸的人呢!


至乃伍員浮尸于江流,三閭沈骸于湘渚。賈大夫沮志于長沙,馮都尉皓發(fā)于郎署。君山鴻漸,鎩羽儀于高云;敬通鳳起,摧迅翮于風(fēng)穴。此豈才不足而行有遺哉?

以至于伍子胥尸體浮在江中;屈原在汩羅湘水自殺;賈誼被排擠郁悶于長沙,降為長河王太傅;馮唐到老還是個郎官;桓譚一時對答不稱旨,遭到光武帝的貶黜,猶如羽毛被翦,鴻漸于陸;馮衍(馮敬通)不被漢明帝待見,終老于家,猶如鳳凰被風(fēng)所阻,屈居于洞穴。這些人物,又有哪一個是才華不好而做錯了事的?


近世有沛國劉瓛,瓛弟琎,并一時之秀士也。瓛則關(guān)西孔子,通涉六經(jīng),循循善誘,服膺儒行?,Q則志烈秋霜,心貞昆玉,亭亭高竦,不雜風(fēng)塵。皆毓德于衡門,并馳聲于天地。而官有微于侍郎,位不登于執(zhí)戟,相次殂落,宗祀無饗。

近代沛國的劉瓛、劉璡兩兄弟,都是當(dāng)時有名的優(yōu)秀學(xué)者。劉瓛號為“關(guān)西孔子”,明習(xí)《六經(jīng)》(《五經(jīng)》加上《樂》為《六經(jīng)》。),循循善誘,為儒林所公推。劉璡的志向剛烈如秋霜,心地貞潔如昆侖山上的白玉,才行之高潔聳立世間,不沾染塵世的俗念。兄弟倆都在卑陋的門戶里修到高尚的道德修養(yǎng),天地間留下了好的聲名,然而官位卻比侍郎還低微,還不如持戟宿衛(wèi)殿門的郎中,兄弟倆先后早早死了,宗祖無人祭祀。

因斯兩賢以言古,則昔之玉質(zhì)金相,英髦秀達(dá),皆擯斥于當(dāng)年,韞奇才而莫用,徼草木以共雕,與麋鹿而同死,膏涂平原,骨填川谷,堙滅而無聞?wù)?,豈可勝道哉!此則宰衡之與皂隸,容彭之與殤子,猗頓之與黔婁,陽文之與敦洽。咸得之于自然,不假道于才智。

由這兩位賢才來論說古人,那么過去一些具有玉的品質(zhì)、金的相貌、英俊秀美的人,在當(dāng)時都受到排斥,蘊藏著超人的才華而不被重用,像草木一樣凋謝,像麋鹿一樣死亡。肉拋在地上,尸骨埋入山谷大川,被埋沒而沒有聲息的,又怎么說得完呢!這就是說宰相、阿衡與衙門里差役的差別,容成子和彭祖這樣的長壽者與短命的人的差別,猗頓這樣的富人與黔婁這樣貧窮的隱士的差別,陽文這樣的美人與敦洽這樣的丑人的差別,都是自然造成的,而不是憑借個人的才智形成的。生死貴賤美丑,都源于“自然”,與才華無關(guān)。所以說,“死生有命,富貴在天”是至理名言!


然命體周流,變化非一,或先號后笑,或始吉終兇,或不召自來,或因人以濟(jì)。交錯糾紛,回還倚伏,非可以一理征,非可以一途驗。而其道密微,寂寥忽慌,無形可以見,無聲可以聞。必御物以效靈,亦憑人而成象;譬天王之冕旒,任百官以司職。而或者睹湯武之龍躍,謂龕亂在神功;聞孔墨之挺生,謂英睿擅奇響;視彭韓之豹變,謂鷙猛致人爵;見張桓之朱紱,謂明經(jīng)拾青紫。豈知有力者運之而趨乎?

故言而非命,有六蔽焉爾。請陳其梗褱:

人的命數(shù)雖源出于唯一的自然,卻又表現(xiàn)出各種各樣的形式。有先哭后笑,有先吉后兇,有不召自來,有因人成事。錯綜復(fù)雜,循環(huán)往復(fù),福隱藏著禍,禍也能變成福,不能用一種理論來證明,也不能用一條途徑來驗證。而命的影響周密細(xì)微,疏而不漏,沒有形狀可以看見,沒有聲音可以聽到,一定要表現(xiàn)在實物上才能顯示靈驗,也可以通過人來顯示形象。比如帝王的冕旒,任百官的職位。

這些形式其實源出于神秘的天意,而不是現(xiàn)世的什么“敲門磚”。有人看到商湯、周武的成功,認(rèn)為要發(fā)達(dá)就要進(jìn)行革命。有人看到孔子、墨子的成功,認(rèn)為要發(fā)達(dá)就要建立學(xué)說。有人看到彭越、韓信的成功,認(rèn)為要發(fā)達(dá)就要從事于軍事。有人看到張禹、桓榮的成功,認(rèn)為要發(fā)達(dá)就要學(xué)習(xí)《五經(jīng)》。這類觀點,在如下六個方面認(rèn)識不清,請讓我陳述一下大意。


夫靡顏膩理,哆咴顣頞,形之異也。朝秀晨終,龜鵠千歲,年之殊也。聞言如響,智昏菽麥,神之辨也。同知三者定乎造化,榮辱之境,獨曰由人,是知二五而未識于十。其蔽一也。

有人容貌美麗身體柔滑,有人口大而歪,鼻梁多皺紋,這是容貌上的差別。有的事物白天生機(jī)旺盛,第二天清晨便衰亡了,龜、鵠卻能活上千年,這是壽命上的差別。有人聽別人說話就知道用意,有人糊涂分不清稻和麥,這是智力上的差別。已經(jīng)知道人的容貌、壽命、智商這三樣都決定于天生命數(shù)而獨以為榮辱決定于人,這就象只知道二乘以五,卻不知道十這個答案。這是否定命運的第一個弊端。

龍犀日角,帝王之表;河目龜文,公侯之相。撫鏡知其將刑,壓紐顯其膺錄。星虹樞電,昭圣德之符;夜哭聚云,郁興王之瑞。皆兆發(fā)于前期,渙汗于后葉。若謂驅(qū)貔虎,奮尺劍。入紫微,升帝道,則未達(dá)窅冥之情,未測神明之?dāng)?shù)。其蔽二也。

額上有龍紋、眼中有日影是做帝王的相貌,眼睛平正又長,腳底有龜紋,是做王公宰相的相貌。三國時蜀漢的張裕懂相術(shù),常照鏡子看自己的面貌,自以為要受刑而死;春秋時楚恭王要在五子中選一人做太子,把玉璧埋在地上,誰壓在璧上就當(dāng)選為太子。少昊出生時,有顆星像彩虹一樣流逝,黃帝生時,有大電繞樞照耀郊野,這是顯示大德的符瑞;劉邦斬蛇后,有一老婦人在晚上哭,說赤帝子殺死白帝子,而劉邦所居的地方,上面常有云彩,這是表明要做君王的祥瑞。都是開始只是一些征兆,到后期這些符瑞就像流汗一樣逐漸散開。如果說驅(qū)逐貔虎、拔劍斬蛇,靠人力取得皇帝的位子,就與玄冥的情形不符,顯示不了神明的作用。這是否定命運的第二個弊端。

空桑之里,變成洪川;歷陽之都,化為魚鱉。楚師屠漢卒,睢河鯁其流;秦人坑趙士,沸聲若雷震?;鹧桌ピ溃[石與琬琰俱焚;嚴(yán)霜夜零,蕭艾與芝蘭共盡。雖游夏之英才伊顏之殆庶,焉能抗之哉?其蔽三也。

伊尹的家鄉(xiāng)變成大河;歷陽縣被水淹沒變成湖泊。楚漢睢水之戰(zhàn),項羽在睢水上大破漢軍,殺死很多漢兵,以至于死尸阻斷睢河。秦趙長平之戰(zhàn),秦將白起坑殺趙卒四十萬,流血成河,其哭聲猶如雷聲?!渡袝酚小盎鹧桌?。玉石俱焚”之說。昆侖山著火,礫石和琬圭、琰圭都被燒掉;寒霜夜間降臨,蒿艾和芝蘭一起都凋零,雖有冉游、子夏的才華,伊尹、顏回不同于庶人,怎么能抗拒它呢?這是否定命運的第三個弊端。


或曰明月之珠,不能無颣;夏后之璜,不能無考。故亭伯死于縣長,相如卒于園令。才非不杰也,主非不明也,而碎結(jié)綠之鴻輝,殘懸黎之夜色,抑尺之量有短哉?若然者,主父偃公孫弘對策不升第,歷說而不入,牧豕淄原,見棄州部。設(shè)令忽如過隙,溘死霜露,其為詬恥,豈崔馬之流乎?及至開東合,列五鼎,電照風(fēng)行,聲馳海外,寧前愚而后智,先非而終是?將榮悴有定數(shù),天命有至極,而謬生妍蚩。其蔽四也。

有的說:雖然珍珠像明月一樣明亮,難免有瑕疵;像夏后的璜玉,也會有不平滑的地方。所以崔鈒在縣令的職位上死去,司馬相如死時是孝文園令。才華不是不杰出,君主不是不圣明。那也不能總是事事順心。然而打破了結(jié)綠的光輝,殘碎了懸黎的夜光,難道是說尺有所短,寸有所長嗎?如果是這樣,主父偃和公孫弘,論對策不能升官,憑游說不能入仕,在平原上養(yǎng)豬,被地方官所擯棄。假如他們像奔馬過隙一樣快,像霜花、露水一樣短就死了,造成羞憤恥辱,難道還能和崔鈒、司馬相如是同類嗎?等到公孫弘做了丞相,開辟東閣招收儒士,主父偃吃飯時排列五個鼎的食物,像電一樣耀眼,像風(fēng)一樣流行,聲名傳遍海外。到底是先愚笨而后智慧,先錯了而后來對了呢,還是榮耀、羞辱有一定的氣數(shù),命運有極限呢?使得美好與丑惡顛倒,這是否定天命的第四個弊端。


夫虎嘯風(fēng)馳,龍興云屬,故重華立而元凱升,辛受生而飛廉進(jìn)。然則天下善人少,惡人多,闇主眾,明君寡。而熏蕕不同器,梟鸞不接翼,是使渾敦梼杌踵武于云臺之上,仲容庭堅耕耘于巖石之下。橫謂廢興在我,無系于天。其蔽五也。

猛虎長聲吼叫樹風(fēng)也停下來,蛟龍?zhí)痤^,云便聚集起來。所以舜為王時八元八凱得到提升,商紂上臺時,飛廉受到重用。然而天下終究是好人少,壞人多;明君少,暴君多。而香草和臭草不能共處一個花盆中,梟鳥和鸞鳳不會比翼齊飛。好人又不愿意與壞人同流合污,所以世上壞人當(dāng)權(quán),好人流落民間。因此渾沌、杌這樣不才兇惡的人相繼在高位上耀武揚威;像仲容、庭堅那樣有才的賢良就只好在巖石下耕田種地。面對這種現(xiàn)實,怎能說命運由自己掌握,與天意無關(guān)?無理地說興起和廢除都是由人決定,與天無關(guān),這是否定天命的第五個弊端。


彼戎狄者,人面獸心,宴安鴆毒,以誅殺為道德,以蒸報為仁義,雖大風(fēng)立于青丘,鑿齒奮于華野,比于狼戾,曾何足喻?自金行不競,天地板蕩,左帶沸唇,乘間電發(fā),遂覆瀍洛,傾五都,居先王之桑梓,竊名號于中縣,與三皇競其萌黎,五帝角其區(qū)宇,種落繁熾,充仞神州。嗚呼!福善禍淫,徒虛言耳!豈非否泰相傾,盈縮遞運,而汩之以人?其蔽六也。

那些戎狄未開化的民族,長著人臉,藏著獸心,設(shè)宴招待,卻在酒菜里放毒藥。把誅殺當(dāng)作道德,把淫亂當(dāng)作仁義。雖有大風(fēng)這樣的鷙鳥站在山丘上,鑿齒這樣的惡獸在曠野里奔跑,但和狼的嚎叫相比,怎么能相提并論呢。自從晉朝衰弱,天地廢壞,北方左衽的野蠻民族,乘機(jī)像閃電一樣南下,于是攻占洛陽,踏平五都,占領(lǐng)了父兄的故鄉(xiāng),在中原地區(qū)建樹名號,與三皇的子孫爭奪百姓,同五帝的后代搶占居所。五胡亂華,夷狄居然霸占中原,竊取名號。亡國滅種的紛亂充滿神州大地。噯!福、禍、善、淫,只是一句空話罷了。難道不是太平與紛亂相互更替,長與短互相取代嗎?一切變化都是自然的,假若認(rèn)為人力可以左右,那就錯了。說什么上天保佑好人,懲罰壞人。那純粹是空話!這是否認(rèn)天命的第六大弊端。


然所謂命者,死生焉,貴賤焉,貧富焉,治亂焉,禍福焉。此十者,天之所賦也。

愚智善惡,此四者,人之所行也。

夫神非舜禹,心異朱均,才絓中庸,在于所習(xí)。是以素絲無恒,玄黃代起,鮑魚芳蘭,入而自變。

故季路學(xué)于仲尼,厲風(fēng)霜之節(jié);

楚穆謀于潘崇,成殺逆之禍。

而商臣之惡,盛業(yè)光于后嗣;

仲由之善,不能息其結(jié)纓。

斯則邪正由于人,吉兇在乎命。

然而所說的命,不過是生與死、貴與賤、貧與富、治與亂、禍與福,這十個因素,都是上天給予的。愚蠢、聰慧、善良、丑惡,這四個因素,是人的行為表現(xiàn)出來的。舜和禹不是神,他們的兒子丹朱和商均的心也不一樣,才干與平常人相同,都是學(xué)習(xí)的結(jié)果。所以白色的絲不會總是不變,而會變成黑色或黃色,進(jìn)入鮑魚行中就會變臭,走到芳蘭室中就能變香。所以季路向孔子學(xué)習(xí),磨礪出風(fēng)霜一樣的氣節(jié)。楚穆王向潘崇求計,干出了殺父篡位的禍亂。商臣雖惡,卻能讓他的后人繼承大業(yè);仲由雖善,不能免于戰(zhàn)死。這說明成為好人還是壞人,可以由人力所決定。但是,命運的吉還是兇,確實是由天意決定。這就是邪惡與正直是人決定的,而吉利與兇險則是命決定的。


或以鬼神害盈,皇天輔德。故宋公一言,法星三徙,殷帝自翦,千里來云。若使善惡無征,未洽斯義。且于公高門以待封,嚴(yán)母掃墓以望喪,此君子所以自強(qiáng)不息也。如使仁而無報,奚為修善立名乎?斯徑廷之辭也。

有人認(rèn)為鬼神能讓人驕傲自滿,上天能輔佐德行,幫助好人。所以宋景公說一句話,熒惑星后退三舍,商湯剪下白頭發(fā)求雨祭天,天便下大雨。如果說善與惡沒有一定的征兆,那就和這里所講的不符合。再說于公曾經(jīng)昭雪不少的冤案,不冤枉好人,自認(rèn)為陰德很好,讓人加高院門,等待子孫受封。嚴(yán)延年的母親見他殺戮囚徒,便說:'你太殘忍了,不久會遭刑戮,我回老家替你掃除墳地吧!’過了一年多,嚴(yán)延年果然被處死刑。這是君子不停地自己努力向上。假如仁慈沒有好報,誰還愿意行善事、立名節(jié)呢?這是不近情理的說法。


夫圣人之言顯而晦,微而婉,幽遠(yuǎn)而難聞,河漢而不測。或立教以進(jìn)庸怠,或言命以窮性靈,積善余慶,立教也;鳳鳥不至,言命也。今以其片言辯其要趣,何異乎夕死之類而論春秋之變哉。且荊昭德音,丹云不卷;周宣祈雨,珪璧斯罄;于叟種德,不逮勛華之高;延年殘獷,未甚東陵之酷。為善一,為惡均,而禍福異其流,廢興殊其跡,蕩蕩上帝,豈如是乎?

詩云:“風(fēng)雨如晦,雞鳴不已。”故善人為善。焉有息哉?

圣人的話,既明顯又隱晦,既微妙又委婉,幽深遙遠(yuǎn)難得聽到,意義深遠(yuǎn),廣如河漢無際無涯。有時創(chuàng)立教化以促進(jìn)平庸懶惰的人,有時論述命運尋求性、靈的盡頭。'積善之家,必有余慶’,這是創(chuàng)立教化;鳳鳥不來,這是論說命運?,F(xiàn)在用它的幾句話去辯論它的基本意義與趨向,跟向晚上就死去的人論說春季、秋季的變化有什么兩樣呢?楚昭王說過有德行的話,紅色的云彩也沒有收卷;周宣王求雨,王圭璧已經(jīng)用完了,雨還沒下來。于公積下陰德,不如勛華的陰德高;嚴(yán)延年殘忍粗獷,不會比盜跖死在東陵更殘酷。行善都一樣,作惡也差不多,福與禍顯出不同的流向,興趣與廢棄呈現(xiàn)不同的軌跡。廣闊無邊的上天,怎么會這樣呢?《詩經(jīng)》說:'世道昏暗如長夜,百姓被迫去偷去搶。’所以善良的人做好事,哪里有停止呢?


夫食稻粱,進(jìn)芻豢,衣狐貉,襲冰紈,觀窈眇之奇鳷,聽云和之琴瑟,此生人之所急,非有求而為也。修道德,習(xí)仁義,敦孝悌,立忠貞,漸禮樂之腴潤,蹈先王之盛則,此君子之所急,非有求而為也。然則君子居正體道,樂天知命,明其無可奈何,識其不由智力,逝而不召,來而不距,生而不喜,死而不戚。瑤臺夏屋,不能悅其神;土室編蓬,未足憂其慮。不充詘于富貴,不遑遑于所欲。豈有史公董相不遇之文乎?

吃大米、高粱和家畜的肉,穿狐貍、貉的皮衣或潔白的絹衣,看美妙的舞蹈,聽云和山的音樂,這些都是活著的人所必需的,并不是有一定的目的才做的。修研人道和德性,學(xué)習(xí)仁與義,敦化孝與悌,樹立忠與貞,受到禮樂的洗禮,遵守先王制定的規(guī)則,這是君子必須做到的,不是為了達(dá)到什么目的才做的。不過君子行為端正,體察人道,敬天認(rèn)命,知道那是沒有辦法的事,懂得不是人的智慧和力量所能決定的。走了就不留,來了就不拒,活著時不過分喜悅,死了也不憂戚。高屋大廈,不能讓他的心情喜悅;土造的房子、蓬做的門戶也不能讓他思慮憂郁。在富貴面前不屈氣節(jié),不被自身的欲望弄得不安寧。怎會有司馬遷的《悲不遇賦》、董仲舒的《士不遇賦》呢?

據(jù)《梁書》本傳載,武帝蕭衍曾延攬文學(xué)之士,高才者多被提拔。劉峻由于“率性而動,不能隨眾浮沉”,屢被擯黜,遭到冷遇。他感慨萬端,揮筆寫就《辨命論》,論述人的一切都由命運所主宰,借以抒發(fā)自己懷才不遇的憤懣。秣陵縣令劉沼,讀后不以為然,不盡同意劉峻的觀點,曾往來致書詰難,認(rèn)為“不由命,由人自行”。兩人書來信往,多次辯駁。劉峻一一作答。

過了很久,劉沼最后一封答書尚未寄出,就與世長辭。而劉峻值兒子病死內(nèi)心戚戚惶惶,不能前去相訪。有人在劉沼家里發(fā)現(xiàn)遺文,于是拿復(fù)信給劉峻,并言及這是劉沼于病中寫成,只是因為死未及發(fā)出。
劉峻面對劉沼遺文,如睹故人,不勝悲悼,于是摛翰振藻,寫了這篇辭氣紛紜而又哀婉動人的名作《追答劉沼書》以相吊。
該書只是借典實來說明劉峻的相哀相念之情。



:追答劉秣陵沼

劉侯既重有斯難,值余有天倫之戚,竟未之致也。而此君長逝,化為異物緒言馀論,蘊而莫傳?;蛴凶云浼业枚居嗾撸啾?/span>音徽未沫,而其人已亡;青簡尚新,宿草將列,泫然不知涕之無從也。

隙駟不留,尺波電謝,而秋菊春蘭,英華靡絕。故存其梗概,更酬其旨。若使墨翟之言無爽,宣室之談有征,冀東平之樹,望咸陽而西靡;蓋山之泉,聞弦歌而赴節(jié),但懸劍空,有恨如何!

這篇小品全文僅148字,若與那些纖毫畢露、萬象森羅的鴻篇巨制相比,自然微不足道。然而篇幅雖小,容量卻大,含蓄蘊藉,神理俱在。它不僅交代事情的來龍去脈,抒發(fā)深切的悼亡之意,感嘆時光的轉(zhuǎn)瞬即逝,而且評價遺文的辭采內(nèi)涵,向死者表白了自己“懸劍空垅”的千古遺憾,臻于“以數(shù)言而統(tǒng)萬形,元氣渾成,其浩無涯”(謝榛《四溟詩話》)的境地。

按照常理,既然是回信,就必須涉及所要回答的問題,而作者卻匠心獨運,偏偏只字不提,全從來函未致而故友長眠這一點生發(fā)出無限的感慨,字字銜悲,聲聲飲恨,在一唱三嘆之中,把對亡友哀惋不已的繾綣之情,抒發(fā)得淋漓盡致。劉沼“重有斯難”,而作者當(dāng)時正值“天倫之戚”,其兄孝慶,染疾身亡,因此答書“竟未之致”,這是一可悲也;不久,劉沼本人又“化為異物”,致使其“緒言余論,蘊而莫傳”,這是二可悲也;再有“青簡尚新,而宿草將列”,使人觸景生情、睹物傷懷,不禁潸然淚下,這是三可悲也;還有幾經(jīng)波折,得到遺文,并且援筆奉覆,但可惜自己身無還魂之術(shù),不能“起死人而肉白骨”,徒然像春秋時代的季札,有著滿腔的遺憾,這是四可悲也。

這篇書札性的祭文不啻是挽歌式的小品。它因事抒情,因情造境,情景相生,論與情符,將情、理、事、景熔于一爐,而又以情灌注全篇,把作者對亡友悲慟、哀憐、悵惘、惋惜的深厚感情,滲透在字里行間。陸機(jī)《文賦》云:“函綿邈于尺素,吐滂沛乎寸心”,以此評之,亦非過譽。

                   作者簡介
劉峻(463—521年):南朝梁學(xué)者兼文學(xué)家。字孝標(biāo),本名法武,平原(今屬山東德州平原縣)人。以注釋劉義慶等編撰的《世說新語》而著聞于世,其《世說新語》注引證豐富,為當(dāng)時人所重視。而其文章亦擅美當(dāng)時。

《 隋書·經(jīng)籍志 》著錄其詩文集六卷,惜今所傳為數(shù)有限。劉峻才識過人,著述甚豐,所作詩文頗有發(fā)明。其《世說新語注》 征引繁博,考定精審,被視為后世注書之圭臬,至今流傳。據(jù)《隋志》 所載,劉峻另有《漢書注》 一百四十卷,還編撰《類苑》一百二十卷,惜二注均已亡佚。劉峻生平行跡歷來不得其詳。

    本站是提供個人知識管理的網(wǎng)絡(luò)存儲空間,所有內(nèi)容均由用戶發(fā)布,不代表本站觀點。請注意甄別內(nèi)容中的聯(lián)系方式、誘導(dǎo)購買等信息,謹(jǐn)防詐騙。如發(fā)現(xiàn)有害或侵權(quán)內(nèi)容,請點擊一鍵舉報。
    轉(zhuǎn)藏 分享 獻(xiàn)花(0

    0條評論

    發(fā)表

    請遵守用戶 評論公約

    類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