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元史·河渠志》:“濟州河者,新開以通漕運也”。 濟寧古運河,俗稱濟州河、運糧河,是魯運河的一部分。京杭大運河流經濟寧約230公里。 歷史上,濟寧因運河運輸業(yè)興盛繁榮達600多年。元朝至元十九年(1282年)始鑿,至元二十六年(1289年)于濟寧鑿通濟州河和會通河,三年后(1292年)與鑿通的通惠河(又稱北運河)相連接,標志著京杭運河全線貫通。 元明清三朝,都將管理運河的最高行政機構——河道總督衙門設在濟寧,并且在南旺設置都水司主事,使?jié)鷮幊蔀槁暶@赫的“運河之都”、“南控江淮,北接京畿”。 更有無數的文人墨客寓居或途徑濟寧,留下詩詞佳作無數。 ![]() 詩 半卷 《東魯門泛舟二首·其一》 唐 李白 日落沙明天倒開, 波搖石動水縈回。 輕舟泛月尋溪轉, 疑是山陰雪后來。 東魯是唐時的兗州(今山東濟寧曲阜),“東魯門”在府城東。此詩當是李白寓居東魯期間所作。 李白寓居東魯時,常與魯中名士孔巢父等往還,飲酒酣歌,時人稱他們?yōu)椤爸裣荨薄T诖禾煲粋€風清月朗的夜晚,李白泛舟于東魯門,作此詩記游。 日落時分,回光反照,使水中沙洲與天空的倒影分外眼明,仿若“天開”;波浪輕搖,水流縈回,石頭的倒影更是搖蕩不寧,仿若“石動”。 月光映射水面,鋪上一層粼粼的銀光,船兒好像泛著月光而行。這使舟中人陶然心醉,忘懷一切,幾乎沒有目的地沿溪尋路,信流而行,“輕舟泛月尋溪轉”。 最后,更是信手拈來一個著名典故,“疑是山陰雪后來?!奔础妒勒f新語》中“王子猷雪后訪戴”的故事,記載:東晉人王徽之家住山陰,一夜大雪,四望一片潔白,忽憶好友戴逵家在剡溪(在今浙江嵊州),就乘船去訪問。經過一夜的時間,才到達戴的門前,卻不入門而回。人家問他為什么這樣做,他說:“我本乘興而來,興盡而返,何必見戴?” 李白輕舟泛月時物我兩忘,不禁胡涂起來:我是李太白呢,是王子猷呢,一時自己也不甚了然了。一個“疑”字運用得極為傳神。 ![]() 詞 半卷 《次韻和兗州王待制過汶上見寄》 宋 韓琦 淺局雖難繼大才,谿堂佳致亦添來。 奇花并蔕宜新種,芳樹連柯得舊栽。 良執(zhí)假途形詠嘆,鄰封為治惜淹徊。 想君醉問歌人處,不向風前酹一杯。 詞,源于唐,興于宋。關于濟寧的詞作寥寥無幾。因此,選一首宋朝韓琦所作的《次韻和兗州王待制過汶上見寄》,聊以替代。 詩中提到的“兗州王待制”當是韓琦的一位同僚或友人,通過詩題可以推測,王待制曾經過汶上并寄詩給韓琦,而韓琦則以此詩作為回應。 “想君醉問歌人處,不向風前酹一杯?!蔽义谙胫羰悄阒蒙碛诖?,美酒微醺之際,是否會向那輕歌曼舞的歌者發(fā)問:在這如詩如畫的景致中,怎能不舉杯邀風,共飲一杯,盡情沉醉于這片刻的寧靜與美好呢? 古代的中國,一條運河與運送漕糧息息相關,這是曾經一個朝廷的生命線,也是很多人的生計線。于是,運河水也孕育了沿線許許多多的城市,濟寧就是一個。 尤其明清時的濟寧,慢慢成為江南閩、蘇、徽、浙、湘、贛、鄂等省與江北豫、冀、魯、陜等省商人聚會交易的中心,更是外埠商人聚居之地。 時至今日,那些街巷的名字,還依稀透著當年的記憶:竹竿巷、紙坊街、稅務街、宣阜巷…… 因此,濟寧,這座位于魯西南,是圣人輩出的文化寶地,又有“江北小蘇州”之稱,骨子里充滿了江南的氣質,不妨前往一游。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