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01 上工治未病,不治已病。 醫(yī)術高明的醫(yī)生永遠在教人預防疾病,而不是等到生 病了再去治療。 02 夫精明五色者,氣之華也。 03 耳者,宗脈之所聚也。 耳朵是人體所有的脈絡匯聚之處。 04 胃不和則臥不安。 胃氣不能循著正常的通道下行,那么睡覺就不安穩(wěn)。 05 五臟者,皆稟氣于胃, 胃者五臟之本也。 五臟的精氣,都來源于胃中的食物養(yǎng)分,所以胃是五 臟之本。 ![]() 06 五臟皆有合,病久而不去者, 內舍于其合也。 五臟與筋、脈、肉·皮、骨是內外相對應的。生病久了不見好,病邪就會侵入所對應的內臟。 07 病熱少愈,食肉則復,多食則遺, 此其禁也。 熱勢稍微減輕時,如果進食肉類食物,熱病會復發(fā);如果 吃得過多,會使余熱遺留,這都是熱病病人應當注意的。 08 能毒者以厚藥,不勝毒者以薄藥。 如果病人身體強壯,能受藥,就讓其服用性味濃厚的物, 如果病人體質瘦弱,不能受藥,就讓其服用性味薄的藥物。 09 陰之所生,本在五味; 陰之五宮,傷在五味。 陰精源自飲食的酸甜苦辣咸五味,但蓄藏陰精的五臟, 又會因過食五味而受損。 10 五臟六腑皆令人咳,非獨肺也。 五臟六腑生病了,都會讓人咳嗽,不只是肺病才咳嗽。 ![]() 11 形寒寒飲則傷肺。 身體受了風寒,再喝涼水,兩寒共同侵襲,就會損傷 肺。 12 人飲食、勞倦即傷脾。 人如果飲食不節(jié)制、過度勞累就會傷脾。 13 春夏先治其標,后治其本; 秋冬先治其本,后治其標。 在春夏時節(jié),體表陽氣充足,應當首先對外在的標病予以治療,之后再對內在的本病進行醫(yī)治;而在秋冬時節(jié),精氣被收斂于內,應對其內在的本病進行治療,然后再對其外在的標病進行處置。 14 久視傷血,久臥傷氣,久坐傷肉, 久立傷骨,久行傷筋,是謂五勞所傷。 長時間用眼,會使精氣勞累從而損傷血;長久躺臥,會致使陽氣不得伸展而損傷氣;長久坐著,會讓血脈運行遲緩,進而損傷肉;長時間站立會使腎、腰、膝、脛等部位勞累,損傷骨;長時間行走會使筋脈勞累,損傷筋。這便是“五勞所傷”。 15 五液:心主汗,肝主淚, 肺主涕,腎主唾,脾主涎。 五臟各有共所化生的水液:心臟主化生汗液,肝臟主化生淚液,肺臟主化生涕液,腎臟主化生唾液,脾臟主化生涎液。 ![]() 16 五惡:肝惡風,心惡熱, 肺惡塞,腎惡燥,脾惡濕。 肝主掌筋,當筋感受風邪時就會拘攣急緊,所以肝厭惡風;心主掌血脈,高熱會損傷血脈,所以心厭惡熱;肺主掌氣,遇到寒邪時臟腑、經(jīng)絡之氣會阻滯不通暢,所以肺厭惡寒;腎屬水,天性喜歡潤澤,所以腎厭惡燥;脾屬土,天性喜歡干燥,所以脾厭惡濕。 17 五味:酸入肝,辛入肺,苦入心, 甘入脾,咸入腎,淡入胃,是謂五味。 食物進入胃中后,會依據(jù)各自的屬性分別歸入與之相合的臟腑。酸味屬木,歸入肝;辛味屬金,歸入肺;苦味屬火,歸入心;甘味屬土,歸入脾;咸味屬水,歸入腎。此乃五味歸入臟腑的具體情況。 18 知逆與從,正行無問,知標本者,萬舉萬當, 不知標本,是謂妄行。 唯有掌握逆治與從治的原則,方能在進行治療時正確無誤且毫無困惑;掌握疾病的標本關系,在治療中便能做到萬無一失。倘若不能把握疾病的標本關系,那便是胡亂行事。 19 五主:心主脈,肺主皮, 肝主筋,脾主肌,腎主骨。 在人體中,五臟對身體的各部分各有其所主:心主宰血脈,肺主宰皮毛,肝主宰筋膜,脾主宰肌肉,腎主宰骨髓。 20 上古之人,其知道者,法于陰陽,和于術數(shù), 食飲有節(jié),起居有常,不妄作勞, 故能形與神俱,而盡終其天年,度百歲乃去。 上古之時,善于養(yǎng)生之人能夠依照自然界的變化規(guī)律來安排起居生活,并加以適應與調和,使其趨于正確合理。飲食有所節(jié)制,作息規(guī)律有序,既不過度操勞,也不過度行房事。因而他們的形體與神氣都十分旺盛,彼此相互協(xié)調統(tǒng)一,從而能夠活到人類自然壽命的期限,可至一百多歲。 ![]() 21 風勝則動,熱勝則腫,燥勝則干, 寒勝則浮,溫勝則濡瀉。 若體內風邪偏盛,則會出現(xiàn)痙攣動搖之象;熱邪偏盛,會有紅腫之表現(xiàn);燥邪偏盛,會呈現(xiàn)干枯之態(tài);寒邪偏盛,會產生浮腫之狀;濕邪偏盛,會出現(xiàn)濡瀉之癥。 22 百病生于氣也。怒則氣上,喜則氣緩, 悲則氣消,恐則氣下,寒則氣收,具則氣泄, 驚則氣亂,勞則氣耗,思則氣結。 五臟不和,其原因在于六腑閉塞不通。頭痛、耳鳴以及九竅不利等狀況,皆是由腸胃之疾病所引起。 23 五臟不平,六腑閉塞之所生也。 頭痛耳鳴,九竅不利,腸胃之所生也。 五臟不和乃是由六腑閉塞不通所致。而頭痛、耳鳴以及九竅不利等癥狀則是由腸胃疾病所引發(fā)。 24 病發(fā)而有余,本而標之,先治共本,后治其標; 病發(fā)而不足,標而本之,先治共標,后治其本。 當疾病發(fā)作時,若表現(xiàn)為正氣有余,需按照“本而標之”的原則進行治療,即先祛除邪氣,治療本病,隨后調理氣血,使其恢復生理功能后,再治療標病;當疾病發(fā)作時,若表現(xiàn)為正氣不足,則要按照“標而本之”的原則治療,也就是先守護正氣,防止正氣虛竭,治療標病,之后再祛除邪氣治療本病。 25 五味入胃,各歸所喜,攻酸先入肝,苦先入心, 甘先入脾,辛先入肺,咸先入腎, 久而增氣,物化之常也。氣增而久,天之由也。 五味進入腸胃之后,各有其發(fā)揮作用的部位。酸味藥物先作用于肝,苦味藥物先作用于心,甘味藥物先作用于脾,辛味藥物先作用于肺,咸味藥物先作用于腎。長期服用可增強臟腑之氣,此乃物質生化的基本規(guī)律。 ![]() 26 毒藥攻邪,五谷為養(yǎng),五果為助,五畜為益, 五菜為充。氣味合而服之,以補精益氣。 藥物能夠治療病邪,五谷可以滋養(yǎng)五臟之氣,五果能夠輔佐五谷以充實人體,五畜能夠充養(yǎng)五臟,五菜能夠營養(yǎng)臟腑。將藥物與五谷、果肉、蔬菜依照氣味進行調配服用,可以補益精氣。 27 志閑而少欲,心安而不懼,形勞而不倦, 氣從以順,各從其欲,皆得所愿。 心志保持清凈安閑,少存私心、寡有貪欲,心情平和而不憂慮愁悶,形體雖辛勞卻不至疲倦怠忘。如此,可使體內真氣和順。每個人都順著自己的心意去做,便能達到滿意的狀態(tài)。 28 虛邪賊風,避之有時;恬憺虛無,真氣從之; 精神內守,病安從來。 應及時躲避虛邪賊風等致病因素,讓內心保持平靜,摒棄一切雜念,使得氣血通暢,精神不向外泄散,如此一來,病患便不會發(fā)生。 29 風者,百病之始也,清靜則肉腠閉拒, 雖有大風苛毒,弗之能害,此因時之序也。 風邪是引發(fā)各種疾病的起始原因,但是如果人能保持心神寧靜,意志安定,那么肌肉腠理就會密閉而有抗拒外邪的能力,即使有強烈的大風苛毒,也不能造成傷害,這是順應四時氣候變化規(guī)律的結果。 30 道之大者,擬于天地,配于四海, 汝不知道之諭,受以明為晦。 醫(yī)學理論如天地般遠大,似四海般廣深,故而必須反復研習琢磨。倘若不明白此中道理,即便有良師悉心傳授,也終究無法全然領悟其精髓。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