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篇約2225字,閱讀時長約5分鐘) 人和人之間,能夠建立堅固的信任嗎? 我們曾聊過,最難防的是名利場上的離間和誣陷。《資治通鑒》:防火防盜防小人,最該防的是這種事! 因為利用人性中的陰暗面,惡毒又無敵。 所謂小心提防和善留后路是不得已的自救之法,但要從本質(zhì)上解決問題,還是要以坦誠和信任破局。 只是人和人之間,尤其是涉及利益和實權(quán)的關(guān)系,建立信任是一個巨大的難題。 但難歸難,總還是有人做到了,而且還做得不錯,比如燕昭王和樂毅。 他們是怎么做的呢? 01 上篇話說,燕昭王有樂毅等賢臣相助,勵精圖治二十余載,養(yǎng)精蓄銳,也終于等到齊國昏聵狂暴到天下不容的地步。 于是,燕昭王與秦韓趙魏四國聯(lián)盟,由樂毅掛帥,統(tǒng)一五軍大敗齊國。 而后,樂毅趁勝追擊,直搗齊國都城,一邊仁義愛民,一邊持續(xù)攻城,半年之內(nèi),拿下齊國整整七十二座城池。 對燕國來說,不僅多年國仇得報,而是扭轉(zhuǎn)乾坤,一舉逆轉(zhuǎn)燕國和齊國的地位,可謂功高至偉,燕王親封他為昌國君。 但樂毅并未就此打住,他有心為燕國覆滅齊國。至此,雖齊國全境都被燕軍占領(lǐng)了,但還有莒城、即墨兩城尚未拿下。 于是,樂毅合并右軍、前軍圍攻莒城,合并左軍、后軍圍困即墨城。 此時,雖然齊國僅剩兩城,但征戰(zhàn)至此,齊國瀕臨滅國,齊國人內(nèi)心民族精神又被困境喚醒。 況且齊湣王死前,藏身莒城,留下了太子一脈,他死后,眾人擁太子為王,是為齊襄王。 莒城是齊襄王最后的命脈,他必要死守。在他的鼓舞下,莒城軍民團結(jié)一心,燕軍一時難以攻下。 也是齊國氣數(shù)未盡,除了新王繼位,民心凝聚,民間也出現(xiàn)了田單那樣的軍事人才。 田單因鐵皮包軸之計保全闔族,其足智多謀的能力被發(fā)掘,即墨城在危難之際,擁立田單為將,抵御燕軍。 田單確實有才,帶領(lǐng)即墨城死守嚴(yán)防。樂毅的燕軍一時也攻不下來。 樂毅包圍兩城,打了一年也沒打下來。他看到齊國人最后的倔強,心知硬干只會激發(fā)齊國人的血性,讓他們更加團結(jié),拼死抵抗。 硬攻的結(jié)局,會導(dǎo)致兩敗俱傷。所以,樂毅決定解圍,離城九里駐扎營地,想以懷柔政策徐徐圖之。 樂毅本質(zhì)上,是秉持仁政愛民的價值觀。 他下令說:“城里有出城的居民,不要抓捕,任其自由行動。如有困難的民眾,要給予救濟,讓他們恢復(fù)舊業(yè),我們要好好安撫新歸附的人民?!?/span> 但這樣過了三年,兩座城還是沒拿下來。 樂毅在最后兩座孤城上耗了三年,既不圍,也不打,燕國國內(nèi)就有人犯嘀咕,開始流言四起了。 這就是人性:你辛辛苦苦做出巨大功績慢慢會被當(dāng)作理所當(dāng)然;一旦稍有不足,比不上之前的大利益,就開始挖苦譏諷,全然不提你曾經(jīng)的付出和功績。 于是,有人對燕昭王進讒言說:“樂毅智謀過人,伐齊半年就拿下七十余城,現(xiàn)在攻不下來的,僅兩座城而已。 恐怕他不是真的攻不下,只是故意拖延吧?他一定是想要久仗兵威以服齊人,等齊國人心都被他收服,他就會自立為王。 現(xiàn)在齊國人已經(jīng)服了,他之所以還沒有發(fā)動,只是因為妻子兒女還在燕國,有所牽制罷了。 但是那齊國美女眾多,再過一段時間,他恐怕就會把燕國的妻兒拋諸腦后。大王您要趕緊想想辦法呀!” 面對這樣的挑撥離間,燕昭王會因忌憚而和樂毅離心嗎? 燕昭王聽了那人的話,便召集群臣,擺酒開會,把那進讒言的人叫來,當(dāng)眾譴責(zé)他:“先王舉國以禮賢,讓國給子之,本來就不是為了貪圖土地以傳給后代。 只是所托非人,子之德薄,不堪其命,國人不服,所以造成亂局。 齊國無道,乘我國內(nèi)亂,害死我先王。我繼位以來,國仇家恨如附骨之疽。 所以我苦尋群賢,以求報仇!誰能替我報這大仇的,我愿意和他共享燕國! 如今昌國君替我攻破齊國,夷平他的宗廟,讓我大仇得報,齊國本來就應(yīng)該是昌國君的,不是燕國的。 昌國君若能擁有齊國,與燕國結(jié)為兄弟之國,同心抗外,這正是我燕國的福分,也是寡人的心愿??!你怎么竟敢說昌國君的壞話!” 于是將那進饞之人推出去斬首以示眾。 然后,燕昭王將王后的服飾賜給樂毅之妻,將公子的服飾賜給樂毅之子。 又配置諸侯國王規(guī)格的車馬,護衛(wèi)車隊一百輛,派宰相專程護送樂毅家眷到齊國,以立樂毅為齊王。 樂毅見狀,肯定汗流浹背,惶恐不敢受命啊,上書以死自誓,于是齊國人佩服他的高義,諸侯畏懼他的威信,沒人敢謀害他了。 燕昭王此舉甚是高明,對于挑撥離間,他明確表明了立場:齊國是你樂毅打下來的,你自立為王我也支持。 他不僅挑明這個立場,還把這個立場公之于眾,并把當(dāng)齊王的問題踢給樂毅。 我以實際行動支持你自立為王,我還把你妻兒送來,讓你沒有后顧之憂。 我仁至義盡,主動權(quán)交還給你,你要怎么做是你的事。 為什么說燕昭王高明? 先說最差的情況,就算樂毅真的自立為王。燕王雖損失齊國之地(這本來也是樂毅打下來的),但可以贏得天下美名,會得到大多數(shù)人的認(rèn)可。 一旦樂毅不義,所有人都會向著燕王。 而樂毅既接受自己的支持,就永遠(yuǎn)欠燕王一個還不完的人情。 何況以樂毅之功,他若聽讒懷疑,則會失去樂毅,而他重賢愛的強國之本會因此坍塌。 他只能報以信任,以換取樂毅的忠誠。以他對樂毅的認(rèn)知,他也相信自己沒有看錯人。 確實,燕昭王沒有看錯人,他和樂毅,都是光明磊落、胸懷坦蕩之人。 樂毅忠肝義膽,以毒誓拒絕了燕王的賜封,也就化解了君臣之間的信任危機。 只可惜,好景不長,不久,燕昭王壽終就寢。 他的繼位者還能延續(xù)和樂毅之間那份坦蕩的君臣信任嗎?燕國最終能吞并齊國嗎? 明天我們繼續(xù)聊。 ~~End~~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