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軍行二首》 李白 其一 “從軍玉門道,逐虜金微山。 笛奏梅花曲,刀開明月環(huán)。 鼓聲鳴海上,兵氣擁云間。 愿斬單于首,長驅靜鐵關?!?/span> 其二 “百戰(zhàn)沙場碎鐵衣,城南已合數(shù)重圍。 突營射殺呼延將,獨領殘兵千騎歸?!?/span> 詩名《從軍行二首》,“從軍行”:【漢樂府舊題,屬“相和歌辭 平調(diào)曲”,多反映軍旅辛苦生活?!?/span>“行”:歌行。寫《從軍行》的詩人很多,自漢朝以后,各朝詩人都有,所創(chuàng)作的《從軍行》目的和角度都不盡相同。到了李白這里,他的創(chuàng)作初衷會是什么呢?一般好的詩歌不會憑空捏造,在詩人的心中往往都有生活或歷史的原型,詩人按照自己的理解和意愿去改造事跡、藝術加工進而成詩。 經(jīng)過反復研讀和感受,我們覺得李白的這兩首詩跟兩位歷史名將有關,一位是“李廣”,一位是“李陵”,而李陵是李廣的孫子。其實,在李白的很多詩中,我們都可以看到“李將軍”的字眼,似乎只要跟戰(zhàn)爭有關的,他最先想到的就是李廣李將軍。像《悲歌行》:“漢帝不憶李將軍,楚王放卻屈大夫”;《憶李將軍歸來》“烽火連天征戰(zhàn)急,至今猶憶李將軍”;《塞下曲》其六“漢皇按劍起,還召李將軍”。在《塞下曲》的其三中,李白還為李廣抱不平:“功成畫麟閣,獨有霍嫖姚”。 在“司馬遷”的史記中,關于漢武帝的那些將軍,司馬遷主要寫了兩卷,一卷是“衛(wèi)將軍驃騎列傳”,主要講大將軍“衛(wèi)青”和驃騎將軍“霍去病”,附帶簡述衛(wèi)青的部下們;另一卷就是“李將軍列傳”,主要講李廣將軍的事跡,以及他的孫子李陵的事跡。而這“李將軍列傳”竟是排在“衛(wèi)將軍驃騎列傳”的前面。如果從戰(zhàn)功來看,“霍去病”和“衛(wèi)青”是最大的,而李廣始終未能封侯,李陵最后還投降了匈奴,為什么司馬遷會把“李將軍列傳”排在前面呢?也許李廣的人格魅力不僅打動了普通老百姓,也打動了司馬遷。而李白又為什么總是惦記著“李將軍”呢?是因為他們同姓“李”嗎? 沒錯,我們認為李白除了敬佩李廣的人品外,還有一個很重要的原因就是李廣也姓“李”,而且與李白都出自“隴西成紀”的“李氏”?!半]西郡成紀縣”在今“甘肅省秦安縣”,據(jù)說李白曾寫過《贈張相鎬二首》,其中有這樣的詩句:“本家隴西人,先為漢邊將。功略蓋天地,名飛青云上??鄳?zhàn)竟不侯,富年頗惆悵。世傳崆峒勇,氣激金風壯。”,李白說的“漢邊將”自然是李廣了,說李廣是他的先人。在唐代“房玄齡”等人重修的《晉書》中,提到了十六國時期“西涼開國君主 李暠hao4”:“隴西成紀人,李廣十六世孫?!倍诒彼巍皻W陽修”等人編撰的《新唐書》中說,唐高祖“李淵”是“李暠”的七世孫。如此一來,李白可是和皇上攀上親戚了。問題是,據(jù)說李白是“李暠”的九世孫,而“唐玄宗”卻是十一世孫,這皇上唐玄宗反而要叫李白“爺爺”了。 既然李廣是李白的先人,又是唐王朝的先人,李白自然要倍加推崇了。所以,但凡戰(zhàn)爭題材的詩,李白心中的人物形象,首選李廣。眼下這兩首詩雖然沒有出現(xiàn)“李廣”或“李陵”的名號,卻隱含了他們的事跡與心愿。先來講其一詩句中的一個典故:“笛奏梅花曲,刀開明月環(huán)。”關于“刀開明月環(huán)”,很多賞析只是簡單地解釋,這是刀首上的刀環(huán),形狀像明月??墒沁@樣的描寫有什么內(nèi)涵嗎?難道只是為了字面上的對仗工整?我們看過的賞析都避而不談了,甚至在賞析的時候,選擇忽略性遺漏。事實,這刀環(huán)是有典故的,和李廣的孫子“李陵”有關。容我們細細道來: 史記記載,李廣有三個兒子:“當戶”、“椒”和“敢”。這三個兒子也都是驍勇戰(zhàn)將,只是前兩個兒子比李廣死得早,李廣死后,三兒子“李敢”跟隨驃騎將軍“霍去病”征戰(zhàn),因戰(zhàn)功被封“關內(nèi)侯”。李敢因為哀怨大將軍“衛(wèi)青”不聽父親的建議,刺傷了大將軍。于是霍去病在“甘泉宮”狩獵的時候,射殺了李敢?!袄盍辍笔抢顝V的大兒子“當戶”的遺腹子,成年后也是擅長弓法,愛護士卒,作為“建章宮監(jiān)”,統(tǒng)帥宮中騎郎。漢武帝以李陵家世代為將,就讓他統(tǒng)帥八百騎兵。 李陵曾深入匈奴境內(nèi)二千余里,過了“居延?!?,勘察地形,沒遇上敵人就回來了。后來作為“騎都尉”,率領五千兵在“酒泉張掖”駐扎,教練騎射。過幾年,“天漢”二年的秋天,“貳師將軍 李廣利”率領三萬騎兵進攻匈奴“右賢王”于“祁連山天山”,同時派李陵率領“射士步兵”五千人出“居延”北千余里,去牽制匈奴,不讓匈奴集中兵力進攻“貳師將軍”。李陵到達目的地以后,按照約定的軍期還師時,被“單于”的八萬兵馬包圍。李陵的五千軍半數(shù)陣亡,兵器箭矢損失殆盡,同時也殺傷了匈奴一萬多人。且戰(zhàn)且走,連續(xù)戰(zhàn)斗八天,撤到距離“居延”一百多里的地方,被匈奴拒險截斷歸路。李陵軍中糧食已盡,而救兵不到。匈奴猛烈進攻,向李陵招降。李陵說:“還有什么面目回去見皇上??!”于是自己投降了匈奴。他的部隊全軍覆沒,逃回漢地的只有四百余人。“單于”景仰李氏將門的聲望,又佩服李陵的驍勇善戰(zhàn),把女兒嫁給了他。漢朝得知李陵的消息,把他的母親和妻兒都殺了。司馬遷說,自此以后,李氏的名聲敗壞,隴西人士中的李氏門下賓客,無不以李陵的投降為恥。 看了李陵的故事,真的是讓人不無感慨,他的遭遇跟他爺爺李廣也太像了!李廣一輩子沒能封侯,最后還自殺身亡,實在是運氣不好。說到封侯,李廣的堂弟“李蔡”跟隨大將軍“衛(wèi)青”征戰(zhàn),因為戰(zhàn)功被封了“樂安侯”。我們還是先把“刀環(huán)”與“李陵”的典故講完: 《漢書》54卷有一個《李陵傳》,其中講到:漢武帝死后,漢昭帝做了皇帝,大將軍“霍光”、左將軍“上官桀”輔政,他們兩個一向和李陵比較要好,就派李陵的故人“隴西”的“任立政”等三人去匈奴招李陵回來。任立政他們到那里后,“單于”就置辦酒席來招待漢朝使者,李陵和“衛(wèi)律”在旁邊侍坐。任立政沒辦法私下跟李陵說話,就用眼睛看著李陵,然后用手不斷地撫摸自己腰刀上的“環(huán)”(“環(huán)”和“還”諧音),然后偷偷伸手握了握李陵的腳,暗示他可以回歸漢朝了。后來,任立政有機會和李陵私下講話,問他是否有意回去。李陵說“大丈夫不能第二次受辱”,也就沒有回來了。此事成了一個典故,所以李白詩中的“刀開明月環(huán)”中的“環(huán)”隱含“還”的深意。多數(shù)賞析只是點出,這是古代大刀刀柄頭上的“環(huán)”,并沒有點出“還”的這一層。那么為什么是“明月環(huán)”呢?多數(shù)人又只是表面地解釋:刀環(huán)像“圓月”,其實這里也還有一個典故: 在南朝文學家“徐陵”編撰的上自漢魏、下迄梁代的詩歌總集《玉臺新詠》中有這樣一首古絕句: “藁砧今何在,山上復有山。 何當大刀頭,破鏡飛上天。” “藁gao3砧zhen1”講的是:古代處死刑,罪人席“藁”伏于“砧”上,用“鈇fu1”斬之。(“藁”是稻草,“砧”是砧板,“鈇”是鍘刀。就是說死刑犯趴在稻草席上,把頭放在砧板上,用鍘刀行刑。)因為“鈇”和“夫”諧音,所以后來就以“藁砧”作為婦女稱丈夫的隱語。這真是很有意思,現(xiàn)如今,依然有很多家庭主婦罵稱自己的丈夫:那個“殺千刀的”,那個“打槍夭壽的”(閩南語),如此這般對丈夫的罵稱,原來古已有之,呵呵。 “藁砧今何在”是問:丈夫如今在何處?“山上復有山”,“山”字上面再加上一個“山”,就是“出”字?;卮穑撼鲩T去了,隔著千重山呢。“何當大刀頭”,大刀的頭就是“刀環(huán)”,“環(huán)”與“還”諧音,所以這句是問:什么時候回還???“破鏡飛上天”,“破鏡”典出“東方朔”的《神異經(jīng)》,講古代夫妻分離的時候,會把鏡子破為兩半,一人一半作為信物。這破鏡飛上天,自然是要與天上的殘月相合,如此破鏡重圓,方有夫妻團圓的一天。所以李白的“刀開明月環(huán)”,所要表達的應該是前方將士抽出大刀時,會看到刀首的圓環(huán),勾起明月之夜還家的心愿。 在李陵的故事中,為什么漢朝要召他回來,他卻拒絕了呢?按照一般的想法,他在漢朝這里的母親妻兒都已經(jīng)被殺害了,而在匈奴那里已然有了新的家。但他說的是“大丈夫不能第二次受辱”,他怎么知道回到漢朝就會受辱呢?這也許跟他爺爺李廣的經(jīng)歷有關。我們說李陵和他爺爺李廣的遭遇很像是因為,他們率領的都不是主力部隊,都是作為策應的小部隊。如此一旦遇到匈奴的大部隊,就會被圍起來打,自然是損失慘重。 李廣的霉運開始于元光五年,“衛(wèi)青”為“車騎將軍”,自“上谷”出擊,“公孫賀”為“輕車將軍”,從“云中”出擊,“公孫敖”為“騎將軍”,從“代郡”出擊,“李廣”為“驍騎將軍”,從“雁門”出擊。每軍各自統(tǒng)率一萬兵馬,這恐怕是李廣統(tǒng)領最多人的一次吧。問題是,衛(wèi)青運氣好,遇到匈奴小部隊,斬獲數(shù)百人;公孫賀可能是沒有遇到匈奴,無功而返;公孫敖呢?遇到大部隊,損失了七千;李廣也是遇到匈奴大部隊,不但被打敗,還被活捉了。李廣據(jù)說當時是有病又帶傷,不過他很機警地逃了回來?;氐綕h朝后,李廣他們被交付審問,執(zhí)法吏裁決,公孫敖和李廣的部隊傷亡太多,而李廣還被敵人擒獲,罪當斬首。他們靠出資財贖罪,暫且回家當老百姓。而公孫賀無功。問題是,人家“公孫敖”后來又跟隨衛(wèi)青大將軍出征了,因戰(zhàn)功被封“合騎侯”。而李廣呢?再次被漢武帝征召,是作為“右北平 太守”,匈奴知道后,號稱他為“漢朝的飛將軍”,好幾年都避免和他交戰(zhàn)。后來皇上又召他作“郎中令”。元朔六年,任命李廣為“后將軍”,跟隨大將軍衛(wèi)青出征。這次出征,很多將領都因軍功而被封侯,李廣的部隊卻沒有功勞。想來李廣這個“后將軍”就是跟在大部隊屁股后面的,哪里有機會立功啊。 真正能夠與匈奴對陣是兩年以后,李廣率領四千騎兵從“右北平”出擊,而曾經(jīng)出使西域的“博望侯 張騫”率領的是一萬騎兵,和李廣協(xié)同作戰(zhàn)。兩軍進軍路線不同,李廣前進了數(shù)百里,被匈奴左賢王的四萬騎兵圍住了。你說倒霉不倒霉?士兵們都非常害怕,李廣派兒子“李敢”去沖擊匈奴騎兵陣地,李敢?guī)Я藬?shù)十騎,沖進匈奴騎兵陣地,向敵陣左右方向穿插而回,向李廣報告說:“匈奴陣地容易攻?。 笔勘鴤兊那榫w才安定下來。李廣布下圓形軍陣,人皆手持武器,面向敵方??墒切倥吘谷硕喟?,箭如雨下,漢軍都死掉一半了,自己的箭也快射完了。李廣命令將士引滿弓而不發(fā),自己拉開一張大黃強力弩,瞄準匈奴裨將射去,接連射殺數(shù)人,匈奴的攻勢才逐漸削弱。天色漸暮,士兵們皆面無人色,而李廣卻神態(tài)自若,更加鎮(zhèn)定指揮部隊。軍中皆佩服李廣的神勇。第二天,再度奮力作戰(zhàn)時,張騫的軍隊趕到了,如此才解了圍。張騫延誤軍期,應該死罪,出資財贖罪,成了老百姓。而李廣呢,功罪相當,無賞。 再過兩年,衛(wèi)青和霍去病大舉進攻匈奴,李廣又多次請求出征,漢武帝覺得他老了,不同意。后來勉強答應,任他為“前將軍”。按說這次李廣應該是有機會了吧。衛(wèi)青從俘虜口中得知“單于”的駐地,就親率精銳,直接奔著“單于”的營地去了。而作為“前將軍”的李廣,卻被命令與右將軍的軍隊合并,從東道出擊。而東邊的道路迂回遙遠,缺水草,根本就不適合大部隊宿營和行軍。李廣主動請求說:“我部本為前將軍,現(xiàn)在大將軍卻改命我自東道出擊。我李廣自束發(fā)時就和匈奴打仗,今天方才得到和單于對陣的機會,愿充前鋒,不獲單于,愿先效死。”司馬遷在這里寫道,大將軍曾私下受武帝告誡:李廣年事已高,一生遇事不順,不要讓他單獨和單于對陣,恐怕他得不到他所期望的。而且在這個時候,衛(wèi)青的好友“公孫敖”剛剛失去侯位,朝廷啟用他為中將軍,大將軍衛(wèi)青有意讓公孫敖和自己一道與單于對陣,所以就調(diào)走前將軍李廣了。(看到這里,大家對李白的那句“愿斬單于首,長驅靜鐵關。”應該深有感觸了吧,這可是李廣將軍一生的心愿?。。?/span> 李廣于是率軍和右將軍“食其ji1” 的部隊合并,自東道出發(fā)。結果途中向導逃走,他們迷路了,延誤了和大將軍會師的軍期。而衛(wèi)青他們也沒有抓到單于,單于跑掉了。南歸途中,度過沙漠才和李廣他們會合。李廣見過大將軍后回到軍中,大將軍就派長史送來干飯和酒漿慰勞李廣,就此查詢李廣、“趙食其”迷失道路的情況。衛(wèi)青正要上書武帝報告作戰(zhàn)的經(jīng)過,李廣不表態(tài)。大將軍命令長史立即與李廣到幕府受審對質。李廣說:“我部各位校尉沒有罪,迷失道路的責任在我,我自己到大將軍幕府接受審訊?!崩顝V過后回到自己的幕府,對部下說:“李廣自少年束發(fā)和匈奴作戰(zhàn),大大小小打了七十多次仗。這回有幸隨從大將軍和單于的兵接觸,不料大將軍改令我軍遠道迂回,又迷失道路,難道不是天意嗎!我今已經(jīng)六十多歲,不能再和刀筆吏對質了。”說罷,拔刀自刎而死。(看到這里,我們對李白詩中的“百戰(zhàn)沙場碎鐵衣”和“愿斬單于首”有了更深刻的體會,這就是李廣的一生所為和他的畢生心愿。)全軍將士人人都哭了。老百姓聽到李廣的死訊,無論認識他或不認識他的,無論是老年人還是壯年人,沒有一人不流淚。這是司馬遷寫入《史記》的場景,可見他也被感動到了。剩下右將軍一人交付審理,應該死罪,出資財贖罪,回家當老百姓??梢?,李廣要是沒有自殺,回去也一樣是死罪。如此,我們又想起李陵的那句“大丈夫不能第二次受辱”,也許李陵想到了自己爺爺?shù)慕?jīng)歷,才選擇了投降,而日后也不再回來了。 李廣的倒霉或者就因為那次被俘,過后也被漢武帝認為是一個倒霉的人而不加重用。關于李廣的運勢,司馬遷也寫得很詳細,說這李廣在堂弟“李蔡”被封侯,還有很多部下也封侯,而自己卻得不到爵位和封邑之后,也頗為不解。有一次在宴會上遇到占卜氣象的陰陽家“王朔”時,向他請教說:“自漢討伐匈奴以來,每次戰(zhàn)役我都參加,我所屬各部校尉以下的軍官,才能不及中人,由于攻打匈奴有功封為列侯的有數(shù)十人。我不比別人落后,可是我卻沒有尺寸之功可以取得封邑,這是什么道理??!難道是我的骨相不配封侯?還是我命中就注定如此呢?”王朔說:“將軍好好想一想,生平有沒有做過后來悔恨的事?”李廣說:“我曾在隴西郡當過太守,有一次羌人叛亂,我用計誘使羌人來降。投降的八百人。我不講信用,降人被我在同一天里殺死。這是我一生中唯一最大的悔恨?!蓖跛氛f:“沒有再比殺降人為傷天害理了。這是將軍得不到封侯的緣故?。 ?/span> 司馬遷對李廣的評價是:我見過李將軍,為人誠篤謹厚,像一個淳樸的鄉(xiāng)下人,言辭有些笨拙。但在他死的那天,無論認識他或不認識他,都為他盡哀。他那顆忠貞不渝的心,取得了士大夫的景仰和信任。俗話說:“桃李不言,下自成蹊。”(桃樹、李樹從不宣揚自己,觀賞不絕的人,不知不覺在樹下踩出一條道來。)此話雖然說的是件小事,但卻蘊含著大道理??! 看了李廣的故事以后,我們就明白,什么樣的將軍才是李白心目中大英雄的形象。李廣說,自己從“束發(fā)”就開始跟匈奴作戰(zhàn)了,古代“束發(fā)”大概是十五歲。他說每次戰(zhàn)役他都參加了,那他什么地方?jīng)]有去過?所以李白的詩就從“從軍玉門道,逐虜金微山”開始了。好,我們這就來逐句感受李白《從軍行二首》原詩,其一: “從軍玉門道,逐虜金微山。” 字詞典故 “玉門道”:【玉門關的道路(甘肅省西部)?!俊疤敗保骸緦橙说拿锓Q?!俊敖鹞⑸健保骸竟派矫H缃竦摹鞍柼┥矫}”(新疆維吾爾自治區(qū)最北部)。東漢永元三年(公元91年),“耿夔”、“任尚”等破“北匈奴”于此,“北單于”遂逾此山,西走入“康居”(“康居國”,西域三十六國之一。)】 賞析 我跟從軍隊,走過“玉門關”的道路;我追逐匈奴,到達過“金微山”。 “笛奏梅花曲,刀開明月環(huán)?!?/span> 字詞典故 “梅花曲”:【“梅花曲”即“梅花落”,屬漢樂府的“橫吹曲”,表達的是梅花的凌霜傲雪,高潔不屈的品格。】“開”:【打開?!?/span> 賞析 我的笛子演奏的是“梅花落”的曲調(diào),(梅花有著凌霜傲雪,高潔不屈的品格);我拔出的大刀上,有明月一般的刀環(huán),(那是期盼團圓的親人在等著我的回還)。 “鼓聲鳴海上,兵氣擁云間?!?/span> 字詞典故 “?!保骸惧?,大沙漠。】“兵氣”:【戰(zhàn)爭的氣氛?!俊皳怼保骸颈?,圍著。】 賞析 戰(zhàn)斗的鼓聲,鳴響在大漠之上;戰(zhàn)斗的氣氛,將云朵擁于其間。 “愿斬單于首,長驅靜鐵關。” 字詞典故 “單于”:【匈奴人對部落聯(lián)盟首領的專稱?!俊拌F關”:【即“鐵門關”,鐵門關位于今“庫爾勒市”東北崇山峻嶺中的孔雀河岸上,是從“焉耆qi2盆地”進入“塔里木盆地”的一道天險,是絲綢之路中從“焉耆”去“龜茲”(今“庫車”)的必經(jīng)之地。鐵門關所在峽谷叫“鐵關谷”,也稱“遮留谷”,系孔雀河河道切割而成,長約十五公里,一線中通,曲折幽深,岸壁如刀劈斧鑿,極為險固,故稱“鐵門關”,是絲綢之路三十六關之一,被列為中國古代二十六名關之一,號稱“天下最后一關”,自古為兵家必爭之地?!?/span> 賞析 我畢生的心愿就是能夠斬下“單于”的首級,長驅直入,讓天下最后一關的“鐵門關”從此寧靜。 從這里,我們還是可以看出,李白依然是主張和平的,從“明月環(huán)”到“靜鐵關”都表達了,李白呼吁和平的心聲。因為這“鐵門關”是古代中國的最后一關。 《從軍行二首》 李白 其一 “從軍玉門道,逐虜金微山。 笛奏梅花曲,刀開明月環(huán)。 鼓聲鳴海上,兵氣擁云間。 愿斬單于首,長驅靜鐵關?!?/span> ![]()
我們接著來感受李白《從軍行二首》其二原詩: “百戰(zhàn)沙場碎鐵衣,城南已合數(shù)重圍。” 字詞典故 “鐵衣”:【鐵甲編成的戰(zhàn)衣?!?/span> 賞析 他,在沙場上已經(jīng)打了大大小小百余仗,身上的鐵甲衣滿是破碎。此時,城南之外匈奴合圍,浩大的敵兵,將這城池圍了好幾重。 李廣臨死前跟部將們說,“李廣自少年束發(fā)和匈奴作戰(zhàn),大大小小打了七十多次仗。”所以,李白這里將它藝術化為百戰(zhàn)是蠻合理的?!八殍F衣”簡單三個字,把一生戎馬,出生入死的將軍形象刻畫得淋漓盡致。李廣這種將軍從來都是屬于打硬仗的,就是因為沖鋒在前,才會常有被敵軍包圍的情形。李白這里把他設計成被包圍在城池里頭,李廣也做過幾個地方的太守,不排除有這種情形。我們說了,李白這里主要還是藝術化處理,要體現(xiàn)的是將軍的神勇和心愿。 “突營射殺呼延將,獨領殘兵千騎歸?!?/span> 字詞典故 “突營”:【突擊營地。】“呼延”:【在史籍《漢書》中提及“匈奴四族有呼延氏”】 賞析 他突擊匈奴營地,射殺了好幾名呼延大將,獨自帶領一千多殘存的騎兵歸來了。 這樣的情形跟我們前面看到的,李廣帶四千軍隊,被匈奴左賢王四萬騎兵包圍的情形是相似的,李廣當時是派自己的兒子“李敢”去突擊匈奴的騎兵陣營,安撫士卒的恐懼心理,然后擺出圓形軍陣,手持刀槍弓箭,李廣自己射殺了好幾位匈奴的裨將,鎮(zhèn)住了對方。李廣的四千軍隊,本來就被射殺過半,后來又拼死抵抗,直到隔天張騫部隊趕來的時候,不知道還有沒有一千了。史記上是寫,“這一戰(zhàn),李廣軍幾乎被消滅?!弊鳛樵姼鑴?chuàng)作者的李白,自然不希望李廣是這樣的結果,如果他確實是以李廣為這兩首詩的角色原型的話,李白更愿意看到的是他能夠突出重圍,并且?guī)е辽偾в嗍勘鴼w來了。此外,李廣對部下是非常好的,史記中記載:“李廣清廉自守,得到朝廷的賞賜,總是分給部下將士享用,和士卒吃一樣的伙食。到他去世之前,有四十余年之久官居二千石,而家中毫無積蓄。他從不過問家人生產(chǎn)的事。......李廣帶兵,遇上缺糧絕水的困境,找到水源,士卒有一人飲不上水,李廣從不自飲。士卒有一人吃不上飯,李廣從不獨自一人吃飯。他御下寬厚而不苛刻。部下樂于為他效力?!笨梢?,在李廣的心中,更愿意帶著更多的士兵回到家中。反觀霍去病,雖然胸中藏著浩然之氣,但畢竟是小小年紀就當了侍中之官,不知道憐恤士卒。他率軍出征,天子曾為他準備數(shù)十輛滿載肴饌的膳車,回到京師時,膳車扔掉不少吃剩的米肉,而士卒有人吃不飽。在塞外戰(zhàn)場上,糧食供應不上,士卒餓的疲敝不堪,而驃騎還在修建踢球的場地。這都是司馬遷在史記中記錄的。所以李廣死后,才會被那么多人哀悼。他的事跡感動了司馬遷,也感動了后來的李白。像李白這樣會去描寫敗仗的詩歌是很少見的,而似乎也只有李廣的敗仗依然為人所敬佩,“百戰(zhàn)”、“碎鐵衣”、“重圍”、“突營”、“射殺”、“殘兵”,這一個個字眼無不表現(xiàn)出戰(zhàn)爭的激烈與殘酷。而李白所要呈現(xiàn)的,其實是老將軍的那顆心啊,正如司馬遷所評價的:“那顆忠貞不渝的心”。 《從軍行二首》 李白 其二 “百戰(zhàn)沙場碎鐵衣,城南已合數(shù)重圍。 突營射殺呼延將,獨領殘兵千騎歸?!?/span>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