認知自我,明心見性,活在當下!“心夢空間"以文學為紐帶,匯聚哲學、宗教、科學、心理、婚戀家庭社會各個層面的精英和愛好者。采用授課培訓、冥想、心理咨詢、自我催眠、心理傾訴等互動方式,釋放心理壓力,讓我們的內心越來越強大,生活越來越幸福。 ![]() 磨志堅 一方水土一方人,一方民族一方味。酸嘢、桂林米粉、柳州螺螄粉等代表廣西的地方特色風味小吃,而色彩鮮艷、滋潤柔軟的五色糯米飯不僅是壯鄉(xiāng)的傳統(tǒng)美食,也是壯、漢等各民族文化交融的結合體。因為每到農歷二月底交三月份,小城村莊,家家戶戶都飄出五色糯米飯的清香,不單是壯族,侗族、瑤族、仫佬族等人家都煮五色糯米飯,用以歡度“三月三”歌節(jié)和祭祖的“清明節(jié)”。 這一傳統(tǒng)美食,古已有之。據《廣西地方志》記載,五色糯米飯俗稱五色飯、烏飯,因糯米飯呈黑、白、黃、紅、紫五色而得名,是壯家用來招待客人的傳統(tǒng)食品。如今,五色糯米飯已成為壯鄉(xiāng)非常喜歡的美食,并入選自治區(qū)級非遺保護名錄(并且有政府認證的傳承人),是壯族的一種文化記憶、壯鄉(xiāng)的標志性符號,亦是鄉(xiāng)愁的信物。 五色糯米飯雖然色彩鮮艷,人們愛吃,卻嚴格按照傳統(tǒng)的加工方法,材料取用天然植物而不添加任何化學制劑。制作五色糯米飯雖然不是很復雜,但也有流程的,那就是除了糯米外,染料選取來自山上摘的楓樹葉、野外摘或買的黃梔子、紅藍草、紫藍草(也有用桑椹果),將這些大自然的植物分別洗凈涼干切粹后加熱水煮出顏色,瀝渣后用盆或罐等瓷器皿涼溫,便將清水淘洗過了的糯米一一倒入其中浸泡一個晚上,次日早上又澇起這些染色了的糯米裝進木制蒸籠,注意不能使之混雜,然后放進大鐵鍋隔水蒸煮一個鐘頭左右,開鍋揭籠頓覺清香四溢,令人口舌生津,食之糯而不黏、齒頰留香。 生為壯鄉(xiāng)人,吃了幾十年的五色糯米飯,這都得益于母親,得益于老家的老伙房,因為當下農村瓦房變樓房了也就沒有伙房和大鍋頭了。農家阿婆阿媽阿嬸誰不會做糍粑、包粽子、做甜酒、泡酸嘢、蒸薯粉和五色糯米飯呢,老媽也是田頭活家務事的行家里手,只是年近九旬,蒼老體弱,有心卻無力再做這些風味小吃了,好在婆婆傳授兒媳,妻子在老媽的手把手傳教下,也把這五色糯米飯做的像模像樣,當然這天然染料不用上山摘,街上能買到的。進入四月份,便是農歷“三月三”和清明節(jié),又是美美的食用多天這些清香可口喻示著五谷豐登、五福臨門的五色糯米飯了。 綠色的楓葉,竟然能染出黑色;不起眼的綠色植物紅藍草紫藍草,也能煮出鮮艷的紅米飯和紫米飯;而黃梔子不但是中藥材,也是廚師的佐料,用作染料也能做出氣味清香的黃色糯米飯來,神奇吧?神奇之處還在于五色糯米飯具有滋補、醫(yī)療、美容等藥用價值呢,這些看之晶瑩剔透,食之清香沁脾的傳統(tǒng)風味小吃不僅全家共享,還能待客、祭祖用,體現了壯鄉(xiāng)人的勤勞聰明。 ![]() 如今鄉(xiāng)村換然一新,樓房林立,生活提高,許多家戶已然沒道具也沒工夫制作五色糯米飯了,但春暖花開時節(jié),街市隨處都有五色糯米飯賣,隨時買來吃的,尤其是“三月三”歌節(jié)和清明節(jié)這么個農村人看重的節(jié)日,五色糯米飯已成餐桌上的主角,只是那些奔波在外務工創(chuàng)業(yè)的人不能回家過節(jié),吃不上五色糯米飯這家鄉(xiāng)美食,會是怎樣的鄉(xiāng)情縈懷鄉(xiāng)愁滿腹??! 作者簡介: 磨志堅,退休職工,關注鄉(xiāng)村,情系家園,隨筆漫談,閑情寫作。 責任編輯:賈建明 終審編輯:施靜云 排版編輯:王鑫鑫 編委會 |
|
來自: 新用戶89134deQ > 《待分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