禍禍福??傁嘁溃?/strong> 溝溝壑壑勿悲泣。 歡歡喜喜莫忘形, 得得失失不迷離。 【原文】 其政悶悶(寬厚),其民淳淳(淳厚);其政察察(苛刻),其民缺缺(狡黠)。 禍兮,福之所倚;福兮,禍之所伏。孰知其極(終點(diǎn)):其無正也(標(biāo)準(zhǔn))。正復(fù)為奇(邪),善復(fù)為妖(惡)。人之迷(迷于禍福),其日固久。 是以圣人方(方正)而不割(傷害別人),廉(棱角分明)而不劌(gui戳傷),直(直率)而不肆(放肆),光(光芒四射)而不曜(刺眼)。 【悟讀】 我心合天心, 天心即我心。 古人把心分為“天心和人心”兩部分。天心即天道,至簡至正,而人心受環(huán)境之影響,多念多欲,與天心漸行漸遠(yuǎn)。故莊子曰,“唯蟲能蟲,唯蟲能天”,只有動物才能活在天性和自然中。 本章老圣人表面言及治國之道,其實(shí)是繼續(xù)宣說其“以無事取天下” 的道治思想,老圣人贊之為無為妙理。悟透無為之道,方能達(dá)到“方而不割,廉而不劌,直而不肆,光而不耀”之圣人境界。 “無為無不為”,道家之基本精神,是一種精神境界,是一種辨證邏輯,取法于“道法自然”。道,正是由于這種無為之特性而備受世人尊崇。 無為無不為,以無為之心態(tài)達(dá)到有為。其內(nèi)涵大致有三。其一,不妄為;其二,順其自然而為;其三,不為一己之私而為。 “世人不解無為法,遍讀詩書也枉然”?!督饎偨?jīng)》有言,“一切賢圣皆以無為法而有差別”。開悟之本質(zhì),其實(shí)是一致的。一切圣賢只是因?yàn)樽C悟“無為法”之深淺而在表現(xiàn)形式上有所差別。 “世外人,法無定法,然后知非法法也;天下事,了猶未了,何妨以不了了之”。人活于世,無固定之法則,而無固定法則,就是一種法則;天下之事,不如意者,十之八九,了猶未了,不如不了了之。此言頗得“無為三昧”。 本章老圣人還重點(diǎn)闡明了“福禍相依”之生命智慧,也是辨證法的一個側(cè)面。在《道德經(jīng)》第二章曾言,“故有無相生,難易相成”,事物之發(fā)展是對立統(tǒng)一又相互轉(zhuǎn)化。明白于此,便能更好的踐行“爭其必然,順其自然。” “禍兮,福之所倚;福兮,禍之所伏”,禍福之相因,猶如“塞翁失馬,焉知非福”。 勿庸置疑,福中潛伏著禍之根子,禍中含藏著福之因素,禍福相依,相生相克。正與邪,善與惡,乃至萬物,概莫能外,一切事象皆在對立中反復(fù)交替循環(huán)。圣人通達(dá),無礙無障,風(fēng)輕云淡,春光無限;世人迷惑,不解不察,糾結(jié)不已,痛苦不斷。 歷史上偉大之李斯和韓非子皆非死于偉大之事業(yè),而是死于偉大之“不明”,即未能真正悟懂老圣人“福禍相依”之生命真諦。 “水到盡處是風(fēng)景,人到絕處是重生”,這句詩就蘊(yùn)含了人生之辯證法。 一個女孩長得漂亮,乃上天對她的眷顧,然未必一定是好事。恃美而驕,或會鑄成禍害。歷史上西施、貂蟬、楊貴妃、陳圓圓之輩,被權(quán)勢者爭來奪去,淪為政治祭品,有的早殞,有的罵名千古。 “外圓內(nèi)方”,也是本章之重要思想。處世外圓,為人內(nèi)方;不苛求別人,不傷害別人,則容易保全自己。 “光而不曜”,是老圣人人生智慧的又一大貢獻(xiàn)。為人低調(diào),謙而不傲,終得人和,這是老子一貫強(qiáng)調(diào)之“處卑、處下”思想的具體化。三國之楊修演繹了一出恃才傲物終為所害之標(biāo)準(zhǔn)教科書。 “皆想著把生活演繹成一首溫婉的詩,皆想著把日子雕刻為一朵爛漫的花”,此眾生之孜孜追求。然而,生活就是生活,生活是現(xiàn)實(shí)的,生活是客觀的。“酸甜苦辣是生活,喜怒哀樂乃人生”。面對生活之變幻莫測,須保持良好之心境?!?/span>境隨心轉(zhuǎn),是覺悟;心隨境轉(zhuǎn),是俗家”。 “莫為無名起風(fēng)波,是非得失又如何;經(jīng)年高唱?dú)g樂曲,幾度沉吟共勉歌”,生活中,多一份理性,多一份辯證,多一份淡然,便會多一份覺悟,多一份自如,多一份靈境。 |
|
來自: 新用戶97560OBk > 《待分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