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青少年研究中心于2022年公布了對全國近2000所中小學進行調查的結果,其中僅有57%的孩子喜愛自己的父母,而關于“最不滿意父母的10種行為”中,父母批評孩子的舉動僅次于不守承諾。但正如《父母的語言》提到般:“父母的批評能否幫助孩子成長,取決于是否掌握語言的藝術。” 廣西北海市一對母女當街拉扯、對罵的視頻在網絡上廣為流傳,使得親子交流問題再度引發(fā)熱議。 在視頻中,母親一邊用力拉扯女兒手中的行李箱,一邊不顧眾人圍觀,大聲責罵女兒:“一個女孩子夜不歸宿,你還要臉嗎?我都覺得羞恥!”而女孩也一邊努力搶奪行李箱,一邊回懟:“那我走好了!不要臟了你的眼!” ![]() 不僅是母女二人的談話,還有結合圍觀的知情人透露的情況可知,視頻中名叫曉潔(化名),今年已是13歲初二的女生之所以執(zhí)意離家出走,主要是因前一晚與好閨蜜一起慶祝生日,加上還有同班幾位女同學,所以在KTV玩了一晚上,且提前發(fā)消息告知媽媽了。 沒想到,早上回到家后,媽媽便劈頭蓋臉責罵她“女孩子在外面過夜那么危險,好女孩都不會這樣”、“誰知道你是不是真的跟女同學們一起”、“老實交代,是不是偷偷交男朋友,學壞了”等。 被媽媽質疑、批評后,曉潔一怒之下,趁著媽媽外出買菜的時間,偷偷收拾行李準備離家出走,沒想到正好在大街上相遇,便上演了視頻里的情景。 在這段視頻下,大多數(shù)網友紛紛選擇站在了曉潔這邊,認為“媽媽這種不顧女兒自尊,更沒有任何信任的批評教育,哪個孩子能受得了”。
傷害一:摧毀孩子的心理 劍橋大學心理學專家尼可拉·克雷頓及其團隊在英國《衛(wèi)報》發(fā)表的研究表明,他們安排了200名3至10歲的兒童及父母進行一場“責備實驗”,讓父母們或無故對孩子進行謾罵,或挑孩子的一些小毛病進行批評等,然后再通過心電圖及觀察孩子的表情變化等,最終證明批評、責備確實能在精神層面,傷害到孩子。 ![]() 也就是說,責備、批評是無形的,但“攻擊”到孩子身上,對他們的心理健康便造成實際性的傷害。 Tips:批評總會帶著貶低的語境,如“你真蠢”、“你讓我們的臉都丟光了”、“你怎么能這么叛逆”等。 ![]() 傷害二:孩子變得更叛逆 來自家長的絮叨、喋喋不休的責備,對于本就隨著年紀增長,自我意識覺醒、提升后,尤其是進入青春期,渴望脫離父母的孩子們,更是發(fā)自內心地排斥,還有可能采取回懟的“反擊”,令親子關系越來越差。 傷害三:影響孩子身體健康 《協(xié)和專家說長高》中提到,如果晚上入睡前批評孩子,會令他的情緒起伏較大,大腦處于亢奮狀態(tài),以致于整晚無法進入深度睡眠,生長激素分泌情況大受影響。 此外,飯前批評孩子,情緒低落或憤怒,也影響他的消化能力,導致出現(xiàn)消化不良,腸胃健康受到負面影響。 家長引導和教育孩子時,難免語氣會有變化,有些時候,面對一些事情,也是需要用“批評”的態(tài)度。那么,怎么說,孩子能聽進去呢? 首先,以尊重作為基礎。 我想說的是,哪怕孩子犯錯,也不應在大庭廣眾之下直接批評,否則很容易傷害孩子的自尊心,讓他覺得自己不被尊重。 可以回到家或者私密空間后,再耐心指出,慢慢引導他了解,避免再犯。 其次,多進行正面引導。 從心理學來看,正面引導包括耐心指正、給予足夠的肯定與鼓勵等。而正如兒童心理學家讓·皮亞杰認為,對于通過外界認可建立自我價值的幼年時期,鼓勵、表揚等積極話語,都能幫助孩子成長為更好的人。 ![]() 比如,家長看到孩子做事拖拉,不要急于批評他“其他小朋友不會這么磨蹭”、“你再這么拖拉,我們就不要你了”等,而是可以通過正面的教導,對他說“如果你快一點完成的話,是不是就能有更多時間玩耍呢”、“我們相信你可以更快完成”等,增強孩子的自信心的同時,也充滿積極動力。 最后,控制情緒。 家長之所以忍不住批評孩子,極大可能因孩子犯錯或自身焦慮引起情緒波動,最終讓孩子成為負面情緒的“發(fā)泄工具”。 ![]() 為了避免這種情況,家長們與孩子相處時,便要格外注意控制自己的情緒,不要讓一時的沖動而怒罵。 家長可以選擇獨處或合適的宣泄情緒的方法,讓自己的情緒穩(wěn)定后,再與孩子進行交流。 如此一來,不僅避免了壞脾氣殃及孩子,也能在他面前樹立一個遇事冷靜、情緒穩(wěn)定的正面形象,讓他在耳濡目染之下,也能學會這些優(yōu)良的處事方式。 盧梭說過:“世界上最無用的教育方式就是滔滔不絕灌輸大道理、對孩子發(fā)脾氣及自我感動?!币簿褪钦f,家長們滔滔不絕地批評孩子,不僅達不到教育效果,還會傷害孩子的身心健康、破壞親子關系。所以,如何耐心、溫柔、冷靜的與孩子進行溝通交流,是家長們必須學會的事情! (本文圖片來源網絡,如有侵權,請聯(lián)系刪除)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