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批禁止出境展覽文物清單 詳情介紹 ?朱然墓出土貴族生活圖漆盤
圖源:網(wǎng)絡(luò) 貴族生活圖漆盤出土于安徽馬鞍山朱然墓,為陪葬的盛食器,直徑24.8厘米,高3.5厘米,木胎制成,漆盤上黑、紅二色繪制貴族宴飲、出游、娛樂、梳妝情景,是三國時期漆器彩畫的代表作品。 圖源:山西博物院官網(wǎng) 圖源:山西博物院官網(wǎng) 圖源:網(wǎng)絡(luò)
圖源:網(wǎng)絡(luò) 常陽太尊石像,又稱常陽天尊石像,為道教上仙太上老君的造像。雕刻于唐朝時期,高1.5米,以白石雕造,形象豐頤,神態(tài)和穆。右手持扇,左手扶幾,盤坐于長方石座上。座的四面刻有銘文及供養(yǎng)人姓名。 由于歷史原因,唐代道教造像流傳后世的十分少見。除了這尊常陽太尊石像外,尚有四川青城山天師洞三皇像和玉女泉摩崖造像等唐代道教造像存世。 圖源:湖北省博物館官網(wǎng) 圖源:湖北省博物館官網(wǎng) 曾侯乙編鐘,湖北省博物館的鎮(zhèn)館之寶,1978年出土于湖北隨州曾侯乙墓,年代為戰(zhàn)國早期。鐘架長7.48米、高2.65米。全套編鐘共六十五件,分三層八組懸掛在呈曲尺形的銅木結(jié)構(gòu)鐘架上,上層為三組共19件鈕鐘、中下層五組共45件甬鐘,及一件楚惠王贈送給曾侯乙的镈鐘所組成。鐘及架、鉤上共有銘文3755字,內(nèi)容為編號、記事、標音及樂律理論。每件鐘均能奏出呈三度音程的雙音,整套編鐘音域可跨五個半八度,中心音區(qū)十二個半音齊備,能演奏五聲、六聲或七聲音階的樂曲。 ?曾侯乙青銅尊盤 圖源:湖北省博物館官網(wǎng) 曾侯乙尊盤,湖北省博物館的鎮(zhèn)館之寶,1978年出土于湖北隨州市曾侯乙墓,由尊和盤兩件器物組成,尊高30.1厘米,口徑25厘米,盤高23.5厘米,口徑58厘米。 尊的口沿是多層套合的鏤空附飾,遠看像云朵,實際是由無數(shù)條龍蛇所組成的鏤空花紋,它們相互盤旋環(huán)繞,宛如在空中游動。尊的頸部攀附四只反首吐舌、向上爬行的豹,豹身也以鏤空的龍蛇裝飾,尊的腹部和圈足滿是蟠螭紋和浮雕的龍。盤的制作更為復(fù)雜,除口沿有和尊一樣的鏤空紋飾外,盤身的四個摳手也是由無數(shù)條龍蛇組成的鏤空花紋. 曾侯乙尊盤是商周青銅器的巔峰之作。 ?彩漆木雕小座屏 圖源:湖北省博物館官網(wǎng) 該文物1965年出土于現(xiàn)在的湖北省荊州市荊州區(qū)望山楚墓群1號墓。戰(zhàn)國木雕漆器。通長51.8,高15,屏寬3,座寬12cm。木質(zhì)原料雕刻而成,分為上下兩個部分。下部是底座,左右兩端著地,中間部分懸空,底座以上是一個長方形的木框,即座屏的主體部分,這部分由27只小動物構(gòu)成,有8只鳳鳥、4只鹿、15條蛇。 圖源:網(wǎng)絡(luò) 紅山女神像,1983年出土于遼寧省牛河梁紅山文化遺址。遼寧考古研究所鎮(zhèn)館之寶。女神頭像高度寫實,造型逼真,根據(jù)頭像的面部特征分析,女神應(yīng)屬于蒙古人種,被考古界譽為“海內(nèi)孤本”。 圖源:遼寧省博物館官網(wǎng) 圖源:網(wǎng)絡(luò) 商青銅神樹共有八棵,其中修復(fù)完整的一棵高達396厘米,是全世界已發(fā)現(xiàn)的最大的單件青銅文物,被命名為一號神樹,一號神樹由底座、樹和龍三部分組成,采用分段鑄造法鑄造,使用了套鑄、鉚鑄、嵌鑄等工藝,通高3.96米,樹干頂部及龍身后段略有殘缺。 ?三星堆出土玉邊璋 圖源:網(wǎng)絡(luò) 商代玉器,1986年出土于四川廣漢三星堆遺址二號祭祀坑,長54.5厘米,寬8.8厘米的條形玉璋,其狀頂端一為鈍角,一為銳角,射部和柄部兩面,均陰刻有兩組圖案,圖案分上下兩幅,正反相對呈對稱布局。圖案里描繪的是古蜀先民在圣壇上舉著牙璋祭祀天地山川的場面。 圖源:綿陽市博物館官網(wǎng) 東漢文物,綿陽市博物館鎮(zhèn)館之寶,1990年四川省綿陽市何家山二號漢墓出土。通高198厘米。整體由基座、樹干、樹冠等共二十九種部件銜接扣掛而成?;鶠?/span>紅陶質(zhì),樹用青銅澆鑄。搖錢樹是四川及其周邊地區(qū)特有的一種喪葬名器,具有神話學(xué)中通天樹的雙重象征性,不僅是墓主升仙的憑借,也是墓主財富的源泉。 圖源:甘肅省博物館官網(wǎng) 銅奔馬,又名馬踏飛燕、馬超龍雀等,為東漢青銅器,甘肅省博物館鎮(zhèn)館之寶。通高34.5厘米,長45厘米,寬13.1厘米,重7.3千克,奔馬三足騰空、一足超掠飛鳥的瞬間,飛鳥回首驚顧,更增強奔馬急速向前的動勢,全身的著力點集注于超越飛鳥的一足之上,準確地掌握了力學(xué)的平衡原理,具有卓越的工藝技術(shù)水平。 ?銅車馬 圖源:秦始皇帝陵博物院官網(wǎng) 秦代青銅器,秦陵一號銅馬車為“立車”,是古代單轅雙輪車并按照秦代真人車馬1/2的比例制作。銅馬車整體用青銅鑄造,采用了鑄造、鑲嵌、焊接、子母扣連接、活鉸連接等多種工藝組裝而成,是中國考古史上迄今出土的體型最大、結(jié)構(gòu)最復(fù)雜、系駕關(guān)系最完整古代車馬,被譽為“青銅之冠”。銅車馬通體施以彩繪,有云紋、幾何紋、夔龍紋等圖案,紅、綠、紫、藍等色彩艷麗豐富,生動描繪了秦代皇家屬車的華貴富麗。收藏于秦始皇帝陵博物院。 ?墻盤 圖源:寶雞市地方志辦公室官網(wǎng) 西周銅器,1976年出土于陜西扶風(fēng)。墻盤型巨大,底部鑄有銘文284字,腹和圈足分別飾鳳紋和獸體卷曲紋,雷紋填地,圈足有折邊。銘文前段頌揚西周文、武、成、康、昭、穆、共(恭)七代周王的功績,后段記敘微氏家族高祖、烈祖、乙祖、亞祖、文考和做本盤者自身六代的事跡。 圖源:網(wǎng)絡(luò) ?何尊 圖源:寶雞青銅器博物院官網(wǎng) 寶雞青銅器博物院鎮(zhèn)院之寶,西周盛酒器,通高39厘米,口徑28.6厘米,重14.6公斤。其形似一個喇叭狀的花瓶,通體四道高扉棱,整齊有序,極富立體感。上部以蕉葉紋和蛇紋點綴,腹部及下部是浮雕獸面紋。通體以云雷紋填底,采用高浮雕、淺浮雕相結(jié)合的手法,疏密有致,凝重而富有變化。 何尊的內(nèi)底部發(fā)現(xiàn)了一篇12行共122字的銘文,銘文中出現(xiàn)了最早的“中國”一詞。雖然商代甲骨文中分別已經(jīng)有了“中”和“國”這兩個字,但這兩個字連為一個詞組則最早見于何尊銘文中“余其宅茲中國,自之義民”這句話。 圖文來源:山西博物院、湖北省博物館、遼寧省博物館、綿陽市博物館、甘肅省博物館、秦始皇帝陵博物院、寶雞市地方志辦公室、寶雞青銅器博物院等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