雖有榮觀宛若風, 燕處超然任西東。 靜為躁君方致遠, 春來秋去又是冬。 【原文】 重為輕根,靜為躁君(主宰)。 是以圣人終日行,不離輜(zī)重。雖有榮觀,燕處超然。 奈何萬乘之主,而以身輕天下?輕則失根,躁則失君。 【悟讀】 聽風聽雨聽古韻, 觀天觀地觀人生。 萬事萬物,皆有法則。物理現(xiàn)象有物理法則,化學現(xiàn)象有化學法則,生命現(xiàn)象也有生命法則。 生命法則,玄而又玄。綜合考量,唯有一詞,叫“穩(wěn)態(tài)”是最好之生命狀態(tài),即讓自己生命之內部環(huán)境保持穩(wěn)定,不入極端。 樹大由根。靜靜觀樹,可悟生命之規(guī)律。一顆樹,重要的是根;一個人,重要的是心。很多的人,是不清楚身心合一的。 “重道德而輕名利者,則為君子;重名利而輕道德者,則為小人”。道德乃眾生立身之本。現(xiàn)實中,眾生往往忽視了道德真經(jīng),不惜生命去追逐一切外物,此謂本末倒置。 本章老子舉出兩對矛盾的現(xiàn)象,“輕與重、動與靜”。其中,重是根本,輕是其次;靜是根本,動是其次。 “是以圣人終日行,不離輜重”,這里的輜重,暗指身體。老子強調一個人的心神不要離開自己的身體。在古代,身國同構,心神離開了身體,一味向外追求,則會失去生命之主宰。 人之心性為一身之主,治身如治天下,須效法圣人,不輕率,不妄動,穩(wěn)為重,靜為本,以重德約束心身。 “雖有榮觀,燕處超然”,雖然有華麗之生活,卻安居泰然。此言體現(xiàn)了道家超然之生命觀。人的精神可以不依賴外物而獲得,生命的智者不為功名利祿等外物所累,雖有榮觀而超然物外,則不違背客觀規(guī)律。 “奈何萬乘之主,而以身輕天下?”這里老子批評的是統(tǒng)治者奢侈輕淫的行為,是為滿足一己之私欲,而輕視天下的。 “每臨大事有靜氣,不信今時無古賢”,靜是中華傳統(tǒng)文化之重要符號,也是老子本章之核心主題。 致虛守靜,是生命的根本大道;過度欲求,則是逆天而行。在平靜中增長智慧,是一條人們容易忽略的又一重要之生存法則。 三教皆重靜。道言,“靈臺清靜,靜生定,定生慧 ”;佛曰,“靜能生慧,慧能生智”;儒云,“靜能生慧。”無論時代如何發(fā)展變化,皆須精神鎮(zhèn)靜,心態(tài)平和。 “一時顯靜不易,一生蓄靜尤難”。只有把靜氣當成一種境界去追求、去修煉、去磨礪,靜氣才會內化于心、外化于事,成為強大之人格力量。 靜氣須詩書涵養(yǎng)。書是涵養(yǎng)靜氣的搖籃,博學之人,視野開闊,靜水深流。 靜氣須正氣支撐。壁立千仞,無欲則剛,無欲則靜。一身正氣之人方可以不變應萬變、以無我超越自我。 靜氣須寬廣維系。寬廣可容天下難容之事、平難平之憤;寬廣可使人持心如水,不以物喜、不以己悲。 “眼里有塵天下窄,胸中無事一床寬”。當眾生拋開雜念,遠離過度欲望之紛擾,靜心察世,便會發(fā)現(xiàn),世間萬物皆循道而動,依道而行,如此而已;當眾生在萬物的變化中找尋生命法則之時,則會發(fā)現(xiàn),唯有按規(guī)律行事,方能趨利避害,獲得福報,此老子所言之德。 靜為躁君。靜,是最深之歷練;靜,是最大之磁場。生活中,眾生之幸福往往多是敗給了情緒,得之則狂,失之則傷。 “心有多靜,福祐多深”。這既是古人之教誨,更是生命之智慧。 |
|
來自: 新用戶97560OBk > 《待分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