各種常見的灸法: 灸呢?就是久字下面加一個火字,用灸時就必須要用艾絨,為什么要用這個艾草,在古代,部隊里沒有西醫(yī),只有中醫(yī),那個時候都是中醫(yī)。那部隊沿路開拔的時候最重要的就是補給,除了食物以外,最后要的就是水,沒有水的話,部隊就不能行動。 中醫(yī)如何去找這個水呢?艾草它的生命力很強,再艱難的環(huán)境下,都可以找得到它。艾有一個特性,就是向下,艾會自己去找水,找到水以后,煙就往上升。如果部隊要找水,就將艾草攤在地上面燒,這時叫人到各處去看看,看到地上有煙冒出來的地方,那個地方下面就有水。 為什么要炙?當針力不足的地方,我們就會用到灸,氣血大虛的時候,可用灸的方式處理。 灸的方法有:隔姜灸,隔鹽灸,隔蒜灸,米粒灸 1、隔姜灸(最普遍的灸法) 切硬幣大小姜片戳幾個洞,艾絨捏成金字塔狀置于姜上。這樣的單位叫一壯。灸時姜片不換,感覺溫熱時就換一壯,未燒完的艾丟到水盆里熄掉。 灸的時候,灸單數(shù)不灸雙數(shù),艾為純陽,取陽數(shù)。如果灸后起了水泡,用消毒過的針,沿皮膚從旁邊把水泡刺破把水慢按排出,不要撕掉皮膚以免留疤,可灑些硫磺粉灑或者大黃粉就可以了。 因為艾本性向下,它的本性是屬陽的。不論是什么病,都可以灸膏肓穴灸百壯,無所不療。灸到口干舌燥都沒有關系,小便會艾草味。 2、隔鹽灸 第二個灸法就是“隔鹽灸”,鹽必須用青鹽,精鹽不用。鹽炒熟,放溫之后填滿肚臍,否則會把肚皮燒壞了,再用艾絨灸。古病人下利時,不管是寒痢或是熱痢,只要是食物沒有消化就是寒痢,熱痢的話味道會很臭,灸神闕即可。 3、隔蒜灸 第三個灸法叫“隔蒜灸”灸一個就是一壯。 當久咳的時候,因蒜是白色的,辛辣色白,才能入肺,放在舌上。因為舌為心表,把舌頭往下外伸,灸后心臟力量加強,心和肺最接近,這時候,我們去灸,咳嗽就會好,那此時不要拿生姜,要用蒜,肺的問題,我們要用隔蒜灸。 4、米粒灸 第四個灸法就是“米粒灸”,所謂米粒就是把艾絨捏成像米粒那么大,用凡士林先涂在要灸的穴位上,再把米粒那么大的艾絨固定放在上面灸。 米粒灸一般用在鼻竇炎、雞眼,這種灸法就是用香去點燃艾粒,看病有多深,病深的多灸幾壯,病淺的少灸幾壯。 灸的大原則:痛灸到不痛,不痛灸到痛。 不痛灸到痛的意思就是,剛開始灸的時候不痛,一直灸直到當你碰到患部病根的時候,那兒開始產(chǎn)生痛感,這時就不灸了。 痛灸到不痛:就是像腫瘤,一按就痛,這時我們在腫瘤上面灸,一直灸到不痛就停止了。 ![]()
![]() |
|
來自: 謝淙雨 > 《(一)倪海廈針灸筆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