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晉東南有一條全長54公里的隱秘河谷,青綠色的濁漳河流經長治平順境內,穿過太行山脈一路東去,其途徑的河谷地帶風光秀麗,但比自然風光更迷人的是這里的古建筑——沿途歷史古跡眾多,僅國保單位就多達8處。
這里是山西的濁漳河谷,古建薈萃之地,也是一條還比較小眾、國保愛好者才會來的路線,但相信我們,這里絕對值得一來。
因此這一篇文章我們匯總了濁漳河谷的八大國保,按照從平順自駕向東出發(fā)的順序,依次介紹了天臺庵、原起寺、大云院、佛頭寺、淳化寺、回龍寺、夏禹神祠和龍門寺。這既是一條太行山水風光之路,也是一條深山村落訪古之路。
> 主要看點:五代建筑
> 管理費:10元
天臺庵曾因建筑風格與中國已知現(xiàn)存木構建筑年代最早的五臺山南禪寺正殿相似,而被認為是全國僅存4座唐代木構建筑之一,但在2014年的修繕中發(fā)現(xiàn)了兩處后唐墨書題記,因此天臺庵被學術界重新定性為“五代遺構”,但這絲毫不影響它的魅力,絕對值得前往。
天臺庵坐落在平順縣城東北25公里處的壇形孤山上,乍一看你會覺得它毫不起眼,不僅規(guī)模不大、建筑面積僅有90多平米,而且除了一座正殿外就沒有其他建筑了。事實上,佛殿內也是空空如也,寺院內僅存的就是殿外的一通石碑,可碑文字跡也已經模糊不清。
佛殿雖然樸素小巧,木構門窗也沒有任何裝飾,但你如果定睛細看,屋坡舉折平緩,檐角飛翹,四翼如飛,單檐簡板布瓦,琉璃脊獸的單檐歇山頂,盡顯古樸典雅之美;頭頂梁架上還殘留有彩繪五爪龍圖;佛殿木門紋理相連、嚴絲合縫,據(jù)說這兩扇門板是用一整塊木料制成的,是后唐原物,沿用至今。
佛殿通常大門緊閉、不對外開放,但透過窗戶縫隙你可以看到佛殿內沒有任何佛像,令人驚嘆的是,殿內竟然沒有一根柱子,梁架結構簡潔有力,相交嚴實,沒有繁雜裝飾之感,使得室內空間異常寬敞。
院內東側矗立著一座石碑,字跡已經風化不清,但碑首和兩側均刻有佛像,古樸氣息撲面而來,頗有唐風遺韻。
> 主要看點:宋代大雄大殿、宋代青龍寶塔
> 門票:10元
沿著濁漳河谷一路向西,遠遠地你在路邊就能看見一座高聳的石塔——這是原起寺的青龍寶塔,當你走近細看,你一定會驚嘆于這么新的塔居然是宋代的?!
原起寺距離天臺庵僅有10分鐘車程,但天臺庵屬于平順縣,原起寺則屬于潞城區(qū)。原起寺始建于唐天寶六年(747年),歷代屢有修繕,現(xiàn)存的大雄寶殿、青龍寶塔是宋代原構,其余都是明清建筑。
大雄寶殿面闊三間,進深四椽,單檐歇山頂,平面正方形,殿內后檐墻及兩山面設有佛臺,但是原來的塑像已經被毀。
佛殿前建有一個正方形的香亭,為明代遺構,四柱上刻有七言詩,有著“仙女化鳳”、“閻王索命”、“穴通漳底”、“鳳眼測雨”、“夜襲原起寺”、“圣人造塔”、“鐵人托夢”等諸多傳說故事令原起寺更具神秘色彩。香亭中還有一通石碑,碑身被磨去了原文。
大雄寶殿左邊是青龍寶塔,也叫大圣寶塔,這是一座建于北宋元祐二年(1087年)的仿木結構七層密檐磚塔,塔身八角七級,塔高17米,層層雕刻有石頭飛檐斗拱,雕刻精細、造型秀麗。寶塔一至三層為空心,三層以上為實心,每層角上懸掛風鈴,風吹鈴動,聲音悅耳。
> 主要看點:彌陀殿五代佛教壁畫、普柏枋、五代遺存七寶塔
> 門票:20元
大云禪院位于平順縣城西北23公里的龍耳山中,它始建于五代后晉天福三年(938年),一開始叫作仙巖院,北宋太平興國八年(983年),奉敕改寺名為大云禪院。別看這只是一座山村小廟,就沖著這里遺存有以前只能在敦煌莫高窟見到的五代佛教壁畫,也值得特地來一趟。
整個大云院坐北朝南,占地面積4003平方米,為二進院落布局,中軸線由南向北依次為天王殿、彌陀殿、三佛殿,一進院東、西兩側為廂房。
寺院最大的看點是主殿彌陀殿。這座建筑本身是我國僅存的5處五代時期木結構建筑之一,保存至今頗為不易,清康熙三十一年夏(1692年),山洪曾將“殿宇僧舍漂流無存”,只有彌陀殿和七寶塔安然無恙。
彌陀殿為單檐歇山頂式建筑,屋坡平緩,出檐深遠,瓦條疊脊;斗拱比例雄大,制作規(guī)整嚴謹,五鋪作,雙抄偷心造;另外,柱頭相互間除闌額連接外,加施了一道普柏枋,這是現(xiàn)存古建筑用普柏枋的最早實例。
走進殿內,注意看東壁和扇面墻上殘存的21平米的五代珍貴壁畫,這是迄今為止我國同期寺廟道觀中僅存的五代壁畫,壁畫雖略有殘損,但標題人物形象尚清晰可辨。
東壁墻上繪有“維摩詰經變”圖,八位樂伎或吹奏管弦,或舒展腰肢起舞,其中的飛天幾乎與敦煌莫高窟壁畫中的一模一樣,肩上彩帶舒卷,指間香花墜落。這里的構圖布局、人物形象和筆法設色,都承襲了晚唐“焦墨薄彩”的風格,是珍貴的五代遺作。
扇面墻上繪有“西方凈土變”,其中的彌陀佛、觀世音、大勢至二菩薩慈祥而莊嚴,飛天乘云遨游長空,姿態(tài)飄逸,如夢如幻。而拱眼壁和闌額上保存的11平米的五代彩畫,依舊色彩斑斕、光彩奪目。
后殿三佛殿內雖然也有壁畫,但是清代所繪的十八羅漢,但不管是筆意還是色彩都遠不及五代壁畫。
除了彌陀殿之外,寺前的七寶塔也是大云院的一大看點,為五代遺存。七寶座塔建于后周顯德元年(954年),通體用堅硬的青石雕造,原為七層,現(xiàn)存五層,但高度仍可達6米。
下三層平面呈八角形,每一層都雕刻著不同的圖案:第一層雕寶裝蓮花、獅子、麒麟、飛馬等,寓意吉祥繁榮;第二層雕伎樂人,體態(tài)輕盈,舞姿優(yōu)美,上演著一場千年前的音樂盛宴;第三層轉角處雕絞龍柱,回旋盤繞。塔檐下的飛鳳、飛仙、共命鳥等變化多姿,檐下周匝垂帳,面券門上雙龍戲珠,門側侍立二天王,更是增添了塔的神秘與威嚴。
注意看柱身背面的“婦人啟門圖”,這種圖案第一次出現(xiàn)在五代佛寺石塔上,之前只在宋金墓室中發(fā)現(xiàn)過(參見洛陽古墓博物館)。
> 主要看點:宋構大殿、元代24諸天壁畫
> 門票:10元
佛頭寺坐落在距離平順縣城東北50公里的陽高村,四周群山環(huán)抱,寺院建在村中土丘上,寺廟因為后面有一座像佛頭的大山而得名佛頭寺,寺院東臨濁漳水,背依佛爺垴。
和天臺庵一樣,佛頭寺也僅存一座大殿, 大殿坐北面南,面闊三間,進深四椽,單檐歇山頂,簡板布瓦屋面,琉璃脊飾,出檐深遠,舉折平緩。雖然大殿的創(chuàng)建年代不詳,但根據(jù)建筑形制可以確定為宋構,而且因為地處偏僻,歷代修繕改動不大,所以較為完整的保留了宋代建筑特征和地方建筑手法。
另外,殿內兩側山墻上有大幅的二十四諸天佛教壁畫,因為2010年維修大殿時剝離墻皮才發(fā)現(xiàn),其畫風自然,技法嫻熟,人物逼真,瀝粉堆金,筆力剛勁,判定為元代作品,十分珍貴。
> 主要看點:正殿、宋代石經幢
> 門票:免費
和佛頭寺同在陽高村的淳化寺隱藏在一片民宅之中,頗為親民,而南北群山疊嶂,山峰聳峙,寺前近臨深谷,漳河水緩緩穿流而過,環(huán)境清雅。
根據(jù)《平順縣志》記載,淳化寺始建于北齊天保年間(550-559年)。正殿坐北向南,面闊三間,進深六椽,單檐歇山頂,布筒板瓦屋面;斗拱出檐深遠,梁架建制規(guī)整,用材規(guī)范,大梁兩端直接搭在柱頭斗拱上;屋頂琉獸,四翼起翹,飛檐凌空,宋金風格明顯。
殿前有兩尊宋代的石經幢,須彌式圓形基座,四周浮刻仰覆蓮花瓣,圖案清晰,刻工精細。第一層陰刻諧書《尊勝陀羅尼經》《金剛般若波羅密經》,刻于北宋開寶三年(970年),由禪院住持僧道貞書,字跡清晰可辨;第二層幢頂六坡水式,圓形寶珠項,各面拱形佛龕內雕刻造像,姿態(tài)自若,神情嫻靜。
> 主要看點:金代佛殿、清代工筆壁畫
> 門票:免費
2001年,北京大學考古文博學院文物建筑專業(yè)師生在平順進行古建筑測繪實習時,發(fā)現(xiàn)了回龍寺,回龍寺僅存的一座大殿當時被用作了侯壁村的木料倉庫。
2012年到2015年期間,專家對回龍寺佛殿的臺明、墻體、鋪作、屋頂、地面、護坡等進行了全面修繕,并對回龍寺廟院進行了圍墻砌筑、院面硬化等整修。
但當你來到回龍寺,還是會不由得覺得它有點孤零零的,矗立在侯壁村臨西濁漳河南岸的土崖之上,寺廟南邊和東邊是大面積的農田,北邊是土崖邊的林地。
回龍寺坐北朝南,一進院落,它的創(chuàng)建年代不詳,但現(xiàn)存佛殿是金代建筑,單檐懸山頂,面闊三間,進深四椽。佛殿保留了許多民間工匠做法,例如泥道拱、華拱做成蟬肚實拍,華后尾呈蟬肚榻頭狀壓于前搭牽之下,形成一種介于真昂與假昂之間的罕見實例,具有較高的建筑研究價值和歷史價值。
佛殿內繪有清代工筆淡彩壁畫50多平米,正面以《西游記》為題材,畫的是唐僧師徒西天取經故事,東山墻上自南至北依次繪有左手拄龍頭拐杖右手持拂塵的老者、持國天王、托塔天王、兩名手持拂塵的青年趕著馱書的馬匹等。
> 主要看點:元代正殿
> 門票:免費
夏禹神祠是為了紀念大禹而建的,創(chuàng)建于元至元二年(1336年),明清兩代都有修葺?,F(xiàn)存四合院布局,中軸線自南依次有山門、月臺、正殿,兩側有廊廡。
現(xiàn)存正殿為元代遺構,其坐北面南,單檐懸山頂,柱頭斗棋、補間斗棋都是四鋪作。殿內神像毀于上世紀四十年代解放區(qū)的破除迷信活動,現(xiàn)明間梁架上存有神像暖閣部分構件。
殿前有石構月臺,月臺為青石雕造,雕刻精美,比例協(xié)調大方,可惜月臺束腰處精美的團龍、花卉等圖案已被損毀。祠內還存有一方明代石碣、兩方清代石碣、三張明代的石供桌。
> 主要看點:六朝建筑共聚一堂、唯一一座五代懸山式建筑(西配殿)
> 門票:20元
龍門寺是典型的深山藏古寺,它藏于距離平順縣城西北65公里處的龍門山腰,寺廟因地處山巒疊翠、峭壁懸崖的龍門山而得名,三山一水環(huán)繞著龍門寺,景色清幽雅致。
龍門寺始建于北齊,以各時期遺存的古建匯集而聞名于世,在這里你能看到五代、宋、金、元、明、清六朝的建筑,龍門寺因此被稱為“中國古代建筑博物館”。
其中,建于五代后唐同光三年(925年)的西配殿是寺內最古老的建筑,也是我國唐、五代時期唯一一座懸山式建筑實例,殿內無柱,梁枋簡潔規(guī)整,仿佛穿越時空,重現(xiàn)了唐代建筑的雄偉與精致。
正殿大雄寶殿是單檐九脊歇山頂式建筑,殿宇雖經明、清時期裝飾翻修,但從其開間比例到構件的細部做法,均保留了宋代建筑的特征,殿頂黃綠琉璃脊獸為明代所制。大雄寶殿中原有明代壁畫,可惜的是20世紀曾作為平順縣級小學的教師宿舍,破墻開窗,壁畫被破壞殆盡。
天王殿是金代建筑,此殿歷代維修時大木構件更換很少,柱額、架枋、斗拱等都是金代遺構。前檐當心間補間斗拱45°、60°、斜拱共用,金代特征顯著。殿內壁畫與永樂宮壁畫風格相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