視頻源自騰訊視頻客戶端 點擊藍字 正源傳統(tǒng)文化 關注我們 概 要 ● ● 侗族是古越人的一個分支,現(xiàn)分布在貴州、湖南、廣西、湖北等省。無本民族文字,但有獨立語言。 侗醫(yī)藥是中國醫(yī)學寶庫中一顆璀璨的明珠。 由于侗醫(yī)藥在治療疾病過程中簡便實用,在侗族人民中有著廣泛的根基。侗族醫(yī)藥 由于沒有本民族文字,其歷史、文化、醫(yī)藥都靠口傳心授,或以長歌形成代代相傳,有關醫(yī)藥的文字記載甚少。 ![]() 2008年6月7日,侗醫(yī)藥經(jīng)國務院批準列入第二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chǎn)名錄。 侗醫(yī)簡介 侗族古歌《瑪麻妹與貫貢》記載:'相傳古時侗族有個孝子葉貫貢,他母親生病四處求醫(yī),遇醫(yī)仙瑪麻妹,給他母親治好了病,二人成親行醫(yī)。瑪麻妹能識別很多藥,能治許多病,她教貫貢'翁哽將退,翁嘎將杜給,翁蕩將退播賽耿,消腌欲用巴當同'。(漢語意譯:藥苦能退熱,藥澀能止瀉,藥香能消腫止痛,關節(jié)痛要用葉對生。) 一天貫貢的朋友葉香來訪貫貢,途中見綠公蛇蜥素,欲強奸母蛇蜥嬸,被葉香救了,蜥嬸的丈夫為了感謝葉香,給了治療眼病的亮光草。'這個古歌敘述了侗族醫(yī)藥起源的傳說,古歌中將動物蜥素和蜥以人格化,這是傳說起源于古代社會的標志。母系社會時期的醫(yī)藥遺跡,在侗族醫(yī)藥中還可以見到。如男性血尿、淋濁,在其命名之前冠以'婦男'二字,稱為婦男擺紅癥與婦男擺白癥;相反,如系女性病人則直呼病名。這種命名法至遲產(chǎn)生于母系氏族社會。又如上述醫(yī)仙瑪麻妹就是女性。 侗族由于沒有本民族文字,關于醫(yī)藥的記載甚少。《黎平府志》:'黎平治婦男大小病,山中所采葉,俗名草藥亦頗有效。','明洪武十一年,黎平侗族吳勉領導的農民起義軍,他的母親娘化就在軍中行醫(yī)。',明洪武年間,侗族王崇景(1368~1444)就在劍河縣的大廣、小廣、南明一帶行醫(yī)。清道光六年(1826),劍河縣凱寨姜念儒,棄文學醫(yī),著有《本草醫(yī)方》一書(手稿)姜在序言中寫道:'自幼及壯,幾戰(zhàn)童軍,功名未就,報負不酬,今丙戌,母親沉瘋,符藥之余,輒取古人之方,及祖?zhèn)髅匦g,按條索釋是為是集,共4卷49類。 侗醫(yī)簡史:早期以巫醫(yī)為主,其醫(yī)學發(fā)展經(jīng)歷了原始醫(yī)學、侗儺醫(yī)學(即巫醫(yī)醫(yī)侗醫(yī)藥學)、經(jīng)驗醫(yī)學,理論醫(yī)學等階段。其核心是天、地、氣、水、人五位一體思想,主要強調氣和水在維持人體功能活動中的重要性。疾病分為冷病和熱病。 侗醫(yī)理論:六性六味理論。六味為酸澀、苦、辣、香、淡、甜。六性為熱、涼、收、散、退、補。用藥先要掌握六性六味,根據(jù)六味與六性的藥物對應關系,以疾病的臨床表現(xiàn)確定用藥。如冷病用熱藥,熱病用冷藥,用藥才能對癥。 診斷方法:問病、望診、摸審和切脈。 治療方法:治療方法有退熱、除寒、發(fā)汗、排水、補、刮、拽七處等法,也使用內服藥,并有縫合術、骨折復位術、膀胱取石術等手術方法。 侗醫(yī)診療方法 侗醫(yī)在長期的臨床實踐過程中,形成了獨具特色的診斷和治療方法。 診斷 看診:看病人面部神氣、皮膚、毫毛、指紋、舌苔色澤與形態(tài)等的變化,看孔竅及其排泄物的色澤與形態(tài)。摸診:摸診是指用手指觸摸患者身體某部位辨病的一種方法。主要包括摸脈、摸皮膚、摸筋骨、摸肚腹等。摸頭頂及皮膚冷熱、有汗無汗、是冷病還是熱??;摸脈,侗醫(yī)有八脈、兩候之說。八脈為平和脈、粗脈、細脈、長脈、短脈、快脈、慢脈、空脈;兩候為冷病、熱病。摸肚腹,檢查壓痛、包塊等。如為外傷,摸其有無傷筋、斷骨、錯位、錯縫。問診:問診是侗醫(yī)診斷疾病的主要手段,通過詢問發(fā)病的經(jīng)過、自覺癥狀,發(fā)病時的情況和發(fā)病原因,何時何地怎樣發(fā)病,病痛的程度,是一般的疼痛還是痛的難忍,痛時出不出汗,痛的部位分頭、頸、胸和肚臍上下及腳等七大處。問病時必須掌握病變部位和原因。如因飲食過量,臍眼以下疼痛是犯谷米;臍眼以上疼痛是犯水、酒、魚、肉;胸口疼痛是犯酒、肉和酸。侗醫(yī)多以此作為診斷及治療的依據(jù)。聽聞診:通過聽患者的言語聲音,聞汗氣、呼吸氣味等變化,判斷病癥。 治療 治則:侗醫(yī)將診斷中所了解的信息與玄象、燒冷、內外、強弱、陰陽、病理病因進行參合識癥,辨病立證,審病求因;治病求本,不同之邪施不同之法,藥法并乘,施犯何宜,隨癥治之,急則治標,慢則求本,標本同治,扶正祛邪,保健防未??;根據(jù)藥物性味、走向、相生相克,按主、次、幫、補配伍等治療。以燒燙退(涼)之、冷涼溫之、內則解(調)之、外則疏之、血則和之、氣則理之,強則懲(瀉)之、弱則扶(補)之、驚則收之、玄則驅之、象則克之、陰則陽治、陽則陰治、內外之疾合治等等,使臟腑、精、氣、水谷精微順通,正維體安。治法:侗醫(yī)治療疾病強調全面診察,注重病因治療,強調急則藥治,緩則藥食以養(yǎng),用藥首選鮮品,追求療效為重,強調有病即治,病后療養(yǎng)。治法主要有藥物療法與非藥物療法,如艾灸法、拔罐法、針刺療法、刮療法、放血療法、點穴按摩療法、小兒推拿法等。具體的治法包括退熱法、除寒法、排水法、補法、刮法、攝七處,各種痧癥療法和手術療法等。 侗醫(yī)優(yōu)勢 侗醫(yī)優(yōu)勢病種主要包括以下幾種。 骨傷 侗區(qū)每個侗寨一般都有能接骨的醫(yī)師或水師,每個縣都有多名接骨技術好的骨傷科醫(yī)師。 肝病 侗醫(yī)龍運光采用侗藥外敷與內服相結合方法,治療來自全國各地的甲型肝炎、乙型肝炎、肝硬化、肝硬化腹水患者數(shù)萬例,療效顯著。 癲癥、狂癥 貴州省黔東南天柱侗醫(yī)精神病??漆t(yī)院是我國少數(shù)民族中唯一治療精神病的??漆t(yī)院,該院對癲癥、狂癥、癲狂癥與癲癇病采用侗醫(yī)藥方法治療,療效好,復發(fā)率比較低。 侗醫(yī)還對骨髓炎、風濕、小兒走胎、頸淋巴結核、帶狀皰疹等都有較好的療效。 侗族驗方 治“腐骨疽” (損傷性化膿性骨髓炎)方 1,內服藥方:毛秀才25g、常春藤15g、瓜子金5 金雞腳15g、金銀花20g。隨癥加昧:有死骨、流膿者加臭藤15g、伏石蕨15g、皂角刺8g;無死骨、肉芽紅活加山姜5 絡石藤l0g;體質虛弱加雞血藤l0g;關節(jié)曲伸不利加舒筋草8g;疼痛加紅木香15g;病在上肢加桑枝15g,病在下肢加走馬胎8g。每日1劑,3煎3服,連服半個月為1療程。 外敷藥方:丁茄、了哥王鮮根皮適量各等份,搗爛,用蓖麻油拌勻于炎癥排膿期外敷;用糯米藤、忍冬葉各等份曬干為末。瓶裝備用于炎癥愈合期。 2,蚱螞15g、蠐螬15g,炒黑共為細末,加熟石膏30g,配香油調勻,制成藥紗布條。用九里光、珠砂根各25g煎濃汁洗凈傷口,然后用藥紗布條塞入骨窺道中,每日換藥1次.直至膿液排凈,傷口愈合為止。 3,內服藥:鐵線草、黃連、黃苓、黃柏、知母、血見愁、刺五加、再生草、結芯草、五方草、黃球根、生大黃、青龍須各適量,焙干研末用豬板油、蜂蜜糖釀成流質樣軟膏,每日服3次,每次1茶匙,連服半月為1療程。 外用方:雪山一枝花、白龍根、九根草、針葉草、藤七、接骨木、掃地風、生姜,用鮮品適量搗爛如泥,加白酒調勻,敷貼傷瘡,每日換藥1次.直至痊愈。 本方活血消瘀、清熱解毒、拔膿去腐。 治“水燙、火燒傷” 方 1,燒燙傷初期,尚未感染化膿者,用黃連、黃柏、赤芍、桑皮、桔梗、金銀花、土茯苓、車前子、山木通、生地、牡丹、連召各15g水煎服。每日1劑,日服3次。發(fā)燒加柴胡15g,嘔吐加白蔻15g。外用仙人掌15g、冷冬藤15g、黃連15g、龍腦香5g、冰片5 乳香5g制成乳劑外搽。本方清熱瀉火、健脾開胃、防腐生肌。 燒、燙傷已感染化膿者,取黃芪、黨參、赤芍、黃連、黃柏、柴胡、當歸、丹皮、生地、金銀花、蒲公英、前仁、木通、桔梗各15g水煎服,每日1劑, 日服3次;外用大黃5冰片5 乳香5g研末調蛋清搽患處,1日3~4次。 2,虎杖根100g,煎水熬至糖漿樣濃度,先將傷創(chuàng)面用溫鹽水洗凈,然后用鴨毛醮藥涂搽患處,1日3~4次,連用5~ 7天,治火燒傷效佳。 3,南瓜適量,切成小片,裝入瓦缸中,埋入黃土內,半年后即化成水,愈陳愈好。如遇水燙、火燒傷患者,即取藥液(南瓜汁)外搽,1日2~3次,可防止起泡感染。 大黃樹適量搗爛取汁外搽,1日2~3次,直至痊愈。 4,食醋淋至火燒水燙創(chuàng)面,可止痛,防起泡。 濃肥皂水涂搽創(chuàng)面,可止痛。 醬油涂搽燒燙皮膚創(chuàng)面,防感染。 鳳尾草(靠水溝或河邊生長的為佳)適量,燒存性,研細過篩,用茶油調成糊狀,先將傷創(chuàng)面用濃茶洗凈,再用鵝毛蘸藥涂搽患處,每日1~2次,連續(xù)用藥至傷口愈合。 干綠豆250g, 研細過篩,加冰片末15g,瓶裝備用,臨用時取藥粉適量,加香油調成糊狀涂敷患處,每日1~2次,直至痊愈。 菜油適量,臭蟲數(shù)個,將臭蟲浸泡于茶油內備用,如遇燙燒傷患者,將臭蟲油搽患處,可防起泡。 治“無名腫毒”方: 1,八角盤磨水搽患處,1日3~5次,止痛消腫效佳。 血用(西芎)200g鮮品洗凈,搗爛兌淘米水調勻外敷患處,每日換藥1次。 籽上生葉50g、七加風50g、石楠藤50g、西芎25g、猴子尾50g、接骨木50g、九牛藤50g。將上藥洗凈,加水1 000ml,煎至500ml,1日服3次,每次服50ml,連服3~5天。外用本方鮮品,切碎浸泡于白酒中,取浸泡液淋洗創(chuàng)面,再用西芎全草適量,搗爛敷患處,每日換藥1次,直至痊愈。 2,鮮魚腥草適量,搗爛兌甜酒渣合勻,外敷患處,1日換藥1次,對早期無名腫毒療效特佳。 3,毛蟲樹適量,打刀煙搽患處,每日2次,連用2~ 3天。 4,鐵燈臺(七葉一枝花)磨水搽,1日4~5次,直至消腫、止痛。 山烏龜磨水頻搽患處,可消腫止痛。 5,威靈香、黃連、白芷、白芨、竹花、四兩麻各30g,馬錢子15g、天南星15g、草烏l0g、川烏l0g用50度白酒3 000ml浸泡半月后,取藥液外搽患處,或用藥棉醮浸泡液外敷患處,用膏布封貼,每日或隔日換藥1次,直至痊愈。 6,韭菜根、地膽、南星、鐵燈臺鮮品適量搗爛外敷,每日換藥1次,直至痊愈。 7,九里光、金銀花、魚腥草各50g煮水服,每日1劑, 日服3次,連服3~5日。外用活蜘蛛1只,搗爛如泥,用鵝翅毛或鴨翅毛醮藥涂搽患處,1日3~4次,連續(xù)3~5日。 8,姜黃、白芷、赤芍、天南星、天花粉、大黃各25g,共焙干研末,調白酒搽敷患處,每日換藥1~2次,直至腫消、痛止。 9,赤小豆25g, 白礬10g,月石5g共研末,用雞蛋清調搽患處,每日2~3次,直至消腫、止痛。 桑葉適量,用米醋煎煮,待沸即撈出貼敷患處,1日2~3次,直至痊愈。 生皂角(去籽去筋)適量搗爛,加米醋調和敷患處,每日換藥1~2次,連續(xù)3~5天。 10,馬草根、九龍盤、烏葆根、海筋藤根各15g,煎汁兌酒服。每日1劑, 日服3次。外用上藥適量,搗爛敷患處,每日換藥1次。 文字:源自相關綜合文獻資料 視頻:騰訊視頻客戶端 策劃:劉湘 編輯:劉淼 李森 整理:陳曦 電話:18030718629 18030732639 申明:文中所涉及到各類藥方、驗方等僅供專業(yè)中醫(yī)人士及中醫(yī)愛好者參考學習交流,不宜作為處方,請勿盲目試藥,本平臺不承擔由此產(chǎn)生的任何責任!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