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大爺今年61歲,退休之后生活閑暇了許多,他每天都是早早上床然后睡到自然醒,有時候一睡就是中午才起來。 本以為睡眠時間長了之后整個人會更有精力,但他身上完全沒有這種感覺,反而在睡多了之后經(jīng)常感覺乏力、疲勞,提不起勁來。 一天在和鄰居聊天時說到這事,鄰居說之前聽過一個說法稱“睡得越早、壽命越短”,他身上不會就是這種情況吧? 聽完鄰居的話,黃大爺嚇得不輕,生怕自己因為睡得過早而影響壽命,到底這個說法有沒有科學依據(jù)呢? 01 睡得越早,死得越早? 揭秘最佳睡眠時長! 權威期刊《睡眠醫(yī)學》在2021年發(fā)表過一項研究,研究人員對全球21個國家、11.2萬余名受試者進行了9.2年的隨訪。 根據(jù)不同的作息時間將受試者分成了三組,分別為晚上6~10點入睡的早睡組、10~12點的正常組、12點后的晚睡組。 通過對比發(fā)現(xiàn),相較于正常入睡組,早睡和晚睡組的死亡、重大心血管事件風險分別增加了29%、11%,甚至早睡組的風險高出了更多。 這讓很多“夜貓”開始開心,原來晚睡比早睡要好?。?/p> 別開心的太早,該研究僅僅只是一項流行病學調(diào)查,沒有表明二者之間存在的因果關系。且研究涉及的地區(qū)貧富差距較大,早睡組的受試者多為經(jīng)濟、醫(yī)療水平較差的地區(qū)。 換言之,早睡組的死亡率高很可能不是因為早睡,而是因為他們的生活條件差。所以,該研究的結(jié)果是非常片面的,不能盲目輕信。 熬夜對健康有害是毋庸置疑的,很多人覺得熬夜后補足睡眠就好了,甚至睡眠的總時長比正常入睡的人還要多,但睡多了也不見得是什么好事。 英國基爾大學醫(yī)學科技研究所曾聯(lián)合多所大學進行過一項研究,研究人員對世界有關睡眠與健康的74項涉及300多萬人的研究進行了薈萃分析。 結(jié)果發(fā)現(xiàn),平均每晚睡眠時間10小時的人相較于平均8小時的,早亡風險增加了30%。 除了會增加早亡風險外,睡太久還與癌癥、糖尿病、高血壓等多種疾病的患病風險增加相關,還可能會引起記憶力減退、影響神經(jīng)系統(tǒng)正常功能。 復旦大學醫(yī)學博士汪小歡表示,不同人群對于睡眠的需求也不同: 嬰幼兒所需的睡眠在11~17小時不等; 3~13歲的兒童睡眠所需時間在9~13小時不等; 14~17歲的青少年需要8~10小時; 成年人需要7~9小時的睡眠; 年齡>65歲的老年人需要7~8小時睡眠。 02 午睡也影響壽命? 睡不對當心疾病找上門 調(diào)查顯示,我國約有87.56%的群眾有午睡習慣。 北京市公安醫(yī)院醫(yī)師彭志平指出,午睡可幫助降壓、保護心臟、提高免疫力、消除疲勞等。 還有研究發(fā)現(xiàn),科學的午睡可減少一些疾病的發(fā)生幾率。如每日午睡30分鐘,與冠心病風險下降30%相關。因午睡可讓冠狀動脈得到充足的休息,對心臟健康有很大好處。 但是,午睡也不是時間越長越好。 北京大學醫(yī)學部曾經(jīng)進行過相關調(diào)查,調(diào)查指出每日午睡>90分鐘的人,罹患糖尿病的風險更高。因為白天睡眠時間過長,會導致身體的代謝受到影響,容易誘發(fā)糖代謝異常。 無獨有偶,日本和美國也曾進行過相關的研究。 日本的一項研究指出,每日午睡>60分鐘,會讓2型糖尿病風險增加46%;美國的研究則指出,午睡時間>90分鐘與身體代謝綜合征發(fā)病風險增加相關,可能會引起糖尿病。 03 過了50歲后,午睡牢記“4不要” 對于中老年人來說,午睡的時候一定要注意這四個不要,避免因為不當?shù)奈缢晳T而影響健康。 1.時間不要過遲 中午11點~1點是午睡的最佳時間,此時午睡可起到養(yǎng)腎陽的作用。如果過晚午睡的話,容易影響夜間的正常睡眠。 2.不要吃飽就睡 吃飽飯后馬上午睡容易影響到胃腸道的正常消化,且可能會引起胃食管反流,增加食管炎、咽炎的發(fā)生風險,建議餐后休息半小時再去午睡。 3.不要趴著睡 趴著睡會讓眼球、脊椎都受到壓迫,醒來后會感覺頭暈眼花的,且時間長了也容易引起頸椎病。尤其是對于老年人來說,趴著睡會讓心肺負擔加重,醒來后可能會感覺頭暈眼花的。 4.不要立即起身 在睡醒后,建議慢慢起身讓身體有個適應的過程,猛地起身容易感覺頭暈。 睡眠對于每個人而言都很重要,要注意學會正確的睡眠方式,避免因為不當?shù)乃叨绊懡】怠?/p>
|
|
來自: hercules028 > 《健康&醫(yī)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