滿族,全稱滿洲族,是通古斯民族中最大的一個支系。主要分布于我國的東北部地區(qū),有自己的語言——滿語。 因滿族是1635皇太極廢除女真,定名滿洲,滿族的歷史可追溯到7000年前的肅慎新開文化和茶啊沖文化時期。公元22世紀肅慎文明的中心在喜都,也就是茶啊沖,即現(xiàn)在的長春市,而當時已有了石器和陶器。 后來滿族的首領(lǐng)努爾哈赤制定了八旗制度,滿人靠著這種軍事組織制度,于1636年建立清國,滿人正式成為清朝的統(tǒng)治者。 滿族形成后承襲了女真族的風俗,其中包括發(fā)飾、服飾等。而在傳統(tǒng)節(jié)日上,滿族許多節(jié)日均與漢族相同,如元宵節(jié)、小年等。滿族人喜歡貼窗花,用各種彩紙剪成各種圖案,逢年過節(jié)時,門窗甚至室內(nèi)大梁等處上總是貼滿各種精美的剪紙。秧歌舞、莽式舞、腰鈴舞、慶隆舞等也是每個重要的節(jié)日中必不可少的一項。除此之外,滿族還有自己的民歌,較之漢族民歌,滿族民歌多了一些漁、獵、牧勞動和八旗兵出征及思念親人內(nèi)容歌曲。 在食俗上,滿族烹調(diào)以燒、烤見長,擅用生醬(大醬)。蔬菜隨季節(jié)不同而變化,雜以野菜(薔蒿、蒙菜等)及菌類。滿族先人好漁獵,祭祀時除用家禽、家畜肉外,還有鹿廉、漳、抱、雁、魚等。尤喜食豬肉。豬肉多用白水煮,稱之為'白煮肉'。設(shè)大宴時多用烤全羊。
滿族人過去以玉米、稗子、高粱米、小米、養(yǎng)麥為主食,現(xiàn)在以小麥、大米為主食。滿族人一日三餐,習慣早晚吃干飯或稀飯,晌午吃用黃米或高梁等做成的餅、糕、饅頭、餑餑、水團子之類。做干飯多用小米、高粱、玉米。東北大部分地區(qū)的滿族還有吃水飯的習慣,即在做好高梁米飯或玉米馇子飯后用清水過一遍,再放入清水中泡,吃時撈出,盛入碗內(nèi),清涼可口。這種吃法多在夏季。 滿族人喜歡吃粘食,餑餑是滿族人祭祀中必備祭品。八旗兵打仗,用它做軍糧。 酸菜是滿族必不可少的,每到秋涼時,他們要幾百斤、上千斤地貯存大白菜。除了地窖存菏以外,他們把大白菜腌在缸里,加鹽、水,用石塊壓實。不久白菜腌成了酸菜就可以食用了。把酸菜切成細絲放在豬肉燉粉條里,解膩去油,幫助消食,味道鮮美。用酸菜熬白肉、粉條是滿族入冬以后常吃的菜肴。 滿族的進餐習俗和飲食禮儀很多。如祭祀用過的神糕、神肉,路人可以分享,但一般不能帶去,吃完后不允許擦嘴;家中人就餐,長輩不動筷,晚輩人絕不動筷;過年殺年豬時,有把親友、鄰里請來同吃白肉血腸的習慣。 滿族忌殺狗、吃狗肉和用狗皮,不戴狗皮帽子。因為滿族長期從事獰獵,狗乃不可缺少的'助手',冬季還用狗拉爬犁,成為重要的工具。因此滿族有敬犬之俗,平時對狗精心豢養(yǎng),狗死埋葬,他們不打狗殺狗,不吃狗肉,不戴狗皮帽,不鋪狗皮褥,外族人戴狗皮帽迸滿族家,主人會不高興。 滿族典型食品主要有:白肉血腸、火鍋、酸湯子、清東陵糕點(也稱清東陵大餑餑)等。 自清代以來的300多年間發(fā)展至今,由于滿、漢長期雜居共處,滿族已在語言、服飾、習俗等方面與漢族無差異。但是很多滿族的民風民俗及食俗等至今仍在流傳。 來源:方志吉林 舉手之勞請點擊“右下角 再看” 熱愛此文請轉(zhuǎn)發(fā)朋友圈,謝謝您對我們的支持!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