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韩黑丝制服一区视频播放|日韩欧美人妻丝袜视频在线观看|九九影院一级蜜桃|亚洲中文在线导航|青草草视频在线观看|婷婷五月色伊人网站|日本一区二区在线|国产AV一二三四区毛片|正在播放久草视频|亚洲色图精品一区

分享

滿族- 全景內(nèi)蒙古——內(nèi)蒙古新聞網(wǎng) 內(nèi)蒙古百科-every.nmgnews.com.cn-...

 得益人生 2010-08-15

    滿族,歷史上的“女真人”,1635年改族名為“滿洲”,滿語中是“吉祥”的意思。1911年辛亥革命前稱“滿洲族”,辛亥革命后才改稱“滿族”。滿族歷史悠久,可追溯到2000多年前的肅慎人。肅慎人,是滿族的最早祖先。漢代稱“(挹邑)婁”南北朝時稱“勿吉”,隋唐時稱“(革末)(左革歇左)”,遼、宋、元、明幾個朝代則稱 “女真”。滿族長期生活在長白山以東、黑龍江、烏蘇里江流域的廣闊地區(qū)。16世紀后期,努爾哈赤崛起,以女真人為主體融合了部分漢人、蒙古人和朝鮮人,形成了一個新的共同體——滿族。


   

(圖)滿族滿族

    滿族古稱肅慎、勿吉、靺鞨、女真。滿族主要分布在中國的東三省,由于歷史的原因,滿族散居中國各地,以居住在遼寧省的為最多,其它散居在吉林、黑龍江、河北、內(nèi)蒙古、新疆、甘肅、山東等省區(qū)和北京、天津、成都、西安、廣州、銀川等大、中城市。形成大分散之中有小聚居的特點。現(xiàn)在的主要聚居區(qū)已建立岫巖、鳳城、新賓、青龍、豐寧等滿族自治縣,還有若干個滿族鄉(xiāng)。根據(jù)2000年第五次中國人口普查統(tǒng)計,滿族人口數(shù)為10682263。在中國55個少數(shù)民族中僅次于壯族居第二位。

    滿語屬阿爾泰語系滿—通古斯語族滿語支,滿文是16世紀末參照蒙古文字母創(chuàng)制的。后又在借用的蒙文字母上加“圈”加“點”,稱之為“有圈點的滿文”或“新滿文”;以前的被稱為“無圈點的老滿文”。由于清代以來大量滿族遷入中原地區(qū)和大量漢族移居山海關(guān)外,在經(jīng)濟、文化、生活上交往密切,關(guān)內(nèi)的滿族人民逐漸習用漢語文,但關(guān)外的滿族一直到上世紀中期還在使用滿文交流。但出于種種原因,只有黑龍江的富??h、黑河市的部門滿族聚居村屯,還有少數(shù)老年人說滿語,其他地方絕大多數(shù)滿族人民已通用漢語文;但可喜的是,20世紀末以來通過互聯(lián)網(wǎng)的已經(jīng)有相當一部分年輕的滿族人開始學習自己的民族語言,并且正在逐步擴大范圍和影響,同時在黑龍江省齊齊哈爾市富??h三家子滿族村,也建立了全國第一所滿語學校(政府建立)、哈爾濱阿城區(qū)的公辦學校了組建了滿文中專,黑龍江大學也建立了滿文專業(yè)等。哈爾濱工程大學也成立了滿通古斯語言研究會。拯救推廣滿語滿文。

滿族——起源演變編輯本段回目錄

    滿族起源

(圖)滿族滿族圖騰

    滿族的歷史,起源于明代女真的分化和重新組合滿族歷史有悠久的淵源。其直系認為為明代女真(亦稱女直),往上可追溯到隋唐靺鞨、北朝勿吉、漢代挹婁與周代肅慎。女真的名稱出現(xiàn)于唐末五代,當時契丹人稱黑水靺鞨為女真。12世紀初,以完顏部為核心的女真人,在首領阿骨打領導下,起兵反抗遼朝的奴役,并建立了金國政權(quán),不久滅遼與北宋,成為與南宋對峙的王朝。金代大量女真人進入中原地區(qū)后,接受漢族先進的經(jīng)濟文化,絕大多數(shù)已融入漢族當中。到元代,這些進入中原和散居遼東一帶的女真人,與華北地區(qū)的漢族和契丹人一同被視為“漢人”。仍留住在今黑龍江省依蘭一帶的桃溫、胡里改、斡朵憐、脫斡憐、孛苦江五個軍民萬戶府的女真人,和分布于松花江兩岸、黑龍江中下游以及烏蘇里江流域、東達海岸的女真各部逐漸演化。于16世紀末至17世紀初,努爾哈赤以建州、海西兩部女真人為主體,把這些分散于東北地區(qū)的女真人統(tǒng)一而成為共同體。

    在統(tǒng)一過程中,努爾哈赤把被合并的女真各部部眾分別編入原有的以氏族、村寨為基礎的生產(chǎn)和軍事組織“牛錄”之中,并把這種基層組織逐步擴充成為八旗制度。初只設有黃、紅、藍、白四旗,后增設鑲黃、鑲白、鑲紅、鑲藍四旗,合稱八旗。各旗的固山額真和貝勒既是本旗的所有者,又是本旗的最高軍事統(tǒng)帥。八旗制度具有政治、軍事和生產(chǎn)三方面的職能,成為滿族社會的根本制度。

(圖)滿族滿族歷史起源于明代女真的分化和重新結(jié)合

    1616年,努爾哈赤建立政權(quán),國號金,史稱后金,年號天命,稱金國汗。天命三年(1618)以“七恨”誓師,起兵攻明,數(shù)年間先后攻占撫順、遼陽、沈陽等東北重鎮(zhèn)。關(guān)于后金政權(quán)的性質(zhì),學術(shù)界較多的人認為是奴隸主政權(quán),也有人認為是封建政權(quán)。努爾哈赤進入遼、沈地區(qū)后,下令實行“計丁授田”及稍后“分屯別居”等措施,在漢族封建經(jīng)濟、文化的影響下,滿族社會向封建社會過渡。后金太宗天聰九年(1635)正式改女真為滿洲。努爾哈赤去世后,其第八子皇太極繼位,于崇德元年(1636)改國號為“大清”。隨著轄屬的蒙古歸附各部與漢人俘降人眾日益增多,先后增編蒙古八旗、漢軍八旗,和滿洲八旗共同構(gòu)成清代八旗制度的整體,進一步推動了滿族社會的進步與民族共同體的發(fā)展。軍事力量也得到前所未有的加強。

    順治元年(1644)清軍進入山海關(guān),定都北京,從順治初年到康熙八年(1669)明令停止“圈地”,以后幾年間滿洲貴族“圈地”仍未完全停止,總計入關(guān)至康熙八年,滿洲貴族在畿輔各地強制推行3次大規(guī)模的“圈地”,圈占漢民田地17萬多頃。與此同時,相繼推行了剃發(fā)、易服、投充和逃人法等民族壓迫和奴役的政策,一時加劇了滿、漢之間矛盾。清圣祖玄燁親政后,進行了許多改革,如永?!叭Φ亍保剟顗ㄖ?,整頓賦役,興修水利,大規(guī)模地治河治運等。推行這些政策、措施,緩和了階級矛盾和民族矛盾,各族人民獲得比以前較好的生產(chǎn)條件,全國的社會經(jīng)濟得到迅速恢復和發(fā)展,從而使?jié)M族在發(fā)展經(jīng)濟、文化和鞏固祖國邊疆等方面都作出了重要貢獻。

    康熙演變

(圖)滿族康熙皇帝

    從康熙初開始到乾隆初年為止的80年間,僅遼寧地區(qū)滿族和漢族人民耕墾的土地面積,就增加了5倍多;吉林、黑龍江開墾的土地也日益增加,耕地面積達61萬坰之多。由于大量滿人進入中原地區(qū)和大量漢人移往東北地區(qū),迄至清王朝被推翻以前,東北3省滿族的農(nóng)耕技術(shù)水平和山海關(guān)內(nèi)漢族地區(qū)日益接近或趨于一致。這就使東北地區(qū)糧食不僅能夠自給,還有余糧供應關(guān)內(nèi),而且有大批大豆遠銷國外。其他如柞蠶、人參、鹿茸的產(chǎn)量也有增加。這些都是滿、漢各族人民共同辛勤勞動的成果。

    在維護祖國統(tǒng)一,抗擊外國侵略方面,清朝前期的功績不可否定。從康熙初年到1840年鴉片戰(zhàn)爭以前,通過平定“三藩”與準噶爾部貴族分裂集團,以及統(tǒng)一臺灣等國內(nèi)戰(zhàn)爭,實現(xiàn)了全國的統(tǒng)一;特別是通過歷次制止外國侵略的自衛(wèi)戰(zhàn)爭,鞏固了中國的邊疆;又根據(jù)各地區(qū)不同情況,進行了一系列地方行政制度的改革,其中包括中經(jīng)雍正一朝對西南各省進行的大規(guī)?!案耐翚w流”,確定了對全國各地區(qū)由中央直接派員進行管轄而又適合各地特點的地方行政制度。因而,在鴉片戰(zhàn)爭以前統(tǒng)一的多民族的中國,不僅有明確的疆域范圍,而且有完整的穩(wěn)定的地方行政制度,對鞏固和確立中國統(tǒng)一和領土主權(quán),起了關(guān)鍵的作用。這是中國各民族共同樹立的偉大歷史功績,同時作為統(tǒng)治民族的滿族,處于組織和統(tǒng)帥的歷史地位,也作出了不可磨滅的貢獻。

    清朝后期,并非統(tǒng)治者腐敗無能,而是長期收到儒家思想影響的統(tǒng)治階層開始封閉保守,不肯接受外來先進實物。在帝國主義侵略面前,投降賣國,激起了滿族人民和其他民族大眾的憤概和反抗。終于,1911年爆發(fā)了資產(chǎn)階民主革命——辛亥革命,宣統(tǒng)帝遜位。1949年以后,漢語中稱滿洲族為滿族。

滿族——宗教信仰編輯本段回目錄

    滿族人信仰佛教和薩滿教。滿族人的家中供奉著佛各匣、祖宗板、祖宗架、木條等。在滿族人家中院里,迎著大門立著一根六尺高神等,竿頂是風磨銅頂,包一塊紅布,竿的根部故有三塊石頭,俗稱“神石”,傳說,這些是為祭祀努爾哈赤的。滿族人以鴉為“神”,把它供為“神鳥、圣鴉”。祭祀時要把殺下的豬鎖骨掛在神竿上讓烏鴉吃,以示祭祀烏鴉。

(圖)滿族充滿神秘色彩的薩滿教和滿族

    原始信仰:滿族人原始信仰敬狗,不殺狗,不吃狗肉,到滿族家中做客,不能把狗皮帽子放在西坑上,因為滿族人多用西炕供奉祖先,有北炕為夫。

    薩滿教:薩滿教主張萬物有靈,以薩滿作為人靈交通的使者。崇拜的神靈包括自然神(如山神)、動物神(如馬王)、祖先神以及人間神(如關(guān)帝)。后來滿族雖崇信佛教,然薩滿祭祀未廢,而且佛教神祗也被納入薩滿祭祀中。清初開國伊始,主祭天神?!绊樦纬酰ㄔ?、雨、風、雷,既配饗圜丘,燕建天神壇位于先農(nóng)壇南,專祀之。雍正六年諭建風神廟”。這些受祭的對象天、地、云、雨、風、雷都是自然神,顯然是薩滿教萬物有靈論的體現(xiàn)?!疤裰e,肖初盛行,其誦祝辭者曰薩嗎,迄嘉慶時,罕用薩嗎跳神者,然其祭固未嘗廢也”。這里提到的薩嗎即薩滿,亦即專業(yè)巫師。說明薩滿教在嘉慶以前一直盛行,在滿族宗教信仰中占有主導地位。滿族以西為貴,一般滿族家庭皆于西屋西坑墻高處置一木架,叫祖宗板,上供一木匣,裝有家譜和神書,神偶,祭規(guī)。每逢家祭,此處便是掛神位的地方。供祖宗板反映了滿族的祖先崇拜觀念。

    藏傳佛教:滿族還信仰佛教。由于歷史的原因,蒙古族在清朝的地位僅次于滿族,且滿蒙允許通婚。故而,蒙古族信仰之藏傳佛教(喇嘛教)很快傳入滿族中。另外漢傳佛教對滿族也發(fā)生了影響。滿族信仰佛教出家為僧者少,信徒多居家念佛。供奉如來佛、觀世音菩薩等佛教神祗,建有觀音閣等佛教寺院并到佛教寺院中禮佛燒香,還愿換鎖。如前所敘,佛教神祗還被納入薩滿祭禮中,甚至為孩子取名“觀音?!?、“菩薩保”,可見其佛教信仰之深廣。

滿族——飲食習慣編輯本段回目錄

    滿族飲食品種繁多,風味獨特。滿族烹調(diào)以燒、烤見長,擅用生醬(大醬)。蔬菜隨季節(jié)不同而變化,雜以野菜(薔蒿、蒙菜等)及菌類。滿族先人好漁獵,祭祀時除用家禽、家畜肉外,還有鹿廉、漳、抱、雁、魚等。尤喜食豬肉。豬肉多用白水煮,謂之“白煮肉”。設大宴時多用烤全羊。滿人忌吃狗肉。不戴狗皮帽子,凡是用狗皮做的東西都是禁止使用的。據(jù)說狗救過滿族始祖的命,所以滿族人對狗有特殊的感情。  

    主食

  

(圖)滿族香餑餑

    滿族人過去以玉米、稗子、高粱米、小米、養(yǎng)麥為主食,現(xiàn)在以小麥、大米為主食。滿族人一日三餐,習慣早晚吃干飯或稀飯,晌午吃用黃米或高梁等做成的餅、糕、饅頭、餑餑、水團子之類。做干飯多用小米、高粱、玉米。副食有各種蔬菜?! ?/p>

    主食品種豐富,有停悸、煮悸博(餃子)、米飯、林米水飯、高粱米(休米)豆干飯、治略、豆擦糕、酸湯子等。好吃粘食和甜味食品。下邊簡介幾種有代表性的主食:滿族--服飾文化  

    小肉飯,又稱揚子飯,是傳統(tǒng)食品。用炒豬肉丁與高粱米起燜制。如果多放些水,則成鞋子粥。

    主食最大特點是“粘”。早自清代,滿族人就喜歡粘食。取其易存放、耐饑餓、便于游獵和遠途征戰(zhàn)攜帶之利。今河北各地滿族家庭,普遍喜歡用粘米面做餑餑、涼糕、切糕、炸糕等食品。

    樟欏葉餅:青龍滿族自治縣的一些鄉(xiāng)村,夏季喜歡用粘米面做“樟欏葉餅”。方法是把粘面和好攤在楞葉上,中間放餡,合上后蒸熟,其味清香。

    龍虎斗:用大米、小米、小豆合炯的飯。因“斗”與“豆”諧音,大米、林米喻之龍虎,故又稱“龍虎斗”?! ?/p>

秫米水飯。將秫米放水中煮熟,撈到冷水中浸涼即成,多在夏季食用?! ?/p>

   

(圖)滿族豬血腸

    滿族人喜歡吃粘食,餑餑是滿族人祭祀中必備祭品。因為它便于攜帶并且經(jīng)俄。八旗兵打仗,用它做軍糧。它至今仍是滿族人待客的最好主食。因季節(jié)不同做法有別,春做豆面餑餑,夏做蘇葉餑餑,秋冬做粘糕餑餑。豆面餑餑,是將大黃米或小黃米用水浸泡磨面蒸成。同時將黃豆炒熟磨面,餑餑蘸豆面,呈金黃色,又粘又香。蘇葉餑餑,是將粘高粱米用水浸泡磨面,將小豆煮爛成豆沙,包人蘇葉中蒸成。蘇葉為農(nóng)家所種,味清香。粘糕餑餑,也是將大黃米、小黃米用水浸泡磨面蒸成,內(nèi)可夾小豆泥,食用時蘸糖或油煎?! ?/p>

    滿族人習慣養(yǎng)豬,每年春節(jié)殺的年豬,把一部分肥肉腌在壇子里,以備一年的吃用。其余的用來改善生活,款待來客。最習慣吃的是白肉、血腸、豬肉、酸菜粉條。吃飯時,把做好的菜連鍋端上,將飯桌中間可自動開合的圓板拿下,鍋坐在桌上,桌下放一火盆,對準鍋底加熱。有的人家備有寬沿大火盆,將萊鍋坐在支起來的鐵架上。火苗徐徐升起,菜鍋嘟嘟作響,眾人盤膝圍坐,從鍋中直接夾菜,面前放一醬碟(放在火盆沿上)用來調(diào)味。

  逢節(jié)慶日,滿族人都吃餃子,陰歷除夕年飯必吃手扒肉。滿式糕點獨具風味。如“薩其瑪”就是至今仍受人們歡迎的糕點之一。

    小餑餑:多在冬季以粘米面制作。餑餑小如雞蛋,一做幾缸幾簍,蒸熟后放冷屋凍上,隨吃隨熱。

    荷葉餅:易縣西陵滿族鄉(xiāng)滿族家庭有農(nóng)歷二月吃“荷葉餅”的習慣。荷葉餅用白面做,為扁圓形,里面放香油、鹽,熟后掰開成兩片(有一面連在一起)、 裹雞蛋、肉片、芥菜等,卷成荷葉形,即可食用。荷葉餅在長城以北和遵化縣東陵叫“春餅”,其做法與西陵大體相同。

    副食

    火鍋:以酸菜、粉條、蘑茹、豬肉或其它禽獸之肉做的“火鍋”,是滿族傳統(tǒng)的飲食風味。自清代以來,一直傳承不衰。

   

(圖)滿族滿族酒席

    血腸:滿族喜吃豬肉。逢年節(jié)殺豬時,都要請客,名曰“吃血腸”。豬血兌上溫水放上調(diào)料,灌到豬腸里,煮熟即可食用,名為“血腸”。

    鹿尾(yer):易縣西陵滿族鄉(xiāng)忠義村、龍里華村、泰和莊村居住的滿族,還有一種叫“鹿尾”的特殊食品。其做法是將豬肝切成泥,用煮肉湯加東北大松籽、姜汁、香油、麻醬、雞蛋等原料調(diào)成糊狀,灌到豬大腸里,煮熟后即可食用。待客時切成手指厚小塊,放到碟里,每碟八塊。吃時必剩兩塊,否則為不敬。

    樽(dun)菜:選細嫩白菜心,用線繩捆成拇指粗,捆一節(jié)切一節(jié),長約二寸,用開水焯后,擺放好,用小米米湯澆在上面,放酸為止。吃時用水洗凈,放入盤內(nèi),撒上白糖后食用。其味酸甜可口,又脆又香。

    糕點

   

(圖)滿族薩其瑪

    “薩其瑪”是滿語,漢語叫“金絲糕”,香酥可口,油而不膩,是滿族人民喜愛的傳統(tǒng)糕點。滿族的飲食,過去喜吃小米、黃米干飯與黃米餑餑(豆包):逢年過節(jié)吃餃子,農(nóng)歷除夕必須吃手扒肉,滿族具有獨特風味的“薩其瑪”至今仍是廣大人民愛吃的點心。據(jù)說云南特產(chǎn)食品火腿月餅和“薩其瑪”,就是由滿族人開辦的全番樓首先生產(chǎn)的薩其瑪:滿族傳統(tǒng)糕點。薩其瑪用面粉、大油、白糖、鮮蛋、麻仁、桂花、果料等制成,色澤金黃,綿軟香甜,軟硬適度。具有百年歷史的保定四美齋糕點鋪制作的“薩其瑪”,至今盛名不衰。

    大八件:易縣“大八件”糕點,每種上面都打有紅戳。大八件為:薩其瑪、馓子、大餑餑、雙麻、福壽糕、蜜食、扒拉餅、蓼化。

滿族——服飾文化編輯本段回目錄

    歷史上滿族服飾中男子多穿帶馬蹄袖的袍褂,腰束衣帶,或穿長袍外罩對襟馬褂,夏季頭戴涼帽,冬季戴皮制馬虎帽。衣服喜用青、藍、棕等色的棉、絲、綢、緞等各種質(zhì)地的衣料制作,褲腿扎青色腿帶,腳穿棉布靴或皮靴,冬季穿皮制烏拉。頂上留辮子,剃去周圍的頭發(fā)。

(圖)滿族滿族旗袍

     女子喜穿長及腳面的旗袍,或外罩坎肩。服裝喜用各種色彩和圖案的絲綢、花緞、羅紗或棉麻衣料制成。有的將旗袍面上繡成一組圖案,更多在衣襟、袖口、領口、下擺處鑲上多層精細的花邊。腳著白襪,穿花盆底繡花鞋,褲腿扎青、紅、粉紅等各色腿帶。盤頭翅,梳兩把頭或旗髻。喜戴耳環(huán)、手鐲、戒指、頭簪、大絨花和鬢花等各種裝飾品.滿族男女都喜愛在腰間或衣服的大襟上掛佩飾。男子有火鐮、耳勺、牙簽、眼鏡盒、扇帶。女子有香囊、荷包等。大多用綢緞縫制,花色品種繁多,制作精美。入關(guān)以后,滿族旗袍已在中國婦女中通用。

    旗袍:旗袍是滿族婦女傳統(tǒng)服飾。旗袍的特點是立領,右大襟,緊腰身,下擺開衩。古旗袍有琵琶襟、如意襟、斜襟、滾邊或鑲邊等。二十世紀二十年代后,經(jīng)改進,腰身寬松,袖口寬大,長度適中,便于行走。已成為中國婦女較通行的服裝。三十年代初受西方短裙影響,長度縮短,幾近膝蓋,袖口縮小。三十年代中又加長,兩邊開高衩,突出了婦女體形的曲線美。四十年代縮短,出現(xiàn)短袖或無袖旗袍,外為流線型。繼后,衣片前后分離,有肩縫和裝袖式旗袍裙等。旗袍具有東方色彩,能充分顯示儀態(tài)雍容文雅,被認為是表現(xiàn)女性美的典型民族服裝,稱譽世界。旗袍基本與男式相同,只是多一些裝飾而已。女式旗袍除也是直立式的寬襟大袖長袍外,下擺及小腿,有繡花紋飾。滿族婦女往往在衣襟、領口、袖邊等處,鑲嵌幾道花紋或彩牙兒,俗稱“畫道兒”或“狗牙兒”。根據(jù)季節(jié)變化,還可分為單、夾、棉、皮等幾種。

    社會的發(fā)展,男旗袍逐漸廢棄,女旗袍則不斷演化,由寬腰直筒式逐漸變成了緊身合體的曲線型、流線型,成為代表中華民族的一種女式服裝。

    坎肩是滿族男女老少一年四季都穿著的服飾,它裁剪簡單,園領,前后襟寬大,而袖子較窄,四片裁制,衣衩較長,便于上馬下馬;窄窄的袖子,便于射箭。由于袖子口附有馬蹄狀的護袖,又稱馬蹄袖。在滿族人逐漸脫離騎射生涯后,馬蹄袖已成裝飾,而放下馬蹄袖仍然是滿族人對長者、尊者致敬的禮儀。

(圖)滿族坎肩

    旗袍的裝飾性比男性旗袍更強。領子、前襟和袖口都有繡花裝飾。隨著時代的變遷,旗袍式樣的變化也很大,四片裁制也改為兩片裁制。旗袍能很好表現(xiàn)婦女的身段和曲線。圖為滿族婦女在旗袍外套穿的馬甲。繡有精致圖案。穿旗袍跳宮廷舞的滿族婦女。穿著傳統(tǒng)滿族旗袍的男子,包括帶箭袖的長袍和一襲馬甲,以及滿族男性的帽子。

    稱“衣介”。分為單,夾,皮,棉四種.這種“衣皆連裳”(古代上為衣,下為裳)與漢族的上衣下裳的兩截衣裳有明顯區(qū)別。它是滿族男人喜著的服飾,也叫大衫,長袍.滿族男子穿的旗袍,其樣式和結(jié)構(gòu)都比較簡單,原為滿族騎射時穿用的圓領(無領后習慣加一假領),大襟,窄袖,四面開禊,左衽, 帶扣絆,束帶,適于騎馬射獵.滿族婦女穿的旗袍,樣式美觀大方,講究裝飾,領口,袖頭,衣襟都繡有不同顏色的花邊,有的多至十幾道,穿起來勻稱苗條,婀娜多姿.有一種女式旗袍叫“大挽袖”,把花紋繡在袖裏,“挽”出來更顯得美觀.滿族婦女所穿旗袍,從樣式到做工都十分講究.在旗袍領口,衣襟,袖邊等處鑲嵌幾道花條或彩牙兒,有的還要鑲上18道衣邊才算是美.旗袍的樣式后來發(fā)生了一些變化,開禊從四面改成了兩面;下擺也由寬大改為收斂;袖口也由窄變肥,又由肥變瘦,使其穿起來更加合體.現(xiàn)在穿旗袍的已不限於滿族婦女了,它已成為各民族婦女普遍喜愛的服裝之一。

    馬褂:是滿族男子騎馬時常穿的一種褂子。因此得名。它長不過腰,四面開衩,罩在袍子外面,可以抵擋風寒。馬褂分為大襟、對襟、琵琶襟等多種形式。馬褂是滿族騎射時穿著的一種褂子,后成為日常罩于袍子外面的服裝。高領對襟,四面開禊,長及腰部,袖子稍短,袍袖可露出三、四寸,將袍袖卷于褂袖上面,即所謂大、小袖。起初,只有八旗士兵穿用它;雍正后期,馬褂作為八旗的一種象征,逐漸在各個階層流行起來,直到民國初年,馬褂仍然是人們出入重要場合的禮服。解放后已經(jīng)逐步被中國人民擯棄,但是近年來,馬褂又重新回到人們的視野中,因為我們今天穿用的"唐裝",就是由馬褂演變而來。馬褂中有一種顏色不能隨便使用,那就是黃色。黃馬褂,是皇帝特賜的服裝。穿著這種賜服的人,主要有三類:一是隨皇帝“巡幸”的侍衛(wèi),稱為“職任褂子”;二是行圍校射時,中靶或獲獵多者,稱為“行圍褂子”;三是在治事或戰(zhàn)事中建有功勛者,稱為“武功褂子”,這些人還要被載入史冊。只有這種御賜的馬褂才可以隨時穿著?,F(xiàn)在許多滿族人所穿的對襟小棉襖,就是從馬褂演變過來的。

(圖)滿族大拉翅

    坎肩:坎肩并不是滿族原有的服裝,是由漢族的“半臂”演變來的。坎肩分為對襟、捻襟、一字襟、琵琶襟等多

    大拉翅:清代滿族貴族婦女發(fā)式。盛行于光緒、宣統(tǒng)年間。其式,頂發(fā)梳成圓髻,腦后發(fā)呈燕尾式。滿族婦女“辮發(fā)盤髻”的習俗,也是來自女真遺風。滿族婦女在成年前,只梳一根單辮垂于腦后,辮梢上纏一紅頭繩,前額剪成“劉?!?,并常以金銀、珠寶制成別致珠墜角,系于辮梢上,隨辮擺動,以示美觀。滿族已婚婦女必須綰發(fā)盤髻,中間橫插一根銀制的扁方,稱“高粱頭”。其中最典型的是梳“兩把頭”,將頭發(fā)束在頭頂,編成“燕尾式”,長頭發(fā)在后脖頸上,并戴上扇型發(fā)冠,這種發(fā)型稱“旗頭”、“京頭”。

    “兩把頭”是滿族婦女最具有代表性的發(fā)式,即將頭發(fā)夾于頭頂,分成兩綹,結(jié)成橫長式的發(fā)髻,以高髻為尚。再將后面余發(fā)成一個“燕尾”式的長編髻,壓在后脖領上,使脖頸挺直,加之穿高底旗鞋,走起路來分外端莊、文雅。

    清代中期以來,滿洲貴族婦女盛行頂戴“大拉翅”(旗頭)。它是由“兩把頭”的發(fā)式發(fā)展而來的。

    大拉翅是清宮婦女裝扮使用的一種頭套,形似扇面,內(nèi)用鐵絲或藤條按照頭圍大小做一圓箍固定,外包青緞或青絨布,可像帽子一樣戴在頭上。它能夠承載翠扁方、金釵、鳳簪、珍珠流蘇等大件首飾同時插戴,裝飾起來別有風韻。

    相傳大拉翅是慈禧發(fā)明的。慈禧為油性發(fā)質(zhì),晚年大量脫發(fā),看著精美的首飾無法戴在自己的頭上,愛美的慈禧獨出心裁,發(fā)明大拉翅以補缺憾。

(圖)滿族滿族馬蹄底鞋

    另以黑緞、絨或紗制成“不”字形皂板,曰“頭板”,其底部以鐵絲制成扣碗狀,謂之“頭座”,扣于頭頂發(fā)髻上,并用發(fā)纏繞,使之固定。這種“高如牌樓”之固定裝飾,用時套在頭上。通常于頭板正中戴彩色大絹花,稱“頭正”或“端正花”,并加飾珠、翠、玉簪、步搖和鮮花,或于右側(cè)綴一彩色長絲穗。這種發(fā)式因頭板如兩翅張開而得名。

    馬蹄底鞋:滿族婦女高底鞋。亦稱“旗鞋”。滿族婦女皆天足,舊俗喜穿木制高底鞋,鞋底中部以木為之,前平后圓、上細下寬,其外形及落地印痕皆似馬蹄,故名。底高達三四寸,后京師旗婦有七八寸者。木底四周包裹白布。鞋馬蹄底鞋面,富家多以緞為質(zhì),貧者布為之,皆彩繡花卉圖案,素而無花者,最為禁忌,以其近兇服。貴族婦女常在鞋面上飾以珠寶翠玉,或于鞋頭加綴纓絡。少女至十三四歲始用。民國以后,已不多見。

    靰鞡:靰鞡又寫作“烏拉”、“兀剌”,其名稱來自滿語對皮靴稱謂的音譯,是一種東北人冬天穿的“土皮鞋”。東北話往往把靰鞡的后一個字讀成“?!被颉皣D”的音。制作靰鞡的原料多是用黃牛皮,也有用馬皮或豬皮的,但屬于低檔貨。選擇一般以脊背部位的皮子為最好。其制法是把一塊熟好的大皮子用谷草或紅毛公草煙熏成杏黃色,再把邊緣向內(nèi)翻卷,鞋頭部位壓出二十幾道“包子褶”,再把后跟處縫好,便成為連在一起的鞋頭、鞋幫和鞋底。另用一塊小皮子接縫在鞋頭上做“靰鞡臉兒”,或稱“舌頭”,蓋在腳面部位,靰鞡的主體部分便做成了。過去人穿鞋一般都是自家做,很少花錢買,但靰鞡卻是例外。因為只有少數(shù)技藝熟練的皮匠才會制作,所以人們需要花錢購買或用農(nóng)副產(chǎn)品交換。賣靰鞡的規(guī)矩也很特別。由于這種鞋穿時里面要絮草,與其他鞋相比又長又寬,只有大、中、小之分,沒有具體尺碼的“鞋號”,出售時按重量以舊制的兩為單位計價,一般重為八兩到一斤之間。

    靰鞡買來的靰鞡并不能馬上穿,還需自己進行再加工。一是裝“皮耳子”,即穿帶的皮環(huán),用不到半寸寬的皮條做成,縫在鞋幫兩側(cè),每只鞋縫兩對、三對或者四對;二是縫“提把兒”,即鞋后幫接縫處的長三角形皮條,其作用是便于提鞋,又能在系帶綁緊后避免走路松脫;三是配靰鞡帶,一般用筷子頭粗細的麻繩或皮繩,長三至四

(圖)滿族滿族靰鞡

米;四是靰鞡靿,用來墊蓋腳跑、腳面和腳腕,雙層家織布或“白花旗布”縫制,有的還在上面緝繡花紋圖案。有了這幾種“配件”,再絮上靰鞡草就可以穿了。東北民間有一則關(guān)于靰鞡的謎語,概括得很生動:“有大有小,農(nóng)民之寶。臉多皺紋,耳朵不少。放下不動,穿上就跑”。這里說的“皺紋”就是靰鞡頭上的“包子褶”,“耳朵”就是穿帶的皮環(huán)。

    靰鞡多為農(nóng)村下層滿族人民冬季穿用的一種皮革制作的鞋。用牛皮或豬皮縫制,內(nèi)絮靰鞡草,既輕便,又暖和,適于冬季狩獵、跑冰。它是很有特點的滿族服飾之一,一直在東北農(nóng)村穿用。

    旗鞋則是滿族婦女穿的中間帶樁的木底鞋,它的底高10厘米或12厘米,形似馬蹄或花盆,故名“馬蹄底”或“花盆底”,鞋底外面包著一層布,布上繡有花紋;鞋幫用綢緞或絨布制成,上繡云圖或八寶紋。當年,這種鞋在滿族貴族婦女中十分盛行。

滿族——建筑風格編輯本段回目錄

     影壁:滿族傳統(tǒng)住宅的一部分。亦稱影壁墻。其式多為一字型。高約5尺,寬6尺,厚1尺有余。一般為石、磚結(jié)構(gòu)(亦有土墻外鑲磚者),以石為基,用大青磚砌壁身,壁頂多呈馬鞍型瓦頂。正面壁心平面,畫以吉祥紋飾,亦有雕刻如意彩繪者。反面壁心多設有佛龕,為供奉土地爺之用。影壁均置以庭院大門里3米左右處?,F(xiàn)在呼和浩特市新城區(qū)滿族傳統(tǒng)宅院中多有保存。

(圖)滿族滿族建筑風格

    滿族宅院:滿族傳統(tǒng)的住宅型式。鄉(xiāng)間宅屋多為草頂土墻,房頂茅厚尺許,居室多為敞間,頗似口袋,故俗稱口袋房。室內(nèi)北、西、南三面環(huán)炕,俗稱萬字炕,櫥箱被褥之類俱靠西北墻安放。窗戶多為南、西向,用高麗紙外糊,藉以御雪雨。住房多為3間,中室開門,并設有廚灶,門皆外閉,以防野獸撞入。山墻兩側(cè)外一米處設有滿洲煙囪。多無院墻及東西廂房,僅以木柵或秫秸圍之,并飼以豬羊牛狗。現(xiàn)科爾沁右翼前旗滿族屯滿族鄉(xiāng)、喀喇沁旗十家滿族鄉(xiāng)還保留不少此種舊舍。綏遠城(今呼和浩特市)滿族傳統(tǒng)住宅都是官房(營房),房頂均為馬鞍型,一般每一戶八旗兵丁的宅院面積為3分3,房為2間半,皆南窗,中開門,兩側(cè)里屋均為南炕,西墻上設有祖宗板,屋外有院墻,院門都有門樓,門口3米處有影壁,壁背后設有佛龕,院內(nèi)立有索倫桿(神桿)。房屋一側(cè)為箭道,連通房后廁所和馬廄。這種營房現(xiàn)還有保留。

    萬字炕:滿族傳統(tǒng)居室中之火炕。滿族傳統(tǒng)居室為口袋房,一般為3間,中間開門,俗稱外屋,兩側(cè)為里屋臥室。臥室內(nèi)西南北三面皆有炕相連,如“匚”形??挥么u、坯制成,炕內(nèi)有煙道與外屋爐灶及室外煙囪相連。南炕為一家之長者居住,晚輩多居北炕。滿族以西為上,故西炕多擺置祭器,因西墻上供有佛爺匣子(祖宗匣),故俗稱佛爺炕。各炕邊沿均有木制炕沿,炕上多鋪以紅氈、蘆席等。迄今在內(nèi)蒙古科爾沁右翼前旗滿族屯滿族鄉(xiāng)、喀喇沁旗十家滿族鄉(xiāng)還有保存。

    清代滿族的住宅

(圖)滿族滿族

    清代滿族的宅院,一般是座北朝南。凡房舍,無論是三楹或五楹,都是在東端邊開門,開關(guān)如口袋,稱作“口袋房”。宅院通常是四方形,北側(cè)居中是正房,正房有三間至五間不等,每間寬四米左右,叫作丈二大屋。進門即是堂房,堂房內(nèi)置爐灶、炊事用具。西間為天,稱上屋,由家中長輩居住,仍是“以西為尊”的民俗。東間居晚輩。院子左右建有東西廂房。西廂房多用二碾磨房和存放零雜物件,東廂房是糧倉。人口多的滿家,也可以住進西廂房。在宅院四周套上石墻,砌上門桉,則為四合院。在東北農(nóng)村,這種院子多用細柞森桿圍成,稱為“障子”。“障子”也有自己的特點,便于通風適合院內(nèi)種菜、栽果。普通滿家,蓋不起廂房,便在正房的東西一側(cè),接上一個連山的小房,也叫耳房,或叫偏廈,用作倉儲。

    滿族官宦人家的住宅比較復雜,一般要建三進。第一進為二堂(穿堂客廳),三間、七間不等,二堂中間有前后二門,直通大堂。第二進為大堂,五至七間不等。中間兩間是辦事廳,兩側(cè)是客人休息室。第三進為內(nèi)室,正中房間是直系家屬居所,東側(cè)居一般家屬。 滿族人家庭院內(nèi),通常有一影壁,有磚砌的,也有木柵的。富貴人家的影壁上,塑有紅日或龍鳳圖案。影壁是掩體的演化,是一種安全設施??墒呛髞碛行┤藢τ氨谧鞒鋈藶榈慕忉?,賦予它神奇色彩,說影壁是這一家的假面,是用來防妖的。

    滿族鎮(zhèn)宅“石敢當”

   

(圖)滿族滿文的滿族寫法

    滿族鎮(zhèn)宅“石敢當”,立于胡同之口用來禁壓不祥的大石。此三字,始見于《漢史·急就篇》:“敢當,言所當無敵也”。又因東獄大帝泰山神執(zhí)掌人間生死之故,在其上又冠以“泰山”二字,曰“泰山石敢當”。

    滿族鎮(zhèn)宅立“石敢當”習俗,在清代幾乎遍及城鄉(xiāng)?!笆耶敗钡穆窳⒉皇请S隨便便的,想怎么立就怎么立。滿族建房說道較多,以西為貴,近水為吉,風水吸關(guān)陰陽的規(guī)定為:山的南面為陽,北面為陰;水的南邊為陰,北邊為陽。并講究大門朝向,俗有“大門朝陽,子孫滿堂”。但是因環(huán)境迫使大門不能朝陽(一般朝陽指“向巳”,寺廟則“向午”),就將大門一側(cè)縮半尺或一尺,而使大門斜向陽。這樣,就需要在門前立“石敢當”?!笆耶敗币话阋蟆案咚某甙舜?,寬一尺二寸,厚4寸,埋土八寸”。具體制作和豎立“石敢當”也有明確規(guī)定:“凡鑿石敢當,須擇冬至后五龍日(甲辰、丙辰、戊辰、庚辰、壬辰)、五虎日(甲寅、丙寅、戊寅、庚寅、壬寅)”。立“石敢當”時,只許家人男性培土,不能讓外人看見。

    清代,齊齊哈爾城一帶,大都是八旗兵家眷聚集區(qū),多建有明清北京滿洲四合院。如今建華區(qū)東二道街果氏古宅“大夫第”(即芝蘭莊)、建華區(qū)卜奎二道街的清代大草房,均為市級文物保護單位,早先其門前或胡同均立“石敢當”。上世紀八十年代,如今建華區(qū)倭家胡同中段路東正對面善家胡同東口,原是一座滿洲老式四合院,其西墻根處曾立有碾子山產(chǎn)石一塊陰刻“泰山石敢當”,字涂紅色油漆,石高三尺,寬一尺,厚半尺,埋土一尺,隨著歲月的流逝,城市老區(qū)改造,現(xiàn)已不存于世。

   

(圖)滿族春節(jié)習俗滿族春節(jié)習俗

    滿族鎮(zhèn)宅立“石敢當”,房柱底埋“柱腳石”,宅前撒“石子”之習俗皆源于滿族口頭遺產(chǎn)說部(滿語稱“烏勒本”)的《天宮大戰(zhàn)》中創(chuàng)世女神“阿布卡赫赫”被狡猾的惡神“耶魯里”騙進大雪山里,她只好啃石頭(滿語稱“倭赫”)充饑,就連住在山巖里的火神“多闊霍”和石頭也被她吞進肚子里,燒得她肢體融化,眼睛變成了日月,頭發(fā)變成了森林,汗水變成了江河。滿族說部《天宮大戰(zhàn)》有著相當凝重的歷史文化內(nèi)涵,突出體現(xiàn)了滿族及其先世祖先對自然的崇拜。石頭不僅是女天神充饑的食物,而且是滿族先民肅慎(息慎)的生產(chǎn)和生活工具和戰(zhàn)斗的武器?!吨駮o年》記載:“帝舜二十五年,息慎來朝貢弓矢”。直至科學發(fā)達的今天,人們?nèi)杂檬^為人類服務。石頭的品格也值得贊美:它質(zhì)地堅硬,不怕風吹雨打,不畏冰雪嚴寒;友誼堅如磐石;寧為玉(石也)碎,不為瓦全。

    滿族鎮(zhèn)宅“石敢當”如今難以尋找,但立“石敢當”已演變?yōu)楝F(xiàn)代建筑所立“奠基石”,石拴紅布,作為開工典禮之首儀,雖無鎮(zhèn)邪驅(qū)災之思,卻有求吉禱福之意。

滿族——手工藝品編輯本段回目錄

    滿族刺繡

    滿族婦女傳統(tǒng)的民間手工工藝之一。清代滿族刺繡除繼承明代以前的平金、平繡、戳紗、鋪絨等傳統(tǒng)技法外,還創(chuàng)造了堆綾、打子、穿珠、補繡等刺繡技藝。刺繡的技法主要是錯針、亂針、網(wǎng)針、鎖絲、納絲、盤金、平金、鋪絨、刮絨、挑花等。繡品主要為日常用物,如旗袍的鑲邊、枕頭花、幔帳、鞋花、童帽花、荷包花、坐墊等。由于刺繡在滿族家庭中普及,繡品逐漸成為必備的家庭陳設品及姑娘的嫁妝。刺繡多以山水、花卉、動物、果品為素材,紋樣主要為福祿、禧壽、富貴、八寶、吉祥等,反映了滿族婦女對大自然的熱愛及對美好生活的向往,其中喀喇沁旗十家滿族鄉(xiāng)及呼和浩特市新城區(qū)的滿族刺繡工藝尤為稱著。

    滿族民間刺繡源于民間印花布,印花布來源于民間剪紙。在很早以前,滿族多用油紙鏤版刮漿、豆粉合石灰漏染白布,使白布成為藍底白色圖案的“麻花布”,作包袱皮、頭巾、門簾、被面、圍裙、幔帳、帽腰等?!奥榛ú肌钡膱D案精美,構(gòu)思巧妙,大多有圓形或棱形的圖案。布的質(zhì)量粗厚,多用手工紡織的“家織布”,非常耐用。近年來,這種仿“麻花布”的衣服又在市場上出現(xiàn),只是花、圖案更加精美罷了。
    受蘇繡的影響,在滿族中逐漸形成具有北方特色的滿族刺繡。滿族刺繡多用于枕頭面、幔帳、門簾、圍肩、袖頭、衣襟、鞋幫、兜肚、手帕、香荷包等日常生活用品。滿族女孩自幼就學刺繡、描畫,自畫,自繡。過去閨女出嫁,婆家不僅看姑娘的家風、人品,還要看是否有一手好的針線活,特別是炕上的針線活。
    滿族民間刺繡實用性很強,在日常生活用品和服飾上到處可見,而且在這些繡品上的圖樣多有明顯的吉祥含義。像枕頭面上圖案有飛禽走獸、花草魚蟲、人物故事、各樣花邊等等。桃象征長壽,荷花表示純潔。滿族民間刺繡不僅在日常生活用品上到處可見,就連老年人去世時穿的“壽鞋”也在鞋幫上繡上一朵玫瑰花,鞋底繡一副“梯子”,意思是上天堂,不受罪。
    滿族民間刺繡品具有強烈的民族、地域特色,造型夸張、粗獷、拙樸,色彩艷麗,冷暖對比強烈,構(gòu)圖細膩、溫和、善良,具有樸實的情感和吉祥如意的情調(diào)。

滿族——民族習俗編輯本段回目錄

    滿族人孝敬長輩,注要禮節(jié),在路上遇見長輩,要側(cè)身微躬,垂手致敬,等長輩走過再行;不但晚輩見了長輩要施禮,在同輩人中年輕的見了年長的也要施禮問候。親友相見,除握手互敬問候外,有的還行抱腰接面禮。過春節(jié)時要拜兩次年,年三十晚上拜一次,為辭舊歲,年初一再拜一次,叫迎新春。室內(nèi)西炕不得隨意坐人和堆放雜物;忌打狗、殺狗和忌食狗肉;不戴狗皮帽、不鋪狗皮褥,忌諱戴狗皮帽或狗皮套袖的客人。

(圖)聊齋志異聊齋志異

    滿族將西墻作為供奉祖先的神圣部位,不準在此掛衣物,張貼年畫;西炕俗稱“佛爺炕”,供有“祖宗板子”。忌諱人們尤其是女人隨便坐臥。通??腿艘膊坏迷谖骺恍菹?,更不許將狗皮帽子或鞭子放在這里。忌打狗、殺狗和忌食狗肉;不戴狗皮帽、不鋪狗皮褥,忌諱戴狗皮帽或狗皮套袖的客人。

    不許從鍋灶、火塘的三腳架上越過,不能用腳蹬踏或者隨便坐在鍋灶上或火塘邊;不準在鍋灶口或塘上烤腳、襪子、鞋靴;禁止將吃剩下的食物、骨頭、魚刺等扔進鍋灶或火塘里。

    滿族過去信仰薩滿教,每年都要根據(jù)不同的節(jié)令祭天、祭神、祭祖先,以豬和豬頭為主要祭品。在大祭時要殺豬,特別是在祭祀祖先時要選用無雜毛的黑豬(有的還必須選黑公豬),宰殺前要往豬耳朵內(nèi)注酒,如豬的耳朵抖動,則認為神已領受,即可宰殺。此舉俗稱為“領牲”。有的地方要將豬腸和膀胱放入吊斗掛在桿子上,讓烏鴉來吃,如果三天內(nèi)被吃掉,就為吉利。然后把全豬卸為八塊,按原樣擺在方盤內(nèi),供于家里屋內(nèi)西山墻的祖宗牌位下,家人按輩份排列免冠叩頭三遍,再將肉切碎入鍋熬煮,全家圍坐,蘸鹽而食。此時如有客至,只要在祖先牌位前叩頭三次,即可坐下同吃,吃完也不必道謝。滿族人家至今還有逢殺豬時請親鄰好友前來品嘗頭頓豬肉的習慣。過去,在莊稼成熟的季節(jié),滿族還有“薦新”祭祀的習慣,如今已被“上場豆腐了場糕”習俗所代替,即在五谷上場時,用新豆子做豆腐吃,打場結(jié)束時,用新谷做大黃米飯或豆面餑餑吃,以慶豐收。滿族男女青年結(jié)婚時,新娘必須先在南炕上坐帳,也有稱“坐?!?。直到晚上,才在地上放一張桌子,新娘、新郎要手挽手繞桌子三圈后對飲。

    日常食俗

(圖)滿族東北八大怪:大姑娘叼著大煙袋

    滿族民間農(nóng)忙時日食三餐,農(nóng)閑時日食二餐。主食多是小米和高粱米、粳米、干飯,喜在飯中加小豆或粑豆,如高梁米豆干飯。有的地區(qū)以玉米為主食,喜以玉米面發(fā)酵做成“酸湯子”。東北大部分地區(qū)的滿族還有吃水飯的習慣,即在做好高梁米飯或玉米(米+查)子飯后用清水過一遍,再放入清水中泡,吃時撈出,盛入碗內(nèi),清涼可口。這種吃法多在夏季。餑餑是用黏高梁、黏玉米、黃米等磨成面制作的,有豆面餑餑、搓條餑餑、蘇葉餑餑、菠蘿葉餑餑、牛舌餑餑、年糕餑餑、水煮餑餑(漢語的餃子)等。滿族的餑餑歷史悠久,清代即成為宮廷主食。其中最具代表性的是御膳“栗子面窩窩頭”,也稱小窩頭。滿族點心薩其瑪也成為全國著名糕點。較著名的還有清東陵糕點,也稱清東陵大餑餑,北京小吃墩餑餑,河北承德小吃油酥餑餑,湖北荊州小吃豬油餑餑等。

    北方冬天天氣寒冷,沒有新鮮蔬菜,滿族民間常以秋冬之際腌漬的大白菜(即酸菜)為主要蔬菜。據(jù)傳用腌漬的方法儲存蔬菜,始于清順治年間。用酸菜熬白肉、粉條是滿族入冬以后常吃的菜肴。酸菜可用熬、燉、炒和涼拌的方法食用,用酸菜下火鍋別具特色。配菜也可用來做餡包餃子。東北地區(qū)的滿族,每戶腌漬的酸菜一般可以吃到第二年春天。此外,日常蔬菜還有蘿卜、豆角等。滿族人民愛吃豬肉,常用白煮的方法烹制。遼寧沈陽市的那家館是家有100多年歷史的滿族餐館,該店經(jīng)營的白肉血腸,被譽為正宗的滿族風味。

    滿族的進餐習俗和飲食禮儀很多。如祭祀用過的神糕、神肉,路人可以分享,但一般不能帶去,吃完后不允許擦嘴;家中人就餐,長輩不動筷,晚輩人絕不動筷;過年殺年豬時,有把親友、鄰里請來同吃白肉血腸的習慣。

    滿族婚喪習俗

(圖)滿族滿族婚俗

    婚俗

    滿族婚姻是一夫一妻制,原來一般實行族內(nèi)等級婚,后來限制放松,可與漢族通婚。自古以來,滿族不興早婚,沒有類似“指腹婚”、“娃娃婚”等童婚。男女年齡到十六、七歲,即可訂婚、結(jié)婚。婚姻由父母包辦。訂婚前,男家主婦可到女方家觀看女子容貌,尋問年齡等,如果合意,就可放小定(即訂婚禮品)。相會時,往往采取不公開的方式,只說某月某日有朋友到女方家拜訪。以免婚姻未成留下不好的印象。

    有些地方,當男方主婦看中某家姑娘,便征求兒子的意見,再請媒人帶一瓶好酒去女家求婚。女方父母要向媒人了解男方的姓名、年齡和家庭狀況,特別要詳細詢問男家祖籍和三代的經(jīng)歷。以弄清男家的門第,這與清代滿族婚姻重門第而不計較錢財?shù)牧曀子嘘P(guān)。媒人走后,父母便對姑娘介紹男家的情況,說出自己的意見。男方請媒人到女方說親,先后要去三次。每次都攜帶一瓶酒,到第三次才能知道是否成功。

    所以有句話“成不成?三瓶酒”。如果成了,女方父母向男方要彩禮:豬、酒、錢、衣服、首飾等。男方送的彩禮,全部收為姑娘的財產(chǎn)。結(jié)婚時,婚禮要在南炕上坐帳一日,稱為“坐?!薄M黹g在地上放一桌子,桌子上放兩個酒壺和酒盎,新郎新娘手挽手,繞桌子三圈后飲酒??簧宵c燃一對蟓燭,通宵不熄,外屋一人或數(shù)人唱喜歌,名曰“拉空家”,或有人用黑豆往新房里撒。熱鬧一兩個小時后自散,三日后新娘回娘家。

(圖)滿族滿族婚俗

    生育:在滿族人看來婦女懷孕是一件吉事。因此,當婦女懷孕時,全家人都給孕婦特殊的照顧。滿族婦女懷孕時清規(guī)戒律比較多。如,婦女一懷孕,就不能再參加他人的婚禮,更不允許侍奉祖先神。懷孕5個月時,不能到馬棚,不許牽馬,不準聽說某人難產(chǎn),不能到產(chǎn)房去。就連說笑也受到嚴格的限制。而坐著的時候,則又不許扭身子等等。

    婦女在臨產(chǎn)前,要向佛托媽媽神禱告,請求神保佑母子平安。產(chǎn)房不許設在西屋,在做產(chǎn)房的屋子里,不能有玉器。臨產(chǎn)期間,男人不準進產(chǎn)房。他們認為男人進產(chǎn)房很不吉利。

    孩子生下后,如果是男孩,主人就會在自己的家門前掛上一個小弓箭之類的東西,如果生了女孩,就掛紅布條。第二天要請子女多,身體好的婦女給孩子喂第一次奶,叫“開奶”。

    嬰兒的名字,一般是在滿月后才起的,他們認為在“月子里”,常常有鬼來抓小孩,怕給孩子起了名之后,被鬼知道,鬼會叫著孩兒的名子,把他抓走。而給孩子起名這一天,無論是有錢人家,還是沒錢人家都要請些人來為其祝賀,主人要設酒宴招待眾人。

    喪俗

(圖)滿族滿族娶親

    滿族的喪葬以土葬、火葬為主。但不準許在西炕和北炕死人;因為門是活人出入的地方。因此,死人入棺后,只能從窗子抬出;人死后,在院子西邊立一桿子,高一丈五尺左右,上掛布幡,幡長九尺,用紅布和黑布做成。出殯時,親友要搶幡上的布,給自己孩子做衣服,認可避邪,不做噩夢等。喪葬儀式是,死者臨終前穿壽衣,多為長袍、馬褂,為單數(shù)。死后報喪,停靈一般在7日之內(nèi)。在屋內(nèi)停靈,用木板做成靈床,頭西腳東。入殮時棺內(nèi)放金銀等物。出殯時多選陰歷單日。滿族燒紙是將紙疊成口袋狀,俗稱燒口袋。

滿族——傳統(tǒng)節(jié)日編輯本段回目錄

    滿族許多節(jié)日均與漢族相同。主要有春節(jié)、元宵節(jié)、二月二、端午節(jié)和中秋節(jié)。節(jié)日期間一般都要舉行珍珠球、跳馬、跳駱駝和滑冰等傳統(tǒng)體育活動。

    頒金節(jié):是滿族“族慶”之日。1635年農(nóng)歷10月13日,皇太極發(fā)布諭旨,正式改族名“女真”為“滿洲”,這標志著一個新的民族共同體的形成。1989年10月,在丹東“首屆滿族文化學術(shù)研討會”上,正式把每年的12月3日定為“頒金節(jié)”。各地滿族同胞在農(nóng)歷十月十三日滿族命名日自發(fā)地舉行紀念活動,以示紀念滿族的誕生。但活動時使用的名稱則不盡相同,或稱“命名日”, 或稱“誕生日”,或稱“紀念日”等。

(圖)滿族頒金節(jié)是紀念清皇太極改女真族為滿洲族的日子

    上元節(jié):即正月十五日,俗稱“元宵節(jié)”。同漢族一樣,滿族也有元宵掛彩燈和吃元宵的習俗。

走百?。簼M族婦女的節(jié)日。一般在正月十六日。當晚,婦女們?nèi)宄扇海Y(jié)伴遠洲,或走沙滾冰,或嬉戲歡鬧,叫做“走百病”。

    添倉節(jié):每年正月二十五,滿族農(nóng)村家家講究煮黏高粱米飯,放在倉庫,用秫秸棍編織一只小馬插在飯盆上,意思是馬往家馱糧食,豐衣足食。第一天,再添新飯,連著添三回。也有的人家用高粱秸做兩把鋤頭插在飯上。這個節(jié)至今在東北農(nóng)村保留著。

    二月二宋太祖趙匡胤開封龍?zhí)ь^正式節(jié)日二月二:俗稱“龍?zhí)ь^日”。當日晨,滿族人家把灶灰撒在院中,灰道彎曲如龍,故稱“引龍”。然后在院中舉行儀式,祈求風調(diào)雨順。全家人還要吃“龍須面”和“龍鱗餅”。婦女們這天不能做針線活。

    中元節(jié):滿族以七月十五為中元節(jié),也視為超度亡靈的“鬼節(jié)”。屆時,各處寺院設立道場,燃燈念經(jīng),要舉行各種超度儀式。院內(nèi)西側(cè)向東擺一架木屏風,屏風上掛有雞冠花、毛豆枝、鮮藕等,為供月兔之用。屏風前擺一張八仙桌,桌上供一大月餅。祭時,焚香磕頭,婦女先拜,男人后拜。

(圖)滿族中國佛教

    開山節(jié):滿族人民在每年秋季中秋以后,或農(nóng)歷9月中旬(具體時間不定)為采集草藥獲得豐收而進行的祝?;顒?。在過去東北滿族村落中每年開山節(jié)都要面對長白山,進行祝福禱告,感謝山神給予采藥人的豐富恩賜,再這一時期采到的人參則要供奉在自家的神龕中。

    臘八節(jié):滿族人家臘月初八要泡“臘八醋”和煮“臘八肉”。除全家人吃外還要分送親友。

    小年:滿族過小年的習俗與漢族相同。臘月二十三日為“小年”。屆時家家戶戶要祭祀灶神,俗稱“送灶王爺”。

滿族——自治地區(qū)編輯本段回目錄

    遼寧省:喀喇沁左翼蒙古族自治縣、阜新蒙古族自治縣、新賓滿族自治縣、岫巖滿族自治縣、清原滿族自治縣、本溪滿族自治縣、桓仁滿族自治縣、寬甸滿族自治縣。

    吉林?。貉舆叧r族自治州、前郭爾羅斯蒙古族自治縣、長白朝鮮族自治縣、伊通滿族自治縣。

    黑龍江?。憾艩柌孛晒抛遄灾慰h。

    內(nèi)蒙古:內(nèi)蒙古自治區(qū)鄂倫春自治旗、鄂溫克族自治旗、莫力達瓦達斡爾族自治旗

滿族——經(jīng)濟文化編輯本段回目錄

    經(jīng)濟

   

(圖)滿族滿族文化

    滿族祖先以氏族、部落為單位,棲息在“白山黑水”之間,過著原始的漁獵生活。歷經(jīng)漫長的歲月,發(fā)展了原始農(nóng)業(yè)和飼養(yǎng)業(yè)的生產(chǎn),并創(chuàng)造了原始文化。曾被夫余征服,至三國始與中原往來,經(jīng)濟進一步發(fā)展,從狩獵和漁獵發(fā)展到農(nóng)業(yè)生產(chǎn)的精耕細作。滿族入關(guān)后,積極吸收中原的先進農(nóng)業(yè)生產(chǎn)技術(shù)和先進文化。其封建經(jīng)濟得到進一步發(fā)展,但是,由于清朝后期統(tǒng)治階級的腐敗,中國人民遭受帝國主義的殘酷掠奪和奴役,民不聊生。解放前,東北地區(qū)的滿族人民深受日本帝國主義和國民黨反動派的壓榨,生活極為貧困。

    散居在中原地區(qū)的滿族人民也深受三座大山的壓迫、剝削和歧視,許多人改名換姓,隱瞞民族成分,生活朝不保夕。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后,滿族作為祖國民族大家庭中的一員,與全國各兄弟一樣,進入了一個嶄新的時代。滿族人民同樣享受著民族平等和當家做主的權(quán)利,過去被迫隱瞞民族成分的人,恢復了自己的民族成分。盡管滿族分散在全國各地,而在各級人民代表大會與政治協(xié)商會議中,都有不少滿族代表,各級各類滿族干部迅速成長,滿族知識分子本來在本民族中所占比例較高,現(xiàn)在各級各類學校培養(yǎng)的滿族學生數(shù)量也較多。在各條戰(zhàn)線上,滿族中的模范人物、先進單位不斷涌現(xiàn),科技、文史、理論等方面的專業(yè)人才和文學、藝術(shù)等方面的新秀茁壯成長。廣大滿族人民的生活水平不斷提高。他們積極地與各兄弟民族一道為祖國社會主義的四化大業(yè)貢獻著更大的力量。

    《聊齋志異》文化,滿族對中華民族文化做出了重要貢獻。清圣祖玄燁主持編纂的《音韻闡微》、《數(shù)理精蘊》、《歷象考成》、《皇輿全覽圖》等書,均具有較高的科學價值。早期滿文著作,除《滿文老檔》、《滿洲實錄》和圖理琛的《異域錄》等,還有大量學習滿文必備之書,如《清文啟蒙》、《清文典要》以至《清文鑒》等等。《清文鑒》經(jīng)多次增訂,編纂成5種不同民族文字的滿文辭書——《御制五體清文鑒》,對滿、漢、蒙、藏、維吾爾等各民族相互間進行政治、經(jīng)濟、文化交流,是一種重要參考資料。譯書也很普遍,主要漢文名著,大多有滿文譯本。除官書不計外,民間說部如《三國演義》、《西廂記》、《金瓶梅》、《聊齋志異》等都有滿文譯本。其中以扎克丹譯的《聊齋志異》譯文最好,文字水平很高。同時,涌現(xiàn)出一批滿族文學家。早期著名的詞家納蘭性德著的《側(cè)帽集》和《飲水集》,清新婉約,生動自然,足與當時詞壇上負有盛名的漢人朱彝尊和陳維崧媲美合稱“三大家”。乾隆中期,曹雪芹著的《紅樓夢》,是一部偉大的現(xiàn)實主義作品,把中國古典小說創(chuàng)作藝術(shù)推到空前高峰,成為世界文學名著之一。滿族人,老舍先生不僅是一位著名的小說家、戲劇家,還是杰出的曲藝家。他的作品眾多,而且膾灸人口。不愧為當代的“人民藝術(shù)家”。

   

(圖)滿族影視劇中的滿族

    滿族崇尚理學,滿族大儒曾將《大學》、《中庸》、《論語》、《孝經(jīng)》等書譯成滿文,以教旗人,其書圓藝術(shù)也達到相當高的境地。從皇帝、王公到一般滿族文人有大批人寄情于繪事,出現(xiàn)了許多著名畫家。鎮(zhèn)國愨厚公高塞,自號“敬一道人”,工詩畫?!冻乇迸颊劇吩u他的小景“筆墨淡遺,擺脫畦經(jīng),雖士大夫無以蹄也”。慎郡王允禧,他“所作山水花卉,能合石谷、南田為一手,本朝宗藩第一”。另外,象瑤華道人、唐岱、布顏圖、麟慶的夫人等都是當時著名的畫家。鐵保、永理是滿族著名的書法家,與翁方綱、劉鏞齊名,并稱四大家??滴酢⒂赫?、乾隆皇帝的書法,至今為書家稱道。當代的書法大家啟功也是滿族。全國人大常委溥杰的書法也別具風格。

    滿族文化非常發(fā)達。大量的神話、傳說內(nèi)容豐富,風格獨特,是薩滿教的精神核心及概括性展示。既有口耳相傳的,又有經(jīng)文記載的。按內(nèi)容,滿族神話可分為:①起源神話。包括人類起源、萬物起源、文化事物起源等。②宇宙關(guān)系神話。在薩滿族神話中,宇宙是一個喧囂的多層的立體世界,即所謂“登天云,九九層,層層都住幾鋪神”,每層天中都有人和動、植物、有惡魔和善神,各層間互通。③靈魂神話。滿族神話的特點,是動、植物神話、祖先神話,自然神話共融一處,并有圖騰崇拜的遺跡。

    《滿文老檔》:中國清代皇太極時期以滿文撰寫的官修史書(檔冊)它是一部編年體史書,也是一部文學巨著,共180卷。主要記述努爾哈赤、皇太極兩朝的政治、經(jīng)濟、軍事、外交、民族關(guān)系、宮廷生活、習俗、天文、地理等等?!稘M文老檔》史料原始,記事廣泛,內(nèi)容豐富,對《清實錄》等書的校訂補遺,具有十分重要的意義。為研究清史、滿族史、東北地方史和滿族語言文字演進史提供了較系統(tǒng)而翔實的資料。

   《八旗通志》:由鄂爾泰等奉旨撰寫。雍正五年(1727年),鄂爾泰等奉命修《八旗通志》初集,250卷。乾隆五十一年(1786年),鐵保等奉赦續(xù)修。至嘉慶四年(1799年),歷時12年完成。該書分八志、八表、八列記敘清太祖努爾哈赤至清世宗時八旗沿革、社會及軍事組織、人物傳略等項。對研究八旗制度十分有價值。

   《御制五體清文鑒》:清代官修滿、藏、蒙古、漢、維吾爾五種文字對照辭書。成書于乾隆末年。內(nèi)容豐富,是我國少數(shù)民族辭書中的巨著。

   《尼山薩滿》:史詩《尼山薩滿》也叫《音姜珊蠻》。滿族著名史詩。流傳于黑龍江流域。講的是一個女薩滿為從陰間救一少年的魂,經(jīng)歷重重難關(guān)的故事。有多種手抄本流傳。

    剪紙

(圖)滿族剪紙藝術(shù)

    滿族喜歡貼窗花。用各種彩紙剪成各種鳥獸花卉,古今人物,貼在窗戶上,栩栩如生,充滿活力。還有另外一種剪紙藝術(shù),就是掛箋,或稱掛錢。過春節(jié)時,家家戶戶用五色彩紙,剪成長約40厘米,寬約25厘米不等的紙塊,中間髏刻云紋字畫,如豐、壽、福字,下端剪成犬牙穗頭,懸掛于門窗橫額、室內(nèi)大梁等處,五彩繽紛,喜氣洋洋。最早掛箋是祭祖場所的裝飾品,一般都是單數(shù)。傳聞自家宗族祖先是從長白山幾道溝來的就掛幾張。黑龍江寧安、海倫等地的剪紙藝術(shù)在全國藝壇上享有盛譽。

    滿族補繡:滿族民間工藝?;蚍Q“釘線”,主要流行于東北地區(qū)農(nóng)村。以家織布和棉線為原料剪縫而成,黑白色為主調(diào),間用他色。紋飾以榴開百子、吉慶有余、葫蘆盤長、福壽長春、八寶等吉祥圖案為主,多配以較粗重的黑色邊飾,常繡于枕頂、荷包、幔帳、坐墊之上。

滿族——姓氏淵流編輯本段回目錄

    滿族是直接由女真族融合部分北方民族演變而來的。滿族在明末大體形成。滿語稱姓氏為“哈拉”。至清代,據(jù)清《皇朝通志·氏族略》記載,滿族有679姓。 滿族形成后,其姓氏來源主要有下幾個方面:一是沿用舊姓。滿族的很多氏族沿襲了女真乃至時代的舊有姓氏。如清代的大佳氏即由時的大氏、女真時的大家氏相沿而來。滿族姓氏源于女真姓氏者,據(jù)有關(guān)文獻記載約有3/10。二是以地名為姓氏。滿族氏族中以地名、山河名稱作為姓氏的有很多。如《清史列傳》載滿文改制者達?!笆谰佑X爾察,以地為氏”。三是以部稱為姓氏。滿族氏族中以其原屬部落名稱為姓氏的比較普遍。瓜爾佳氏、完顏氏、尼瑪察氏、輝和氏等等基本上是源于部稱。 四是更改姓氏。滿族人更改姓氏多因分居、遷徙、承嗣、避罪引起。滿族及其先世的民族姓氏雖由來已久,但或因與漢人通婚,或受漢文化影響,或因清政權(quán)被推翻后為免受歧視,或因其他緣故而改冠漢姓的也早見于姓。

    一、滿洲旗人姓氏

    愛新覺羅氏(金氏,肇氏,趙氏)肇祖猛特木姓愛新覺羅氏。后取意為“金”,“肇”,“趙”姓顯祖塔石之后裔皆為宗室金姓。東溝大孤山鎮(zhèn)金姓,始祖督師南關(guān),連戰(zhàn)連捷,因為私收降女為妻,被清帝定罪處斬,父大臣保他征戰(zhàn)有功,被貶配遼東,乘船過海,隱居大孤山下,后散居在東溝金大嶺,三道洼等地。興祖福滿,景祖覺昌安之后裔皆為肇氏,后取同音字“趙”。岫巖興隆鄉(xiāng)趙姓,清初由開原被治罪來岫巖定居,后后散居在東溝的湯池,寬甸的永甸,鳳城的寶山等地。

    赫舍哩氏(赫氏、張氏、康氏)始祖原是赫舍哩部人,取該部落為名氏。世居都英額地方。國初;碩色來歸,隸正黃旗滿洲。通滿、漢,蒙古文,其子索尼亦通滿、漢、蒙古文,由頭等待衛(wèi)歷著戰(zhàn)功,受世祖章皇帝顧命,為輔政大臣,授一等公,溢文忠。其祖墓在昭陵左掖。后分為赫、張、康三個漢姓。

    赫姓:始祖洼爾達,曾任漢都將軍,由京城拔駐鳳凰城,隸屬正白旗滿洲,先居鳳城邊門赫家村,后散居在鳳城的楊木鄉(xiāng),紅旗鎮(zhèn),劉家河蛟羊峪,賽馬赫家窯村,藍旗鄉(xiāng)老虎洞,雞冠山鎮(zhèn)袁家溝,岫巖的湯溝鄉(xiāng)赫家堡,朝陽,寬甸的長甸和丹東市的振安區(qū)等地。清同治年間,有兩支遷居黑龍江雙城縣。按字排輩為:“德承吉林貴崇榮,英明景會樂輔清。忠良維國安全志,世守純真保泰平?!?(現(xiàn)已排到“明”字,為第十五世。)

    康姓:始祖卡宜奇郎,漢“卡宜”諧音,取吉慶之字“康”為姓,正黃旗,木力占牛錄,敕封武德騎尉。康熙年間出兵遼東,生五子,長子和次子都無后,五子過繼富氏,三子“達士巴”和四子“招里 其”后人分為兩支,前后駐防鳳凰城,在正黃旗滿洲和正白旗滿洲下注冊??ㄒ似胬赡乖谶|陽的澗溪溝??凳虾笠徇w居鳳城之初住邊門鎮(zhèn)老爺廟街和鳳凰城邊,后散居各處。寶山鄉(xiāng)岔路村康家堡子是一支,從五世起一支移居撫順千金堡,一支遷居遼陽澗溪溝處,此外還分布在石城,寬甸的紅石砬子等地。康氏族譜全稱為《赫舍哩氏康族世譜》,自五世起按字排輩為:“文玉尚榮恩桂,延昌爾基之會。兆民稔格家箴,萬世葆純國粹。”

    張姓:始祖烏爾度,清康熙年間任鳳凰城第一任城守尉,隸屬正白旗滿洲,居邊門鎮(zhèn)張家村,雞冠山鎮(zhèn)沙子崗村,后散居于鳳城的湯山城,寬甸的長甸,石湖溝,東溝的興隆,東尖山等地。

    完顏氏(汪氏,王氏)世居完顏地方,因以為氏。國初來投,隸鑲黃旗滿洲。至五世楊保,誥封昭武都尉;七世佛爾果春,由生員考授筆政,升員外郎;八世呈瑞,字輯王,庚子副榜。今傳十余世。諧音取汪,王為姓。岫巖哨子河鄉(xiāng)汪姓,隸屬鑲藍旗滿洲,祖居鐵嶺汎河南,其后裔于1687年(康熙二十六年)來岫巖城南藍旗營居住,后移居哨子河西藍旗屯。鳳城寶山王姓,元,明兩朝賜姓完顏氏,清初從龍入關(guān),世居北京三合縣下甸村。世祖黑色等兄弟三人于1687年(康熙二十六年)自京拔駐鳳凰城寶山石柱村,后散居于鳳城的湯山城,東湯,大堡,寬甸的太平哨,石湖溝等地。

    瓜爾佳氏(關(guān)氏)諧音取關(guān)為姓。關(guān)氏族譜記載:關(guān)氏始祖居“牙爾虎”處,據(jù)有關(guān)專家考證,昔日的“牙爾虎 ”即今日之“薩爾滸”,16世紀末關(guān)氏始祖“松阿力”之子“噶哈”是薩爾滸城的酋長,后歸附努爾哈赤,并與愛新覺羅家族連親,成為努爾哈赤創(chuàng)建基業(yè)的一支重 要力量。1621年,努爾哈赤撫降遼東70余城,關(guān)氏也隨之進入遼沈地區(qū)。1644年, 清軍定鼎中原,關(guān)氏隨即“從主入關(guān)”,住進了北京的壽比胡同,1687年,康熙帝為了確保發(fā)祥地的安全,派關(guān)氏八世祖翁窩圖和其弟弟琰布遷鳳凰城卡巴嶺下駐防既今寶山一帶(鳳城市北紅旗村---古名為:樂善屯),于是就世居于此,其后裔散居于鳳城的草河,白旗,大堡,紅旗,岫巖的湯溝等鄉(xiāng)鎮(zhèn),至今已傳自第二十一世。岫巖偏嶺鄉(xiāng)的關(guān)姓,原居長白山,1651年(順治八年)由京拔駐岫巖。

    索綽羅氏(曹氏)岫巖哨子河鄉(xiāng)曹氏,老姓索綽羅氏,長白山五道溝人,隸鑲紅旗滿洲,始祖為興祖直皇帝福滿第三子-索長阿。京始祖松吾突之子舒力突,于1664年(康熙三年)自京來岫巖駐防。今散居于鳳城的草河,寬甸的長甸,楊木川等地。按字排輩為:“松、舒、坦、哈、滿、額、春、文、鱗、昌、玉、珠、珍、祥、光、景、泰、承、華、寶、德、盛、材、鳳、圖、斌?!?/p>

    卡克他氏(康氏)此鳳凰城北山康氏,與邊門康氏既不同宗也不同旗。始祖努爾哈赤舊屬,曾于1636年奉皇太極之命參加抵抗朝鮮的戰(zhàn)爭。而后從主入關(guān),住在京城??滴跄觊g撥民實邊,卡克他氏圖美和圖奇兄弟二人奉命來鳳凰城北山駐防。隸屬鑲白旗滿洲,官保牛錄。弟圖奇當兵,終身未娶;兄圖美官至參領,娶汪氏生三子,世居鳳城北山一帶。光緒三十年十月一日修譜,按字排輩為:“慶會運昌明,英才濟圣清。過華全尖品,世祿廣恩榮。德義昭隆業(yè),賢良繼圣名。永懷先澤厚,保太益和平。”

    鈕祜祿氏(郎氏)“鈕祜祿”滿語意思為“狼”,后人取“狼”同音“郎”為其姓。滿族巨族也,居長白山者尤著,后并散居于英額地方。

    他他拉氏(唐氏)他他拉氏又寫為“他塔喇氏”,諧音取唐為姓。鳳城鳳山鄉(xiāng)唐姓,隸屬正紅旗滿洲,崇德年間,駐奉天府新城堡,六世祖古巴達奉命移駐鳳凰城城東村,今散居于鳳城的草河,岫巖的嶺溝等地。

    葉赫那拉氏(那氏)
    為葉赫嫡派后裔,以地為氏。國初,楊吉砮之女,諱孟古姐姐即孝慈高皇后,敕封楊吉砮之子阿什達爾漢為國舅,其后翁阿岱之孫為國戚。本姓那拉,取首音“那”為姓。清初奇瑪瑚隨世祖章皇帝入關(guān),隸正藍旗滿洲,生九子,其季諱羊山,于康熙年間自北京拔駐鳳凰城,卜居于城西南六十里石柱子。至今傳十余世。

    喜塔拉氏(齊氏)取首音諧“齊”為姓。世居長白山喜塔拉地方,因地為氏。圖力吉都督與興祖直皇后之父阿古都督,顯祖宣皇后之父至達格都督,敕封國戚舅舅,即太祖高皇帝之舅也。國初,隸正白旗滿洲,世為福陵章京品級。清初從龍入關(guān),住北京巴彥伏洛。1687年(康熙二十六年)奉命自北京拔駐岫巖,鳳凰城等地。今居于岫巖的楊家堡,鳳城齊家胡同,東溝的東尖山,合隆,寬甸的八河川等地。四世祖阿古都督之女哈分不哈為顯祖宣皇帝之后,太祖高皇帝努爾哈赤之母。至今傳十七世

    富察氏(傅氏,富氏)因地為氏,原居長白山下富察地方。后取首音諧“傅”,“富”為姓。國初,有瑚圖來歸,隸屬正紅旗滿洲。四世祖莽色德宜住乎之女是清太祖的皇后。鳳城邊門傅姓,隸屬鑲紅旗滿洲,清初從龍入關(guān),駐北京十駙馬大街。一世文達力于1687年(康熙二十六年)奉命自北京來鳳凰城邊門駐防,今散居于鳳城的弟兄山,雞冠山,白旗,劉家河,岫巖的紅旗營子,寬甸的虎山,灌水等地。至今傳十四世。

    佟佳氏(佟氏)遼東巨族也。國初有佟養(yǎng)性、佟養(yǎng)正居佟佳地,因以為氏。后遷撫順以貿(mào)易貲雄一方。清大軍克撫順,佟養(yǎng)性輸款太祖高皇帝。佟養(yǎng)正遂攜族屬歸正藍旗漢軍。后養(yǎng)正之孫佟國綱,于康熙二十七年疏言:“臣曾蒙太祖諭令,與佟佳氏之巴都哩蒙阿圖諸大臣考訂支派氏族譜,今請歸滿洲?!辈孔h以佟佳氏官職甚多,應隸漢軍。唯國綱本支,宜入滿洲,遂為正白旗人。于是滿漢分隸,族大支繁,于國朝八大姓中稱最焉。

    馬佳氏(馬氏)世居嘉里庫馬佳地方,因以為氏。國初,赫東額率滿洲五十戶來歸,隸鑲黃旗滿洲,累著戰(zhàn)功,授一等男。其弟阿庫噶哈亦以戰(zhàn)功授男爵。及入關(guān)定鼎以戰(zhàn)傷時作留奉休息。至十二世升寅,乾隆已酉拔貢,授七品小京官。嘉慶庚申歷官至工部尚書兼正黃旗、鑲藍旗滿洲都統(tǒng),經(jīng)筵講官,賞戴花翎,紫禁城騎馬,誥授光祿大夫,晉贈達¨子太保。賜謚勤直。馬氏始祖馬穆敦,從順治年間到康熙年間在京都正黃旗二扎蘭當差。

    姜佳氏(姜氏)清時鳳凰城正黃旗滿洲恩啟牛錄,世居遼東地區(qū),杏山人氏。1644年隨主入關(guān) ,康熙二十六年(1687年)三世祖哈什太、爵瑚圖、胡什布奉命調(diào)往盛京,復撥鳳凰城駐防,于鳳凰城南老虎洞處落戶。今散居于東溝的合隆,鳳城的草河,寬甸的古樓子,楊木川等地。民國18年(1929年)姜氏后人第八世參議員姜慶元捐資于東港市合隆鎮(zhèn)姜家小崗后山建姜氏宗祠。按字排輩為:“佑德天維作福,國文慶書貴長。殿甲承恩普璽,庭宗續(xù)世榮昌 。軍景官紅常春,銀豐寶積連金。廣喜英明崇志,振家全海同馨?!?/p>

    二、蒙古旗人姓氏

    蒙古旗人分為陳蒙古八旗姓氏和巴爾虎旗蒙古姓氏。

    陳蒙古八旗,即1687年(康熙二十六年)康熙帝派蒙古八旗官兵隨滿洲八旗和漢軍八旗官兵駐防鳳凰城,在叆河沿岸影壁山附近屯墾。今主要聚居于鳳城大堡蒙古族鎮(zhèn),有鄂,陳,康,蘇,戴,卜,白,常,巴,謝,何,吳,石,艾,張,王,李,馬等姓氏。

    李雅拉氏(李氏)取首音“李”為姓,岫巖的哈達碑鄉(xiāng)李氏,隸鑲紅旗蒙古。1687年(康熙二十六年)來岫巖奇風嶺駐防,今散居于岫巖的湯池,鳳城的賽馬等地。

    三、漢軍旗人姓氏

    漢軍旗人有盛京旗籍和鳳城旗籍之分。

    盛京旗籍有:王氏,教氏,管氏,李氏,顧氏,盧氏,曾氏,黃氏,扈氏,門氏,閻氏,艾氏等姓氏。鳳城旗籍有:夏氏,安氏,門氏等姓氏。另有清初駐鳳城壯丁,原是福建人,因為平定“三藩之亂”有功,被編入八旗。四名馬夫,也分別編入正黃旗漢軍(姜氏),正紅旗漢軍(趙氏),正藍旗漢軍(傅氏),正白旗漢軍(曹氏)。還有臺丁,站丁原來是云南人,平定吳三桂時被俘虜,解至盛京兵部拔駐柳邊條和驛站做苦工。臺丁挖邊壕,站丁遞送公文,其姓氏有:吳氏,李氏,王氏,劉氏,宮氏,宋氏等姓氏。

滿族——知名人士編輯本段回目錄

    康熙(1654—1722),清代皇帝。清圣祖。滿族。愛新覺羅氏,名玄燁。順治帝第三子。順治十八年繼承皇位,改次年為康熙元年(1662)。習稱康熙帝。二年二月,生母去世,由祖母博爾濟特氏(孝莊文皇后)撫育。14歲親政。是清代頗有作為的皇帝,也是中國歷史上一位杰出的封建君主。

(圖)滿族乾隆

    乾隆(1711—1799),中國清代皇帝。清高宗,滿族,愛新覺羅氏,名弘歷。 雍正帝第四子。雍正十三年(1735)八月即位,年號乾隆,習稱乾隆帝。嘉慶元年(1796),傳位第十五子嘉慶帝,自為太上皇帝,仍掌軍國大政,直至去世,實際統(tǒng)治64年,是中國歷史上掌權(quán)時間最長的皇帝。

    努爾哈赤(1559—1626),姓愛新覺羅氏,清太祖。滿族。努爾哈赤是自金朝滅亡后,在女真中出現(xiàn)的又一位杰出的首領,是大清王朝的奠基人,也是中國歷史上一位出色的政治家、軍事家。

    納蘭性德(1655—1685),著名詞人,滿洲正黃旗人。大學士明珠長子。善騎射,20歲時選為康熙一等侍衛(wèi)。跟隨康熙多次出巡。詩詞風格纏綿傷感,出有《納蘭詞》。

    圖理琛(1667—1740),滿洲正黃旗人。清內(nèi)閣學士??滴跷迨荒攴蠲赎牫鍪狗鼱柤雍酉掠危繂柖螋斕孛晒磐翣栰杼夭?。三年后返回,寫有《異域志》,記敘途經(jīng)喀爾喀蒙古、西伯利亞等地的所見所聞。此書收入《四庫全書》。

    曹雪芹(1715—1763),名(zhan),字夢阮,號雪芹、芹圃、芹溪。清代小說家。曹雪芹祖籍遼陽,先世原是漢族,后被編入滿洲正白旗人。曹所著《紅樓夢》以其豐富的內(nèi)容,曲折的情節(jié),深刻的思想認識,精湛的藝術(shù)手法成為中國古典小說中偉大的現(xiàn)實主義作品?!都t樓夢》是中國古典小說四大名著之一,也是世界文學寶庫中一顆璀璨的明珠。

    老舍(1899—1966),本名舒慶春,滿洲正紅旗人。著名現(xiàn)代文學家,世界文化名人之一。代表作有《駱駝祥子》、《四世同堂》、《龍須溝》、《茶館》、《正紅旗下》、《二馬》等。曾榮獲“人民藝術(shù)家”榮譽稱號。

滿族——民族禁忌編輯本段回目錄

    禮儀忌諱

    滿族尊老敬上,居家對父母三天請一小安,五天請一大安。滿族人忌害烏鴉、喜鵲、狗,有并于崇鴉、鵲、狗的習俗。不準打狗、殺狗,不吃狗肉,不穿用狗皮。服孝中男子不剃發(fā),女不簪花,三年內(nèi)不穿紅。

    室內(nèi)禁忌

    滿族將西墻作為供奉祖先的神圣部位,不準在此掛衣物,張貼年畫;西炕俗稱“佛爺炕”,供有“祖宗板子”。忌諱人們尤其是女人隨便坐臥。通??腿艘膊坏迷谖骺恍菹ⅲ辉S將狗皮帽子或鞭子放在這里。不許從鍋灶、火塘的三腳架上越過,不能用腳蹬踏或者隨便坐在鍋灶上或火塘邊;不準在鍋灶口或塘上烤腳、襪子、鞋靴;禁止將吃剩下的食物、骨頭、魚刺等扔進鍋灶或火塘里。

    人體禁忌

    滿族忌諱嬰兒頭未睡成扁形,特別是女孩,如果枕骨部位沒有睡扁,會被視為“丑姑娘”。

    禁殺狗

    滿族禁殺狗、吃狗肉、服狗皮。明末以來滿族人有不食狗肉之俗。民間相傳努爾哈赤被明兵追殺,昏睡在荒草甸里,追兵放起火來,跟隨他的大黃狗沾水滅火救了罕王,最后卻累死了。為報答大黃狗“救駕之恩”,滿族從此不吃狗肉不穿狗皮縫制的衣服。實際上,滿族敬犬習俗是在長期狩獵生活中形成的。狗在滿族的生活和生產(chǎn)中具有重要作用,狗可以看家、狩獵、拉纖、拉爬犁、偵察、傳遞情報等。

    禁捕食鴉鵲

    滿族認為鴉、鵲為吉祥之鳥,當為原始圖騰崇拜之遺,也出于“神鵲救主”之意。民間相傳老罕王努爾哈赤被明兵追殺,躲在樹洞中,一群鴉鵲飛來,掩護罕王脫險,所以滿族不傷害鴉鵲,并且忌食鴉鵲。

    禁坐西炕

    滿族臥室布局特點是環(huán)室三面筑火炕,其西炕窄,下通煙道,炕口一般不擺設雜物,因為西炕壁上供奉著神圣的祖宗板。祖宗板上放有神匣,神匣內(nèi)有祭神的神器或神木,故而忌坐西炕。

    祭祀中的禁忌

    滿族家祭中的禁忌有:不許懷孕者、衣狗皮者、瘋癲者、僧丐、衣孝者入祭,祭祀吃剩的骨頭和肉必須送到高崗上,或撒到江河中。滿族院內(nèi)的索倫桿不得污穢,不許在神桿下拴馬和喂家禽。祭祀前要進行齋戒,包括沐浴更衣,不能喝醉酒,不能食肉動葷,不能參加吊喪等等。此外祭祀之日還有十二禁忌:意不誠篤、儀度錯亂、器物不潔、生氣口角、衣冠不整、閑談外事、喜笑無度、長幼無序、投犬頓器、刀勺聲響、內(nèi)祭未畢不潔出屋、外祭未畢不潔入屋。

    喜鵲是許多民族都喜愛的鳥類,常言說:喜鵲叫,喜來到。所以滿族人對喜鵲也十分喜愛,并把喜鵲視為神鳥,從不傷害,并在自己庭院豎立長桿,備以食物,供喜鵲食用。所以,我們到滿族家里作客時,不要戴狗皮帽子,不要穿狗皮大衣,以免引起他們的不高興。

滿族——旅游景點編輯本段回目錄

   

(圖)滿族中華滿族風情園

    撫順是清王朝的發(fā)祥地。撫順處處充滿了神異的色彩,世界文化遺產(chǎn)、清朝關(guān)外三陵之首——永陵,依然佇立在興京城神奇的啟運山下。當年努爾哈赤登基稱汗的后金第一都——赫圖阿拉城是國家4A級旅游景區(qū),覺爾察城、御路古榆、啟運神樹無不向人昭示著那段神奇的歷史,引起游人無盡的遐思。撫順時時洋溢著濃郁的滿鄉(xiāng)風情,被譽為“中華滿族第一鄉(xiāng)”的新賓縣內(nèi),中華滿族風情園中那唯一的滿族歷史文化長廊、滿族博物館、滿族老街、滿族農(nóng)莊,滿族美食讓您親身感受風情萬種的滿族民俗,深刻了解滿族文化和歷史。

    本站是提供個人知識管理的網(wǎng)絡存儲空間,所有內(nèi)容均由用戶發(fā)布,不代表本站觀點。請注意甄別內(nèi)容中的聯(lián)系方式、誘導購買等信息,謹防詐騙。如發(fā)現(xiàn)有害或侵權(quán)內(nèi)容,請點擊一鍵舉報。
    轉(zhuǎn)藏 分享 獻花(0

    0條評論

    發(fā)表

    請遵守用戶 評論公約

    類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