慈禧太后曾經(jīng)統(tǒng)治中國長達47年,她雖然只是太后,實際上卻是那個時代的無冕女皇。關于這個人,或許在眾多的電視劇和電影中,我們已經(jīng)無數(shù)次地與她相遇,但那更多的是一種藝術的加工與再創(chuàng)作,真實與否尚待考證。而今天,我所期望的,是帶大家走進那個歷史的深處,探尋那個真實的、有血有肉的慈禧太后。 ▌垂簾聽政前,膽識已初見端倪 慈禧太后在中文互聯(lián)網(wǎng)上太具有爭議性了,許多人都給她貼上投降派和賣國賊的標簽,但歷史的真相遠比這些簡單的標簽要復雜的多。雖然中國近代史上的幾個重要的喪權辱國條約,都是慈禧太后當權時候訂下來的,比如說《馬關條約》、辛丑條約》,但慈禧也曾抗爭過,她一開始也不是這樣的。 回溯到1860年,那是第一次鴉片戰(zhàn)爭結束后的第二十個年頭,當時英法聯(lián)軍從天津的大沽口登陸,一路打到了通州,直逼北京。在這一關鍵時刻,慈禧太后的立場和態(tài)度成為了焦點,據(jù)可靠的歷史記載,面對英法聯(lián)軍的侵略,慈禧太后是堅決反對清朝與這兩個國家談和。她認為,與侵略者談和是一種恥辱,自家園子都被燒了(火燒圓明園),和談是對國家主權的嚴重損害,所以她站在了主戰(zhàn)派一邊。 但是咸豐已經(jīng)扛不住了,決定離開北京,前往熱河避暑山莊避難。在這個關鍵時刻,慈禧太后站了出來,她勸阻皇帝不要離開北京。她認為,如果皇帝留在北京,就可以穩(wěn)定局勢,讓戰(zhàn)爭走向還不會那么糟,而如果皇帝逃離,那么北京將立刻陷入混亂,根本防不住洋人的進攻。
▌多面慈禧:善于權謀,也懂發(fā)展 慈禧太后很善于權謀,會抓住時機,奪權的能力很強,然而她是否也曾留下過一些正面的痕跡,做過幾件真正有益于國家和人民的好事呢?答案是肯定的。 慈禧太后對洋務運動的支持,可以說是她一生中為數(shù)不多值得稱贊的舉措之一,倡導學習西方的科學技術,是她親自推動了一系列重要的改革措施。其中,成立天文算學館便是她的一項貢獻,算學,即我們今天所說的數(shù)學,是洋務運動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更值得一提的是,她不僅鼓勵年輕人學習這些知識,更是要求清朝的高級知識分子,甚至是翰林院的五品以上官員參與學習。這在當時的社會背景下,無疑是一次破天荒的嘗試。 結果遭到頑固派的強烈反對,慈禧又站了出來,發(fā)布十道諭旨強力推行此事。想象一下,在那個封閉、保守的年代,讓一群習慣于傳統(tǒng)經(jīng)書學習的文人墨客去研究天文、探索數(shù)學,這本身就是一種巨大的轉(zhuǎn)變和突破,也正是慈禧的堅持,才讓一批中國人得以接受西方近代科學的知識教育。
慈禧還是洋務運動的主要支持者之一,也算是為了富國強兵貢獻了自己的一份力量,讓中國初步發(fā)展起軍火工業(yè),建立兵工廠,建立輪船制造廠,試圖實現(xiàn)軍隊近代化。而對軍隊的支持,實際上也推動了中國各方面,如工業(yè)領域和其他領域的發(fā)展,刺激其向近代化邁進。 也就是在這一時期,歐式學堂開始出現(xiàn),中國也第一次向外界派出留學生學習先進知識,這為之后的發(fā)展打下了基礎。
▌戊戌變法中慈禧的真實想法 真正影響慈禧名聲的事件還是戊戌變法,但其實慈禧一開始并不反對變法,甚至還為光緒皇帝大開方便之門,光緒帝頒布的變法詔書《明定國事詔》也是經(jīng)過慈禧肯定的,而且由于慈禧的太過于激進,光緒帝的老師翁同龢都有點承受不住,因此在慈禧的意見之上做了些調(diào)和,用圣人學問為基礎,吸納外國先進知識發(fā)展自己。
甚至于當維新派要廢除八股文,遭遇守舊派堅決抵抗的時候,也還是慈禧站了出來,支持光緒帝廢除八股文。所以能夠看出慈禧在變法之初是支持光緒帝,同意變法的,也愿意向西方學習,并不是一個食古不化的老太太。 只是慈禧的變法是有底線的,變法可以變,但是她絕不能容忍光緒帝和維新派通過變法來奪取她的權利,也不能損害滿洲貴族的利益,變法不能太快,要慢慢來,一步一步的走,并且最好不要變動現(xiàn)有的政治體制。 但這些恰恰是維新派將要做的,沒有這些權利,變法也不過是空中樓閣,因此維新派和慈禧及守舊派爆發(fā)了激烈沖突,使得維新派想要“火并”,最終使得慈禧用鎮(zhèn)壓的方式一了百了,戊戌變法最終走向失敗,史稱百日維新。
▌老佛爺?shù)摹?小算盤”,變成了世界笑話 在戊戌變法失敗之后,慈禧可以說是昏招頻出,被光緒帝氣昏了頭的慈禧,非常怨恨光緒帝,也怨恨那些挑唆她們母子關系的維新黨人,畢竟在她眼里光緒帝這是要弒母,所以就想把他廢掉。但是這一決定并未能如她所愿地順利進行,因為各國駐華使節(jié)紛紛出面反對。在這個過程中,英國和日本等國的外交官更是出面保護了維新派的首領康有為和梁啟超等人,她認為這些外國人干涉了她的內(nèi)政,是對她權威的挑戰(zhàn),這又讓慈禧把洋人都恨上了。 1900年,華北地區(qū)區(qū)爆發(fā)了義和團運動,此時的義和團打出了扶清滅洋的口號,主張聯(lián)合清政府抵抗外國侵略。慈禧看到了義和團運動的潛力,覺得可以利用他們的力量,對抗那些讓她痛恨的洋人,因此她下令向洋人宣戰(zhàn),但這一行動無疑加劇了中國的內(nèi)憂外患。 說起來慈禧這等于是向全世界宣戰(zhàn)了,因為她的宣戰(zhàn)對象全是那個時代最為強大的幾個國家,但慈禧卻是信心滿滿,一方面認為洋人沒有那么多力量來華作戰(zhàn),另一方面是對本國力量很有自信,所以她的宣戰(zhàn)詔書非常慷慨激昂:
結果呢,別說洋人了,在慈禧宣戰(zhàn)以后,廣大的東南省份都宣布不參與慈禧的宣戰(zhàn),搞了東南互保,讓慈禧帶著首都周邊的軍事力量自己抵抗洋人去,那慈禧哪能打得過,結果就讓八國聯(lián)軍打下了北京,她自己也只能倉皇出逃,丟人至極。 最終還是全體中國人民承擔了戰(zhàn)敗的責任,當時中國四億五千萬人每人都要向洋人賠償一兩銀子,總共賠償四億五千萬兩,另外還有高額的利息,約定39年還清,本息合計為9億8千萬兩,是為“庚子賠款”,至于其他喪權辱國的條約就更多了。 但慈禧其實對《辛丑條約》還是比較滿意的,畢竟洋人沒有要她命,還把北京還給了她,而這一次的刺激也讓慈禧變得不再那么頑固,認識到差距的慈禧開始重新用光緒皇帝的名義下詔實行變法,主要是編練新軍(后來成為辛亥革命的主力),第二件事情,是廢科舉興學堂,第三個內(nèi)容就是獎勵實業(yè),第四個是進行法制改革。 另外慈禧也不忘記將光緒帝“帶走”,她先是毒死了光緒帝,又立了三歲的溥儀為帝,試圖換一個聽話的孩子繼續(xù)垂簾聽政,繼續(xù)掌握朝局,結果第二天的時候,她也死了。 ▌“天下大勢,浩浩湯湯,順之者昌,逆之者亡” 慈禧可謂是權力的追逐者與集大成者,不僅善于捕捉權力,更擅長奪取和集中權力,堪稱宮廷政變的翹楚。在她統(tǒng)治中國的47年里,她犯下了三大不可饒恕的罪過:鎮(zhèn)壓太平天國運動、鎮(zhèn)壓戊戌變法、為了維護自身的權力喪權辱國的賣國,這些罪行讓她永遠地背負著歷史的罵名,是歷史的罪人。 不過慈禧也做過一些好事,比如上文提到的洋務運動和支持資本主義改革性質(zhì)的新政,這些雖然都沒有成功,但也為后續(xù)發(fā)展打下了基礎。 慈禧的初心是想讓清王朝永遠統(tǒng)治中國,維護滿洲貴族的統(tǒng)治,集權于自身,但復興的滿族貴族們無法承擔起一個國家的富強,只會拼命集權貪污,甚至搞出了皇族內(nèi)閣這樣的爛活,所以僅僅三年以后,辛亥革命就爆發(fā)了,起義軍徹底結束了清朝兩百多年的統(tǒng)治,同時也結束了中國兩千多年的封建主義的專制統(tǒng)治,中國走向新的道路。 歷史有它自己的發(fā)展規(guī)律,是不以任何個人的意志為轉(zhuǎn)移的,這個是我們研究了慈禧太后的一生以后所應該得出的結論。 慈禧,這位事實上的中國女皇帝,大獨裁者,是揭開中國近代化序幕的存在。但她其實是一個充滿復雜性和矛盾性的悲劇性人物,這不僅是她個人的悲劇,更是整個封建王朝的悲劇。? 從幾次奪權斗爭的情況看,慈禧頗為果敢機敏,擁有敏銳的政治洞察力,多次成功地穩(wěn)固了自己的地位。然而,從國家和歷史發(fā)展的全局看,她的行為卻顯得極為愚蠢,將自己的心思主要用在了維護個人的權力和尊榮上。 要想洞察晚清大變局,那么理解慈禧是最好的辦法,而對于她的種種行為,我們不能簡單的用“好壞”、“對錯”、“進步”、“保守”等二元對立的方式來評判她,這樣的思維框架過于狹隘,無法涵蓋她所處的歷史背景和復雜環(huán)境。而是要去除一些主觀因素,深入到清末的大格局中去思考,只有這樣,我們才能更全面地了解歷史背景和復雜環(huán)境,真正地洞察晚清大變局的真實面貌。 為此,誠薦高陽先生的歷史巨著《慈禧全傳》。乍看書名,或許有人心生抵觸,認為又是一部宮廷秘史、女人當權的陳詞濫調(diào)。但是當你翻開這些書,沉浸于其中,你會發(fā)現(xiàn)這不僅僅是一本書,而是一座蘊藏豐富的歷史寶庫。這部作品堪稱一部奇書,不僅因為它詳盡地描繪了慈禧太后的生平,更因為它從一個獨特的角度揭示了清朝末年的政治風云和社會變遷。 高陽先生是位奇人,他的高祖和叔祖都曾是清朝的高官,與慈禧太后有著千絲萬縷的聯(lián)系,他的叔祖更是《慈禧全傳》中提及的軍機大臣。這樣的家世背景讓高陽先生對清朝的政治生態(tài)和社會文化有著深刻的了解和獨到的見解,對那個時代的種種門道、內(nèi)幕了如指掌。 在這部作品中,高陽先生不僅還原了慈禧太后的真實形象,更通過她的視角和經(jīng)歷,展現(xiàn)了清朝末年政治斗爭的殘酷和復雜。讀者會發(fā)現(xiàn)文中內(nèi)容不是以善惡忠奸定是非,而是從普通人的人情世故出發(fā),看什么樣的人,在什么樣的權力位置、人情關系中會做什么決策。從細節(jié)和格局中,獲得普通人真正可借鑒的歷史感。所以,這套書寫的不僅是慈禧本人更是時代,因此它被譽為“晚清的百科全書”:傳統(tǒng)文化、官場黑幕、權力角逐、社會百態(tài)……全景展現(xiàn)。 高陽先生是一位學者型+才子型的罕見作家,華語世界中知名度最高的歷史小說家,他的《慈禧全傳》,仿佛能夠穿越時空,讓人親歷那個波瀾壯闊的時代。據(jù)說為了寫這部書,高陽先生曾看過幾麻袋從北京運到臺灣的宮廷密檔。而其人,文筆史識皆稱練達,細節(jié)充滿文學想象,完全是中文的力與美。 這部奇書,值得每一個熱愛歷史、關心國家命運的人去細細品味。推薦這套書的名家作者甚至可以列一長串,但篇幅有限這里不多介紹,僅分享金庸和倪匡先生對于這本書的看法: 金庸:高陽是一流的歷史小說家。 倪匡:他每一本歷史小說都極極極極好看。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