進化媽說:父母的話語,就像是孩子成長的土壤,是否受到滋養(yǎng),取決于父母都說了什么。 作者:簡辛 來源:爸媽進化論原創(chuàng) 俗話講“父母是孩子天然的教師?!?/span> 無論父母說什么,孩子總會放在心上,深信不疑。 父母的話,往往對孩子的一生產(chǎn)生影響。 優(yōu)秀的父母都懂得“良言一句三冬暖,惡語傷人六月寒”的道理。 為了讓孩子有一個明媚的人生底色,這8句話,爛在肚子里也不要對孩子說。 ![]()
雖說孩子都是自己的好,但父母總是容易不自覺地表揚“別人家的孩子”。 從心理學角度講,過度比較容易讓孩子的自我價值感降低。 同事紅姐喜歡拿鄰居家小姐姐給自己兒子做榜樣,習慣性地跟自己家孩子說: “你看隔壁的凡凡姐多自律,寫作業(yè)、做家務(wù)樣樣都行,你再看看自己,每天寫作業(yè)還要陪著。” 本想著讓孩子學習榜樣,可這樣說就變成了“別人優(yōu)秀,你差”。 結(jié)果,孩子不僅不想好好表現(xiàn)了,還一言不合就耍脾氣。 總是拿別人的優(yōu)點和自己的孩子比較,孩子慢慢會形成“我不如別人”的心態(tài)。 父母無心地比較,會給孩子涂上不自信的底色。 這種自卑感一旦產(chǎn)生,很容易伴隨孩子一生。 “每個孩子都是獨一無二的,都有自己的特點?!边@句話很俗,但是真理。 不拿別人作比較,發(fā)現(xiàn)孩子身上的閃光點,是父母要學會的第一件事。 ![]()
威脅,對孩子來說是最差的溝通方式,威脅成功了會讓孩子產(chǎn)生不安;威脅不成功,則會讓孩子下一次變本加厲。 原本可以心平氣和地說話,卻一定要用威脅的口吻,會讓孩子產(chǎn)生恐懼和不安全感。 因為害怕,而暫時聽話,其實并沒有讓孩子明白在什么事兒上要怎么聽話。 想起上次游樂場里看到一個小男孩在玩具堆旁玩耍,總是想拿別人手里的玩具來玩。 沒一會兒聽到那個媽媽跟兒子說,“你要再搶小朋友的玩具,你看我怎么打你?!?/span> 孩子聽完馬上就蔫巴了,自己也不玩了。 說白了,孩子光顧著怕了,但并沒有明白在公共游樂場所里,要和小朋友分享玩具這個道理。 還有很多時候,父母說這樣的話也是一時情急,想要震懾或者阻止孩子做什么事,并不會真的打孩子。 一旦孩子發(fā)現(xiàn)父母不過是說說而已,便會把這樣的話當成耳旁風,更加放肆,這會使得未來的親子關(guān)系更緊張。 想讓孩子學會好好聽話,父母得先做到好好說話。 ![]()
讓孩子背負家長的期望,是他們成長路上最重的負擔。 父母總是以“為你好”的名義要求孩子,會讓孩子感受到無形的壓力,原本不想做的事情,也因為害怕傷了父母的心而不能拒絕。 在熱播劇《小舍得》里,子悠的媽媽在雞娃這件事上不遺余力。 為了孩子能上一個好初中,用盡各種手段,剝奪孩子所有興趣,更不允許孩子有任何課外時間,每每附上一句“我都是為你好”。 為孩子好的初心已經(jīng)不再,“都是為你好”不過是子悠媽媽來為自己行為辯護的一句口頭禪。 在生活中很多父母也會說這類話,因為“為你好”,所以“你要聽從”。 當孩子把父母的期望當成指令去完成的時候,孩子內(nèi)心的壓力很大,一旦完不成會有很強的愧疚感。 帶著愧疚感做事,只會事倍功半,最重要的是感受不到做這件事本身的樂趣。 做父母的,最不該讓孩子產(chǎn)生的感受便是“一旦我做不好,就對不起媽媽/爸爸,他們就會對我失望。” 成年人的世界從不缺壓力,所以,別讓孩子從小就負重前行。 ![]()
從心理學角度看,“交易式”的溝通方式,是一種短期行為,且動機的扭曲會誤導孩子失去學習的動力。 孩子僅僅為了得到當前的獎勵,而完成學習任務(wù),并且忘記“學習是為了獲得知識和成長”。 表姐家是普通的工人家庭,為了讓孩子好好學習,總是說:“你要是期末考前5名,就給你買一雙球鞋。”“你要是考100分,就獎勵你一套漫畫書?!?/span> 表姐肯定是好意,想要激發(fā)孩子好好學習,可孩子認為“我給你考得好,你就要滿足我的要求”,竟然跟表姐要一個最新款蘋果手機。 表姐認為孩子不懂事,很生氣,可這個局面本來就是表姐引導的結(jié)果。 俗話說父母之愛子,則為之計深遠。 當孩子離開父母的耳提面命,依然知道自己為何要學習,為何要終身學習,這才是父母給他的最大的成長獎勵。 古語講:“父母善導,子女善學?!?/span> 父母要學會正確地引導,子女才能更會學習。 ![]()
在網(wǎng)上看到過一個問題: 被父母罵“你怎么這么沒用,真笨”是一種什么體驗? 有一個網(wǎng)友扎心地回答: “被罵笨會哭,但是哭又被罵沒出息,后來被罵著罵著,就成了現(xiàn)在這個沒用的樣子?!?/span> 盡管網(wǎng)友已經(jīng)長大,可以自我調(diào)侃,但依然可以感受到他作為孩子時候的傷痛還在。 當他還是孩子的時候,聽到“你怎么這么笨”這句話時,已經(jīng)在給自己進行心理暗示了,認為自己是個“笨小孩”。 這種“貼標簽”或者語言暗示的方式,是對他的一種否定,而這種否定又會被接受。 也就是說,他會接受自己“笨”,最終真的變成了父母口中那個樣子。 很多時候大人覺得是一句玩笑,或是無心之語,可對孩子來說卻會照盤全收。 特別是6歲以下的孩子會受到“吸收性”心智的作用,對父母的話深信不疑。 一句否定的話給孩子帶來的傷害,十句鼓勵也無法挽回。 引用一句法國的諺語:“父母最好的習慣,就是緘口慎言?!?/span> 我們都曾是孩子,所以請做我們期望的父母。 ![]()
這句話在二胎家庭是最傷人的話。 二胎家庭最難斷的官司莫過于“偏心”,一句話說錯了就容易傷了老大的心。 在綜藝《想想辦法吧》中,洪天明曾因為對待兩個兒子“雙標”上了熱搜。 網(wǎng)友們紛紛表示太生氣了,因為大兒子是哥哥的身份,就要總是受弟弟的欺負,還要被爸爸罰站。 “你要再欺負弟弟,我就不要你了”“你要再打妹妹,我就不要你了”這樣的話,只會加劇家庭內(nèi)部矛盾。 首先,會讓老大與老二之間生出嫌隙。 二胎家庭中兩個孩子能否和諧相處,主要取決于父母說什么、做什么。 當父母說“再打妹妹,不要你了”這句話時,孩子會對妹妹產(chǎn)生敵對心理,認為妹妹搶走了爸媽的愛。 其次,父母以此為要挾,會毀掉孩子的安全感。 在一些社會調(diào)查中顯示,“你要怎樣怎樣,我就不要你了”是孩子兒童時期最害怕聽到的話。 孩子一旦聽到“不要你了”,會產(chǎn)生一種“容易被放棄”的心理恐懼,嚴重影響孩子心理安全感,也影響親子關(guān)系的和諧。 二胎家庭,不求一碗水端平,可慎言慎行,真的是父母的必修課。 ![]()
孩子是父母生命的延續(xù),孩子的行為則是父母教養(yǎng)引導的結(jié)果。 因此,不要輕易對自己的孩子說“失望”,不要因為一句話就讓孩子認為自己不夠好,不值得被愛。 在電影《小孩不笨》中,孩子在四年級時會按照成績被分成EM1、EM2及EM3三等,EM1是優(yōu)等生,而EM3被稱作是下等貨色。 國賓是個非常有繪畫天賦但學習成績不好的孩子,被分在了EM3班。 而她的媽媽對他寄予厚望,不想兒子也吃沒文化的苦,便對國賓非常嚴厲。 在媽媽的嚴加管教下,國賓感到壓力越來越大,當身邊朋友的成績都提高了,只有他還是差等生。 國賓害怕讓媽媽失望,不想再做“下等貨色”了,于是準備自殺。 當孩子聽到父母說失望,就像是自己掛在懸崖上緊緊抓著別人等著被救贖時,卻被人松開了手。 孩子一定是在跌跌撞撞中長大,而我們是孩子最信任的指引者,不要輕易說出放棄的話。 好的父母讓孩子源自心底覺得安全,讓孩子永遠不必因做得不好而害怕和逃避。 不說失望,帶著耐心做好孩子的引路人,是父母的重要職責。 ![]()
“我就不該生你?!?/span> “要不是因為生了你,我早就不跟你爸過了?!?/span> “你看看你現(xiàn)在這樣,真后悔當初生你。” 類似這樣的話,不管是電視劇里還是生活里,總是能聽到。 但殊不知,這樣的話對孩子就像一顆炸彈,深深地埋在他幼小的心靈里。 電視劇《都挺好》里的蘇明玉因為母親重男輕女,從小受到冷落,一旦她為自己爭取而頂撞母親時,母親便會說“我就不該生你?!?/span> 蘇明玉是個要強的女孩子,所以她從小就想盡快遠離那個家,盡快自己可以養(yǎng)活自己。 長大后,就算外表看起來變得再強,但內(nèi)心因家庭造成的心靈缺口,卻用一生的力氣也無法彌補。 人都害怕被放棄,害怕自己是累贅,尤其是孩子。 所以,請千萬不要對孩子說這樣的話,即便是隨口說說。 ![]() 《非暴力溝通》里說: 我們大多數(shù)人使用的語言,都傾向于評判、比較、命令、嘲諷和指責,而不是鼓勵我們傾聽彼此的感受和需要。 父母的話語,就像是孩子成長的土壤,是否受到滋養(yǎng),取決于父母都說了什么。 所以,不要讓“口無遮攔”成為傷害孩子的利劍。 如果我們自己是孩子時感受過語言暴力,那么在我們做父母后,請做那個“代際終結(jié)者”。 最富有的家庭永遠不是給孩子積攢了多少金錢,而是給他鑄造了一顆溫暖強大的心臟。 點個在看,愿我們慢慢學做合格的父母,陪伴孩子好好健康地長大。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