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春夜洛城聞笛》 李白 “誰家玉笛暗飛聲, 散入春風滿洛城。 此夜曲中聞折柳, 何人不起故園情!” 詩名《春夜洛城聞笛》,“洛城”:【“洛陽”的別稱?!柯尻柺恰笆哦肌保骸鞠模?,西周,東周,東漢,曹魏,西晉,北魏,隋朝,唐朝(包括 武周),后梁,后唐,后晉】。因為關中糧食短缺,隋朝和唐朝前期的皇帝經(jīng)常到洛陽“就食”。唐玄宗在位期間(712-756年),五次巡幸洛陽,每次都有大批的皇親國戚、朝廷官員、宮人士兵及百姓商旅跟隨。當時的玄宗皇帝事實上是在長安和洛陽兩個地方輪流辦公的。直到736年,因為之前的“漕運改革”逐漸解決了關中糧食問題,唐玄宗之后再也沒去過洛陽。所以在這之前,很多想求取功名,接近皇上的人也都會往洛陽跑。李白也是這個時期的“北漂”之一。 按網(wǎng)上資料顯示,李白和洛陽有三次交集:【第一次是731年夏到732年夏,李白長安求仕未果后,游歷洛陽,在洛陽住比較久;第二次是736年春,李白正在太原北雁門關游歷,接到“元丹丘”的信后,隨即返回洛陽與元丹丘相會,再次游歷了已成故地的洛陽;第三次是744年春,李白離開了京城長安,來到洛陽,遇到了“杜甫”?!磕敲蠢畎椎倪@首《春夜洛城聞笛》應該是哪一次呢?一般推理應該是前兩次中的一次。那么會是哪一次呢? 關于洛陽城的笛聲,當時有一個故事:【說唐玄宗東巡洛陽,在一個元宵節(jié)的前夜,玄宗皇帝在“上陽宮”中命樂師譜寫新曲《紫云回》,并親自演奏。次日夜,玄宗微服出外觀燈,從一家酒樓傳來了《紫云回》的笛聲,玄宗大吃一驚。次日,玄宗秘密派人捉來吹笛者,追問其詳。來人稱是“李謨”,前夜在上陽宮外的天津橋上賞月,聽到此曲,因此學會了。玄宗又命他吹奏其他曲子,果然技法高超,笛聲優(yōu)美,因此就將他留在宮中,成了宮廷樂師,吹笛的第一部?!靠梢娎钪兪且驗榈崖暠恍诨实勐牭剑诺玫劫p識的。 而這個李謨后來與李白也有個故事:【天寶元年,李白在“任城”時,李謨曾抱其滿月的外孫至賀蘭氏酒樓請李白為自己的孫子起名,李白為其起名為“許云封”。這個許云封后來也成了宮廷笛手,安祿山叛亂后逃離長安。貞元年間,許云封在安徽和州遇到了著名詩人“韋應物”。言談中,許云封有這樣一段話:“古今竹笛大曲一般都比較長,每段有十二節(jié),每節(jié)又有十二拍。比如《落梅》這類曲目多感發(fā)于金谷顯貴暢游斗富的豪情;《折柳》一般抒發(fā)戍邊戰(zhàn)士思鄉(xiāng)情懷,或纏綿悱惻,或豪放不羈,因此要求演奏者能奏出最為動人的音色和收放自如的音量,也就是所謂的“至音”,這種紋理已壞的笛子顯然不能承受這些作品情感表達上的強烈震撼,勉強用來演奏,一定會吹破。”】許云封后來就被韋應物推薦到樂部做官了。 我們之所以把這兩個故事找出來,一來,李白寫本詩的時候很可能是聽過李謨因笛聲被唐玄宗賞識的故事。二來,通過李謨的外孫許云封的介紹,我們了解到《折柳》的笛曲一般是用來抒發(fā)戍邊戰(zhàn)士的思鄉(xiāng)情懷。如此一來,那些把本詩解釋成李白自己思鄉(xiāng),恐怕是有問題的。而且我們在讀李白這首詩的時候,也覺得,如果李白僅僅是因為自己一個人的思鄉(xiāng),怎么會把整個洛陽城都扯進去了呢?很多人在賞析李白的詩歌時,總喜歡用夸張來一言概之,其實是沒有真正悟到李白的情懷。 綜上所述,我們猜測李白是在736年春,從山西雁門關回到洛陽時,于某個夜里寫下這首詩的。唐朝初年,為了對付突厥,唐軍就在雁門山駐扎,設立關城了。李白應該是游歷了前線,感受到戍邊將士之苦,而后回到洛陽,正好在某個夜里聽到《折柳曲》的笛聲。玄宗皇帝那個時候很可能就在洛陽城中。所以李白應該是想通過這首詩來向朝廷反映戍邊將士和他們家人的相思之苦。好,我們來感受李白《春夜洛城聞笛》原詩: “誰家玉笛暗飛聲,散入春風滿洛城。” 字詞典故 “玉笛”:【精美的笛子?!俊鞍怠保骸竞诎担谝?。暗中,秘密?!俊吧ⅰ保骸痉稚ⅲ职l(fā)?!?strong style="outline: 0px;;"> 賞析 李白說,這是誰家的宅子里傳出的玉笛聲啊,在黑暗中暗自地飛揚,那串串音符散入春風,隨著那春風撒滿了洛陽城。 李白似乎是站在高處往外俯瞰,他聽到了笛聲后,在一戶一戶地搜尋著,這是從哪一戶人家傳出來的?。吭诤诎抵姓媸请y以分辨。而這玉笛的音符卻散入了春風,隨著春風飄進了家家戶戶,乃至充滿了整個洛陽城。都說這“暗”字和“散”字用得好,“暗”字一來是在黑暗中,二來也有一種吹奏者的壓抑,幽咽的感覺?!吧ⅰ弊帜兀覀冋J為李白其實是想表達這笛聲散到了家家戶戶,因為這笛聲代表的并不是一家的心聲,而是很多人家共同的心酸。那“滿洛城”是不是夸張呢,自然是有夸張的成分,但我們以為李白的用意恐怕有兩點,一是表明整個洛陽城大部分家庭都有這樣的心聲,二是他知道唐玄宗也在洛陽城中,希望皇上也能聽到這樣的聲音。什么樣的聲音呢?: “此夜曲中聞折柳,何人不起故園情!” 字詞典故 “故園”:【往日家園,老家?!?strong style="outline: 0px;;"> 賞析 李白說,在這樣春風再起的夜里,于笛聲中聽到“折柳”的曲調(diào),又會有什么人不勾起故里家園的情感! 我們與網(wǎng)上眾多賞析的爭議就在于“何人”與“故園情”。首先這“故園情”,我們認為是雙向的,故園中的人在想念離家的人,離家的人在想念故園中的人。再來探討這“何人”,當然,首先必然是洛城中家家戶戶,普通人家,當春風再起的時候,他們勾起“故園情”。什么樣的故園情呢?我們前面已經(jīng)分析了,《折柳》的笛曲主要是抒發(fā)戍邊戰(zhàn)士思鄉(xiāng)情懷的,那么他們的家人聽到這樣的笛曲會想到什么呢?當然會想到在遠方戍邊的親人,這樣的情感不叫故園情嗎?而這“何人”,我們以為,李白的“此夜曲中聞折柳”,恐怕不僅僅是指洛陽城中的笛曲了,也指遠在邊疆的笛曲。所以這里的“何人”既包括戍邊將士的家人,也包括戍邊將士,另外,可能還包括玄宗皇帝。難道皇上您聽了這樣的笛曲,不會體會到將士及其家人的故園情嗎? 關于“故園情”,我們比較熟悉的有“岑參”的“遙憐故園菊,應傍戰(zhàn)場開。”(《行軍九日思長安故園》);“故園東望路漫漫,雙袖龍鐘淚不干。”(《逢入京使》)。而在李白的《子夜吳歌·秋歌》中,李白寫到:“長安一片月,萬戶搗衣聲。秋風吹不盡,總是玉關情。何日平胡虜,良人罷遠征。”李白通過秋風中的一片月,引出了長安的萬戶搗衣聲,就是為了提起“玉關情”。而《春夜洛城聞笛》,他不也是想通過春風中的玉笛聲,引出戍邊將士及其家人的“故園情”嗎?這樣的手法和情感表達是非常相似的,也都是想要向朝廷表達一樣的和平心聲。 《春夜洛城聞笛》 李白 “誰家玉笛暗飛聲, 散入春風滿洛城。 此夜曲中聞折柳, 何人不起故園情?!?/span>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