爭,是人性; 不爭,是境界。 “天之道,利而不害;圣人之道,為而不爭”,老子之教導。天道之法則,是利人而不害人;圣人之行持,是作為而不強爭。 “天之道”,指自然之規(guī)律;人之道,指人間之法則;利而不害,指有利而無害;為而不爭,指付出而不索取。老圣人在此以天道喻人道,指為人處世,應像大自然一樣,為善而不為惡,付出而不索取。 “人若強求,必損福報”。冥冥之中,自有天數(shù)。屬于你的,自然會與你結得善緣;不屬于你的,哪怕你糾結一生,亦難成正果。 遇上各種各樣的人或事,皆是命運使然;得到人生之驚喜,是命運最好之饋贈。所有的際遇,皆是上天最好的安排。 “上坡路和下坡路,其實是同一條道”。以此等雅意和境界來觀察天地萬物,得到的一定會是惠風和暢,天高氣爽。 《遙遠的救世主》中,韓楚風把丁元英邀請到正天集團的正天飯店,就總裁之位的大事,讓元英給拿個主意,給個建議。 每個人皆有一種上位權利意識,此文化屬性之使然。在老總裁已明確總裁之位留給韓楚風的情況下,其他幾位副總裁依然不認賬,此人性底層需求的權利欲望之必然。 丁元英一番謙虛之后,勸韓楚風“讓出一條道,暫時不爭”。這其實是元英源于客觀規(guī)律即天道所作出的理性判斷。 “道常無為,而無不為”。強調人須遵循自然之理,順應自然的運行,不必去干預自然的運行,或許可以達到無所不為。 “以其不爭,故天下莫能與之爭”。此處之不爭,非是簡單的忍耐與壓抑,而是一種積極且長遠的思維和境界,即站在時空之高度,來審視自己和生活。爭乃是人的動物本性之本能反應,一般爭了道理,輸了人情。 人生之路,須順應天道?!?strong>既有深度,亦有坡度;在乎眼前,失去久遠;不肯向上,必然朝下”。惜乎世人太多無明,很難洞察天道,總是計較一時一地之得失。圣人傳道,意在喚起世人之覺性,打開世人之眼界,拓寬世人之心量,讓世人突破自我,去發(fā)現(xiàn)生命獨尊之真諦,為而不爭,順其自然,從容不迫,慎終如始。 關于人生的給與和獲得,佛家亦有其深刻而獨到之見解。“舍得”一詞,是佛家語,是禪境語。本意是指萬丈紅塵,變幻無常,既有獲得,亦有失去,舍得舍得,有舍有得。“舍與得互為因果;來與去本是一如”。有了如此深刻之參悟,自然可以打破分別之心,產生“無分別心”,即無煩惱掛礙。如此一來,心境圓融通達,萬象歸于一類,人生有限之生命就會融入無限之大智慧中。 |
|
來自: 新用戶97560OBk > 《待分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