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位家長很著急,問我:總說要理解孩子,共情孩子,但這又有什么用呢?孩子的實際問題還是沒有解決??!倒不如老師你給孩子些建議,讓孩子照著去做,那孩子不就很快能好起來了嗎?這位家長的需求其實還挺合理的——確實,給一個具體的建議看上去要比安慰來的實際一些。但我腦子里突然冒出來的是這張圖:我覺得這張圖很貼切的說明了,為什么有時候不用給孩子建議,因為給建議也沒用。當你以為孩子在說“我溺水了,救救我”,你很著急的給孩子建議:但往往這樣實際的建議會被孩子拒絕,或者孩子堅持一陣后又恢復(fù)原狀。這時候家長可能就會氣惱:都給了你建議了,怎么還做不到呢?但家長們可能都忽略了抑郁癥的一個重要特質(zhì),就是動力缺失,孩子就是做不到。所以解決抑郁癥的問題并不是要解決孩子表面上遇到的人際關(guān)系問題、學(xué)業(yè)問題等等,而是要解決抑郁癥的核心癥狀:動力缺失。要解決孩子“我明明知道怎么做,但是我就是做不到”的困境。 理解孩子,有什么用 首先,孩子處于激烈的情緒下,是沒法好好做事的,因此得先處理孩子的情緒問題。例如孩子悲傷,憤怒等狀況,緩解情緒最好的辦法就是傾聽。聽孩子狠狠吐槽,大哭一場,跟著孩子一起吐槽。情緒自然而然就宣泄出來了。其次,當孩子情緒平穩(wěn)時,但動力缺失的狀況。這時候孩子需要的是理解和陪伴。圖片上一個人坐在很淺的水中,但是近乎要溺亡。如果來給他提建議的話,大部分人都會說:這水很淺,你直接站起來就可以了。但現(xiàn)實情況是,他站不起來,因為沒有力氣;他走不出去,因為沒穿衣服。很多孩子在學(xué)?;蛟彝ブ羞^了很長一段時間水深火熱的痛苦生活,生病求助服藥休學(xué),終于擺脫了高壓的環(huán)境,擁有一個相對輕松的生活環(huán)境,從深水區(qū)步入淺水區(qū)。但是他們并沒有就此很輕松,即便是生活在“淺水區(qū)”,他們也依舊被過往的創(chuàng)傷所困住,難以走出來。一次社交,一句簡單的話語都可以將孩子打回原形。這時候他們最需要的是,看到他們脆弱后面的受傷,看到他們?nèi)绾伪贿^往的創(chuàng)傷所困住,理解他們現(xiàn)在難以動彈的情況,并且表示愿意陪伴他們。其實孩子長期待在家里,看著很輕松沒煩惱,其實壓力都很大。往往家長會表現(xiàn)出特別焦慮和著急,想催孩子上學(xué)又不敢。家長們越著急,就越容易對孩子產(chǎn)生生氣的情緒:你明明都好的差不多了,怎么不能去呢?這時候,家長需要放下自己的情緒,理解孩子的狀況。唯有理解,才有可能讓孩子感受到,外面的世界是安全的,自己不用在水里呆著,走出去也挺好的。孩子需要建議的時候,才給建議 最后,當孩子動力上來了,這時候再給孩子具體的支持,效果最好。比如孩子想復(fù)學(xué)了,那看看復(fù)學(xué)前要準備些什么,先復(fù)習(xí)哪個后復(fù)習(xí)哪個,怎么復(fù)習(xí)等等。家長們先別著急開口,這時候沉默是金。聽完孩子的計劃后別吝嗇自己的贊美,能做計劃就等于邁出重要一步了。這時候再多問一句“你還需要爸爸媽媽做些什么嗎?”。這時候,孩子會順理成章提出自己的需求,都不用家長去猜了。孩子要是說“沒事兒,不需要?!?,那就別主動去提建議了,這時候提建議可能會讓孩子感受到自己做的不夠好,孩子本來信心滿滿又被打擊了。這時候回應(yīng):“好哇,爸媽相信你,你有需要隨時叫我們,不用有負擔(dān)?!?o:p>家長只要保持著不求不助的姿態(tài),就已經(jīng)打敗了80%瞎提建議的父母了。最后,大家也許會發(fā)現(xiàn),我前文都沒有說要給孩子提建議,那么是不是不能給孩子提建議呢?
圖源:源于網(wǎng)絡(luò),如侵刪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