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韩黑丝制服一区视频播放|日韩欧美人妻丝袜视频在线观看|九九影院一级蜜桃|亚洲中文在线导航|青草草视频在线观看|婷婷五月色伊人网站|日本一区二区在线|国产AV一二三四区毛片|正在播放久草视频|亚洲色图精品一区

分享

千寒易去,一濕難除

 花無缺3myj1j3d 2024-02-18 發(fā)布于江蘇
圖片
?

《張仲景治濕 》

張仲景對于濕氣的認識很全面,濕氣侵犯人體不同部位,表現癥狀不一樣,所用方劑也不同。

①濕在皮膚---麻黃加術湯
主要癥狀:惡寒發(fā)熱,身體煩疼,無汗不渴,飲食無味,苔白脈浮。
②濕在肌肉---麻杏苡甘湯
主要癥狀:風濕一身盡疼,發(fā)熱,日晡所劇者。
③濕在血脈---防己黃芪湯
主要癥狀:汗出惡風,身重浮腫,關節(jié)煩疼,自汗出,腰以下重,小便不利,脈浮。
④濕兼表證---桂枝附子湯
主要癥狀:身體疼煩,四肢掣痛,難以屈伸,不嘔不渴,惡寒發(fā)熱。
⑤濕在中焦---白術附子湯
主要癥狀:目眩,骨節(jié)疼痛,不得屈伸,汗出短氣,小便不利,惡風。
⑥濕在關節(jié)---甘草附子湯
主要癥狀:骨節(jié)疼煩,掣痛不得屈伸,汗出短氣,小便不利,惡風。
⑦濕氣在脾---桂枝去桂加茯苓白術湯

主要癥狀:小便不利,心下滿,頸項強痛,翕翕發(fā)熱;
⑧濕氣在胃---理中湯
主要癥狀:嘔吐泄瀉,胸滿腹痛,喜溫⑨濕氣在肺---小青龍湯
主要癥狀:惡寒發(fā)熱,頭身疼痛,無汗,喘咳,痰涎清稀而量多,胸痞,或干嘔,或痰飲喘咳,不得平臥,或身體疼重,頭面四肢浮腫。
⑩濕氣在腎---五苓散
主要癥狀:小便不利,水腫腹脹,嘔逆泄瀉,渴不思飲。

張仲景在《傷寒雜病論》里對于祛濕,主要用白術和附子。白術能燥濕健脾,利小便;附子能溫經散寒祛濕止痛,對于寒濕內侵多用之。

?濕?。?/span>外濕、內濕,

也有挾風、挾寒、挾熱之別。

外濕(風濕、寒濕、濕熱、暑濕之邪在肌肉關節(jié),以發(fā)熱身重,關節(jié)疼痛為主,外濕多挾風寒,易傷肌肉關節(jié)。

內濕多由過食生冷,損傷脾胃所致。

外濕和內濕 常相互影響,難以截然分開。

圖片
?

一、病因

臨床上,常見病因有:

“汗出當風” “久傷取冷” 

“飲酒汗出當風” “汗出身勞,衣里濕冷” 

“汗出入水中浴,水從汗孔入得之”等。

外濕:一般在表、在上者為外濕;外濕之傷于上者,即感受霧露之邪,或因連綿久雨,或受潮濕等地氣而成。

內濕:一般在里、在下者為內濕。內濕多由飲食不節(jié),過食生冷酒類所致。

內濕易招致外濕,其人平日土德不及,而濕動于中,由于氣化不達而濕侵于外,外內合邪;

外濕易引動內濕,外濕困脾,脾不健運。

“諸濕腫滿,皆屬于脾”:

不論內濕、外濕,皆與脾有關;

“脾不虛,濕不生,腎不虛,濕不留”,

濕邪的產生不僅與脾有密切關系亦與腎陽不足息息相關。

圖片
?

二、辨證

(一)濕痹

太陽病,關節(jié)疼痛而煩,脈沉而細者,此名濕痹。濕痹之候,小便不利,大便反快,但當利其小便。(14)

本條論述了濕痹證候及其治法。

濕痹是因濕流關節(jié),陽氣閉塞而產生的一種以疼痛為表現的疾病。濕為六淫之邪,濕邪致病也可以從外受而見表證,先傷人之太陽,所以太陽證必備。

濕邪重濁,易流關節(jié),關節(jié)疼痛而煩,疼痛劇烈,煩躁不寧。

濕邪不僅流注關節(jié),而且內合于脾,形成內外合邪之證,內外合邪,濕邪重濁凝滯,脈沉主里,脈細主濕。

濕性黏膩,大便排除不暢。濕阻于中,陽氣不通,膀胱氣化不利,則小便不利。

本條是外濕引動內濕,以內濕為主,而且以“中濕”為切題。治療上要利小便,外濕則用微汗之法。

李東垣:“治濕不利小便,非其治也?!?/span>

如何辨外濕、內濕之先后關系?

①外濕引動內濕:先見關節(jié)疼痛,惡寒發(fā)熱,繼見泄瀉,小便不利,為外濕引動內濕,法當微汗以解表祛濕,多能達到表解里自和。

②內濕招引外濕:先瀉泄,小便不利,又出現關節(jié)疼痛,微發(fā)熱惡寒,是內濕招引外濕,應先治內濕,氣化行,里濕去,陽氣舒展,外濕可望自解。本條以利小便為治,注家認為宜用五苓散倍桂枝治之。

(二)濕熱發(fā)黃

濕家之為病,一身盡疼,發(fā)熱,身色如熏黃也。(15)

內濕素重之人,再感外濕,內外濕盛,侵及全身關節(jié)、肌肉,則全身盡痛。

發(fā)熱是濕邪郁久化熱,濕熱郁蒸不解,留于肌腠之間,身色如熏黃,黃而晦滯,可用茵陳五苓散。

中土虛弱,內濕過盛,容易遭受外濕,是形成的一般規(guī)律。

(三)濕病誤下辨證

濕家,其人但頭汗出,背強,欲得被覆向火。若下之早則噦,或胸滿,小便不利,舌上如胎者,以丹田有熱,胸上有寒,渴欲得飲而不能飲,則口燥煩也。(16)

濕家下之,額上汗出,微喘,小便利者死;若下利不止者,亦死。(17)

本條論述了濕病誤下變證。濕困經脈,痹阻陽氣,出現背強,惡寒,故欲得被覆向火。外感寒濕,肌腠閉塞,陽氣不能外達,反逆而向上,則但頭汗出。

《醫(yī)宗金鑒》:“濕家頭汗出者,乃上濕下熱,蒸而使然,非陽明內實之熱,蒸而上越之汗也?!敝萎斢?span>溫經散寒、舒展陽氣之法。

若誤用下法,攻其里,則出現諸多變證。

胃氣不能下達,反逆而上出,則噦。

寒濕在上,陽郁不能升騰,則舌上苔,濕潤白滑,此為寒熱錯雜,下熱上寒之象。陽內郁則渴欲得飲(丹田有熱);

濕在上則不欲飲,反口燥;表濕內陷,氣化不行,則上胸滿、中納呆、下小便不利。

故治外濕宜發(fā)汗,治內熱宜利小便。若非真正蘊結成實,濕去燥存的里實證,下法斷不可用。

第17條,素體里陽虛,誤下更虛,虛陽上越,則額汗出,微喘,小便不利是陰氣下脫,下利不止是真陽失守,陰脫于下,陰陽兩竭,故皆死。

圖片
?

三、治則

上濕納藥鼻中,內濕利小便,外濕微汗。

風濕相搏,一身盡疼痛,法當汗出而解,值天陰雨不止,醫(yī)云此可發(fā)汗,汗之病不愈者,何也?蓋發(fā)其汗,汗大出者,但風氣去,濕氣在,是故不愈也。若治風濕者,發(fā)其汗,但微微似欲出汗者,風濕俱去也。(18)

本條論述了濕病的發(fā)汗方法。

外感濕邪先犯體表,客于肌腠,流注關節(jié),衛(wèi)外之氣痹阻則一身盡痛。治應汗解。

然汗之后為什么仍不愈呢?

①汗不得法,當微汗而大汗。

風為陽邪,易于表散,大汗則風邪可去,而濕為陰邪,其性黏滯而不能驟除,微微似欲汗出,主要兼顧陽氣,微汗(表濕)使陽氣內蒸而不驟泄,在肌肉、關節(jié)之間充滿流行,緩緩蒸發(fā),營衛(wèi)暢,內濕俱去,濕邪自無地可容。

②天陰雨不止,外濕氣甚,疼痛加劇。

濕家病身疼發(fā)熱,面黃而喘,頭痛鼻塞而煩,其脈大,自能飲食,腹中和無病,病在頭中寒濕,故鼻塞,內藥鼻中則愈。(19)

本條的辨證要點是脈沉細,腹中和,大便快。主證為鼻塞。張仲景第一個提出把藥放在鼻中進行治療,即外治搐鼻法。鵝不食草、白芷、辛夷等放到鼻中,宣通肺氣,祛散寒濕。

圖片
?

四、分型治療

(一)表實證

濕家身煩疼,可與麻黃加術湯發(fā)其汗為宜,慎不可以火攻之。(20)

麻黃加術湯方:

麻黃三兩(去節(jié)) 桂枝二兩(去皮)甘草一兩(炙) 杏仁七十個(去皮尖) 白術四兩

上五味,以水九升,先煮麻黃,減二升,去上沫,內諸藥,煮取二升半,去滓,溫服八合,覆取微似汗。

本條論述了寒濕在表的證治和禁忌。

濕家挾風寒,必有頭痛發(fā)熱,惡寒無汗等證,如有身痛劇烈(陽為濕遏,邪留肌肉所致),煩擾不寧的表現,則宜用麻黃加術湯,解表發(fā)汗、散寒祛濕

表實應發(fā)汗,但濕邪不宜過汗。

麻黃加術湯,既解在表之寒,又除在表之濕。麻黃得白術雖發(fā)汗而不致過汗;白術得麻黃能行表里之濕。《神農本草經》:“白術主風寒濕痹”“止汗”?!睹t(yī)別錄》:“消痰水,逐皮間風水結腫……暖胃消谷嗜食?!?/span>蒼術走表之力大于白術,臨床可隨證選藥。

本病不可用火攻之。原因有二:

①用艾灸、溫針、火熏等法,逼其發(fā)汗,勢必大汗淋漓,則風氣去,濕氣還在。

②火熱之邪內攻,與濕相合則可出現發(fā)黃、鼻衄,濕熱相合之象。

陸淵雷曰:“火攻乃漢末俗醫(yī)常用之法,故仲景屢屢戒之。”《傷寒論》119條:“火氣雖微,內攻有力,焦骨傷筋,血難復也”。臨床上要時刻注意。

病者一身盡疼,發(fā)熱,日晡所劇者,名風濕。此病傷于汗出當風,或久傷取冷所致也??膳c麻黃杏仁薏苡甘草湯。(21)

麻黃杏仁薏苡甘草湯方:

麻黃(去節(jié))半兩(湯泡) 甘草一兩(炙) 薏苡仁半兩  杏仁十個(去皮尖,炒)

上剉麻豆大,每服四錢匕,水盞半,煮八分,去滓,溫服,有微汗,避風。

本條論述了風濕在表的證治和成因。

日晡指申酉戌時,午后傍晚前一段時間。陽明旺于申酉戌時,濕土當令,此時邪正交爭,胃中有濕熱,申時即下午3-5點發(fā)熱相對高點。

本病發(fā)熱,是由于陰虛所致,伴盜汗,腰膝酸軟等;或濕熱血瘀,陽明腑實,此熱勢較高。

至于日晡所加劇,不必泥定于肺與陽明,因為肺與陽明同屬燥金,日晡為燥金旺時,若以日晡加劇作肺或陽明之病解釋,便是曲解。本病即使日晡所不劇,也可用本方。

本癥一身盡痛,發(fā)熱,日晡所劇,濕無來去,風有休作。離經之汗液,既不得外出皮毛,又不能內返于經絡,留于肌腠而為濕病,此為人身汗液之濕?;蚝钩鲋畷r,納涼太過,使欲出之汗不得外泄,留著于肌腠而生濕。宜麻杏苡甘湯。

麻杏苡甘湯,解表除濕,輕清宣化,治療風濕,劑量宜輕,不宜重,“輕能去實”“味淡則能化濁”。本方組方之妙,在于麻黃一味僅用半兩,不在于多。

麻黃,輕宣上焦,先開肺氣,而發(fā)微汗。杏仁、苡仁,利肺氣,導濕濁,使三焦通利。一升一降,一宣一利,妙在輕清,玲瓏剔透。此外,本方加老鸛草、秦艽、威靈仙可以治療急性風濕熱;加小柴胡可以治療急性腎小球腎炎伴日晡發(fā)熱者。對癥加減,還可以治療牛皮癬,結節(jié)紅斑,扁平疣。

本方兼治濕喘,云龍三現

寒喘小青龍

熱喘麻杏石甘,

濕喘麻杏苡甘。

濕邪為病之特點,計有四項:

①濕為黏膩之邪,能使氣機不利;

②濕邪發(fā)熱,身熱不揚,日晡則甚;

③濕熱傷人,身重酸楚,懶于活動;

④脈來浮濡,舌苔白膩。

臨床要辨識明白,才可對癥施治。

圖片
?

(二)表虛證

風濕,脈浮、身重,汗出惡風者,防己黃芪湯主之。(22)

防己黃芪湯方:

防己一兩 甘草半兩(炒) 白術七錢半 

黃芪一兩一分(去蘆)

上剉麻豆大,每抄五錢匕,生姜四片,大棗一枚,水盞半,煎八分,去滓,溫服,良久再服。

喘者加麻黃半兩,胃中不和者加芍藥三分,氣上沖者加桂枝三分,下有陳寒者加細辛三分。

服后當如蟲行皮中,從腰下如冰,后坐被上,又以一被繞腰以下,溫令微汗,差。

風客皮毛,衛(wèi)陽不固,表虛,汗出,氣津傷,則脈浮;濕漬經絡,則身重。風濕在表,當用汗法,現汗自出,提示表已虛。

防己黃芪湯益氣固表,祛風利濕,仍屬微汗之劑。燥土固表之藥多固表止汗,黃芪(祛皮膚中水濕,益氣固表),溫分肉,實腠理,合大棗、甘草調和營衛(wèi),養(yǎng)正祛邪。黃芪、防己、生姜,祛風泄?jié)?,驅濕于外,《千金要方》《外臺秘要》記載本方都用漢防己,專治風濕,祛肌肉之濕。

黃芪、白術,振奮陽氣,健脾燥濕于內,配防己以健脾去風濕。“去風先養(yǎng)血,治濕先健脾”,姜、棗,調和營衛(wèi),配甘草以補脾胃,生姜驅濕于外。臨床上常用于治療腎炎表虛不固者。

本方區(qū)別于桂枝湯證,桂枝湯證是先發(fā)熱后頭痛,先汗出后惡風,屬于衛(wèi)陽虛也。

喘者可加麻黃以平喘;

胃中不和者加芍藥,即胃痛加芍藥以止痛;

氣上沖胸者加桂枝,降氣平沖逆;

下者有陳寒加細辛,腎陽不足時日久的加細辛,溫陽散寒。

服藥后衣被覆蓋,“溫令微汗”。藥后反應,若如蟲行皮中,正是衛(wèi)陽復振,風濕欲解之兆,濕從外解。

本證護理方面要注意保暖。

傷寒八九日,風濕相搏,身體疼煩,不能自轉側,不嘔不渴,脈浮虛而澀者,桂枝附子湯主之;若大便堅,小便自利者,去桂加白術湯主之。(23)

桂枝附子湯方:

桂枝四兩(去皮) 生姜三兩(切) 附子三枚(炮去皮,破八片)甘草二兩(炙) 大棗十二枚(擘)上五味,以水六升,煮取二升,去滓,分溫三服。

白術附子湯方:

白術二兩 附子一枚半(炮去皮) 甘草一兩(炙)生姜一兩半(切) 大棗六枚(擘)

上五味,以水三升,煮取一升,去滓,分溫三服。一服覺身痹,半日許再服,三服都盡,其人如冒狀,勿怪,即是術、附并走皮中,逐水氣,未得除故耳。

風寒濕邪相互搏結,濕性黏滯重濁,則八九日不解;

風寒濕阻礙氣血通暢,影響到肌肉筋脈,出現身體疼痛。

風濕相搏,則身重不可自轉側。

不嘔不渴,即無少陽嘔、無陽明渴(無里熱),說明風濕在表,無里實。

脈浮提示風邪在表(風能令脈?。?/span>

脈虛提示衛(wèi)陽不振,表陽已虛,體質差,未化熱傷陰;

脈澀是濕邪。

總之,本證為風濕表陽虛而風氣偏勝。

桂枝附子湯主之。桂枝附子湯,溫經助陽、祛風化濕,是一個溫散之方。

風邪非桂枝不能汗解,非生姜不能宣發(fā)。

桂枝(重用),去在表之風邪,行營衛(wèi)走表,有宣通之功,能導引三焦下通膀胱,以利小便。

附子逐在經之寒濕,既治寒濕而止痛,助衛(wèi)陽以固表,又治陽虛,振奮陽氣,陽虛表證,最為對證。

草、姜、棗,辛甘發(fā)散,調和營衛(wèi),以理表虛,風濕之邪從外解。草、棗,緩姜、附之性,助桂枝行津液。因芍藥酸收,故去之。

桂枝附子湯用量大,因風氣偏勝,風濕在表,風為陽邪,容易外散,所以用量大,以速復其陽而祛風。

服桂枝附子湯后,風邪雖去,寒濕未盡除,仍然滯留于肌表經絡,身體痛煩,不能自轉側。

現在小便通利、大便硬,說明三焦氣化功能正常,脾困而濕滯肌肉,與濕邪純然在里不同。

程門雪認為:“大便堅,應為大便溏。陽虛寒濕之體,服桂枝附子湯后體未復,小便利,大便溏?!苯饓凵秸J為:“大便堅是大便成形,說明前方服后陽氣漸復,但濕氣未盡?!?/span>

總之,濕氣偏勝,白術附子湯主之。

白術附子湯,溫經助陽、逐濕祛寒。

白術附子湯,與前方僅一味之差,即以白術易桂枝,脾陽不足,以白術運脾,且藥量是前方的一半。本方微取發(fā)汗之劑,使?jié)裥皬募∪饨浢}外出。術、附,并走皮中,逐水濕。脾、腎陽不足,附子益火、白術溫土,相輔相成。

《本經逢源》云:“白術,生用有除濕益燥,消痰利水,治風寒濕痹,死肌痙疸,散腰臍間血及沖脈為病,逆氣里急之功。”

《名醫(yī)別錄》云:“白術消痰水,逐皮間風水結腫……暖胃,消谷嗜食。”

此外,少量白術健脾止瀉,大量運脾陽而通大便。

針對“大便堅”,仲景急下存陰,其治在胃;東垣大補陽氣,其治在脾。今風濕相搏,脾失健運,不能為胃行其津液……大便硬,重用白術,運化脾陽,行其津液,使便通濕去。

服藥后,“一服覺身痹”是手足不仁也,

“如冒狀勿怪”,有點頭暈,像戴上帽子,是術、附藥性進入皮里,逐水氣,將寒濕排出的表現,

“未得除故平”是還未除掉的緣故,所以不足為奇。

臨床應用桂枝附子湯時,可根據病機加白術;

白術附子湯時一般不應加桂枝。

臨床案例

便秘六七年,多年來,滋陰的麥冬、沙參、玉珍、石斛、知母;潤下的火麻仁、郁李仁、柏子仁、桃仁有之;瀉下的大黃、芒硝、番瀉葉;補益的黨參、黃芪、太子參、淮山藥、叢蓉、巴戟、狗脊……牛黃解毒丸、上清丸、更衣丸、槐角丸……開塞露、甘油栓、蜂蜜……皆使用過,效果不佳。

今診之,心煩易汗,寐食日減,脈細,苔白滑。

治之以生白術90g,生地60g,升麻3g。4日后,胸鳴矢氣,大便豁然而下,服20多劑,痊愈。

風濕相搏,骨節(jié)疼煩掣痛,不得屈伸,近之則痛劇,汗出短氣,小便不利,惡風不欲去衣,或身微腫者,甘草附子湯主之。(24)

甘草附子湯方:

甘草二兩(炙) 白術二兩 附子二枚(炮,去皮) 桂枝四兩(去皮)

上四味,以水六升,煮取三升,去滓,溫服一升,日三服,初服得微汗則解,能食,汗出復煩者,服五合??忠簧嗾?,服六、七合為妙。

本方證是表里陽氣俱虛,風濕兩盛。風濕已由肌肉,流注關節(jié),關節(jié)疼痛,掣痛不得屈伸。風性渙散,陽氣不固,則汗出。陽隨汗泄,里氣更虛,故短氣。濕勝則濡泄,陽虛而氣化不行,則小便不利。汗出惡風,不欲去衣,身微腫是表陽虛而氣滯;短氣,小便不利是里陽虛,運化不及。

治療上,以甘草附子湯,溫經助陽,益氣除濕。

風濕證無熱自汗便是陽氣大虛,當先固陽氣為主。甘草、白術、附子,助陽健脾除濕,去內外之風濕,固護陽氣,以防汗脫。桂枝,宣通營衛(wèi),并祛風,乃補中有發(fā)。白術、甘草,健脾燥濕。桂枝、甘草,散風邪助心陽,同時,炙甘草還可甘以緩急。所以病邪已入關節(jié),意在緩而行之,以炙甘草為主,得微汗則外解。

本方在臨床上常用于風濕性關節(jié)炎、類風濕關節(jié)炎、坐骨之痛、肌肉萎縮等病癥。

圖片
?
本文為《聽名師講金匱要略》讀書筆記摘抄,內容僅供養(yǎng)生參考,有病請到正規(guī)醫(yī)院就醫(yī)。

    本站是提供個人知識管理的網絡存儲空間,所有內容均由用戶發(fā)布,不代表本站觀點。請注意甄別內容中的聯(lián)系方式、誘導購買等信息,謹防詐騙。如發(fā)現有害或侵權內容,請點擊一鍵舉報。
    轉藏 分享 獻花(0

    0條評論

    發(fā)表

    請遵守用戶 評論公約

    類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