斷斷續(xù)續(xù),逐張看完孩子們上傳的數(shù)學實踐作業(yè): 尋找生活中的一千米。 每一張都有看,看完之后,最大的感受: 這就是最好的教育雙向奔赴。 關于雙向奔赴,做老師這些年,我感受特別深刻,也是我職業(yè)幸福感的一種來源。 老師的理念與家長的行動完美得契合起來了。 正如本次實踐作業(yè),我作為老師,深感在課堂上幫助孩子們建立千米的長度單位還遠遠不夠(時空的限制),所以布置讓孩子們走出家門,到路上、到田野、到大自然,到你想去的一切地方,用腳步丈量一千米。在用腳步推測一千米的過程中,比較直觀地培養(yǎng)孩子們的量感。 不過,當我看到大家上傳的照片,我驚呆了,我的作業(yè)要求變成了最低標準,大家把我的作業(yè)直接升級了一次項目學習,甚至是一次美好的親子時光。 下面是部分作業(yè)(我簡單做了分類): 1、信息化計步。 孩子們應該有幸生于這個偉大的時代,在這個信息化高度發(fā)達的今天。我們的作業(yè)肯定也有了科技含量。 2、美好時光。 數(shù)學之美完全融入了我們的生活。 在江邊、在小區(qū)、在博物館、在亞運場館…… 只要我們有心,一切皆可數(shù)學。 3、完整體驗。 每一次實踐作業(yè),是要解決一些實際問題。 而面對實際問題,我們的觀念之中,并非空白。 我們可以提出自己的假設,并通過行動驗證假設,最后給出結論。 這其實也是一種科學的探究方式。 3、感受速度。 三年級測量這個單元,學到千米的時候,其實速度的概念已經呼之欲出了,書本雖然沒有明顯涉及,但是練習上則是大量滲透。 所以,在教千米的同時,我還是有意識把速度的概念給孩子們做了滲透,并且把一些常見交通工具的速度跟孩子們做了具體講解。 但是講解仍舊抽象,肯定比不上下面家長們帶著孩子們具體感知。 3、意外之喜。 把本單元一個重要概念“來回”(往返)算是走明白了。 初步感受了周長,當下一次第一次正式學習周長的時候,希望能夠想起這一次步行。 還有家長做了一個微視頻,來幫助孩子感受1千米,甚至直接用算式計算了周長。 家長都這么拼了,我作為老師沒道理躺平??!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