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兩天,我們沒有游歷名山大川,沒有拜謁古跡圣地,只是在身邊的村落和小湖走走,享受鄭氏十七房的故屋意蘊,陶醉于九龍湖的滿湖相思,感覺幸福滿滿。這就讓我想到了江蘇衛(wèi)視的品牌欄目《非誠勿擾》。??早幾年,江蘇衛(wèi)視的大型生活服務類節(jié)目《非誠勿擾》中,有一位女嘉賓,可稱之為拜金女說出這么一句話:“寧愿坐在寶馬車里哭,也不愿坐在自行車后面笑?!彼男腋8胁皇巧钣鋹偟奈⑿Γ俏镔|滿足的哭泣。她對幸福的理解有點令人匪夷所思。 幸福因何而生?主要的因素可能是物質、感情和自我心理這三個層面。物質層面重大需求的滿足,可能能帶來幸福感。比如說你買了一套別墅,靠近大海的,住著別墅,看著大海,幸福感也許會油然而生。這種幸福感是真實的,不能說是虛假的。就像那位美女說坐著寶馬就是幸福一樣。這也是人發(fā)財、賺錢的動力。但物質層面的幸福感,是短暫的、遞減的,還有可能是有害的。所以,人單單追求物質幸福是不夠的。比如石油大亨洛克菲勒在財富達到富可敵國的情況下,心理健康極度惡化,幾乎接近死亡邊緣;柯達集團創(chuàng)始人物質財富可想而知,但四十歲前幾乎沒有笑過,最終以自殺結束了自己的生命。這種物質并沒有給他們帶來幸福感啊。親情、友情、愛情、信任、擁護、愛戴等情感層面的東西,也會帶來幸福感。來自人和人的真情所產生的幸福感,要比來自于物質層面的幸福感長遠得多、持久得多。而且多多益善,沒有害處。更重要的是不會破壞環(huán)境、不消耗資源。不高興時,如果我們多想一想兒時的不識愁滋味的伙伴、青少年求學時意氣風發(fā)的摯友、工作中激揚文字的領導同事、生活中相濡以沫的愛人,都能讓我們產生幸福感。并且通過對親人、朋友、他人的關愛,也能夠產生你幫我愛的交互作用,更會在心中產生穩(wěn)定、長久的幸福感。自我實現的心理滿足也會帶來幸福。偉大的思想家、藝術家、科學家通過對社會的貢獻,獲得了自我實現的幸福。孔子的思想傳承了幾千年,愛迪生帶給人類的各種發(fā)明,人類永遠紀念他們。作為一個普通人能實現永恒嗎?只要生命存在能夠給別人帶來愉快、快樂和幸福,造福他人、造福社會,這就是永恒的幸福。因此,幸福感是一種心理體驗,它既是對生活的客觀條件和所處狀態(tài)的一種事實判斷,又是對于生活的主觀意義和滿足程度的一種價值判斷。它表現為在生活滿意度基礎上產生的一種積極心理體驗。幸福感,首先是追求與滿意感:個人的積極心態(tài)和基本需要是否得到了滿足,最基本的是積極樂觀,身心健康。其次是協(xié)調現在和未來:真正的幸福應該是當下有意愿的快樂與未來的幸福協(xié)調一致,即活在當下也期盼明天。物質帶來的幸福感短暫而且有可能有害;情感帶來的幸福感持久且多多益善,如親情、友情、愛情等人際關系;精神世界的豐富則更能帶來幸福感的提高,如信念、信仰、自我實現、內心世界的豐富等。另外,我想,幸福感需要掙脫完美主義的束縛。心理學已經證明完美主義(Perfectionism)是現代社會抑郁癥的根源,它既是在讓自己沒有幸福感,也是在讓別人沒有幸福感。對自己的完美主義是內向型的完美主義,這種類型的人花費了太多的時間試圖使自己成為一個完美的人——完美的員工、完美的領導、完美的配偶、完美的父母、完美的孩子、完美的學生等等,盡管在別人眼里他們已經是個成功者,但他們自己總是感到行動不夠好。這種對自己的焦慮感,會使內心感到壓抑,常常擔心別人對自己有一種失敗者的評價。如果你總是對自己的行動處于懷疑之中,那么你就是內向型的完美主義。你的幸福感就會降低。對他人的完美主義是外向型的完美主義。無論是在家里、單位還是社會上,盡管別人實際上已經干得不錯,但這種類型的人總是對別人感到不滿意。然而,對別人的沮喪感可以導致人際關系緊張和發(fā)生沖突,而且會給自己的生活增加額外的負擔。你的幸福感也會降低。經營幸福是一種能力,在任何時候都保持幸福感更需要生活的智慧。西方一位哲學家說過,人有避苦趨樂的本性?,F實生活中,人人都追求幸福,但結果大相徑異。為什么?因為經營幸福是一種能力。幸福感強的人具有一種忘我的神韻,看待人生的風景,一切只是花開花落,早晨黃昏,風吹柳絮,雁過天際,順其自然而已。以無為之心,做有為之事?!耙缓勈?,一瓢飲,居陋巷,人不堪其憂,回也不改其樂?!鳖伝亓钊藲J佩的是他對生活的態(tài)度,面對艱苦的環(huán)境,不哀嘆,不抱怨,依然自得其樂。一個人如果心靈強大,面對人生坎坷再落魄也會坦蕩愉快。心須正,“正氣存內,邪不可干”;心須靜,“靜能養(yǎng)神,靜可生慧”;心須寬,“宰相肚里能撐船”;心須誠,“巧偽不如拙誠”;心須善,“事雖小善莫大焉”。此言得之。有這樣一個寓言:一天,上帝帶著教士去一個房間,許多人圍著一只正在煮食的大鍋坐著,他們又餓又失望。每個人都只有一只湯匙,但是湯匙柄太長,所以沒法把食物送到自己嘴里。然后,上帝又帶教士去另一個房間,也有一群人圍著正在煮食的大鍋坐著,不同的是,這里的人看起來很快樂,而他們的湯匙也是一樣長。教士奇怪地問上帝:“為什么同樣的情況,這個房間的人快樂不已,而那個房間的人愁眉苦臉?”上帝微笑道:“難道你沒有看到,這個房間的人都學會了喂對方嗎?”幸福是不是經營的,這個問題,無需我回答。如果不會經營生活,可能甚至會危及生命。這樣我們再來看一看“寧愿坐在寶馬車里哭,也不愿坐在自行車后面笑”這一句話是多么的可笑。如果將這句話用生活的道理來翻譯的話,那就是寧愿吃鮑魚腸梗塞,也不愿吃蔬菜通暢舒爽,聽著就讓人好笑。這句話如果不是嘩眾取寵的玩笑,就是心智發(fā)育不健全的表現,再者估計就是自虐情結太過嚴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