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歷史規(guī)律的反復播放》 《左傳·莊公十一年》中有這樣一句話:“禹、湯罪己,其興也勃焉;桀、紂罪人,其亡也忽焉?!币馑际牵合挠砗蜕虦肿镒约海麄兊呐d盛很迅速,勢不可擋;夏桀和商紂怪罪他人,他們的滅亡也很迅速,突如其來。這句話深刻地揭示了朝代興亡的客觀規(guī)律。 經過鳴條之戰(zhàn),商湯打敗了夏桀,推翻了夏朝的統(tǒng)治,正式建立了商王朝(子姓),歷17代31王,近600年。 商湯的成功,很大程度上得益于大臣伊尹的輔佐。伊尹的名字叫伊,尹是他的官職,是為君王管理烹飪膳食的小官。古書上介紹伊尹說,“教民五味調和,創(chuàng)中華割烹之術,開后世飲食先河”。伊尹是商代的五朝元老,用“以鼎調羹”“調和五味”的理論來治理天下,也就是后來老子所說的“治大國若烹小鮮”,治理大國要像烹調小魚小蝦一樣小心翼翼不折騰,尊重客觀規(guī)律,為商王朝立下了汗馬功勞。傳說商朝第四代君主太甲(成湯的孫子)不好好管理朝政,被伊尹放逐,太甲痛定思痛改正錯誤之后,三年后才被迎接回來重新執(zhí)政。通過此事,可以看出伊尹對商王朝的耿耿忠心,當然太甲也是“知錯能改,善莫大焉”,所以后人稱這兩個人都是“圣賢”。 商朝建立以后,由于異族侵擾和自然條件的制約等因素,一直在不停地遷都,達五次之多。直到第二十位君主盤庚遷都于殷,才算穩(wěn)定下來,直至商紂滅亡,273年間殷商的首都未再變過。 盤庚以后,傳至第二十三任君主武丁,達到了商朝的極盛時期,也是上古文明的高峰。武丁是盤庚弟弟小乙的兒子,從小生活貧寒,即位后能夠知民饑苦。他還不拘一格地提拔傅說(搞建筑蓋房子的囚徒)為相,四處征戰(zhàn),討伐鬼方等81個周邊的方國,使得商朝的控制區(qū)域東到大海、西抵陜西、北至河北、南達江漢,真正成為一個泱泱大國。 武丁有60多位嬪妃,其中婦好(姓好,婦是一種家庭地位)的名氣最大,她也是我國有記錄的最早的女政治家和軍事家。她曾經輔佐武丁或者單獨帶兵討伐北方的土方族、南方的夷國、西南地區(qū)的巴國的軍隊。婦好墓也在殷墟附近,發(fā)掘出文物1928件,其中玉器就達755件,陪葬品及其豐富。其中她的兒子為她鑄造的后母辛鼎最為有名(另一個更有名的后母戊鼎也是為武丁的另一位嬪妃婦妌造的)。 經過武丁中興,商王朝的影響大增,已經遠至山東、河北、遼寧、江蘇、安徽、湖北、湖南、江西、山西、陜西、四川等地。 但是,與歷代王朝一樣,盛極必衰。創(chuàng)業(yè)君主還能夠勵精圖治,一旦天下穩(wěn)定了,隨著生產力的回復,社會的逐漸穩(wěn)定,統(tǒng)治階層大多哦開始貪圖享樂、大興土木,沒錢了就加緊向老百姓搜刮,進而導致社會動蕩、分崩離析,開始新一輪的朝代更替。正所謂:其興也勃焉,其亡也忽焉。 在這樣的背景下,西方的周族伺機而起。 |
|
來自: 新用戶7842qWV8 > 《待分類》